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府趙王爺

    在中國,“男尊女卑”由來已久,有著數千年的歷史。這個如今看來損害人權的觀念,事實上卻是時代選擇的結果!歷史上任何一個現象的產生都有其相應的原因,不然它不可能在人類社會中存在那麼久!

    首先,體質差別。

    無論到了什麼時代,無論是自然界哪個物種,雄性動物的體質都要比雌性強出太多。在原始社會的時候,人們還在盡力跟自然做鬥爭,這個時候想生存下去自然需要更好的體質基礎。

    平時的打獵幹活,如果沒有強大的體力是根本不行的。人類社會一直都是能力決定地位,在當時那種生存嚴峻的時刻,誰能以強有力的征服力量帶領族人生存下去,誰就會是受尊重的物件。

    在這一方面,女性的作用顯然沒法跟男性相比,所以女性的地位也就在這個時候開始下降。

    其次,農耕社會到來。當人類掌握了基本的種植技巧以後,就不用再冒著很大的危險去捕殺野獸了,這樣一來每個原始部落也開始安頓下來,逐漸開始有了自己的固定領地。在領地周圍種植一些糧食,生活也轉入了新的階段。

    但是那個時期沒有什麼好的耕種器械,所有的工作幾乎都依賴人力,如果我們仔細研究“男”這個字,會發現它的上半部分是田,下半部分是力,這也就告訴我們男性是下田出力的主要力量。

    您可不要覺得種田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當時的土地都是未經過開墾的,圖紙堅硬還伴有一些沙石,用一些石頭農具進行開荒行動,對體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所以當一個部落中主要的生存資源都是由男性來承擔了以後,女性的作用就不那麼重要了。

    雖然當時女性承擔著所有的後勤工作,不過比起耕作這樣的重體力活來說,她們的付出相對輕鬆一些,在“多勞多得”的社會中,作用小自然就地位低。

    最後,受教育程度的惡性積累。

    當人類經過上面兩個時期以後,就緊接著來到了文明時代,可是這種女子地位稍微低下一些的觀念卻沒有被摒棄。

    所以在我們古代的教育體系中,女性一直被排斥在外。教育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極其重大的,當封建社會養成女子沒必要受教育的觀念以後,女性的時代悲劇就再也沒法扭轉了。

    在古代那些所謂的“文明時代”,沒有知識就意味著沒有能力,禁錮教育就等於禁錮人權。

    女性在經歷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不公平待遇以後,其時代思想也發生了本質變化,經歷過幾千年的思想禁錮以後,女性自然而然的就有一種不自信感,所以古代幾乎所有的女性就覺得男尊女卑是天經地義的事。

    對於她們來說,她們根本沒意識到依附於男性有什麼不好,所以就更別說進行什麼給自己爭取人權的行動了。

    總得來說,男尊女卑的觀念是一種時代悲劇,是在封建思想下的畸形產物。在如今的新時代下,女性的地位也得到了恢復,這或許才是時代真正的進步吧!

    不過現在好像也不正常,至少在咱們這兒不正常,有一部分女性在享受著“女權”的同時,卻又不想承擔相應的義務。長此以往,惡性迴圈啊!

    不多講,怕捱罵哈哈!

  • 2 # 劇邦

    男尊女卑作為一種價值觀,自古以來始終存在於文化傳統中,至今依舊可以看到一些男尊女卑現象。千百年來,女性是失語的,她們對自己在歷史中的境遇無權辯解,只是歷史中的空白。

    一、男尊女卑現象的成因

    男尊女卑一詞常常出現於一些學術著作中,而它也成為了封建思想的一個代表,在我們的義務教育的教科書中,也把男尊女卑視為是封建時期產生的一種男權主義的思想,目的就是限制女性的權利,使之在政治經濟各方面依附於男子。甚至女子所讀的書都是宣揚男尊女卑的思想。

    深究其因,大多認為是在父系氏族出現之後,女性的地位就開始了下降,不再有母系氏族時的風光,逐漸淪為男子的附屬品。這個發展趨勢並不是偶然,是與當時經濟的發展有著密切關係。早期的人類常過著有上頓沒下頓的生活,工具的落後使得男子捕獵等活動受到極大限制,反是女性的採集野果這條獲得食物的路徑較為穩定。而遠古風俗,眾人尚不知財產私有一說,因而在婚俗上也就有些讓現代人看不太懂,族內婚、甚至隔代婚都很普遍。在這種情況下,常常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因而以母系血緣來確定關係。這一時期,女性是大權在握,地位崇高。

    而母系氏族逐漸因為生產力的發展,生產技術的提高而為父系氏族所取代,人們不再開始四處遊離,而是搭房種地,畜養牲畜。在這一階段,男子作為田地生產的主要勞動力,重要性漸漸超越了女子,除了生產工作,由於當時已經出現了部落間的戰爭,男子還需擔負起了保護部落不被他人侵犯的防衛工作。相比較而言,從事紡織、炊煮和生育兒女等家務勞動的女子就顯得不是特別重要,經濟地位的下滑直接導致了政治地位的下降,男性逐漸掌握了財產的分配權,可以說男子在經濟上的控制地位,是早期男尊女卑現象產生的一大重要原因。

    西周的宗法制的建立對於男尊女卑也有一定的強化作用,宗法制的核心是以父系血緣關係為紐帶,在繼承上完全排斥了女性成員的相關權利,作為繼承人的只能是男性,以國家根本制度的方式確立了男尊女卑的價值體系。部分地方還有稱生男為大喜,而生女為小喜的習慣。可以說,宗法制使得女性地位進一步下滑,失去了經濟基礎的婦女們也只能服從於擁有財產控制權的男子了。男尊女卑進一步強化。

    男尊女卑觀念是伴隨著等級森嚴的封建專制主義政治體制的建立而發展的,先秦時期將女子與小人等同看待,而自然無法與翩翩君子們平起平坐。

    男尊女卑在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氛圍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三綱五常的提出是新時期男尊女卑的一個理論依據。

    宋代以後,男尊女卑成為了一種習慣,正可謂是男子可三妻四妾出外鬼混,而女子必須相夫教子從一而終,否則就會被社會所批評。宋代儒家理學思想盛行,而朱熹等大儒進一步對孔子的“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做了過度發揮,若說宋代以前男尊女卑觀念之下女子尚還有一些權利,對於女子改嫁也並無特別強的硬性標準。而朱子等人則大談“失節事小,失身事大。”以及“存天理,滅人慾”。進一步強化了三綱五常,將男尊女卑列入了國家的指導思想中。而到了明清,基本上並無太大變化。從遠古到近代,男尊女卑日益完善,並具有了政治法律思想上的依據,成為了中國古代中不可忽略的一大文化現象。

    二、男尊女卑的具體表現

    中國的古代文化包羅永珍,然而男尊女卑的意識滲透也進入了很多領域。簡單地說,即使是不起眼的稱謂,也體現了男尊女卑的成份。據相關學者考證,《爾雅 釋》中提及的稱謂,女性的只有五種,而男性的則有十幾種。(12)在日常的口語中,也可見得這般的例子,一如老師曾提及的,古代的皇后母儀天下,可以說是女性的最高寶座,然而在皇帝面前,她也只能退而稱臣妾。《尚書傳》:“役人賤者,男曰臣女曰妾。”,四個字,役人賤者,說白了,就是奴隸奴僕。一個已經做到了皇后這樣尊貴位置的女子,在皇帝那兒也不過只是一個奴隸奴僕罷了。男權意識之強,和男尊女卑之明顯,令人咋舌。

    除了語言中,在習俗上,男尊女卑也有充分的體現。女子不得在公共場合拋頭露面,而男子則不受此限制。除了被限制外出,不知何時起源的纏足也體現了女子地位的低下。眾所周知,纏足其實便是在女子幼兒期時以布緊纏雙足,使足骨變形足形尖小,導致走路時如小童般,只能以足跟行走。不論其起源於何時,都必然是男子提出的,是男性為了控制女性所設定的一個規定。試想又有哪一個人願意以傷害自己身體的方式來取悅地位平等的人呢,只能說明一點,男尊女卑成為了社會主流,男女地位差距懸殊。

    婚俗上,男尊女卑也有一定的表現。中國古代婚姻主要形式為帶有包辦性質的聘娶婚,從擇偶到成婚,由媒人與父母參與或作主。進一步說明了只有明媒正娶、循禮而嫁的婚姻,才是合理合法的。婚姻最本質的內容,情感和性愛被忽視。女子在家庭生活中缺少或沒有獨立的人格。《儀禮·喪服·子夏傳》:“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上面的史料便說明了三從四德中的三從,僅從短短的數個字便可發現,從父,從夫,乃至從子,婦女的一生都是依附於男子,尊卑貴賤一目瞭然。縱是從子一說不成立,而從父從夫二條便以顯得女性的地位是遠比男性要低。而劉向的《列女傳》中大力宣揚婦德,對女性道德提出了很多具體要求。與之相呼應的還有班昭的《女誡》,《女誡》強調:“男有再娶之義,女無二適之文”。

    男尊女卑本身是一個思想觀念,因此它在思想觀念上的影響更為深遠,可以說這影響直到現代社會依舊非常的明顯。女性需要遵守婦道,並守貞潔。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貞操觀。從現有資料看,貞操觀應該起源於西周初年,《周易》有言:“恆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兇。” 在事實上已經是對女人堅守貞操的自覺要求了。而對此做解釋的《易傳》的表述為“女人貞,吉,從一而終也”。對女人守貞的基本要求就是“從一而終”。周朝人對“淫”的理解,主要限於女子,至於淫男,雖有稱謂,但很少被指責罰懲。貞操觀在漢代有所發展,但貞操觀的明顯強化應該還是要主要歸功於宋朝程頤老先生所說的那句“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元代的記載“丈夫死國,婦女死夫,義也。”表明在元代,這已經成為了風氣。而到了明清時期,節烈與任何時代相比都已經登峰造極,不但數量多,種類繁,程度慘烈,情節離奇,而且婦女更認同於節烈道德。如遭到市井無賴的“性騷擾”要殉節,為惡夫、舅姑們的不良行為殉節;為兵亂免“辱 ” 殉節。魯迅曾在文章中講過一個故事,一位總兵兵敗之時,考慮的是讓他的幾個小妾守節,然後逼她們自殺,而他自己卻投降了敵軍。故事雖然簡單,卻表現了貞操觀的約束力僅僅只是對女子。貞操觀的另一殺傷力在於對女性思想的壓制,甚至出現了一些讓現在的我們無法理解的案例。一個男子去侵犯了一個女子,男子可揚長而去,而女子反而要被社會攻擊,成為眾矢之的,自然更提不上去縣衙上訴什麼的,多數家族視此為家門恥辱。

    三、男尊女卑的影響

    歷史上敗國亡家的原因,每每歸咎於女子。糊糊塗塗的代擔全體的罪惡,已經三千多年了。 “我不相信昭君出塞會安汗,木蘭從軍就可以保情;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吳,楊妃亂唐的那些古老話。我以為在男權社會里,女人是絕不會有這種力量的,興亡的責任,都應該男的負。但向來男性的作者,大都將敗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這真是一文不值沒出息的男人。”魯迅透過上面這段文字,對歷史上“紅顏禍水”進行申辯。女人被男權所塑造,成為歷史上沉默的他者。紅顏禍水,正是因為男尊女卑,男權至上導致的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孩子讀了不少書,現代文閱讀卻得不了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