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育兒講

    從孩子一出生就應該重視寶寶成長,甚至從胎教開始,我家孩子從出生我就開始了教育,從身體健康到心裡健康,除了給孩子買一些智力玩具意外,我還經常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玩遊戲,一起嘻哈,我們不僅是孩子的家長,也是孩子的朋友,和孩子站在一個起跑線上,站在孩子的立場,深切體會孩子,關注孩子。

    我本來不喜歡讀書,但是我也在自己家裝修了一個書屋,就是為了給孩子營造一個學習的環境,讓孩子從小受到學習的氣氛,這對以後教育非常關鍵。我家孩子三歲的時候就開始抱著書本亂翻,雖然他看不懂,但是已經愛上了學習,這對未來教育非常重要。

    記得又一次孩子在幼兒園和別的寶寶吵架了,然後回到家就是哭,後來才知道是因為她同桌把他書本弄爛了,還一直不承認,一直和她吵,她覺得委屈就和我抱怨,我就教育她:如果街上一條瘋狗衝你叫了幾聲,你難道還要對她叫幾聲嗎?她笑了,說:不會。從此,她遇到一些不可理喻的人或事都是一笑置之,令我也非常驚訝,真的成長非常快,這些都需要媽媽們一點一滴的教育。

  • 2 # 生活秒懂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的責任無人可以替代。孩子天生對家長有依賴感,家長給予孩子應有的教育、陪伴和關懷,孩子才會有安全感和被支援感,遇到問題才會求助於家長。

    家長們都是對孩子寄予希望的,但有的家長把這種希望都轉化為了給孩子的精神壓力,卻沒有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希望。

    優秀家長都懂得,要在孩子做得好的時候,給予及時的肯定,告訴他們“幹得好”“太棒了”。即使孩子一時沒有做好,也要善於用鼓勵的話語讓孩子看到希望。這就是採用希望法則來激勵孩子。對於孩子初期的家庭教育,我們應該從如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學會換位思考思維,簡單說,就是“把別人的鞋穿在自己腳上去感受”,它能幫助孩子在社交上的大部分問題,我常常開玩笑說,這是一個不需要透過吵架就能解決人際關係的思維。

    很多時候,當同事、好朋友和家人提出與我們不一致的意見時,我們第一反應總是不舒服的,繼而陷入“為什麼你要反對我”的思路,開始找各種回擊的理由,或者反擊不成無奈接受。可如果我們有同理心這個思維,可隨時換位思考,站在他人角度去感受、思考,就會理解對方觀點、行為、處境了,原來他們只是和我們不一樣,我還是可以有我自己的觀點。這和前面的“被害人”思維,帶來了完全不一樣的結局。

    這種思維就可以讓孩子在“被搶玩具”、“和朋友產生衝突”、“情緒管理”等場景裡發揮很大的作用。當孩子遇到社交問題的時候,我們不應該急於給出建議,而是耐心的提問,慢慢的透過問題來將孩子帶入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問題,從而達到換位思考。

    有時候讓孩子學會拒絕也是有必要的,向同伴提出自己的意見或者尋求家長幫助等方法,是孩子思考解決的方案,因為是孩子自己想的,孩子也就更的做到獨立去處理社交問題狀況。

    換位思考,讓我們能心態平和地看待對方和自己的不一樣,既尊重對方,也不會說有討好心理而委屈自己。

    第二、成長型思維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的理論,他認為人分為兩種思維: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和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固定性思維的人認為人的努力沒什麼意義,聰明的人才會永遠成功;而成長型思維的人,失敗雖一樣讓人難受,但可以從中學習到很多,錯誤是學習的正常過程。

    這個理論對父母提問的是:你能給予多大的試錯空間或成本給孩子?一直以來,我們都知道“失敗乃成功之母”,卻依然忍不住讓孩子識別正確的形狀、發出正確的讀音、做出友好的社交禮儀、選中題冊里正確的答案等,因為這些都是“對的”,“錯的”一面會讓我們、孩子在社會環境裡顯得尷尬、煎熬、壓抑、內疚。

    我們越是在意正確答案,孩子就會形成“錯誤是不被接受”的思維,開始越追求唯一的答案,甚至為迎合家庭、學校的期待,去製造正確答案的表象,不敢再去做探索,這對孩子的質疑能力和創造力都會產生消極影響。試錯,是認知、知識學習更新迭代的動力。

    孩子天生不怕犯錯誤,重要的是我們父母能放手多少。錯誤或失敗,和正確成功一樣自然,重要的是我們真正從中學到了什麼,或者我們可以做什麼在未來能讓事情變得更好,孩子也因此更好接納不完美的自我,開放、探索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這才是成長型思維的魅力。

    第三,學會解決問題的思維;在生活中我們仔細回想,平常類似“快點吃飯”這種命令說得多,還是“你認為怎樣”的引導式提問多?這也是很多孩子一上小學就表現出對老師提問“遲鈍”的反應,因為以前是命令式環境,孩子照著做就行,突然到了一個要自己動腦的環境,當然覺得可怕。

    再看到未來,學校、職場、生活都會遇到各種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不會讓我們陷入“問題好麻煩”的情緒和僵局,而是“如何解決、我又可以學到什麼”的興奮和動力。 提問,是一種能力,也需要環境去浸潤。這也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定義問題。

    第二步就是假設和驗證答案環節。如果我們不知道的就大方承認,然後一起去找答案,有時甚至查到的答案過幾天發現是錯的,又開始新一輪查詢。我覺得,這樣的問題解決過程,才是最好的學習示範。不知道,沒什麼可怕的,整個人類歷史發展都是從“不知道”走向“知道”,又發現新的“不知道”,不斷迴圈。思考的過程,意義要遠遠大於我們找到的答案。

    只有孩子有了強烈的解決問題思維,在面對學業、生活的困難時,才不會只有痛苦和埋怨,在追求自己夢想時,才能到達最想要的邊界,在與未來社會的變化相處時,才能真正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 3 # 滾滾的浪

     

    不知道您定義早期教育是幾歲?姑且按0-3歲來說吧。

    個人感覺教育不用刻意,小學前,是孩子最依戀父母的階段,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感覺到被愛和安全感,在此基礎上,嘗試探索世界,主動學習。

    0-1歲期間,主要工作就是陪同孩子一起玩,在孩子每一個大動作發育的時候,予以引導和鼓勵,例如多跟孩子聊天、多逗他笑、引導他翻身、陪他爬之類的,各種親子互動都有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

     1歲開始,從讀繪本、聽故事開始,帶領孩子進入閱讀的世界。閱讀是一件終身受益的事情,特別是孩子還不會認字的時候,聽故事可以鍛鍊孩子的記憶裡,提前學習很多詞彙。聽故事的APP很多,類似喜馬拉雅、安徒生童話等。

    另外,儘量晚讓孩子接觸電視,因為電視的愉悅感比閱讀來得容易,所以對年幼的孩子,儘量少一點干擾,幫助他形成閱讀的習慣。

    每一個父母都是新手,有問題大家多交流,互相學習吧。孩子的問題,都是一路走一路學,慢慢成長起來的,沒有絕對的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在養育方面推薦一本書,松田道雄的《育兒百科》,裡面提到了孩子發育每個階段會遇到的問題,提前閱讀可以做到心中有數。

    只有父母才瞭解自己的孩子,適合別人孩子的未必適合自己。有愛和陪伴的孩子,長大了應該不會差。與君共勉。

  • 4 # 可愛的嚶嚶醬

    早期教育能促進大腦的發育。一些家長擔心,對孩子實施早期教育,會累壞孩子的大腦,其實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一些研究者曾經用動物的大腦和生化的變化;事實說明,早期豐富的環境刺激與學習機會不但不會傷害大腦的發育,而且還會促進大腦的發育。但是早期教育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不可以為了教育而忽視了孩子的能力發展規律,過度教育對孩子身心受到損害。

    早期教育的5個原則:

    (1)應根據小兒大腦發育每個階段的特點進行訓練,遵循大腦發育的規律性,抓住大腦發展的關鍵時機,提供環境條件以發展孩子的智力潛力,既要注意刺激、誘發兒童智力的發展,又要重視培養,發展兒童的良好行為和個性品德。

    (2)循序漸進:神經系統的發育成熟有一定的先後順序,孩子的智力發育也有一定的規律,故對兒童進行教育時應遵循生長髮育規律和知識本身的順序性,由易到難,由淺到深,不能超過他們的實際水平和能力,不能操之過急,否則反會妨礙兒童智力的發展。

    (3)因材施教:不同的孩子,由於遺傳素質、生活環境、接受教育及個人努力程度不同,在身心發展的可能性和發展水平上存在著差異,其興趣、能力、性格也都不同,即使是雙胞胎其智力水平也不完全相同。因此要根據每個孩子的個性特徵,實施不同的教育,而且家長不能把自己的興趣愛好強加在孩子身上,對智力落後的孩子,更要善於發掘他們各自的特長,激發孩子的興趣及增強他們的信心,以促進其智力的發展。

    (4)避免過度教育:對兒童危害最大的一種教育方式是過度教育。過分的保護包辦代替,會剝奪孩子練習正常動作的權利和機會,以至限制了智慧的發展;好奇好動是兒童的天性,過多的干涉會使孩子膽小、怕事,也會助長他們的反抗心理,過分保護和干涉培養出來的孩子缺乏獨立性、自立性。過度期望會給孩子造成壓力,使孩子出現神經衰弱、恐懼、逃學、曠課等。

    (5)寓教育於遊戲、講故事之中:做遊戲和講故事是最生動、具體的教育形式,適合孩子智力發育,各種遊戲活動有利於智力的發展,組織孩子游戲時應注意四個方面,即遊戲的活動性、創造性、知識性和角色性。也就是透過遊戲活動促進孩子的動作、技能的發展,言語的發育,發揮他們的創造性,促進思維能力及想象力的發展。講故事、聽故事具有培養兒童表達力、注意力、思維力及想象力的綜合作用,但應注意故事內容要適合孩子的智力水平,言語要生動,要注意培養孩子的想象力。

    早期教育的原則和方法是以兒童早期發展理論為基礎的。教育者不僅應考慮客觀的教育要求,而且要十分重視兒童的成熟狀況和發展的可能性。早期教育是對0-6歲嬰幼兒及其父母、嬰幼兒與父母或養育者之間開展的、有助於身體、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協調發展與健康成長的互動式活動。早期教育不只是對嬰幼兒的教育,更是對父母與養育者的教育。父母與養育者不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與心理素質,很容易將早教導向更大的誤區。

  • 5 # angel20130809

    孩子的早教還是有必要的,畢竟孩子在不同階段對事情的敏感期不同。也不是說每個孩子的敏感期都是一致的,家長需要關注各自孩子的敏感期。一旦對某方面的敏感期來了,就需要家長對其進行培養和接觸。孩子在敏感期的時候進行培養,事半功倍!

    比如學習漢字的敏感期,一般在2歲左右,這個時候孩子看到文字就會問這是什麼,家長就要去關注了。學習的時候不要讓孩子刻意去學,她問了就告訴她,不要去解釋什麼意思,如果孩子問是什麼意思家長再解答。同時也要刻意去買一些簡單的繪本給孩子指讀,也不用管孩子是否看得懂,只要家長持續指讀就行,時間長了孩子能夠獨立認字了,就可以找一些有趣的對話書籍,進行角色扮演,讓孩子讀一些簡單的文字內容,家長可以讀多的內容。時間久了孩子自己就能夠自己讀了。孩子的自主閱讀的能力就提升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oinb韓服迎來“噩夢狀態”,排位直接十二連跪俯衝900分,狀態堪憂,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