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水大師柏甲午

    寧可正而不足。就是說走正路,就算遇到再多的挫折都不會放棄。寧可覺得自己不足,也要多去學習,多往正路上面走。走邪路就算走的再順利也不是長久之計。就算賺再多的錢,也不去做。

  • 2 # 去了光陰醉了紅塵

    即使在別的方面稍不足,但做人一定要正直,一樣能為社會做出貢獻,傳遞正能量;即使你能力很強,可心底陰暗邪惡,只能是垃圾,只會給社會帶來危害。

  • 3 # 塞北豪客

    寧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餘

    出自《增廣昔時賢文》,人必須正直善良,那怕為此失去很多可以唾手可得的利益。比如官員,利用職權謀私利。看似眼前的利益容易,其實是非常危險的。

    人不可以為謀利而不擇手段,你不守規矩,別人也不守規則,那麼最後秩序就亂了,秩序一亂,誰都要倒黴。

    所以寧可正直,而少得到好處,也不要不擇手段的奪取利益,要不最後大家誰都得不到!

  • 4 # 讀不完的兩部書

    正義的,促進社會進步的一切思想或行動,既使有著這樣和那樣的不足,也是值得肯定的,讚揚的。邪惡的,對社會和人民不利的一切思想和行動,越多對社會和人民的危害越大。

  • 5 # 祥雲布輝記

    “寧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餘”,這句話出自《增廣昔時賢文》,宣揚的是人必須堅持正道直行,務必正直善良,即使為此失去很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利益,即便因此而出現困頓和不足,也不可以為謀利而不擇手段,走歪門邪道,生邪心,揣惡意,甚至損人利己,一門心思的自我斂財,使別人不足而讓自己有餘。

    照這樣看來,古訓得道,應該謹記和遵從。

    目前全社會推崇正能量,要求大家在弘揚正能量方面久久為功,就是以正壓邪,治理有功。

  • 6 # 鬱香墨

    "寧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餘"。這句哲言,意思是說,人的思想和社會環境,當然應該正氣昂揚十足,人之乞求和希望。但是,正氣足,不是固有的。這並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不可邪而有餘。意思是一個人不能有邪念邪惡。但是往住有的人一旦生了邪念,很難被改正過來。犯了錯,不思悔改和進取,心有餘悸。這兩句話道出了某些社會現象和其本質。

  • 7 # 春華745944080186

    正氣不足可利人,邪氣有餘害大家。

    人,雖然正意達不到百分之百,但是還在努力的爭取,正義永遠站在大多數人的一邊。

    不可邪有餘,邪氣永遠戰勝不了正義,縱然邪氣有很大的餘力,在正義面前永遠不能乘風破浪,最終身敗名裂而告終。

  • 8 # 陳廣逵

    我來用《道德經》第五十八章來回答這個問題。

    [原文]

    [通釋]

    誰執政無所作為,誰的百姓就淳樸厚道;誰執政要求苛刻,誰的百姓就總也達不到要求。災禍降臨,幸福依傍著它;幸福降臨,災禍伴隨著它——誰知曉最後什麼結果!還是不要那麼正了吧,正過了頭就是扭曲,善過了頭就是妖孽,人們被過頭的正和過頭的善迷惑已經很久了。所以聖人做事方正又不傷害別人,品德廉潔又不損害他人,為人正直又不任性,散發光亮又不耀眼。

    [註釋]

    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誰執政無所作為,誰的百姓就淳樸厚道。其,不確指代詞,泛指某執政者。悶悶,默無聲息的樣子,讀為ménmén。淳淳,厚道的樣子。

    ②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誰執政要求苛刻,誰的百姓就總有欠缺。察察,精明苛察的樣子,以苛察小事來顯示精明。缺缺,有欠缺的樣子。缺,欠缺,缺失,達不到要求。

    ④福兮,禍之所伏:幸福啊,災禍伴隨著它。伏,潛藏於其中,引申為伴隨。

    ⑤孰知其極:誰知曉最後什麼結果。孰,誰。其,不確指代詞,代指任何一事物。極,終極,最後的結果。

    ⑥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還是不要太正了,正過了頭會扭曲,善過了頭是妖孽。其,語氣副詞,大致相當於“還是”,《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無,不要。正復,正了再正,過正。復,再,又。《說文》:“復,重衣也,從衣,復聲”。例《桃花源記》:“復前行,欲窮其林。”另《遊山西村》:“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為,變為,變成,走向。奇,音jī,不正,傾斜,引申為扭曲、邪惡。善,善良。與“惡”相對。妖,邪惡,妖孽。

    ⑦人之迷其日固久:人們被它迷惑已經很久,人們搞不懂這個道理由來已久。之,放在“人”與“迷”這個主謂短語之間,取消該短語的獨立性。迷其,被其迷失。其,代詞,它,指過正與過善。日,日子,時間。固,本來。久,長久。

    ⑨廉而不劌:品德廉潔卻不損害他人,為人有稜角卻不傷害別人。廉,有稜角。《九章算術》:“邊謂之廉。”《廣雅·釋言》:“廉,稜也。”劌,音guì,作動詞,劃傷人。

    ⑩直而不肆:為人正直卻不任性,性情正直卻不放肆。直,正直,直率。肆,作動詞,放縱而為,任意行事。

    ⑪光而不耀:散發光亮卻不耀眼,自身有光芒卻不刺眼。光,用作動詞,發光。耀,用作動詞,過分明亮,發出刺眼的光。

    [意義歸納]

    本章提出了“不可過正”的為政之道,透過禍福相倚的道理,告誡統治者為政不要走極端。

    第一層:“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對比為政的不同態度和不同結果。

    第二層:“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提出禍福相倚的道理。

    第三層:“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講道理,說為什麼要“其無政”:過頭就是“奇”與“妖”。

    第四層:“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以“聖人”不走極端的為政說事。

    [解讀]

    這裡重點剖析“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政,正也(《說文》),為政講求的就是正。

    還是不要那麼正了吧,正過了頭就是扭曲,善過了頭就是妖孽,人們被過頭的正和過頭的善迷惑已經很久了。

    “其無正”,就是“還是不要追求什麼絕對正確吧”。“其無正”之“正”即過正、太正,下文的“善”即過善、太善。

    “奇”與“妖”,都是反常態的事物,害人的東西,是邪惡。

    老子提出的“其無正”以及整篇《道德經》所取的態度,很有些“中庸”的味道,即所謂“守中”(第五章)的原則。

    “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正是上文說的“極”。“正復為奇”,正到極點就變得邪惡;“善復為妖”,善到極點就變成了妖孽。正極了就是“極左”,就是變形的邪惡,是意識的扭曲;善極了就是“極右”,就是變態的邪惡,是世間的妖孽。極左,極右都是向相反的方向發展。凡事不可過,過頭就會扭曲,極左極右都害人,所以還是不要太正。“其無正”正是基於前文“孰知其極”感慨而生髮出來的態度。奇,音jī。“奇”就是不正,就是傾斜,就是扭曲,就是邪惡,此“奇”與第七十四章的“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之“奇”義同。

    《伊索寓言》講了一個“農夫與蛇”的寓言:冬日的一天,農夫發現一條凍僵了的蛇。他很可憐它,就把它放在懷裡。當他身上的熱氣把蛇溫暖以後,蛇很快甦醒了,露出了殘忍的本性,給了農夫致命的傷害。”寓言裡的農夫犯的致命錯誤就是“過善”。

    中國現代歷史上的反右運動和文化大革命運動,否定一切,就是“過正”。五四時期出現的新文化運動也存在過正的問題,尤其是對傳統文化的盲目否定,至今還影響著中華文化及教育的發展,可能需要幾代人才能匡正。

    中國有個成語叫“矯枉過正”,這也是華人做事常有的態度,其實它正是老子反對的。“正復為奇,善復為妖”與孔子說的“過猶不及”的道理是一樣的。

    “人之迷其日固久”中的“其”指的是什麼?指的就是上文的“奇”“妖”, 以“正”的面目出現的“奇”,以善的面目出現的“妖”。人們以為“恆正”“恆善”就是好,不懂得“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所以為其所迷。

    我們提倡愛護動物,保護動物,不無辜傷害動物,不虐待動物,但不應該妨礙人類正常的享用動物。當我們在保護老虎的生存時,必然會有更多的動物葬身虎口;狗是畜類,它也食其他動物,狗糧中包含有動物的肉骨。人類為了生存,必然要豢養和食用畜禽,不能為了保護動物而阻止人們自然的食用動物。極端的動物保護主義者攔截載狗車,那載牛車載豬車你攔截不攔截?君子可以遠庖廚,不能說食用動物的人是偽君子,也不能干涉人家吃畜禽;如果為保護畜禽傷害了人,就更失去了本心。

    人權應該保護,人的隱私權也需要保護;但是應該明確隱私權不是違法犯罪權,絕不能混淆是非。極端人權保護主義者以保護隱私為名,指責公安部門公示扒竊分子照片,不懂得,考慮扒竊分子的所謂隱私就是對被扒竊者的侵害,也是對正常社會秩序的限制和干擾,照此推理通緝犯罪分子也侵犯了人權,何其荒唐!

    當我們將“犯罪嫌疑人”這個稱謂引入司法程式後,“犯罪分子”不存在了。其實,現場正在作案——實施犯罪之人就是“犯罪分子”,暫時不能確定某人是不是“犯罪分子”才應該稱為“嫌疑人”,在司法審理過程中則是以“被告人”來稱呼。已經確定的“犯罪分子”還稱為“嫌疑人”,這就是過頭;對已經確定的犯罪的並已經通緝歸案的人在報道中還隱晦其名,隱去其貌也是過了。

    這些都是“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在當今社會的表現。正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第二十章)一樣,“正奇善惡”表面上沒什麼區別,只在過頭與不過頭一念之間。

    我們處世為人不要把他人和事物想得那麼好,也不要把他人和事物想得那麼壞。就其本質而言,好人好,他(她)也要食人間煙火,也有七情六慾,未必像宣傳的那樣潔白無瑕;壞人壞,他(她)也是父母生養,未必像想象的那麼一無是處。把人看得太好,就會高不可攀;把人看得太壞,就會恨之入骨,這些都不可取。老子的“正復為奇,善復為妖”論斷相當具有辯證法。

    所以聖人做事方正又不傷害別人,品德廉潔又不損害他人,為人正直又卻不任性,散發光亮又不耀眼。聖人的“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與“正復為奇,善復為妖”形成了鮮明對比。“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都是不走極端。“光而不耀”正是“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第十四章),正是“微明”(第三十六章)。

  • 9 # 看透古今

    既為其正,何可讓其不足?正之足,方可抑其邪也。邪之既存,難抑有餘。有邪必除,除邪務盡,方為正道。古人之言,未必全是真理。在借鑑基礎上,變通運用,或許意義更大。

  • 10 # 雷風509

    論語:“孝而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作亂者未之聞也”同理:正而害人者鮮矣,不害人而謀亂者未之聞也。自人類社會產生等級制度以後,社會安定成為壓倒一切的急務。從上到下無不希望有一個安寧的生活環境。而正直者才是這個社會的堅強基石,即使他們有缺點社會也應當包容。而對邪佞之人不管他們如何花言巧語,或者施以小惠攏絡人心我們都應當反對,否則將會給社會帶來災難性後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年危機你有嗎?什麼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