回覆列表
  • 1 # 歷史老貓

    陳湯,自然是民族英雄,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多麼霸氣,也顯示我大漢當時的民生,軍事之強。

    當時西域小國叛亂,陳湯保持強硬態度先誅後稟報皇上。

  • 2 # 求佛天子

    扯犢子吧。這個話經過查詢是漢朝大將陳湯說的。第一,你就一劉家奴才,還犯我強漢者,這漢是他劉家的關你鳥事兒,應該說犯他劉家者。第二,真要犯,犯百姓你以為劉家能關心?犯他劉家江山才能說雖遠必誅

  • 3 # 樂不思蜀lu

    陳湯在邊關上書朝廷,說了“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為自己“擅自用兵”做辯解。儘管如此,在當朝宰相的堅持下,皇帝還是下令將陳壽帶回朝廷審訊。這是一個歷史悲劇!有功於國家,卻違背了“法度”。可見封建思想是社會發展的束縛。

    儘管陳湯作為強大漢朝的邊關將領打擊了匈奴殘餘勢力,漲了國威,但是和民族英雄的概念相去甚遠。民族英雄一般是指救民於水火,挽大廈於將傾,抗擊外來侵略者卓有功勳的人。

    因此,我認為用忠臣良將評價陳湯比較恰當。

  • 4 # 水一白聊歷史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傳誦至今的名言,雖然霸氣外露,流傳千古,但是在當時卻沒有後世傳得那樣響亮。

    這句話出自於漢元帝時期的名人陳湯。

    1

    當時陳湯剛剛大破郅支城,斬殺匈奴貴族、大臣一千五百餘人,活捉145人,一千餘人投降,並找到了當初漢朝使者谷吉的節杖和帛書。最最重要的是陳湯斬殺了當時北匈奴的單于郅支單于,西漢一朝,儘管出現了無數的名將,但是卻只有陳湯斬殺過匈奴單于,站在郅支城頭上,陳湯不禁感慨”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雖然不象戰鬥開始前的檄言那般擲地有聲,卻也足夠其流芳千古了。

    但是,儘管陳湯取得的功績無人能比,但是當時漢元帝的朝堂之上,對於陳湯的功過,卻有著一番非常激烈的爭論。這又是為什麼呢?

    2

    原來,陳湯這次出征並不是漢元帝朝廷派出去的,相反他是矯詔去的,也就是違抗聖旨的結果。

    陳湯在當時也算是學識淵博之人了,趕上漢元帝下詔招賢,陳湯也被舉薦做官,可是不幸的是,正好趕上陳湯的老父母去世了,陳湯為了保住官職,就沒有回家奔喪,結果還遭人檢舉了,不但官丟了,人還被關了起來。從這件事也能看出來,陳湯是一個唯結果論的人,他更看重的是結果,而不在意一些“細節”,所以這也為他的一生起伏埋下了伏筆。

    後來陳湯從監獄裡放出來,又被舉薦了郎官。不過陳湯怎麼會是安於現狀的人,逮個機會就自己主動要求出使西域,就做了西域都護副校尉,而正校尉名叫甘延壽。

    3

    當時西域的形勢已經跟漢武帝時期大不相同了,匈奴也沒有之前那麼強大了。匈奴已經分裂成了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的老大就是那個娶了王昭君的呼韓邪單于,而北匈奴的老大就是後來被陳湯幹掉的郅支單于。

    為什麼陳湯會跑去打郅支呢?

    主要還是這個郅支比較折騰,他又怕漢朝,又總想惹事。他把漢朝的使者谷吉殺了以後,就一路西逃,正好趕上西域的康居國找他幫著打宿敵烏孫,郅支就跑到康居借兵,不但打烏孫給揍了,還把康居、大宛等一些西域國家也一併收拾了,在康居邊上建了一座郅支城,儼然成了西域的土皇帝。

    西漢派了幾批使者去要谷吉等人的屍體,都受到了郅支的凌辱。

    4

    陳湯對這個北匈奴一直是頗不爽的,他就合計找甘延壽一起,帶兵去揍匈奴,甘延壽雖然也覺得陳湯的想法是對的,不過他還是個“老實孩子”,想要依足程度上書“打申請”,透過以後再去揍,陳湯心想,等上書那就相當於這個事兒黃了。

    於是,陳湯就利用甘延壽病的時候,把矯詔把西域都護附近的屯兵拉到了一起,再知會周邊的一些西域小國,很快就糾結了四萬餘人的部隊,等甘延壽知道的時候,想反對都來不及了,就這樣,陳湯帶著這個四萬餘人的隊伍,就奔郅支城去了。

    戰鬥過程還是很順利的,正如陳湯所想的:本來匈奴最擅長的是機動性強,打游擊,騎兵來去如風,可這位郅支單于自己弄了個郅支城,搞得跟漢人似的,想打守城戰。直接被陳湯甕中捉鱉了。

    在西域作威作服的郅支單于兩天就被陳湯給收拾了,也不知道是陳湯太強,還是郅支這個“土皇帝”太弱?這麼一對比,西域諸國的戰鬥力真的是不堪入目。

    5

    陳湯這矯詔出兵,然後又大獲全勝,斬殺單于,讓漢元帝和滿朝文武可為難了,這個論罪當斬,論功足夠封侯的行為,不知道該咋處理了。

    雖然兩個人也都被封侯了,不過這個侯爵卻都是“小侯”,封邑不過三百戶而已。

    6

    至於說陳湯算不算民族英雄呢?

    水一白認為是算的,在當時北匈奴屢次挑釁的情況下,西漢朝廷不是不想打,只是覺得得不嘗失,他們也擔心當年“貳師將軍攻大宛”再來一回昨日重現,耗費人力財力不說,也得不到多少好處。

    陳湯這根本沒消耗多少,只是用了屯兵和當地各國的力量,就把北匈奴給滅了,如果拋開矯詔這個事兒,絕對是幫了西漢朝廷的大忙了。

    既壯我大漢聲威,也一血使者被殺之恥,當得上民族英雄。

  • 5 # 歷史的坎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話到底是誰說的呢?是霍去病,是衛青,還是漢武帝呢?其實都不是,是陳湯。

    陳湯是條山東漢子,但是家窮人醜,不被鄉親們待見。後來流浪到首都長安,有幸被富平侯張勃推薦到朝廷為官。

    眼看要混出頭,不成想,在待分配期間,他父親去世了,陳湯為了能混個一官半職,就沒有奔喪回家,結果被人檢舉為不孝,被捕下獄。

    陳湯出獄後,又混了幾年,再次被人大力舉薦陳湯,這次比較順利,最終被任為郎官。

    當時,漢朝國力比較強,陳湯抓住機會,主動請求到外交部工作,幾年後被任為西域都護府副校尉,與校尉(正職)甘延壽奉命出使西域。

    後來他和甘延壽一起攻破土城,斬殺單于。

    公元前35年正月,北匈奴郅支單于的人頭被快馬送至漢朝首都長安,隨之而去的還有甘延壽、陳湯給漢元帝發去的那封著名疏奏:

    “郅支單于慘毒行於民、大惡逼於天。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並應、陷陣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懸頭槁於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 6 # 行遊天下123

    這句話是西漢時期擔任西域副校尉的陳湯所說。陳湯出身官宦世家,漢元帝當政時,陳湯受大臣舉薦,候選當官。但是在此期間,他的父親不幸去世。按照當時的規矩,若是父母去世,候選官員要回家守孝。但是陳湯卻將這事情隱瞞了下來,並沒有回家。結果此事被人告發,陳湯官沒有當成,反倒下了大獄,舉薦他的官員也受了牽連,被降職使用。

    後來又有人大力舉薦,陳湯終於被任為郎官。當時朝廷中很多官員看不起陳湯,認為他連父母都不能盡孝,又怎麼能忠心於國家。陳湯沒有辦法,只好主動請求出使外國,幾年後被任為西域都護府副校尉,與校尉甘延壽奉命出使西域。

    當時匈奴分裂為五部,互相征伐,對漢朝的威脅不像漢朝建國初期那樣嚴重。其中有支匈奴部落向漢朝投降,但是後來又反悔,並且勾結西域一些小國,騷擾漢軍。陳湯主張出兵討伐,校尉甘延壽因為沒有朝廷的命令而不敢動兵。陳湯非常生氣,威脅甘延壽出兵,並且說出了那句名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後來他在寫給皇帝的奏摺中也再次引用。甘延壽迫於形勢,只得和陳湯一起集合兵馬,消滅了匈奴。

    陳湯雖打贏了匈奴,但是他在這場戰爭中也私留了不少搶來的財物,最終被人告發。朝廷雖然想要治罪,最後考慮到他的功勞,並沒有處死。但是其後宦海沉浮,陳湯又幾句遭遇貶斥。從個人的命運來說,他的遭遇並不算好,最後去世時也很淒涼。倒是王莽篡漢之後,想對西域用兵,追封了陳湯。

    陳湯算得上是一員戰將,但並非完人。雖有戰略眼光,但是在政治上很不成熟,這才會被政敵抓住小辮子。不過他留下的“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卻非常有名,激勵了不少熱血青年走上戰場。

  • 7 # 喬江寶

    這句流傳千古的名言是西漢元帝劉奭時期的名將陳湯所云言,《漢書》記錄:.“宜縣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陳湯,字子公,山陽郡瑕丘縣人,少年時喜歡讀書,明事理,擅寫文章,但家中貧困,平日靠乞討借貸為生,被鄉鄰所輕視。後去長安謀求生路,得了一個太官獻食丞的小職位,便與富平侯張勃交往。恰巧元帝此時下詔各地舉薦賢材,張勃推薦了陳湯。陳湯在等待任命時,他的父親去世了,陳湯沒有回去料理喪事這在封建社會講究“孝、廉"的時代是大不敬的行為,會被認為人品道德有問題。陳湯被入獄,張勃也受牽連被降低食邑二百戶。後陳湯又經人舉薦作了郎官,並請求出使國外,朝庭升他為西域副校尉,與甘延壽一起出使西域。

    漢宣帝時期,匈奴五個單于為爭權奪利而發生內亂,最後剩下呼韓邪和郅支兩位單于,這兩人還是親兄弟,但在權力面前,血緣關係是微不足道的,兩人照樣拼個你死我活。最終哥哥郅支單于打敗弟弟呼韓邪單于,佔據了大片肥沃的土地。呼韓邪單于走投無路只好向大漢求援,並將兒子送到漢朝作侍子,也就是人質。郅支單于怕引起漢朝的不滿也將一個兒子送到漢朝。

    漢元帝初元四年,郅支單于派使臣向漢庭進獻禮品,趁機要求放還自己的兒子,順便蒐集一些漢朝的情報。元帝派谷吉出使西域,正逢郅支單于打敗烏孫國又佔領了康居,驕橫撥扈,竟然將漢朝使臣谷吉一行全部殺死,並一再圍困羞辱使朝隨後派出的使臣。

    漢元帝建昭三年,陳湯和甘延壽千里迢迢到達西域陳湯和甘延壽謀劃打算調集屯田的官兵,在聯合與郅支單于有仇的烏孫國軍隊出奇不意地進攻郅支單于,使他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用很短的時間,較小的代價取得勝利。甘延壽要向朝庭上疏請示,陳湯反對因為那樣太耽誤時間,貽誤戰機。趁甘延壽生病期間假傳聖命調齊了部隊,甘延壽知道後大吃一驚,但事已至此,只好接受。幾曰後,漢軍兵臨郅支城下紮營,郅支也早有準備,派出步兵擺出魚鱗陣,並用騎兵來回騷擾漢軍。郅支單于還是低估了漢軍的實力,他以為漢軍遠道而來,已是疲憊之師,沒想到被漢軍四面包圍,縱火焚燒木質牆樓,並用連弩連續射殺匈奴騎兵。郅支單于受傷退守內城,漢軍手持大盾牌攻入內城殺死郅支單于,找到被殺漢使的符節及帛書,殺掉郅支部宗室、王子大臣一仟伍佰多人,繳獲財物及各種物品不計其數。

    戰後,甘延壽和陳湯上書元帝,建議將郅支單于的頭顱懸掛在長安少數民族的聚居地,以此顯示在萬里之外違抗強漢的人,一定會受到怎罰。這就是那句名言的出處。

    陳湯的這次冒著生命危險的軍事行動成就了西漢王朝的最後一次輝煌,為中原華夏民族徹底掃清了原本強悍的匈奴之患,為華夏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當之無愧地可稱為“民族英雄"。

  • 8 # 小龍女5505

    敢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出自西漢中期名將陳湯之手,他為守國土不惜假傳聖旨征討匈奴並大獲全勝,也配得上民族英雄這一光榮稱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顯高顯瘦的秋冬穿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