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宮外史

    招賢納士,艱苦創業,勵精圖治——燕國的興盛

    大約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掉商紂王,大封諸侯,把同姓召公姬奭(shì)封在北燕,稱燕召公。周成王的時候,召公位居三公,自陝地以西,由召公主管;自陝地以東,由周公主管。燕國由召公之子治理。

    召公治理西部一帶,很受民眾擁戴。據記載,召公到鄉下巡察,在一棵棠梨樹下聽政,處理訴訟、民事,很是公正、恰當。召公去世後,民眾思念他的政績和風采,那棵棠梨樹都不捨得砍掉,並作了《甘常》詩,來思念召公。

    到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元年,召公的第十代子孫燕釐(lí )侯即位。其後,頃候、哀候、鄭候、繆候、宣侯、桓候、莊公相繼即位。莊公三十三年(前658)去世,他兒子襄公即位。其後又經歷桓公、宣公、昭公、武公、文公、懿公、惠公、悼公、共公、平公、簡公、獻公、孝公、成公、湣(min)公十八世而到文公。

    文公二十八年(前334),蘇秦初次來燕國拜見,對文公進行遊說。文公贈給他車輛、馬匹、黃金和絹帛,讓他到趙國去,趙肅侯重用了他。蘇秦於是與六國結成抗秦聯盟,他成了聯盟的盟主。這時候,秦惠王把自己的女兒嫁給燕國太子做妻子。文公去世,太子即位,這就是易王。

    易王剛即位,齊宣王就趁文公喪事攻打燕國,奪取十座城邑;蘇秦到齊國說服齊王把十座城邑歸還給燕國。十年(前323),燕國國君才正式稱王。易王去世,公元前320年,他兒子燕王噲即位。

    燕王噲即位後,齊國殺蘇秦。蘇秦在燕國時,與國相子之結成了兒女親家,蘇秦的弟弟蘇代也和子之交往密切。蘇代為齊國出使燕國,燕王問他:“齊王這個人怎樣?”蘇代回答:“肯定不能稱霸。”燕王問:“為什麼呢?”回答說:“不信任大臣。”蘇代是想用這話刺激燕王,使他尊重子之。於是燕王十分信任子之。

    寵臣鹿毛壽對燕王說:“您不如把國家讓給國相子之。人們之所以稱道堯為賢聖,是因為他想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沒有接受,因此堯有讓天下的美名而實際上並沒有失去天下。如果現在您把國家讓給子之,子之一定不敢接受,這就表明您和堯有同樣的高尚品德。”燕王於是把國家託付給了子之,子之的地位就更其尊貴起來。燕王又聽信臣子勸說,把俸祿三百石以上官吏的印信收起來,交給子之。於是燕國一切政務都由子之裁決。

    子之當國三年,燕國大亂,百官人人恐懼。將軍市被和太子平包圍王宮,攻打子之,沒有攻克。將軍市被和百官又調轉槍口攻打太子平。結果將軍市被戰死,被陳屍示眾。燕國幾個月的禍亂,死去數萬人,民眾恐懼,百官離心離德。

    齊王趁機令章子率領齊國軍隊討伐燕國。燕國士兵無人迎戰,城門不閉,燕君噲死,齊軍大勝。燕子之死後兩年,燕華人共立太子平,這就是燕昭王。

    公元前312年,燕昭王即位,決心招攬賢才,復興燕國,於是下詔求賢。首先從尊重郭槐做起,待以師禮,並建造一座高臺,上堆幾千金,以作為對賢士的獎賞,故被稱作黃金臺。這時樂毅從魏國到來,鄒衍從齊國到來,劇辛從趙國到來,賢士們爭著奔赴燕國。燕王弔祭死者,慰問孤兒,和臣下們同甘共苦,恢復生產,訓練士卒,勵精圖治。經過二十八年的艱苦奮鬥,燕國殷實富足,兵強馬壯。

    公元前284年,燕王任命樂毅為上將軍,率領秦、楚、趙、魏、韓等國軍隊,發兵征討齊國。齊軍戰敗,齊湣王逃到外地。燕軍單獨追擊敗逃的齊軍,攻入齊都臨淄,奪取了齊國所有的寶物,焚燒了齊國的宗廟宮室。齊國城池沒有被攻下的,只有聊、莒和即墨三處,其餘都隸屬於燕國,達六年之久。

    燕昭王三十三年(前279)去世,他兒子惠王即位。 惠王在做太子時,與樂毅有嫌隙,即位後不信任樂毅,讓騎劫代替樂毅做將軍。樂毅逃跑到趙國。

    齊國田單憑藉即墨一城的兵力,打敗了燕國軍隊,騎劫戰死,燕軍撤退到本國,齊國全部收復失地。惠王七年(前272)去世,韓、魏、楚三國聯合攻打燕國。燕武成王即位。武成王七年(前265),齊國田單征伐燕國,攻佔了中陽。燕國又衰弱下來。

    由此可見,燕昭王的強盛,完全是招賢納士,艱苦創業,勵精圖治的結果。

  • 2 # 夢魘怪說

    這個怎麼說呢,就像是一個牛逼哄哄自命不凡的國家,看著別的國家一步步強大也沒啥辦法,只能一邊鄙視瞧不起其他國家,一邊又守著他們最初的那份自尊默默的過著,一直到有一天,燕國的一個二逼燕王噲,在燕國國相子之和他的手下的蠱惑下,要效仿上古堯舜禪讓之事,將王位讓給國相子之。國王的二逼行動呢,破壞了華人信奉多年的禮儀綱常,在這個周禮紮根很深的地方引起了軒然大波。本來是太子的王位就這麼沒了,於是太子平就和將軍市造反了,可惜結果失敗了,將軍市呢就被無情的砍殺了,而太子平被迫逃亡他國,國內也是亂的一塌糊塗,《史記》中曾這樣寫到:“因構難數月,死者數萬,眾人恫恐,百姓離志。”史稱“子之之亂”。

    齊宣王聽說這事後那是一個激動啊,真是天上掉餡餅,於是就派大將匡章率領大軍進軍燕國,打著幫助太子平匡扶正義的口號討伐國相子之,而痛恨國相子之的燕華人民呢就果斷放棄了抵抗,夾道歡迎遠道而來的正義之師齊軍,結局也就不言而喻了,齊國軍隊很快就佔領了燕國國都,燕王噲自縊而亡,國相子之被剁成了肉泥。事情到了這一步,狐狸也就露出了真正的面目,齊國軍對在所到之處燒殺搶掠,更過份的是“毀其宗廟,遷其重器”,旁邊的中山國都趁機撈了不少好處,佔領了燕國十幾座城池,燕國眼看著是有亡國之禍啊,清醒過來後憤怒的燕華人民紛紛怒懟齊國軍隊,兩國也由此結下了世仇。

    秦、趙等國也不想齊國做大滅了燕國,就幫助燕華人民趕走了齊國軍隊,並迎立了流亡在外的公子姬職當了國王,這就是偉大的燕昭王。泥人還有三分氣呢,在如此大仇的刺激下,那個默默的燕國終於爆發了,上至國王,下至平民,人人心中憋著一口氣,燕昭王這個經歷過磨難又心中滿是仇恨和燕華人民的希望的牛逼人就應運而生了,燕昭王當了燕王之後,一方面招賢納士,勵精圖治,意圖振興傷痕累累的燕國,另一方面時刻不忘報齊國之仇,並制定了“誘齊滅宋、孤立齊國”的方針,派出了蘇秦這個死間去了齊國。在蘇秦那張能把死人說活了的嘴的忽悠下,齊國國君齊湣王居然妄想獨吞宋國,引起了列國強烈的不滿,燕昭王抓住機會聯合各國,並派出大將樂毅統領以燕國為主的各國聯軍,一舉攻滅了齊國的七十多座城池,齊國幾乎滅亡,可惜啊,燕昭王就在這個時候去世了,後來的燕王不信任樂毅,使其策略功虧一簣,而齊國的田單力挽狂瀾挽於即倒,乘機復國,但齊國從此也是元氣大傷,燕齊兩國的恩怨糾葛就告一段落了。

    縱上所述,我們就能看到燕國為何在燕昭王的帶領下強盛了。

  • 3 # 狐筆恣史

    “三年不飛,三年不鳴,一飛沖天,一鳴驚人。”在歲月的歷史長河中靜靜沉澱了730年的燕國終於崛起,不是歲月靜好,韜光養晦,珠胎暗結,而是置之死地差點亡國後的又一次新生。脫胎換骨後,燕國得以趕上戰國七雄的末班車,成為諸侯稱霸的有力競爭者。緣何燕國默默無聞七百餘年,到燕昭王時卻迅速崛起走向強盛呢?

    一、人才,快到碗裡來

    燕昭王曾經作為人質被軟禁在南韓。父親燕王噲被齊國軍隊殺害後,趙武靈王為了政治利益,透過關係打通南韓王室,得以護送燕昭王回國登位。然而,燕國留給燕昭王的卻是一個百孔千瘡、傷痕累累、隨時瀕臨破產倒閉的爛攤子。

    歸國後,燕昭王親眼目睹了趙國經過“胡服騎射”改革所培養出的強大騎兵部隊後,便立志效仿進行改革,振興燕國。

    國家振興的前提是人才,人才是第一生產力,誰擁有人才,誰就掌握天下。拉攏人才最關鍵的三要素:給予足夠尊重、提供豐厚待遇、拿出充分發揮其所長的崗位,燕昭王深諳其道理。為了快速招徠人才,他不惜下血本高築“黃金臺”,放下所有尊嚴和麵子乞求人才來棲。燕昭王愛賢敬賢的名聲不脛而走,風傳天下,各國才士爭先恐後的奔赴燕國,如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一時間燕華人才濟濟。

    二、簡政放權,改革內政

    燕國七百年來的羸弱看似是周遭強敵環繞所致,實則在於自身管理不善,掣肘了經濟向前發展。因為法律制度不健全,許多朝臣專營取巧,重要行政崗位任人唯親,拉幫結派,一些官員以權謀私,大搞第二職業,朝廷上下腐敗蔚然成風,官員辦事效率低下,掌權者缺乏相應的發展戰略眼光,導致了燕國國力一直處於諸侯國下游,沒有話語權,讓列強任意欺凌宰割。

    燕昭王痛心疾首,針對燕國存在的種種弊政,大膽啟用新人,放權任其削減臃腫機構,完善法律、用人制度,嚴厲加強對官吏的審查和考核,擯棄重要崗位貴族世襲的擇人傳統,清理拉幫結黨、任人唯親的小團體,燕國的吏治逐漸走向清明。

    另一方面,燕昭王非常關心民間疾苦,大力減輕人民賦稅的同時,深度關注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奴隸和貧民,時常開展物質與順民獎勵慰問……整個燕國安定有序,君民齊心協力謀發展,國勢蒸蒸日上。

    三、增加人口,訓練強軍

    在古代,人口是社會生產力,也是兵源強軍的基礎。燕國土地狹窄,人口稀少,預備役部隊嚴重供應不足。為了增加人口,也為了取得民眾支援,燕昭王出臺各項人口獎勵措施,凡管轄區內有生育之喜的夫婦,給予豐厚的物質獎勵;對孤兒寡母,給予救助金支援;對沒有主要勞力的家庭,給予救濟糧補助。一時間,燕國百姓超生盛行,人口迅速增加。百姓對燕昭王的支援力度,前所未有。

    在正規軍部隊的操練上,咬定艱苦訓練不放鬆,重點打磨戰法、紀律與技能,最佳化軍功制,不斷提高燕軍的戰鬥力。在名將樂毅的帶領下,燕軍逐漸成長為戰國七雄中的一支勁旅。

    四、報復強齊,開疆擴土

    經過二十八年的勵精圖治,燕國具備了逐鹿中原的資本。

    殺父之仇(齊國軍隊殺害)不共戴天,燕昭王覺得報仇時機成熟,遂舉兵伐齊。無奈世界上最可悲的事,莫過於比你優秀的人比你更加努力,齊國愈發變得更加強大。獨自討伐齊國,勝敗之數難料。在樂毅的建議下,燕昭王以利益說服韓、趙、魏、秦四國,聚集五國兵馬,向東伐齊。齊國在聯軍的攻擊下節節敗退。趙、韓、秦、魏四國見戰略目的已經達到,欲退兵回國。只有樂毅不肯罷休,他親自率領燕國軍隊,長驅直入,連下齊國七十餘城,直逼齊國都城臨淄。齊愍王望風而逃,最後在莒城被人殺死,燕國大仇得報。

    在樂毅率領燕軍主力攻齊的同時,東境的胡人瞄準燕國國境空虛,欲趁機發難。為了讓燕軍伐齊無後顧之憂,燕昭王命令秦開率領偏師先發制人,奔襲東胡,燕軍大獲全勝,燕國邊境向東推進了數千公里,直達漢城(今南韓首爾),燕國的疆域首次達到了歷史頂峰。

    然而,燕昭王的兒子燕惠王卻遺失了父親的英明神武。燕昭王死後,他利用自身與樂毅的間隙以及齊人的離間挑撥,解除樂毅主帥職務。新任統帥因領兵無能,被齊軍用火牛陣打敗。至此,燕國江河日下、日薄西山,很快敗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該如何教男寶女寶上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