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認知框架
-
2 # 春雨201749550
謝您邀請。辯證法,認識論,邏輯學,這三者是一致的。所以,科學的邏輯思維方法是一個整體。它是由一系列既有區別又密切聯絡著的方法所組成的。主要應掌握:歸納和演繹的方法,分析和綜合的方法,由抽象到貝體的方法。這些方法在實際思維過程中,又是不可分割的,人們只有在實踐的基礎上綜合地運用!才能正確地推進思維的辮證運動,才能不斷地掌握和發展客觀真理。例如:樹上十隻鳥,打死一隻,還有多少隻?答案是多種的。(一)還有九隻。(二),樹上一隻也沒有。(三)還有兩隻鳥(是褪翎老鳥)(四)還有六隻鳥(還不會飛的小鳥)……答案有十種,這就需要我們提倡多思.與首創精神,發展發散思維,努力提高思維品質。.
-
3 # 迪迪乾貨
掌握一種方法就足夠了!!!!那就是結構化思維
01.為什麼要學習結構化思維
下面20個數字,要求你在5秒鐘內看完並且記住,可以嗎?
9.8.6.2.1.3.4.0.5.7.1.3.8.9.0.2.4.5.7.6
是不是很困難,如果我換一串數字,再讓你用5秒鐘的時間看完並且記住它。
0.1.2.3.4.5.6.7.8.9.9.8.7.6.5.4.3.2.1
是不是很簡單了?其實兩組出現的數字都一樣,只是第二個變得有規律了。
那問題來了,你有沒有想過同樣都是20個數字,你為什麼記不住第一組,卻能記住第二組呢?因為它更符合我們大腦的思維習慣。
人類大腦在處理資訊的時候,有兩個規律,第一個規律,不能一次記太多,太多資訊大腦容量無法立刻擴充,容易超負荷;第二個規律,大腦習慣有規律的資訊。
你可能會有這樣的經歷,要解決一個問題,說服別人,寫一篇文章,腦子一團糟,大腦裡有很多想法,但你無法變成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法或者結論。比如說:
同樣說一件事情,有的人三句話就能說清楚,而你可能說了45分鐘也說不到核心;
同樣是做彙報,有的人用5頁PPT就能說服對方,還能得到領導的賞識。而你辛辛苦苦,熬夜寫了50頁,還要被人家反問說,你到底想表達什麼;
同樣是完成任務,有的人一天時間就能夠庖丁解牛,確定好解決方案,還安排得井井有條。你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冥思苦想,反覆修改,卻怎麼也完不成。
你可能認為這是語言表達有問題,PPT做的還不夠好看;寫作能力不夠好。其實不是,真正的問題是當你接受一個資訊時,邏輯不清晰,大腦沒有一個清晰的思維。
美國心理學家米勒提出短時記憶的容量為7±2,一般為4並在5-9之間波動。
那些比你頭腦靈光,說話有條理,方案寫的好的人,他們不是智商比你高,而是他們能夠找到一個結構,將所有碎片的資訊放進去,然後分類整合,歸納,最後得出結論。這種思維就叫"結構化思維"。
《極簡思考》這本書就提到了結構化思維。作者認為失敗的原因,不在於分析問題的能力,而在於解決問題的能力,而結構化思維過程能夠幫助你找到合理的解決問題的方案。
這本書作者是邁克·費廖洛,美國西點軍校的優秀畢業生,曾任職於世界頂級諮詢公司麥肯錫,後來創辦了自己的公司thought leaders。他的客戶包括谷歌,福特汽車,西門子電器,領英,惠普等許多行業領先企業。
既然結構化思維這麼厲害,那我們先來解決一個問題,什麼叫做"結構化思維"呢?
02.什麼是結構化思維?
所謂的結構化思維是指:當面對問題時,你可以透過某種結構把他們拆解成一個個能解決的問題。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把大象放進冰箱裡需要幾步?分為三步,第一步:開啟冰箱;第二步:把大象放進冰箱裡;第三步:關上冰箱門。對吧。
其實這三個步驟就是結構化思維了。把"大象放進冰箱"這個問題,拆解成三個小步驟,按順序解決。
你也許會說,這個很容易啊,我也知道。那再來一個難一點,我們中國古文《孫子兵法》有些文章也在用結構化思維。
在《孫子兵法·始計篇》寫到: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這段兵法用結構思維展示就是這樣的:
先提出戰爭是國家大事,不可不察,怎麼個察法呢?從"道,天,地,將,法"五個方面論述,最後得出結論,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你也許不太懂古文,但是如果你用結構化思維看,還是能夠知道這段古文的意思。
既然結構化思維這麼有用,那我們是否可以靠後天學習呢?可以的,結構化思維可以透過刻意練習培養出來。
03.如何培養結構化思維
《極簡思維》把"結構化思維過程"分為9個步驟,分別是定義問題,提出核心建議,選擇結構,建立故事,討論/打磨,選擇重要事件,證明或推翻假設,整合資訊,分享想法。每次遇到問題時,這9個步驟,你不需要都這樣做,有些會因為客觀情況可能無法做到。那我認為有5個步驟是必不可少的。
分別是:定義問題,提出核心建議,建立框架,建立故事,分享想法。
定義問題: 所看到所聽到的問題,絕大數都是表象,要找到真正的核心問題。怎麼樣才算核心問題呢?能夠滿足對方真正需求的問題,才叫核心問題。
舉個最普通的例子,冬天到了,你媽總逼你穿秋褲,你不喜歡穿,兩個人每次對著秋褲吵來吵去,吵了n回,這事還是沒有解決。
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因為沒吵到點子上,吵的內容無非是穿上去太醜,老媽太囉嗦。其實這樣吵下去沒有結果的,在穿不穿秋褲這個問題上,你媽這個堅持是因為怕你冷,感冒。所以真正的核心問題應該是:如何在不穿秋褲的情況下,不感冒?這才是你和你媽雙方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有解決這個問題,你媽也就不會每到冬天讓你穿秋褲了。
提出核心建議:針對核心問題,你有什麼解決方案。還是上面穿秋褲的問題,你可以提出一個建議:比如出門我都會帶著一件外套,冷的時候蓋在腿上;或者多穿一條褲子。反正就是要解決你不能受涼,感冒這個問題。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問題提出來後,先說結論,再闡述理由。不要先說理由再說結論。結構化思維最大的特徵是:結論先行,從下到上。如圖所示:
再舉個例子,海飛絲廣告。
立即購買!去屑實力派,海飛絲
頭屑去了又出現,當頭油繼續分泌微生物就會再度滋生頭屑。新海飛絲,形成智慧去屑保護層,感應頭油分泌,激發去屑分子,預防頭屑再生。
這段話就是先說結論,再說理由。
得出的結論:立刻購買!去屑實力派,海飛絲;
核心問題:頭屑總是反覆出現;
分析問題:頭油繼續分泌;
解決問題:使用新海飛絲,形成保護層
建立框架:為了支援這些核心建議,請提出相關的論點和論據來證明。當你收集當相關的資料還有資訊,如何確保自己的論點和論據沒有重複,很有說服力呢?可以利用MECE原則,中文意思是“相互獨立、完全窮盡”。
簡單來說,就是使用MECE法則分類,各個要素之間要保證不能有交叉,也不能有遺漏,也就是“不重不漏”。
比如:你要論證丈夫,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這個核心建議,你也許會有三個論點:
論點一:要承擔50%的家務活;
論點二:感情和諧,增進夫妻關係
論點三:調整心態,相互配合
這三個論點相互獨立,不重複。
建立故事:現在你有了論點還有理由,資料。還不夠,因為邏輯和資料只能證明你很理性,但是靠冷冰冰的邏輯還有資料,無法說服,影響別人,你需要會講故事。將這些資料還有邏輯透過故事包裝,表達給對方,調動他人的情感,從而說服對方。
這就需要故事思維,故事思維可以看《文案使用手冊》還有《故事思維》這兩本書,裡邊有詳細的介紹和說明。
分享想法:最後講你的成果分享給大家,可以得到相關的反饋。最後一步分享想法可以用PPT+講故事的方式分享出來。
你會發現,無論你從事什麼行業,做什麼工作,都需要把話說明白,講清楚,讓對方信服。這是開展工作的基礎,也是每個人都需要必定的能力。
掌握結構化思維,你也就具備了這種能力。因為結構化思維不僅能高效的傳遞資訊,減少無質量的溝通成本,它還能提高你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回覆列表
所謂思維的鏈條。最迷你的鏈條就是為大家所熟悉的道法術器。
亦或者採取這樣的思維鏈條【事件、模式、結構、心智、系統、願景】。
還有一種比較有挑戰性的是採取設計思維的方式,從複雜的事物中設計中簡單的形式,反過來再利用設計出來的簡單形式來駕馭複雜的事物。這種方式就是化繁雜為簡單的思維方式。也可以稱之為一招鮮,就這一招來應對任何事物。其實很管用,但用起來相應的要求就會很高。
下邊回到問題,如何有效的鍛鍊自己工作中的思維邏輯能力。有了上邊的思維鏈條,其實我們可以在任何場景都可以相應的鍛鍊自己的思維邏輯能力。
任何一件事物,你把它置身於一個思維鏈條裡去思考。不管事物多複雜,當你起碼自己不會降入到複雜之中,不會手足無措,而中能遊於複雜之中並設計出簡單。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思維的鏈條,讓思維鏈條閉環。每個人擅長的思維鏈條會不一樣,但最起碼要具備一種自己擅長的思維鏈條。並且儘量的完善思維鏈條的內在邏輯。這樣子思維鏈條才是真正的思維鏈條,很多情況下,空有思維鏈條的外形,而無思維鏈條的內在邏輯。在使用思維鏈條的過程中,就會斷鏈子。
綜上所述,個人也只能談一個自己認為最重要的側面,就是完善思維鏈條,更要完善思維鏈條的內在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