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城斌哥vlog
-
2 # 小編虎哥
在中國古代朝廷選拔人才有很多制度,最開始的時候官員都是世家大族,官職是可以世襲的,後來還有了察舉制等制度,讓其他人也可以做官了,到了隋朝時候這樣的情況得到了改善,讓天下讀書人都有人出頭的機會,出現了科舉制,普通人也可以透過努力做官了,到1905年科舉制才被廢除。
在很多古裝劇裡面,我們都能看到關於科舉的一些知識,其實科舉制度是非常複雜的,在明清時期是科舉考試發展的巔峰時期,當時科舉考試共有六級,分別為: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其中縣試、府試、院試只是入門考試,鄉試、會試、殿試才是真正的科舉考試。
在科舉考試中最厲害的就是狀元了,古代的狀元可比高考狀元難多了,每三年才有一次鄉試,過了鄉試才能參加會試,會試考中之後就已經很厲害了,就是預備官員了,會試之後就是殿試,殿試考中之後就能一步登天,算是天子門生,被稱為進士,進士中的第一名才能被稱為狀元。
所以狀元算是全國三年之中最有文采的一個人,透過看古裝劇,我們都知道狀元、榜眼、探花是人中龍鳳,進士和貢士也是厲害的人物,就算是舉人也是不錯的,但是秀才往往在大家心中就是沒什麼地位的,屬於普通的窮酸讀書人,也沒啥前途,幹活也不行,基本等於百無一用。那麼古代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我們來看看考秀才的難度就知道了,一般讀書人從學校畢業以後稱為童生,縣衙會組織考縣學,考上之後就成了生員,生員才有資格進行下一步的考試,還要參加州府舉辦的府試,考上了之後又可以進行下一步的考試。
接下來就是去省城參加院試,院試合格之後才能叫作秀才,可見秀才還是非常難的,根據專家們的分析,秀才相當於現代教育的本科生,舉人相當於碩士生,進士相當於博士生,至於殿試上考中名次的,則相當於中科院的院士,所以不要瞧不起秀才,也算是高學歷人才了。
童生相當於高中畢業;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
參加縣或者府一級考試透過的,成為秀才;
秀才參加省一級(或者其他行政單位名稱,各個朝代不一樣)考試透過的,是舉人,這場考試叫做“鄉試”;
所有舉人參加全國考試,透過之後就是進士;
進士考試的殿試第一名,才可以稱為狀元。
所以對應到現在:小學、初中生算是童生;
初中畢業一般會有一次全縣或市聯考,考入高中,所以高中生、至少初中畢業生才可以算秀才;
高中時參加全省高中會考全部透過、取得高中畢業資格、有資格去高考的,就是舉人了。
一般高中畢業會考在高中三年學業完成之前,就已經完成了,所以高中高年級的學生,不要再管他們叫“秀才”了,應該稱他們為“舉人老爺”,免得叫低了晦氣,考不進大學。
然後學生參加全國等級的考試——高考。高考透過,成了大學生的,都是進士。

擴充套件資料:
從高到低: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制度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
榜眼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在殿試中,取得進士第二名的名稱,與第一名狀元,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
探花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舉子的稱謂。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三鼎甲”。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透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
舉人是指被薦舉之人。漢代取士,無考試之法,朝廷令郡國守相薦舉賢才,因以“舉人”稱所舉之人。
秀才別稱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見於《管子·小匡》。漢以來成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為學校生員的專稱,現代也比喻知識量豐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