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時間的車輪

    主要是內部政治的動盪和缺乏有能力的繼承者。

    馬其頓王朝末期皇位更替頻繁,當王朝於1056年終結後,帝國又陷入內戰之中。從1025年到1071年曼茲克爾特戰役的46年內,拜占庭帝國共經歷了12位統治短暫的皇帝。頻繁的皇位更替本就極大影響了帝國政治的穩定性。

    短命皇帝們不僅把金錢浪費在建築和饋贈上,對政府事務也缺乏管理能力。這就使他們註定無法維持拜占庭“黃金時代”的征服成果。比如,統治時間較長的君士坦丁九(1042-1055年在位)不僅向前任皇帝們一樣大肆揮霍財富,還以發行不足值金幣的手段導致貨幣貶值。更重要的是,過於迷信僱傭兵的君士坦丁九世為了節省開支,解散了亞美尼亞軍區的5萬駐軍。這極大地削弱了東部邊境的防禦,導致邊境門戶大開,為日後塞爾柱突厥人在小亞細亞的擴張埋下伏筆。

    1071年曼茲克爾特戰役失敗,導致拜占庭在1100年時幾乎失去了整個小亞細亞,也導致其衰敗無法逆轉。阿萊克修斯一世(1081-1118年在位)時期為了扭轉局勢、向西歐求援,由此引發了著名的十字軍東征。由於喪失小亞細亞的兵源地,帝國為維持防禦只能更加依賴塞爾柱人、諾曼人等外族傭兵。

    曼奇刻爾特之後 拜占庭開始損失很多土地

    大約在1100年左右,此前拜占庭所有的古代軍區和軍團都被外敵擊敗。這時的軍區制已經失去作用,只能依靠由“普洛尼亞制”所招募的少量精銳部隊和外族傭兵作戰。但這些軍隊不足以解決拜占庭多面受敵的困境。而僱傭兵反覆無常、利益至上的習慣,更是一把傷人於無形的雙刃劍。雖然皇帝可以帶著精銳部隊來回馳援,但他無法維持對佔領區的統治,更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東西邊境的防禦問題。

    所以,到了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前夕,拜占庭已經失去了對歐洲和亞洲大多數邊境地區的控制。

    1180年的拜占庭帝國已經不可避免的進入下降通道,此消彼長之下,拜占庭當然無法面對處在上升期的塞爾柱突厥人和西歐十字軍。前者成為拜占庭最大的威脅,而幫助拜占庭收復安納托利亞沿海地區的十字軍也令拜占庭皇帝心生忌憚。另外,曾經被巴西爾二世征服的保加利亞人也死灰復燃,在1185年重新建立了保加利亞第二帝國,終結了拜占庭在巴爾幹半島的霸權。

    軍事失敗進而導致領土喪失、國際影響力下降和收入減少。領土減少又導致收入和人口減少,使帝國無法招募足夠的兵源保衛領土,只能依賴少量傭兵作戰。但軍隊質量的下降和數量不足,又導致帝國繼續戰敗。基本上就是陷入了“戰敗——丟地——沒錢——沒兵”的惡性迴圈。

    噁心迴圈中的拜占庭軍隊 自然也是越來越弱

    總之,拜占庭在11-13世紀的軍事上衰落,是由於國家缺乏經濟力量、人力資源和戰略戰術錯誤所導致的。另外,就是一些統治者的個人失誤,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巴西爾二世對繼承人的漠不關心,君士坦丁九世解散亞美尼亞軍區的行為都非常愚蠢。伊薩克一世的膽小怕事和杜卡斯家族對羅曼努斯四世皇帝的背叛等關鍵因素,也對拜占庭軍事的衰敗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拜占庭失去了安納托利亞、也失去了再度崛起興盛的希望。 並最終在奧斯曼的鐵蹄下,變得不堪一擊。

  • 2 # 廣元飛龍

    東羅馬帝國的滅亡是多方面的。簡單的說,第一內部因素,其統治區域內的人民不堪忍受殘暴統治紛紛起義,主要的戰將也因為各種原因或老或死,其統治難以維持。長期的軍事擴張導致帝國空虛。統治者故步自封 ,荒淫無道。

    第二外部因素,阿拉伯帝國和法蘭克帝國的興起,中歐斯拉夫民族的不斷侵襲,這使得其統治區域不斷被蠶食,在中世紀其統治區域基本保留在現在土耳其外加巴爾幹半島的東南部。

    另一個轉折點是十字軍東征,其對拜占庭造成了極大破壞,第四次東征曾經將君士坦丁堡夷為平地,並建立了一個拉丁帝國,雖然最後拜占庭最終復國成功,但從此拜占庭帝國一蹶不振,完全的衰落下去。

    後來,塞爾柱突厥人和奧斯曼突厥人興起,將拜占庭帝國的統治區域不斷蠶食,最終在1453年奧斯曼攻破君士坦丁堡,千年老妖拜占庭帝國終於斷氣了。

    一開始奧斯曼帝國認為攻擊君士坦丁堡代價太大,不值得,君士坦丁堡的城牆非常堅固,除十字軍外上千年中沒有人能夠攻克它。但隨著版圖的擴張,君士坦丁堡漸漸處在了奧斯曼帝國版圖的中心位置,同時火炮的出現,這座古老而飽經戰亂,雄偉城牆的驚人防禦力被大大削弱。

    1453年5月29日,經過兩年的包圍,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穆罕默德改名伊斯坦布林。

    可憐的拜占庭帝國。最後的領土還沒有中國的一個縣大。羅馬帝國以軍事立國,東羅馬雖然也延續了這種風格,但在它存續的1100年裡,絕大多數情況下還是採取守勢。這個本應該防守為主的帝國,每當它試圖開展對外征服,都會陷入一陣大衰退。它的歷史意義和價值眾說紛紜。它的功與過得與失都留在斑駁的歷史記憶中。

  • 3 # 唯史為鑑

    奧斯曼帝國的建立者是遊牧於裡海東南部呼羅珊一帶的一支突厥人。13世紀時,蒙古人開始向西擴張,迫使他們遷移。他們依附於塞爾柱突厥人建立的羅姆蘇丹國,在和拜占庭相鄰的薩卡利亞河畔得到一塊封地。

    1242年,羅姆蘇丹國在蒙古人的打擊下瓦解,於是這支突厥人獲得了充分發展的機會,從此開始發展壯大。部落酋長埃爾託格魯爾死後,他的兒子奧斯曼(1281~1324年)繼位。

    1300年,奧斯曼開始自稱蘇丹,宣佈他的部落為獨立的伊斯蘭國家,即愛米爾國。當時奧斯曼的主要敵人是拜占庭帝國,其在西亞的土地是他擴張的主要物件。

    1326年,奧斯曼奪取拜占庭在西亞的重鎮布魯薩,控制了馬爾馬拉海峽,並把首都遷到布魯薩,這一新的國家稱為奧斯曼帝國,在國內居於統治地位的土耳其人被稱作奧斯曼土耳其人。這時奧斯曼帝國已經靠近了歐洲,定都布魯薩使得這個國家的發展方向必然是指向歐洲。

    1453年初,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率步騎兵17萬、艦船320艘,從陸海兩面包圍君士坦丁堡,企圖徹底滅亡拜占庭帝國。君士坦丁堡的軍民也孤注一擲,誓與古城共存亡。他們盡一切可能加固工事。在城北金角灣的入口處,他們用粗大的鐵鏈橫鎖水面,使任何船隻都無法駛入。在城東城南面臨海灣敵人很難接近的地方,他們也築起了堅固的城牆。

    但由於奧斯曼帝國兇猛的進攻,君士坦丁堡的軍隊屢戰屢敗,傷亡慘重,軍隊中的厭戰情緒上升,並形成了以宰相哈利勒為首的反對派。他們以西方援軍將至為藉口主張撤圍,卻終於不能打動穆罕默德二世。

    1453年5月29日拂曉,穆罕默德二世再次發動全面攻擊。他甚至把自己精銳的侍衛隊亦派上陣去。守城的軍隊在他們的指揮官猶斯底尼亞的領導下,進行殊死的抵抗,使戰況進入膠著狀態。但不幸的是,猶斯底尼亞中箭身亡,致使守軍頓生恐慌,無心堅守,抵抗力大降。土耳其軍隊終於突進了對方的陣地。東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看到大勢已去,化裝奪門而逃,在混戰中被土耳其人擊斃。

    當天夜裡土耳其人佔領君士坦丁堡全城。土軍在城內燒殺搶掠,歷代的藝術珍品被洗劫一空,華麗的建築物被付之一炬。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標誌著延續1000多年的東羅馬帝國的滅亡。隨後,土耳其把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林。

    佔領君士坦丁堡不僅標誌著拜占庭帝國千年統治的結束,而且意味著新的世界帝國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它在穆斯林國家中的威望急劇上升,對歐亞國際局勢的發展具有越來越大的發言權。在此後的20~30年,奧斯曼帝國的領土迅速擴大,塞爾維亞、摩利亞、瓦拉幾亞、波斯尼亞、阿爾巴尼亞先後成為帝國的一部分。

  • 4 # 燕山史話

    一、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君士坦丁堡不是一日建成的”。君士坦丁堡(現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林)為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公元324-353在位)時擴建而成。這座拜占庭帝國的都城,佔據著最為優良的深水港,地處三面環水的優越地理位置,擁有顯著的天然防禦屏障。南邊面朝馬爾馬拉海,北邊比鄰金角灣,東邊扼守赫勒斯滂海峽,易守難攻。拜占庭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二世(公元408-450在位)鑑於西羅馬受到哥特人阿拉里克率領的蠻族入侵警示,下令修築高達40英尺(12.19米),約16英尺(4.88米)厚的城牆,使得君士坦丁堡更加固若金湯。

    2.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可歸結為如下原因:首先,城內人口銳減。據史料記載,在查士丁尼在位時期(公元527-565在位),這裡的人口曾經接近50萬(相當於如今中國一個人口大縣的人數)而等到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時總人口大約只有5萬(相當於如今中國一個鎮級人口數量),當時圍城奧斯曼軍隊多達8萬,兵力懸殊;其次,資金的匱乏。匈牙利人烏爾班是一位精通火器的青年才俊,他先是來到拜占庭帝國一方提出要為帝國製造大炮,此時拜占庭帝國居然承擔不起他的薪金,更不用說製造大炮的費用了,他於是加入了奧斯曼一方,並製造出射程能夠達1英里(1609米)的大炮,可以稱作是攻城一招致勝的法寶;最後,缺乏外援。拜占庭帝國崇信東正教,這與西方羅馬教廷格格不入,西方天主教國家忙於自己內部的紛爭以及與拜占庭在教會分離上的爭吵不休。威尼斯共和國曾承諾派出一支海軍擊退土耳其人,但直至戰爭最後也未見蹤影,所謂的援助成為一紙空文。

    此外,奧斯曼軍隊本身的強大以及穆罕默德二世的雄韜偉略促成了君士坦丁堡不可避免的陷落。縱然,拜占庭帝國最後一任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魅力不凡,勇敢無比,可以說是拜占庭帝國中的傑出君主,能夠做到君王死社稷。但大勢所趨,洪流滾滾,1453年5月29日,歷史永遠銘記這一天。

    二、拜占庭帝國如何衰落

    拜占庭帝國衰落開始於巴西爾二世的去世。在他去世之後,具體表現為:

    1、經濟上日益衰落。在拜占庭帝國抵禦外敵的傳統中,既有僱傭蠻族的軍隊支出,又有透過收買外敵首領的記錄,這使得帝國支出不斷上升,同時,富人階層佔據了規模巨大的土地,與帝國權貴相勾結,逃避稅務負擔。帝國此時還受到奧斯曼人的騎兵襲擊,拜占庭的一些土地荒蕪,糧食歉收,貧困人民生活日益潦倒。

    2、拜占庭帝國內鬥嚴重。1071年,奧斯曼人在小亞細亞的曼奇刻爾特擊敗了拜占庭,使得小亞細亞成為了奧斯曼人的根據地。然而,戰役結束後,拜占庭卻發生了爭奪皇位的戰爭,他們卻僱傭了奧斯曼軍隊相互鬥爭。奧斯曼人逐漸將小亞細亞由拜占庭勢力變成了奧斯曼人活動的中心地帶。

    3、基督教世界之間內鬥加劇了拜占庭的衰落。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法蘭克、威尼斯、日耳曼等聯軍於1204年攻克君士坦丁堡,並展開為期三日的掠奪和殺戮,雖然拜占庭得以後來光復國都,但此後拜占庭一直處於恢復元氣狀態。可以說,這次戰爭為伊斯蘭世界統治整個中東鋪平了道路。

  • 5 # 張珺覎

    拜佔廷帝國存在了一千多年,直到奧斯曼土耳其人破解了希臘火的秘密,導致拜佔廷帝國海軍全軍覆沒,讓奧斯曼土耳其海軍長驅直入封鎖了君士坦丁堡,被切段外援後最後雖然頑強抵抗也無力迴天,最終君士坦丁堡陷落帝國滅亡。西羅馬滅亡後,拜佔廷為第二羅馬帝國,有位公主嫁到了同為東正教國家的俄羅斯公國,俄羅斯大公稱自己是拜佔廷帝國的延續,故俄羅斯也成第三羅馬帝國

  • 6 # 坐在石頭上的胖子

    前面的各位大手子已經回答的很完美了,我從另一個方面補充一下,1444年11月10日,由蘇丹穆拉德二世率領的土耳其軍隊(約4萬-6萬人)和由波蘭國王兼匈牙利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及匈牙利將領亞諾什·匈雅提率領的匈牙利和瓦拉幾亞聯軍(約2萬-3萬人)在黑海沿岸發生的會戰。結果聯軍幾乎全軍覆滅,瓦迪斯瓦夫三世陣亡,匈雅提逃生。此戰役後,土耳其人在巴爾幹半島的黑海沿岸控制了瓦爾納這一重要的海港。瓦爾納之戰的失敗意味著距離拜占庭帝國最近的天主教國家已無力支援,而奧斯曼帝國就就無後顧之憂全力來進攻君士坦丁堡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BA黑鳳梨客場3比0戰勝Hero久競,暫時登頂東部榜首,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