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藍琪小屋
-
2 # 獵奇動物社
同類動物之間會有溝通,而溝通就需要語言,雖然動物們不具備人類的語言,但是它們也有自己的語言,不過這種語言,其他的物種很難理解而已。在自然界中,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語言交流方式。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自然界中的動物大都是靠什麼語言來交流的。聲音語言
自然界中的動物大都是能夠發出聲音的,比如我們經常能聽到的蟋蟀叫,蟋蟀本身不會叫,但是它可以用兩個翅膀的摩擦來發出聲音。每到夜裡,尤其是在農村,蟋蟀聲幾乎不絕於耳,而蟋蟀的聲音也是有變化的,悠長的叫聲有兩個作用,一是告訴同類,我在這,別來打擾我;二是告訴異性,我在這,趕快來找我。如果蟋蟀的叫聲突然急促起來,證明它遇到了敵人,想用高頻率的叫聲嚇跑對手。
除了蟋蟀外,自然中許多動物都是透過變化聲調向同伴傳遞資訊的,例如狐獴可以用真假音切換來告訴同類,危險是否來臨,來的對手的實力等等。
雖然,這些動物的叫聲在我們人類聽來,沒什麼意義,但是,對於它們的同類來說就是屬於它們的語言。
氣味語言在自然界中,並不是所有的動物都能發出聲音,那麼無法發出聲音的許多動物靠的就是氣味語言了。比如飛蛾,飛蛾雖然也有翅膀,但是它用翅膀發出的聲音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它們交流靠的就是氣味。據研究,當雄性的飛蛾進入發情期時,雄飛蛾會分泌出很少的性引誘素來吸引異性的同類,這種氣味,即使是幾公里外的異性都能察覺到。
除了飛蛾外,我們常見的螞蟻也是靠氣味來交流的。螞蟻在覓食的途中會留下一路的氣味,這種氣味有兩個作用,一是方便自己找到回去的路,二是告訴同類自己的去向。當螞蟻找到食物後,它分泌的氣味會變濃,其他的同類就會透過這種語言來到螞蟻身邊,一起把食物運走。當遇到危險時,它們也會分泌不同的氣味來通知同伴。
而螞蟻感知氣味,靠的則是它們的觸角。
肢體語言在大自然中,有一部分動物,它們可能會發出聲音,也可以發出氣味,但是它們的交流方式卻是透過肢體動物來完成的。比如孔雀。孔雀開屏相信大家都見過,非常的美,但是,開屏卻是雄性孔雀的專屬技能。當雄性孔雀到了發情期,為了吸引異性,它會用開屏的方式來吸引異性,潛臺詞就是“看,我多好看,趕緊來做夫妻吧”。
其實,孔雀開屏除了求偶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在孔雀遇到危險時,它會用開屏的方式來嚇跑對手。潛臺詞是“看我多麼強壯,別惹我”。
除了孔雀外,蜜蜂也是肢體語言的“大師”。當蜜蜂找了蜜源時,它會用圓形舞蹈的方式來告訴工蜂:我這裡有蜂蜜。還有長頸鹿,長頸鹿一般不會奔跑,遇到危險時,長頸鹿的奔跑行為就是在告誡同類,有危險,趕緊跑。
當然,以上三種語言方式只是常見的幾種,還有許多特殊的交流方式,比如透過自身顏色的變化交流等。所以說,自然中的動物有著各種各樣的交流方式,它們的交流方式就是屬於它們自己的語言。尤其是群居動物,它們的語言方式可能更加的複雜,我們現在還在初級瞭解階段。隨著科學的進步,有一天我們或許能與動物交流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可以與動物交流,你會先跟哪種動物交流?問什麼呢?
-
3 # 椰城星客
動物之間是有語言的,只是相對來說並不是很複雜或者說詞彙量相對人類會很少,比如警告威脅的聲音,還有一些肢體語言行為動作都可以作為表達的方式。
-
4 # 一老沈一
俗話說,人有人言,獸有獸語。
一隻螞蟻發現了一塊兒自己搬不動的大食物,很快就召集來一群螞蟻,“力拔山兮氣蓋世”,舉起重自己體重N倍的美食,步調一致地回家。
科學家們早就注意到了蜜蜂相互間的溝通,誰發現了哪裡有鮮花,會立馬告知自己的“親人”。
這些,大都是靠肢體相互交流的。比如,螞蟻靠觸鬚相碰,蜜蜂靠飛舞畫圈,等等。 也有靠聲音的。動物學家確定,青猴的叫聲,可以表達“小心,有獅子!”,也能喊“出來吧,安全!” 鯨魚、大象等不少哺乳動物,包括鳥類,都可以透過聲音在同伴間傳遞資訊。古人云: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不是沒有道理。
不過,按照科學的判定,動物之間這種相互交流的能力和方式,不能稱之為語言,因為語言,已經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
不論《中國大百科全書》,還是《不列顛百科全書》,關於“語言”的定義,都幾乎一字不差地相似——“人類作為社會群體的成員及其文化的參與者,以一種約定俗成的口頭或書面符號系統進行交流”。
動物的“語言”,與人類語言的區別有哪些呢?
第一,動物語言是“即時”的,而人類語言是“延時”的。青猴可以喊“獅子來啦,快跑!”或者說“沒野獸啦,出來吧!”但它們永遠做不到像人一樣,說:“昨天在哪裡哪裡看到了獅子,今天咱們不要去那裡吧!”或者說:“昨天在哪裡哪裡見到有獅子,今天咱們去殺了它!”
第二,動物語言是“單一”的,人類語言是“複合”的。所謂“複合”,是說人類伴隨著語言的產生,很快形成了還原或者叫記錄語言的符號系統——圖畫或者文字。人們可以在森林邊上豎起“熊出沒”的牌子;可以在河邊標註“水深危險,請勿游泳”;能夠提示“防火重地,禁止吸菸”,等等。所有的動物,都做不到這一點。
第三,動物語言是“垂直”的,人類語言是“發散”的。動物的訊號系統,不管是透過肢體還是透過聲音,只和兩件事有關——生存和求偶,生存包括覓食及安全,求偶嚴格來說也是生存的一部分;所表達的情緒,有高興、驚恐、憤怒等。人類的語言,就豐富多了,很多內容,已經離直接的生存和求偶很遠。以色列牛人尤瓦爾.赫拉利稱此為“八卦的能力”。比如,家長裡短,包括搬弄是非,與生存和求偶往往沒有直接關係。再比如,寫詩、唱歌、微信聊天,等等這些,與生存及求偶可能有關係,但很多時候真的沒有直接關係。
總體上說,動物語言與人類語言的根本區別,在於大腦的發展程度——動物,是基於動物心理基礎上的刺激反應訊號系統;人類,是基於人類意識基礎上的語言訊號系統。
正是因為這種根本性的區別,人類,既可以只通過語言,口耳相傳,將120多部《格薩爾王傳》的100多萬詩行,共2000多萬字,這樣一部世界上最長的英雄史詩流傳於世;又可以充分想象,寫出如《流浪地球》這樣的科幻小說並拍成電影。
相比之下,再聰明的動物,也說不出如何感激父母之恩的話;同樣,也說不出想找一個什麼樣異性伴侶,何時結婚,生不生孩子,生幾個,更不可能說出更長遠的打算和規劃。
再舉一個咱們漢語的例子——“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這個話的意思,大多數人一看就明白。換成動物,哪個也說不出來,更別說理解了。
關於動物的語言,就是這些了。
下面,多講一些人類語言的情況。感興趣,就看看。不感興趣,不看就是了。
附錄:
關於人類語言,還可以講如下幾點——
第一,關於人類語言的作用。 主要有三個作用:人類語言,在人與人的相互關係中,是表達相互思想、看法、意見的中介;在處理人和外部世界的關係中,是認識事物並將這種認識表達出來的工具;在人類的文化生活中,是各種文化資訊的載體。
第二,關於人類語言的特點。 主要有4個特點:就是可分節性、可組織性、理智性和可繼承性。在人類語言這個符號系統中,不論哪種語言,所表達出來的符號與符號之間,是受特定規則制約的。這種制約表現為兩條軸線——橫軸線,代表組合關係;豎軸線,代表聚合關係。組合關係,體現語言的規則性。聚合關係,體現語言成分的可代替性和可選擇性。所有人類的語言,作為一個符號系統,都是相當穩定的,其構成要素也是有限的。但透過人們的運用,就是橫軸和縱軸的組合,表現出來的言語形式是活動的,數量是無限的。
第三,關於人類語言的形成。 科學家們認為,生物的心智,需要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才能逐漸發展起來。人類也是如此。這個過程,大體有4個階段:簡單反射階段;條件反射階段;工具階段;符號階段。但是隻有人類,可以使用語言符號對外部世界實行控制。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根據出土化石推測,在30萬-10萬年前,人開始有了語言。語言學家研究語言,提出了不同的語言結構模式。著名的有:中國古典詞彙學模式;希臘古典語法學模式;F.de 索緒爾的組合與聚合模式;N.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模式;韓禮德的社會語言學模式;美國W.布賴特的文化模式等。
-
5 # 地外天使講科學
對於同類動物之間有自己的語言嗎之話題,我個人的觀點認為,同類動物之間只有語而沒有言。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因為,同類動物之間只有發出聲音的語,這種動物語只能在種群內獲得相應生存資訊,通常是一個單音或一個長音或單音連發等表現,所發出的聲音都是有其生存資訊的傳遞意義,或是發現食物;或是發現天敵;或是發現危險;或是需要交配;或是為了遷徙;或是呼喚等現象。
同類動物之間這種語,只是單方面發出,種群內領會並接收執行,而沒有領會之後所反饋的言。因而,同類動物之間,雖然有語的表現,但沒有領會反饋的言,無法像人類一樣可以相互之間進行交流。在動物的世界中,只有我們人類才會有語言演化的形成。
由此可見,同類動物之間只有出發聲音的語,而沒有領會語之後所反饋的言。不知這樣的回答是否準確?!如讀者閱後覺得我說的有道理,希給個點贊並關注我,可閱讀到我相關科學領域前沿上千個的原創答題,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和學習。宇明於東莞市。(注: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抄襲必究。)
回覆列表
同類動物肯定有它們的語言,因為一個群體的溝通不但有聲音語言,肢體語言,還有味道語言。鳥類就是用聲音來溝通,狗貓虎豹這類的動物溝通是用肢體和味道語言溝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