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野叟觀書

    前世軍師諸葛亮,是說諸葛亮善計謀,五次北伐並不都是軍事需要,更多是政治手段。

    天下三分,益州疲敝。荊州屬吳,已不具備《隆中對》裡北伐的條件。而且,夷陵之後蜀漢集團名將多凋零,人才不濟。缺乏北伐的人才儲備。國力也是最弱的。但諸葛亮必須興兵!

    1) 大局需要。 蜀漢立國號為漢,續的是漢家王朝。曹丕禪漢之後,劉備在益州續漢,其政權的核心價值觀是以漢家正統自居。在這個口號之下,曹魏集團是國賊,是勢不兩立的。即使打不過也要打給天下士子看。以維護政權的輿論合法性。

    2)內政需要。 蜀漢集團內部並不團結,而是幫派林立。主要有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派、李嚴為代表的益州派、還有譙周等為代表的東州派。諸葛亮以法家治蜀,多嚴刑峻法;重用荊州派,打擊另外兩個派別。荊州派跟隨劉備諸葛亮一起來的,政令暢通,聽從諸葛亮的安排。而另外兩派則相對保守,不主張連年興兵。李嚴是劉備的顧命大臣之一,也是劉備留下來牽制諸葛亮的人。是益州土著門閥。東州派是劉璋一脈的,底子是劉焉入川之初收服的一波人。

    尋常時間,諸葛亮治國就會處處掣肘,而對外興兵則能掩蓋蜀漢內部矛盾。而且,諸葛亮可以借北伐戰爭安排人事,安排自己的人在軍政要崗上,並適時打擊益州派。 借組織糧草不力罷黜了李嚴,使之鬱鬱而終。

    諸葛亮,要細細琢磨方可理解一點點。不是演義上那麼神話的

  • 2 # 小太史

    諸葛亮為何要五次北伐?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打不過。

    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呢?大家可能都認為這是因為他要報答劉備的恩情的,為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而戰。我倒是認為諸葛亮是被逼的,這北伐不打不行,不打蜀漢就要完了。

    劉備死後蜀漢的精銳盡失,地盤沒了精兵也沒了,只剩下了益州人心尚且不穩的新佔之地和剩下的老弱病殘,只要曹魏和東吳兩家中的任意一家再來一下子,說不定蜀漢就亡了,這也就是諸葛亮說的危亡存急之秋,諸葛亮接下的爛攤子是最沉的。

    益州人會支援北伐嗎?北伐死的是益州的子弟,消耗的是益州的糧食,侵犯的是益州士族的利益,再加上益州集團的人長期得不到諸葛亮的重用,因此其實益州本地計程車族是不太贊成北伐的。

    再看當時的蜀漢外部環境,對手曹魏雄踞中原,人口兵馬糧草最盛;盟友東吳陰晴不定,其心難測,孫權的身段一向柔軟,他倒向哪一方都是有可能的,背叛盟友的事情也沒少幹,指不定就哪天背後來上一刀,防不勝防。

    內外交困,北伐幾乎毫無勝算,即使如此諸葛亮還是要執意北伐,因為不打不行啊。不打,北方的曹魏就會越來越強,一輪又一輪的北伐雖然失敗但也削弱了曹魏的一些實力,看著曹魏做大沒有行動無疑是自尋死路。

    再者,諸葛亮其實是想效法秦國,全民皆兵,透過北伐鍛鍊軍隊,保持高昂計程車氣。偏安一隅毫無作為,最後不可避免會被幹掉,進攻也是最好的防禦。另外,這也是東和孫權的方案,你看我一直在和魏軍打,你該對我放心了吧。

    諸葛亮一次又一次的北伐,其實就是在找一個徹底翻盤的機會,奈何家底太薄拼不過財大氣粗的曹魏,曹魏越來越強人才輩出再加上司馬懿這個老妖怪,北伐失敗也就在所難免了。

  • 3 # 大飛熊騎士

    諸葛亮是六出祁山,六次北伐。諸葛亮不停的北伐,原因是多重的,最重要就是要營造“鯰魚效應”。

    蜀國北伐背景。

    夷陵之戰後:蜀國實力大幅的下降,人才也損失殆盡,蜀國十分被動。諸葛亮北伐就是化被動為主動,求變,求通。

    地域隱患:蜀國的領土在四川,成都是天府之國,中原不容易攻進來。這樣的地理條件,諸葛亮完全可以自守。他一味北伐,就是要激起蜀漢上下的鬥志。

    鯰魚效應

    鯰魚效應:就是小魚魚遇到威脅,會團結一致,提升效率和求生慾望。

    團結內部:劉禪是不太喜歡北伐的,其實蜀漢上下都知道,實力大不如前了。所以反對北伐的大臣有,消極的將領也有,如李嚴等。諸葛亮不斷北伐,把蜀國擰成一股繩。人總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鞏固盟友:這也是一種“鯰魚效應”,幾乎諸葛亮的軍事行動都有東吳軍事的配合,一方面兩國都要一同對抗曹魏,一方面也防止了再出現蜀,吳互相消耗的事情。所以,不管是孫峻,孫琳還是孫休,都和蜀國保持著密切的聯絡。

    三國鼎立

    除了讓蜀國內外團結穩定外,北伐還有騷擾魏國,使其無法集中全部資源去消滅一國的作用。兩不相顧,這也是三國能鼎立那麼長時間的原因之一。

  • 4 # 淡墨淺白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是蜀國的基本國策!北伐是蜀國必須堅持也必須要做的事情。南方已經平定,夷陵之戰失敗後的創傷也已經恢復,自然就是北伐的時候!蜀國也有各種政治勢力,只有北伐才能團結各方力量,轉移國內矛盾。

    曹睿登基以後在朝堂上有過一場關於針對吳和蜀的政策的爭論。最終得出的共識就是魏國只需要發展自己,強大自身,憑魏國的地理和人口優勢日積月累,吳和蜀可以不戰而降。

    諸葛亮自然也得到訊息,意識到這點。蜀國本就地少人寡,如果不積極誇張早晚會慢性死亡。因此諸葛亮北伐的目的就是蠶食魏國領土和人口。諸葛亮不選擇魏延的子午谷之謀,就是不想把戰爭當成賭博一把定勝負。所以諸葛亮五次北伐,慢慢的吞噬魏國資源。

    第一次取西縣千餘家,後返回漢中。第二次沒有取得成績。第三次獲得五都,陰平二郡。第四次斬殺魏兵三千多人,玄凱五千,角弩三千多。第五次魂滅五丈原沒有收穫。五次北伐渡都沒有大規模決戰,顯然更多的的是為了獲取資源。

    姜維此後十一次北伐也正是繼承了諸葛亮的戰略意圖,事實也是如此,蜀國從夷陵之戰以後國土面積是增加的!

    諸葛亮五次北伐一是國策,二是轉移矛盾,三是蠶食魏國!

  • 5 # 微觀史界

    諸葛亮多次北伐,最主要的原因如下:

    1,繼承先帝的遺志,光復漢室。

    劉備創下的基業不到一半就病逝,諸葛亮衷心輔助劉備,劉備走後必繼承他的遺志。2,蜀國國內政治穩定,有較好的政治基礎。

    南方孟獲臣服蜀國,國內在無動亂。蜀國上下一心,劉禪視諸葛亮如父親,而諸葛亮忠心耿耿。君臣一心,大事可為。3,經濟穩定,糧草充足。

    正所謂,軍馬未動,糧草先行。蜀國經過多年的修養聲息,有了這個基礎,軍隊後勤有了保障,可以放心前行。

    4,國外形勢大好,與東吳相互策應。

    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輔佐吳王,而諸葛亮輔佐蜀國,兩家已經形成了連吳抗曹的默契,形勢大好。5,以攻為守。

    諸葛亮自知蜀國力量不如曹魏,越拖只會越不利。不如主動進攻,在進攻中尋找戰機,打敗魏國。

    6,蜀中人才零落,只能自己帶兵上陣。

    關羽,張飛,劉備,黃忠先後去世,趙雲雖勇,但已年邁,蜀中沒有可以獨擋一面的人才,諸葛亮只有趁自己還有能力的時候,親自上陣,鼓舞士氣,厲兵秣馬。

    綜上所述,諸葛亮才多次北伐。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後世傳頌千年。

  • 6 # 漢吾軒

      只說一點,諸葛亮不甘心做權臣,想建不世之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不怕挨磚,有據為證。

      1.他親口說的

      當年劉備託孤的另一位重臣李嚴,勸諸葛亮“宜受九錫,進爵稱王”時,他的答覆竟然是“若滅魏斬叡,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見《三國志》及裴松之注,以下同)。

      九錫什麼概念?歷史上從王莽後便成了權臣準備篡逆的代名詞,可他諸葛亮不僅不避諱,還直言到什麼九錫?十命都能受,這明目張膽的,何況北伐前,他其實已有了三錫。老亮,牛!

      當然這還要有個前提:“滅魏斬叡”,那就得北伐了,於是諸葛亮一次又一次不懈努力去做,若非病喪五丈原,又何止五次呢?

      2.他親自做的

      跟名傳後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忠臣代言人形象完全不同的是,諸葛亮起碼三國最囂張跋扈的權臣,且對劉備對蜀漢都談不上一個“忠”字。

      前文九錫事便為一例,再看劉備當年託孤時,明明讓他與李嚴共同輔政,可他很快踢走李嚴獨攬朝綱,權臣到就是蜀漢的皇帝,曹操司馬懿都在其右也。

      而那後主劉禪?甚至連漢獻帝都不如。就拿諸葛亮自己寫的《出師表》來看,通篇哪是一個臣子跟國君說的話,比父親教訓兒子還要厲害三分: 聽好了啊,這你要做,那你不能做,另外兩個務必更須牢記,一要“宮中府中俱為一體”,我的丞相府和你的皇宮是一樣一樣的;二要朝中人事都由我安排,我不在家,對他們“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

      不僅如此,諸葛亮北伐前又安排心腹董允“遷為侍中,領虎賁中郎將,統宿衛親兵”,監視後主的一舉一動。 你看看劉禪,兒皇帝到了什麼地步。要知道那時他已二十多歲青壯年,而你諸葛亮當初也親口跟劉備贊過:小劉“甚大增修,過於所望”,難不成耍老鷹?

      更可憐處還在於,劉禪都不能離開成都城半步,直到諸葛亮“駕崩”了,他才“登觀阪,看汶水之流 ”:哇,外面的風景好美麗哦,空氣好新鮮哦!唉,這日子過得,漢獻帝看了不傲嬌都不行了。

      咋樣,諸葛亮都能權臣到如此地步,再上一層樓,黃袍加個身,心理上沒那個準備,說出來誰信?

      3.別人參照的

      也許有朋友會問,既然諸葛亮已經牛叉天了,乾脆廢掉劉阿斗,一了百了不省心嗎?何必耗那個神五次北伐呢?

      唉,哪有那麼容易的事喲,名分這東西不是隨便就能得到的,尤其皇帝這個名,君主制社會分量最重的玩意兒。

      咱就不說以前的王莽、後來的桓溫劉裕了,就拿同時代曹操來說,“挾天子以令諸侯”那麼多年,又建立統一北方這麼大的功業,結果還是不敢越雷池一步,最後只做了周文王。相較之,他諸葛亮憑啥呢?

      拋開《三國演義》的神話,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後,其實並沒有啥天縱奇才的表現。赤壁之戰周瑜打的,他只是跑到孫權那當了回說客,而劉備取蜀奪漢中也沒他啥事兒,文有法正龐統、武有黃忠張飛等。

      特別亂世之秋,軍功至為關鍵,可偏偏諸葛亮最缺的就是它,除了和張飛趙雲入蜀上過戰場外,再也沒有了,更別說統領一支人馬,像張飛兩軍陣前打敗過曹魏名將張郃,或像關羽留守荊州坐鎮一方。這樣的資歷,你就想篡逆?誰服?

      所以諸葛亮要北伐,“滅魏斬叡”建不世之功業,方能九錫加身,繼而帝王在手。退一步,即便不成,只要不敗或不大敗,即可讓蜀人看看,能跟強大魏國一較高下的,只有他諸葛孔明瞭。

      蜀弱魏強,北伐太不值當?只會讓蜀國更弱?兄弟,您還在路上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傳統服裝行業如何藉助產業網際網路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