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沐沐媽愛分享
-
2 # 星辰聽海
1、理解孩子的情緒:孩子被老師批評了,被家長批評了,那麼她的心情一定是難過的,難受的,傷心的,沮喪的。
2、接納孩子的內在需求:孩子的內在需求是希望自己很優秀,能得到家長的肯定,得到老師的欣賞,得到同學們的喜歡。
3、和孩子探討被批評這件事情的本身,傾聽孩子自己對這件事情的描述,核心是一定要傾聽,不帶評判,不帶指責。
4、在和孩子探討解決的辦法。可以先問孩子自己,有些什麼辦法可以避免被批評,可以得到老師的欣賞,同學們的肯定。然後,你可以給孩子一些建議。
-
3 # 咩小胖育兒
隨著孩子年齡越來越大,他們的認知能力和自我意識也在增強,能夠聽懂他人的評價和批評,並且因此而產生情緒。
任何人都喜歡聽到誇獎自己的話,對於批評,即便是自己錯了,也會有牴觸的心理,這都是正常的。只是牴觸的反應和程度,每個人有所不同。
每個人的性格都不同,而且有先天的因素,和後天的影響。
有的孩子天生就比較敏感,對於外界環境,尤其是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更是在意,甚至他人的一個眼神都會在意。
還有種敏感的性格,是因為後天因素導致的,家長過分關注孩子的行為和情緒,反而讓孩子敏感脆弱。
有的孩子比較缺乏安全感,當家長批評自己的時候,生怕家長不喜歡自己了,不要自己了。所以,一聽到家長說自己不對,就又惶恐又愧疚。
這樣的孩子會很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尤其是身邊的人,總是怕因為自己做得不夠好,而遭到“拋棄”。
現在的孩子大多被家長保護得太好,平時誇獎的話聽到太多,而面臨失敗和批評的時候就會受不了了。
孩子的挫折抵抗力跟其年齡也有關,越小的孩子因為情緒調節能力和認知能力不足,更難以接受挫折和批評。
挫折抵抗力差的孩子通常比較敏感,愛抱怨,情緒容易波動,並且負面思維多,而且容易陷入消極的情緒中。
面對他人的批評,有情緒也是正常的,也能夠幫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但是如果過分敏感或者這樣的情緒持續太久,沉浸在其中,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性格發展是有不利影響的。
面對孩子“聽不得他人說自己不是”的這種行為,家長要有耐心地去慢慢引導孩子。▲告訴孩子犯錯是正常的,知錯能改就好。
家長在批評過孩子之後要跟他解釋清楚,是因為他的行為錯誤批評他,並不是討厭他這個人。要讓孩子知道,即便他犯了錯誤,爸爸媽媽也依舊愛他。
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可能犯錯,當別人指出你的錯誤時,是幫助你在改正。
▲換一種溝通方式跟孩子交流。
家長在指出孩子錯誤的同時,更要告訴他正確的方式,這樣更容易讓孩子接受,也能夠幫助他改正錯誤。
比起“你不要這樣做(點出孩子的錯誤)”,孩子更容易接受“你可以這樣做(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
另外,家長也要注意在指出孩子錯誤時的語氣和態度,就事論事,不要人身攻擊。
▲幫助孩子調節情緒。
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差,當他們受到批評的時候,如果比較敏感,就會沉浸在這一消極情緒之中。家長幫助孩子去調節情緒,讓他們慢慢學會調節情緒的方法,也有利於孩子挫折抵抗力的增強。
1、讓孩子正視自己的情緒。
告訴孩子,任何人都可能犯錯,爸爸媽媽也是一樣的,當聽到別人的批評聲心裡都會不舒服,這是正常的情緒反應。但是我們不能一直讓自己陷入這樣的負面情緒中。
2、讓孩子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
當家長指出孩子的錯誤,孩子比較生氣,這個時候家長可以積極地去跟他溝通。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感受,然後透過跟孩子交流,幫助他疏導情緒。
慢慢的孩子也能夠學會自己去疏導情緒,主動去跟家長溝通,或者是學著家長開導自己的思路來勸慰自己。
注意:當家長批評指責完孩子之後,孩子出現負面情緒,這時候家長不要再說他“太敏感玻璃心”這一類的話,這樣反而會給孩子貼上敏感的標籤,讓他的這種行為被強化。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他人的評價,尤其是父母、老師等權威的評價,會對孩子的自我認知產生的影響。孩子對此比較在意,其實也是希望自己能夠做得更好,需要家長正確的引導能夠幫助孩子更快地進步。
-
4 # 小辮子媽媽
育兒的方法千千萬,選對適合自己家孩子的才最重要。
現在的確有很多的娃,接受不了批評,不久前看到一個新聞,孩子做作業,家長批評了他幾句,就跑到大馬路中央去了,讓人不僅揪起心來,現在的孩子都是怎麼了?怎麼一點批評也受不了呢?
很多孩子對父母的說教和嘮叨不屑一顧,你愛怎麼說怎麼說我該怎麼幹還是怎麼幹,要不就是一句話說不得,說了一句就吧嗒吧嗒的掉眼淚,讓很多父母煩惱不已,其實還是孩子自己對事物的理解決定著他的成長,而不是爸媽講的那些道理和嘮叨。
18世紀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兒童所受到的懲罰,只應是他的過失招來的自然後果。”這就是盧梭的“自然懲罰法則”,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曾經見過這樣的孩子,她是我的鄰居,叫可嘉,經常和兒子一起玩,有一次他們兩個因為一個玩具起了爭執,小姑娘一怒之下就提起自己的玩具箱一扔,結果滿客廳全是玩具,接著她推翻了凳子,踢翻了垃圾桶,兒子在一邊嚇得不敢說話,這時小女孩的奶奶來了,笑著說:“怎麼又這樣呢?等一會兒打你啊”,然後就一個一個的把玩具撿了回去。
其實很多父母都會像這位奶奶一樣,習慣了給孩子收拾殘局,孩子在外面惹事或者犯錯,都是家長出面擺平。這種給孩子,包乾清理殘局的行為,只會讓孩子習慣於家長替他負責,永遠也學不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我家孩子兩歲的時候,也曾經拿起自己的東西丟用這種方式來發洩不滿和脾氣,但是我不會罵他打他,只是告訴他自己去撿回來,而且很明確的告訴他必須做,因為你有犯錯的自由,但是你必須要接受和承擔犯錯以後的後果,這個原則沒有商量的餘地。
自然懲罰法則的含義是:當孩子在行為上犯了錯誤時,父母不應對孩子進行過多的指責,而應讓孩子自己承擔錯誤直接造成的後果,給孩子以心理懲罰。使孩子在承受後果的同時感受心情的不愉快甚至是痛苦,從而讓孩子自我反省,自覺彌補過失、糾正錯誤。
那麼如何教育孩子去承擔自己犯錯以後的後果呢?
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
孩子一般不會犯相同的錯誤,如果他們自己承擔了後果,往往會糾正自己的行為。
比如孩子沒有節制的吃零食,就會肚子疼;做事磨磨蹭蹭,就只能一個人下樓,相應的玩的時間就會減少;破壞了東西需要自己修好;扔東西發脾氣,最後還得自己去收拾!
這就是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當孩子知道承擔後果以後,就會明白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比說教的效果更有效更直接。
父母別跟著收拾殘局
很多時候父母的過度保護,讓孩子失去了承擔後果的機會,其結果就是孩子永遠都不會長大。只有讓他們自己承擔後果才能讓他們記住,才能刻骨銘心。
只有當自己認識到了這種後果才會真正產生動力去改錯。
從小就養成一種好的習慣
很多媽媽說,我的孩子不刷牙,常常要逼才行,我的孩子不愛吃飯,要罵才行,我的孩子不做作業,要打才管用。
其實,這都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因為孩子已經習慣了父母的這種管教方法,就好像你今天不這樣一下,他就不舒服。
拿一個吃飯的例子來講,本來是很簡單的生理需求卻在很多時候變成了一場家庭的心理戰形成了惡性迴圈,奶奶,拿著碗,追著孩子,滿家跑餵飯,爸爸媽媽因為孩子不愛吃飯,而生氣吵架,這都是一種惡性迴圈,如果我們可以試著孩子不愛吃飯,那就餓他一頓,這就是讓孩子主動承擔犯錯後的後果。
除了給孩子愛之外,我們還需要讓孩子去學會承擔後果,這樣,他們才會有一個獨立的人格,敢於擔當的人,而這個教育,越早越好!
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想給孩子遮風擋雨,但是有很多時候,讓孩子去承擔犯錯以後的後果,反而能讓他們更加堅強勇敢,並從中學會自律。只有孩子自己犯錯,才能吸取到教訓和經驗,才能真正的成長!
開始是接受不了批評,發展到後來,任何改正她做法的言語都接受不了,不管是溫柔的還是嚴厲的。她就是不說話,眼淚劈里啪啦的就下來了,甚至連她用杯子玩水,我只是說這種行為是不對的,這樣都能哭很久,最要命的是她不是哇哇大哭,她就是默默的一個人站著流眼淚,能這樣無聲的哭很久。我真的很崩潰,不知道怎麼引導才好。
回覆列表
你好, 避免指責孩子,掌握「三步法」很重要。
雖然我們成年人已經習以為常去面對現實中各種有心或者無意的指責,但並不表示我們能夠完全容忍。嚴肅的表情、急促的語速、提高的聲調,都是讓孩子緊張的因素。隨意的指責最直接的影響是打擊了孩子的自尊心,這點我們從小到大都經歷過。
我們或許曾經被指責膽小,或許曾經被指責霸道,或者這件事情一定是孩子的錯誤,成人自信滿滿,威嚴畢現,但是這樣子的判斷只會讓親子關係漸行漸遠。
也許這樣的時刻,你我都經歷過,每個人都難免會誤會、指責孩子,我們應該如何把傷害降到最小?
要讓所有指責在當下得到妥善解決
很多時候,事情發生時,家長第一時間反應是去評定對與錯,大部分家長都會採取平息戰事,趕緊天下大同的心態來處理問題。然而,敏感的孩子需要的不是對錯,而是:“媽媽,看看我”。
父母要做的是複述,言語有時候同樣可以是一種擁抱和治癒,不需要用拔高三度的聲音,而是清晰地複述。孩子第一時間感受到的不安、委屈、甚至害怕,都會透過言語的力量被看見,不管是直接的肢體語言,還是平靜的語調和氛圍,都很重要。
別忘了為自己的行為道歉妥善的解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為自己的言行向孩子道歉。坦誠自己的疏忽,並且就事情本身向孩子告知原委,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關鍵是時刻看見孩子的情緒我們要學習看著孩子的眼睛說話。在每一次說話的時候,請看著孩子的眼睛,看著孩子的表情,不管說了什麼話,請及時地看到孩子的情緒。這個簡單的步驟,可以幫助我們避免指責對孩子的傷害,避免自己無意中傷害了自己的孩子。被看見,實際上是對同等姿態的呼籲,父母是否站在孩子的身邊,以同等姿態與孩子面對事情。
---
誰不想用心去照料自己的孩子呢,在找到方法和突破口之前,其實我們也都可以看看自己,自己的成長的過去是我們養育中最好的範本,家庭關係的相處永遠都不是完美無瑕的,和寶寶之間也是逐步培養起默契和感性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