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過的大仙
-
2 # 槍炮聲隆隆
首先謝謝悟空問答的邀請。下面回答您的問題,清軍的盔甲是穿到清朝後期的,有的穿盔甲,有的不穿盔甲是因為兵種的不同(八旗兵穿盔甲,綠營兵不穿盔甲)。清代的盔甲是我們在影視劇裡面見到的最多的盔甲,也是存世量最多的盔甲,在康熙時期,清軍盔甲的樣式基本確立,盔甲通常包括頭盔、甲和胄,頭盔高聳與寶塔的樣子類似,盔頂有著很長的盔槍(也被稱為“避雷針”盔),甲主要由上衣和下裳組成,上衣包括9片甲衣,下裳包括2片甲衣,有棉甲和鐵甲兩種型別。胄主要由胄體和小片甲衣組成。穿著時,先穿圍裳,再穿甲衣,佩戴配件,最後是帶上盔帽。在清朝前期,盔甲的作用是很強大的,根據一些史料記載,在明朝的軍隊與清軍的八旗兵作戰時,往往很吃虧,因為八旗兵衝在最前面的是穿著多層重甲的重步兵,明軍裝備的三眼銃無法破甲,一旦抵擋不住這些重甲步兵,那明軍很快就會被擊潰。既然盔甲這麼厲害,那麼清軍為何到後期開始棄用呢?小編總結為以下原因:①隨著著火器被大規模使用,不僅清軍八旗兵裝備大量火器,而且其對手也裝備大量火器,前期的棉甲能防禦前期的火繩槍,但是到抬槍出現之後,盔甲基本上無法抵擋;②在康熙時期,八旗兵的戰鬥力下降,不得已依靠漢人組建綠營兵,為了防止綠營兵造反,也是相當於給自己留了一手,因此綠營兵是沒有盔甲的,只有藍色的軍裝,頭戴紅纓大紅帽,胸前要麼是兵,要麼是勇;③清朝的官員腐敗,在那種制度環境下,軍費的剋扣相當嚴重,主要從兵器和軍裝剋扣軍費,因此一部分士兵也就沒有盔甲了;④行軍打仗需要大量的錢財,隨著清朝的連年征戰,疆域也在不斷擴大,歷史上能夠做到全軍裝備盔甲的朝代是不存在的,只有一些精銳部隊才可能裝備盔甲,一部分軍隊是沒有盔甲的。因此,隨著歷史的進步,這些盔甲基本被戰鬥部隊淘汰,只有在重大的典禮上,才會看到有一些八旗兵身穿盔甲,這也是為什麼同期的繪畫有的穿著盔甲,有的沒有穿著盔甲的原因了,清朝歷經從重甲到輕甲,從輕甲到布甲,從布甲到無甲。社會在發展,世界在進步,清朝計程車兵不穿盔甲也是一種順應歷史潮流的表現。
-
3 # 雄鷹展翅長空
清軍的鎧甲經歷了沿襲明軍、中期統一規範、末期淘汰的過程。
在古代的時候,因為都是冷兵器,所以軍隊就會裝備鎧甲,但是在當時因為生產力極不發達,金屬冶煉技術落後,導致金屬鎧甲的造價非常昂貴,所以在古代只有一少部分會裝備鎧甲,很多士兵是沒有鎧甲的,而且穿著鎧甲在冬天的時候有一個保暖的問題無法解決,另外鐵甲受潮了以後容易生鏽。而到了唐宋時期,為了節省軍隊的開銷,除了鎧甲以外,還有很多紙甲。到了宋朝的時候,紙甲就大量的替代鎧甲了,沒有辦法,都是因為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與生產力有限,而那時候的紙甲使用的程度已經跟鎧甲相平了。但是紙甲的防禦力畢竟跟鎧甲比起來差遠了,所以也沒有放棄造鎧甲。
到了明朝時,開始出現棉甲。棉甲是在堅厚布料上鑲嵌有鐵片,並用銅釘固定的一體鎧甲。一般的官兵的棉甲,內敷棉花,外釘銅釘。棉甲由於是由布和棉花製成,內嵌鐵片,因此具有一定的柔順性和防寒性,而且重量大大減輕,非常適合中國北方步騎兵使用。明代是個從冷兵器時代向冷兵器火器混用時代過渡的朝代,盔甲的式樣也逐漸變化。在明早期冷兵器為主,盔甲式樣以金屬札甲為主;到了中晚期火器使用漸多,盔甲以輕便的布面甲和鎖子甲為主。抗倭戰爭在嘉靖年間,在戰爭中火器已經十分普及,布面甲已經很常見了。明朝武備志裡總結選擇盔甲對抗火器中提到了鐵甲對抗鐵炮(日本仿製的葡萄牙火繩槍)的情況:“鐵甲易生金肅爛,必不可用矣。倭夷土賊率用火銃神器,而甲有藤有角,皆可用。但鉛子俱能洞入,且體重難久。”西方人也一樣,他們曾經在火器時代發展完善了板甲,在文藝復興末期甚至三十年戰爭時期都有一定規模的裝備,但是很快他們就放棄給部隊裝備盔甲了,因為沒用,火槍照樣能穿透。
清朝的前身是後金,而後金的建立者努爾哈赤,原本是明朝冊封的龍虎將軍,後金建立後,長期與北方明軍交戰,從存世的甲冑實物來看,後金和清國早期的甲冑與明朝北方邊軍的甲冑較為接近。
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多件清帝甲冑,其中入關前的有兩件,分別為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御用鎧甲。這兩件鎧甲都是仿品,乾隆四十八年,乾隆皇帝派遣專人到盛京取出瀋陽故宮中收藏的太祖太宗甲冑,然後描畫出圖樣,回京後照原樣製出,供奉於太和殿東側的體仁閣內。兩件鎧甲的胄形制相似,胄體為鐵質,無髹漆,胄下安裝有護耳和護項,努爾哈赤胄的護耳護項均為布面,皇太極胄的護耳護項均為鹿皮面,內部均暗置鐵甲片。兩件胄與存世的明軍鐵胄基本相同。兩件甲則形制不同,努爾哈赤的甲為上下一體的長袍狀,有一對護腋,皇太極的甲為上衣下裳制,有護腋、前襠、左襠。從形制上看,努爾哈赤的甲與明代繪畫中的明軍鎧甲相同,而皇太極的甲則已經具有典型清甲的一些特點了。兩件甲都裝有鐵質臂手,這是明軍的典型裝備。
清軍入關後,清政府一方面忙於作戰,沒有足夠的精力來統一甲冑形制;另一方面講,服飾形制的確立本身也需要一個摸索的過程。同時,清軍中不少部隊都是投降的明軍,這些人的甲冑裝備在短時間內也無法換裝,因此在清朝早期,清軍的武器裝備情況還是比較混亂的。在康熙前期,清甲已經逐漸形成了統一的形制,軍隊中雖然也有部分其他形制的鎧甲,但應當屬於歷史遺留裝備。
到了清朝中期,滿清統治進入了一個穩定的時期。同時,經過前期的發展,軍隊的鎧甲裝備也逐漸形成了統一的形制規範。乾隆二十四年,清政府編纂《皇朝禮器圖式》一書,對軍隊的武器裝備形制做出統一規定。
相對而言,清代中期的甲冑制度是最為規範的。一來鎧甲尚未完全脫離實戰,裝備量較大,需要統一的制度來規範;二來政府財力雄厚,對地方的掌握也勝過後期,有能力來統一甲冑形制。這就形成了通常人們印象裡的清甲,其為上衣下裳制,布面鐵甲結構或棉甲結構,鐵甲的上衣甲片內建,下裳甲片可內建亦可外接,甲身整體遍佈甲釘,胄下有護耳、護項、護頸。乾隆21年,內務府經過皇帝的同意,將京師八旗三分之一的鐵甲改裝為棉甲,又單造一萬八千件棉甲。棉甲的質地較輕便,除了作戰時穿用外,平常也可以當做閱兵時的禮服。清代三年大閱一次,京師八旗精銳部隊和禁衛軍都要參與閱兵,參與閱兵時,有穿鐵甲者,也有穿棉甲者。
乾隆56年,乾隆皇帝在旨意中說:“殊不知鐵盔鐵甲。系堅實經久之物。亦不過於督、撫、提、鎮、查閱營伍時。偶一穿帶。並不常用。即調派出兵。若穿帶鐵盔鐵甲打仗。必致難於轉動。此歷來出兵之人所深知。”也就是說,乾隆皇帝已經認為,鐵甲只是高階軍官閱兵時的禮服,士兵穿上之後除了降低機動能力之外,沒有任何用處,而這是帶兵打仗的基本常識。由此可見,在乾隆晚期時,鐵甲已經完全被淘汰了。
由於鎧甲最終成為少數將領和禁衛軍的禮儀用具,因此逐漸朝著輕量化、華麗化的方向發展。清代中後期的軍官鎧甲,都是各種棉甲,比起兵丁的棉甲,這些甲更為輕薄,質地與厚布相仿。和中前期的甲冑相比,中後期的鎧甲多出了一個部件,即鶻尾,鶻尾安裝於下腹部,垂至腳面,有獸頭花紋。
乾隆平定準噶爾和回部大小和卓叛亂的戰爭處於冷兵器與火器並用時期,處在以冷兵器為主向以火器為主的作戰方式過渡的變革時期。我們可以從當今珍藏在故宮當中的《平定伊犁回部戰圖》等圖中可以看出清軍那個時候還裝備冷兵器時代的盔甲,鐵製盔甲大多配備給軍官,下層官兵多用棉盔、棉甲,用綢或棉布做表裡,內敷棉花,外綴小銅泡釘,顏色與八旗相匹配。
乾隆中晚期平定臺灣與廓爾喀的戰圖中清軍將領穿的是行服、馬褂、頂戴,士兵穿馬褂白褲綁腿、頂戴。
到了太平天國戰爭時期由於火器的技術進步與大量普及,鎧甲則已經完全廢除,清軍作戰時只穿戎服根本不穿鎧甲。
另外在清軍當中並不是所有的軍隊都有盔甲:清軍當中的八旗軍與蒙古軍是少有部份鐵甲與大量棉甲;但是大部分地方團練、綠營軍都沒有著甲。
清軍的兩支重要軍隊,分別是為八旗軍與綠(lù)營軍。八旗軍主要負責衛戍京師,而綠營軍則被分配至全國各地。綠營軍雖為漢人軍隊,但是其力量不容小覷,故依然受到朝廷重視,所以,他們的成員都是專業士兵,他們的制服上就會寫有“兵”字。而“勇”是指在綠營軍的基礎上募集的非專業士兵,是來自各個行業的,臨時參戰的人員,這些人的服裝上會寫有“勇”字。所以,“兵”和“勇”其實就是正規軍與臨時軍(非正規軍)的區別。鄉勇主要是屬於臨時性的一種武裝,平常若是沒什麼戰事,基本就是普通老百姓,回家該幹啥幹啥,只有打仗或者緊急情況才需要他們上場。因為他們不屬於朝廷正式兵士的行列,為了不搞混淆,就在他們軍服上印個“勇”字。
中日甲午海戰之後,清朝慘敗,賠款割地激起了有識之士的反抗。他們強烈要求變法維新,首先要從軍事上做一個世界強國。光緒帝也想有一番作為,於是下令袁世凱訓練新軍,新軍成立後,在更新訓練方法、武器裝備的同時,也對軍服作出了改進。練兵處正式擬訂了包括禮服、常服、肩章、帽徽、領章等的新軍軍服樣式,另外新軍成員剪掉了辮子。至此,使用了數百年的中華民族傳統軍服-號衣,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這支軍隊的特色是完全使用西式的軍制、訓練以及裝備,一切依照德日製度,由德華人為主的洋人教習,是清朝最後一支有戰鬥力的正規軍。可以說清帝國滅亡前夕,大清軍隊軍服已經走向西化!清朝歷經從重甲到輕甲,從輕甲到布甲,從布甲到無甲。社會在發展,世界在進步,清朝計程車兵不穿盔甲也是一種順應歷史潮流的表現。
回覆列表
其實一直到清朝末年,也還是有高階將領穿著盔甲的,但是這時盔甲已經只是用來顯示威嚴的裝飾物,而不具備實戰意義了,比如下圖就是丁汝昌的盔甲。
而清朝盔甲的演化,實際上是和冷兵器逐漸被槍炮所取代密不可分的。清朝前期,國制初創,對於盔甲並沒有統一的樣式,到了中期,一是仍處在刀劍的冷兵器時代,盔甲的實戰作用仍然明顯,二是國力強盛,財力雄厚,能夠支撐起統一的甲冑樣式,因此盔甲在部隊中大量裝備,也就形成了人們印象中的清代盔甲樣式。
然而隨著清代中期以後,火器的大量裝備,盔甲不僅擋不住槍炮,而且還因其笨重,限制了士兵的快速機動作戰,因此盔甲的裝備數量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輕薄的棉甲。乾隆二十一年,內務府經過乾隆同意,把三分之一的京師八旗鐵甲改成了棉甲,並且將棉甲也作為閱兵的禮服穿著,所以當清代舉行三年一次的閱兵時,經常是盔甲和棉甲混穿。
到了乾隆五十六年,乾隆更是親自下旨說:“殊不知鐵盔鐵甲。系堅實經久之物。亦不過於督、撫、提、鎮、查閱營伍時。偶一穿帶。並不常用。即調派出兵。若穿帶鐵盔鐵甲打仗。必致難於轉動。此歷來出兵之人所深知。”從這段話裡可以看出,作為當時的最高統治者,乾隆也認為厚重的盔甲只適用於閱兵偶爾使用,在實戰上有很多弊端,不能夠行軍打仗,也因此乾隆以後,盔甲除了被用作少數高階將領和禁衛軍的禮服穿著外,已經很少使用,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清朝末期很少看見盔甲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