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臭臭and哥哥
-
2 # 蘆柑媽媽
所謂活到老,學到老。既然是全職媽媽,就不要忘了自己的首要職責,忽略自己的首要職責而去學習其他都是錯誤的。
全職媽媽首要職責就是照顧好孩子,照顧好這個家庭,而這,並不是簡單就會懂的,事實上,多數人做的並不太好,這同樣需要學習。所以,全職媽媽首要學習的就是如何照顧好孩子和家庭,盡好一個全職媽媽的本分。不然就失去辭職在家的意義了。
在現代網際網路高度發達的社會,讓在家賺錢變成了可能,而且,很多人也這麼做了。最好的方式當然是做自媒體,現在育兒自媒體很火,相信每個全職媽媽在學習完育兒的知識,結合自身帶孩子的情況,肯定有很多要說的,把這些想說的,要說的寫下來,既可以作為生活日記,也分享出來供大家參考,同樣,還能賺取一些收入,可謂一舉三得。如果都是優質原創的話,收入是非常可觀。
其三,針對有特長的全職媽媽,可以上網接單,像一些設計類,財務類,網上可以直接接單在家裡做,也是可以的。
學習永無止境,關鍵在於行動。有這個想法的全職媽媽很多,但是能堅持下來的不多,多數被無聊電視劇給埋沒了。
既然決定了,就要做好計劃,每天抽出一定時間來實施,所謂贏在執行力~
-
3 # 巧妙媽育兒
由於自己也是全職媽媽,看到這個問題,來聊聊自己學習的經歷。主要以閱讀書籍為主,隨著孩子成長髮生變化而選擇不同的內容:
在孩子六歲以前,以育兒、醫學保健方面的書為主。初為人母,育兒、教育方面的知識比較欠缺,主要看育兒書,從中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女兒早產,體質較弱常感冒,為了提高孩子的抵抗力,涉獵了兒童推拿按摩、艾灸、本草綱目等中醫類書。推拿、艾灸作為日常保健,在感冒初期適當配幾位中草藥,可以防止病情加重甚至治療的作用,去醫院,大人小孩都受罪。
在孩子上學以後,以心理學、家庭教育類書籍為主。上學以後,面對孩子的學習,開始出現焦慮。當媽媽的一焦慮,給孩子的帶來更多的壓力,親子關係也開始緊張。為止專程去上海學習了家庭教育,學習就是一個敲門磚。由此會發現自己哪方面知識欠缺,就大量閱讀相關內容,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情緒,隨著心態的調整,看孩子的視角就變了,親子關係也變得越來越好。
孩子越來越獨立之後,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當孩子對自己的需要越來越少,開始學習理財,隨著時代的發展理財變得越來越重要。理財也並不複雜,透過學習,儘量讓家庭資產跑贏GDP的增長,也增加一份收入。
因為喜歡烘焙,學會後自己在家做,不僅健康而且更經濟,還可以帶動孩子們動手能力。
堅持學習一項健身運動。人生之中除去有足夠的錢之外,就要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的生活,特別有孩子要照顧,健康就更加重要。
我喜歡平和一些的運動,於是選擇練習瑜伽,學習的是居家練習。到健身房,家庭瑣事一耽誤,就很難堅持,在家可以做到每天練,幾年下來,身體很好,同時每天的冥想,對精神和心態的調節也很好。
-
4 # 貓小瘋的媽媽咪呀
作為一名全職十一年的媽媽,從我個人的經歷和角度出發,我建議全職在家帶孩子的媽媽們千萬不要浪費一些帶孩子過程中的時間,多多學習一些東西。姑且不論將來是否會再次進入職場拼殺,“腹有詩書氣自華”,華不是來自一朝一夕,而是日積月累。
說實話,當年選擇做全職媽媽,真沒想到,有一天會因為個人這些年的經歷以及狀況改變,而產生出去工作或者說想要自己掙錢的念頭。就正如《我的前半生》裡的羅子君,結婚生子前,甚至說,在婚姻持續過程中,在小三出現前,她可能真沒想過後來會怎麼樣。
但是,我們都要認識到,事物都是在發展的,有些觀念不會一直不被改變。所以,全職媽媽,真的要多學點東西。
首先,我建議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外語,寫作,烹飪,西點~~~我就有朋友很喜歡做菜,平時鑽研菜譜,然後自己孩子大了,居然開了私房菜館;還有一位同學的同事開了家蛋糕定製店~
其次,證書技能類。年輕有基礎的可以試試註冊會計師,教師資格證等一些可以幫助將來就業的證書。小瘋我現在都把腸子都悔緑了,當年說是全職媽媽,但是孩子還是有幾個月不在我身邊的,我那時已經動過考教師資格證的念頭,就因為在網上看了一則老師被家長教訓的新聞,嚇得我放棄了。其實,想想,這些事都是個例,如果那時我堅定信念,我現在也能試試看是否能加入光榮的教師隊伍了。這就告訴我們,正是因為我們被困在了家這一方小天地,就更應該努力充實自己,給自己裝備更多的“武器”,這是有利無弊的,而且要養長遠看。
第三,還可以跟網上一些大咔學習理財。理財並不是說一定要家有萬貫才能理。經歷了那麼多,我更加覺得,女人得有錢,更得自己懂得不讓家庭資產縮水。而且理財,投資基金,都是越年輕開始越有利。像我這樣年近四十才醒悟,真的晚了。
最後,全職媽媽要考慮的不僅僅是學什麼,讓自己保持活力和競爭力,也要考慮如何平衡家庭關係,更要讓自己有一個長遠的眼光和規劃意識。
-
5 # 喵子
1、如果媽媽初始學歷不高,一定要參加學歷考試。如果媽媽未來還要走進職場,家裡資源一般,沒有過硬的靠山,建議這個一定要重視,一定要讀個帶”學位證的本科”,最硬的就是自學考試的學歷了。
我目前所在的公司,即使是銷售人員,2018年也都要求是本科學歷了,而且只承認“本科應屆”與“自學考試”兩種形式,其他的什麼函授、電大一概不認可呀!
2、學習一些職場技能。比如職場心理學、銷售技巧等,學會從”按要求做事”轉變到“對人的營銷”。目前也只有營銷,能稍稍讓學歷一般的媽媽,能有安身立命之所。現實中,我也認識很多媽媽都在職場裡的銷售崗位上做得順風順水。
3、關注身邊的優秀國企、民企,看看他們都有什麼內招沒有,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先進門,進門之後,再有針對性的調動。
4、建議下載一些APP,比如喜馬拉雅、知乎、破竹、功夫財經等等,不侷限什麼,廣泛的透過“聽”來全面的學習與瞭解、不與社會脫節。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在興趣愛好中找到今後的職業立腳點。
祝媽媽愉快的生活!寶貝健康快樂的成長!
-
6 # 英浦教育
有些女性生完孩子後決定全身心照顧孩子投入家庭,不免得就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說長期在家和社會脫節,不知道外界的新鮮事。
所以說全職媽媽的自我提升也很重要,下面就來介紹一些提升自己的方法。
第一、多看書可以看書學習知識,豐富自己的視野,也可以多看一些怎麼與孩子相處和教育孩子類的書籍。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也應該不斷的學習,不要讓孩子問什麼都一問三不知。
有時候抽空看一會兒書,抑致自己的暴脾氣,每次看完書,我的心情就平復了許多,語氣也溫和了。
第二、研究廚藝如果你實在不喜歡做上面那些事,更不喜歡出門, 那就在家研究新的菜式吧,做出一桌精美可口的飯菜,也可以讓孩子更有食慾。
第三、找自己的興趣愛好,豐富自己的業餘生活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可以參加自己喜歡的特長訓練營,比如報個健身班或者瑜伽班,最佳化自己的身材,重獲自信心。也可以學習插花藝術,陶冶情操。總之,找到一份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就好。
第四、在輔導孩子的同時提升自己全職媽媽做的不單單是陪孩子和監督孩子學習,重要的是跟孩子一起成長。
拿英語來說,選擇一本好的教材,可以做到和孩子一起學習。
這裡推薦一本學習英語的讀物——Get set go自然拼讀讀物
自然拼讀(Phonics),就是透過培養孩子的音素意識,讓他了解單詞拼寫和發音之間的關係。孩子透過學習字母、字母組合的常規讀音規則,建立字母/字母組合與音素之間的對應關係,就能達到看詞就會讀,聽詞就會拼。
Get Set, Go!是牛津大學出版社為幼兒而設計的學前英語課程,說到牛津大學出版社,大家估計不會陌生,牛津大學出版社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大學出版社之一,現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學出版社,僱員6,000餘名,遍佈全球50多個國家。
對孩子上幼兒園的學習節奏,按小、中、大班來設計學習內容,不同的班級具備不同的資料。既以孩子為中心、又以研究為基礎的方法,幫助他們在幼小銜接過渡期間更輕鬆地學習英語。
為了便於家庭使用,充分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圖書設計增加翻頁,孩子可以動手互動,趣味設計讓英語學習不再那麼枯燥。配套點讀筆,牛津點讀筆能點讀教材內容及錄音,有助囗語練習及在家學習
自然拼讀學習法的家庭化,更符合孩子在家庭學習中的一些學習習慣、學習方式和節奏。
課本中的故事內容加入與幼兒生活經驗相關的主題,並將重點詞彙和常用對話自然融入有意義的語境中,讓幼兒更容易掌握內容,並可以逐步應用所學。
回覆列表
寶媽可以學的有很多,比如育兒知識、美食製作、心理知識、財經知識等等。下面挨個解釋為什麼要學這些:
2.美食製作。這個也是為了孩子而學的,網上有很多各種輔食的詳細具體做法步驟,不解釋了。
3.心理知識。有了孩子後,深刻體會到原生家庭在孩子身上的烙印之深,不知不覺中影響了孩子一生性格的成長,適當看些心理學的書,用自己當研究物件,學過心理知識後,能更加認識自我接受自我,與自我達成和解,也可以更加平和的處理與父母、子女、老公之間的關係。
4.財經知識。在家當全職媽媽,要保持與社會的適當接觸距離,最好的辦法是看專業新聞,這其中最有價值的就是財經新聞。很多媽媽都是家裡的管家,掌管家庭財政大權,這就要提高自己的財商。首先提出一個觀點:華人絕大部分人在工作工資之外的大額收入就是賺國家趨勢的錢,比如15年的炒股,16年的買房,適當把握住經濟趨勢的人可以實現家庭財富的彎道超車,而把握趨勢需要你對財經新聞有一定敏感性,這是掙國家大勢的錢,比如今年國家大勢是經濟去槓桿,這時再不加考核的去擼各種P2P的羊毛的寶媽可能要碰見各種各樣的爆雷違約了,建議每天瀏覽財經新聞,瞭解國家大勢。
陪伴孩子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專注力,畢竟孩子是第一位的,以上這些方面的知識全職媽媽如果能一直堅持持續,已經很了不起了。根據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出的“一萬小時定律”,只要你在一個領域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就能夠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按比例計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週工作五天,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想想隨著孩子的成長,自己也成長為幾個領域的專家,還有點小激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