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散文小箱子
-
2 # 河洛國學館
以前秦國的西面有西戎。也就是北方的遊牧民族。西周的末年,由於周幽王軟弱無能。國都被戎狄攻破。周幽王也喪生於少數民族之手。後來周平王即位,因為受不了西戎的擾亂,於是遷都到了洛陽。遷都的時候因為秦國勤王有功,周平王贈給了秦國不少的土地,同時對秦襄公說,如果你趕走了西邊的少數民族,那些土地就歸你,於是秦襄公勵精圖治,擊敗了西戎,佔有了大片的土地,盡得關中之地,於是成為大國,同時軍隊經過了戰爭的磨練,有了同諸侯爭霸的基礎。
戰國後期,秦國的明君不斷湧現。他們在用人方面唯才是舉。從來不看你是不是出生於秦國。如範睢來自魏國。商鞅來自衛國。張儀來自魏國,呂不韋來自衛國。李斯來自楚國,這些人在秦國均掌國家之重器,對秦國內政外交 富國強兵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秦國在政治上的舉措以服務於軍隊為核心。一是重農輕商 開墾荒地,讓農民的孩兒子當農民商人的兒子當商人,不讓他們輕易更改職業。如果誰遊手好閒,全家充為奴隸。兒子達到一定的年齡,就要同父母分家 不然就要加重稅負。這樣就保證了軍隊糧食的充分供應。
二是建立完善的軍功獎勵制度。只有在戰場上立了軍功,才能享受爵位。父輩的爵位不能傳承。這就讓底層計程車兵憑軍功有了擠身於上層的機會。
第三是發展軍事技術。當時他們的冶煉技術在全世界非常先進。生產過程還實行責任制。誰造的箭頭在上面要刻上自己的名字。出了問題還可追究責任。
正因為這一系列的舉措,讓秦國上下一心,成為虎狼之國,世間無有匹敵。於是終於滅掉六國,統一天下。
-
3 # 淡墨青史
老秦人是從一個養馬的,一步步往上爬,兢兢業業地奮鬥,最終開創了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國。
接下來請允許我細細道來:
秦國的最初起源秦國的先祖源於禹舜時期的伯益,伯益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到舜的獎賞——賜給伯益贏姓、賞美女。本來在禹死後,天下之主應該禪讓給伯益的,但被夏啟搶走建立夏朝。所以當商湯攻打暴君夏桀時,贏姓後裔積極幫助商湯,最後在商湯建立以後榮為貴族,後因鎮守西戎有功升為諸侯。(這是秦的崛起)但當週武王伐商紂王時,秦人因站錯隊,被周武王捕獲,淪為階下囚,不斷被削。(武王伐紂)
秦襄公識時務救主,封為諸侯經過幾世,秦人不在造次,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之下終於在周孝王時期,因秦非子養馬有功封為大周朝的附庸。之後又在公元前821年,秦莊公因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秦人開始了一步步變強,終於在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殺,天下諸侯紛紛袖手旁觀之時,只有秦襄公傾盡全部兵力來救大周朝,後在護送大周朝東遷時,感動周平王,最後被封為諸侯。(大秦帝國)
秦人雖被封為諸侯,但卻沒有封地,因為周平王說:“只要你們秦人能收復被西戎佔據的西周(因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只能遷都建立東周,大周朝的勢力也因此衰敗)國都,那裡就是你們的封地。”秦人沒有抱怨,開始了漫長的收復失地之路。同時一方諸侯正在崛起。
總結:正因為這些情況磨礪的秦人的性格使他們擁有骨氣與血性。他們雖在蠻夷之地,卻比中原人更加崇文和尚武,這也為秦國掃六合,統宇內打下結實的基礎。(我是一名歷史愛好者,想知道更多歷史知識,可以點贊加關注!)
-
4 # 浩然文史
在早期秦人發展歷程中,西垂是其重要的肇基之地和早期秦文化的搖籃。對於西垂的地理範圍,主要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在陝西西部一帶,另一種則認為在甘肅東南部。形成這種分歧的原因,主要是各個歷史時期中原王朝版圖的變化和各種勢力進退消長。隨著近年來的考古發現,甘肅東南部作為西垂的論斷越來越得到認可。
一、嬴秦先祖保西垂商代嬴秦先祖中潏就已經在西垂,《史記·秦本紀》記,中潏“在西戎,保西垂。”戎王申侯曾諫孝王曰:“昔我先酈山之女,為戎胥軒妻,生中潏,以親故歸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西戎首領申侯提到其祖先酈山戎之女,嫁給戎胥軒為妻,因為是親戚,中潏歸附周朝。商代西垂,指陝西西部到甘肅東部一帶。這是由商朝的統治範圍決定的,與周代西垂的範圍有一定區別。申侯所言說明商周之際,嬴秦勢力已經到達了西垂。同時,也反映出嬴秦早期與群戎共處的事實。
自中潏以後,嬴秦先祖有蜚廉、惡來、女防、旁皋、太幾、大駱、非子等7代人在西垂艱苦創業。經幾代人不斷開拓,嬴秦勢力已經深入天水地區。大駱、非子所居西垂,實際上是指甘肅東南部的天水地區。
二、非子受封秦邑非子擅長養馬,“有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犬丘人將其告訴周孝王,周孝王想讓他在汧渭之間養馬,“孝王召使主馬於汧渭之間,馬大蕃息。”孝王援引嬴氏先祖伯翳為舜牧馬故事,對非子說:“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史記·秦本紀》)周孝王封非子於秦邑,使其復延續嬴氏祀,號曰秦嬴。非子受封的秦邑,就在天水張川縣境內。自此,嬴秦便正式擁有了西垂之地,真正意義上的秦人也就此開始形成。
張家川牧場
三、秦莊公獲封西垂大夫秦非子傳二代至秦仲。周厲王無道,西戎反周,滅大駱一族。周宣王即位後,封秦仲為大夫,討伐西戎,秦仲被西戎所殺。後來周宣王命秦仲子莊公兄弟五人合力伐戎,擊破西戎。“於是復予秦仲後,及其先大駱地犬丘並有之,為西垂大夫。”(《史記·秦本紀》)。秦莊公被冊封為西垂大夫,並恢復了犬丘故地。
天水放馬灘秦簡
可見,西垂是嬴秦先祖重要的活動範圍。從中潏保西垂,到非子受封秦邑,再到莊公獲封西垂大夫,秦人的活動無不與西垂有關。《水經注》卷二十《漾水》雲:“西漢水又西南,合楊廉川水,水出西谷,眾川瀉流,合成一川。東南流,徑西縣故城北。秦莊公伐西戎,破之。周宣王與其先大駱犬丘之地,為西垂大夫,亦西垂宮也。”(酈道元《水經注》)
四、西垂的核心區域在天水西縣,秦在西犬丘所設,屬隴西郡。《後漢書·郡國志》雲:“西,故屬隴西,有嶓冢山,西漢水。”這裡明確指出西縣在嶓冢山和西漢水流域。《讀史方輿紀要》:“西城在秦州西南百二十里,即所謂西犬丘也,非子始居此,後莊公復居焉。秦置西縣,兩漢因之,地屬隴西郡。”(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又《括地誌》雲:“西縣故城在秦州上邽縣西南九十里。”這些資料都指出西縣即西犬丘,在上邽縣(天水市秦州區)西南90裡,即天水地區西南的禮縣一帶。
王國維先生認為:“犬丘、西垂本一地,自莊公居犬丘號西垂大夫,後人因名西犬丘為西垂耳”(《秦都邑考》,載《觀堂集林》卷一二)已知西犬丘即西縣,在今天水地區西南一帶,可以確認西垂宮也在此處,兩者均在天水地區的禮縣。
禮縣大堡子山出土金飾片
《史記·封禪書》記:“秦襄公既侯,居西垂。”前776年,秦襄公遷都汧邑(陝西隴縣),薨後仍葬於故地西垂。《史記·秦本紀》:“秦文公元年(前765年),居西垂宮。”“五十年(前716年),文公卒,葬西山。”上世紀90年代以來,甘肅禮縣大堡子山遺址及秦公墓發掘,早期秦文化的面貌逐漸被揭開。經考證其中兩座秦公大墓為秦襄公或秦文公夫婦陵墓,證實了《史記·秦本紀》所記秦襄公和秦文公歸葬西垂的事實,也證明了大堡子山一帶就是秦之西山。又據秦襄公和秦文公居西垂宮可知,秦之西垂宮當距此不遠,所以,禮縣大堡子山一帶當是秦西垂陵園,天水地區當屬秦西垂無疑。
甘肅天水放馬灘地圖
五、秦人與西垂名山朱圉山文獻和考古資料證明了天水地區是秦人西垂,其西南部的禮縣一帶是秦人西犬丘和西垂陵園之所在。禮縣以北便是西垂名山朱圉山,《尚書·禹貢》:“西傾、朱圉、鳥鼠,至於太華。”這是對朱圉山最早的記載。朱圉山橫亙於甘谷縣西南,山巒疊嶂,綿延幾十裡,是甘谷的生態屏障和戰略要地。
朱圉山張口石
朱圉山流傳著“禹奠朱圉”的傳說,《尚書·禹貢》:“禹敷水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據傳大禹治水路過甘谷,曾在朱圉峰前祭奠朱圉。這個傳說流傳千百年,至今朱圉山主峰仍刻有“禹奠朱圉”四個大字。這個故事反映出早期華夏先民來此擇地而居、繁衍生息的事實,也說明甘谷遠古時代就有華夏先民居住於此。
禹奠朱圉
西周時期,秦人西遷於此。清華簡《系年》篇記載,成王“西遷商盍(葢)之民於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這裡的邾即是邾圄,朱圉,指甘谷縣西南的朱圉山。這裡的朱圉主要是指磐安鎮一帶。磐安鎮西南就是著名的毛家坪秦文化遺址。1983年考古隊在此發掘了以繩紋灰陶為代表的“A組遺存”被證實是早期秦文化遺存。2013年甘肅省考古所、西北大學等五家單位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在毛家坪發掘了153座墓葬,出土1000多件文物,進一步揭示了早期秦文化的面貌。毛家坪遺址被評為2014年全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
甘谷毛家坪遺址
毛家坪遺址證明了天水地區秦早期文化在西周時期就開始形成,也充分證明了天水地區作為秦西垂的可靠性。早期秦人在天水地區與西戎共處,艱苦創業,經過漫長的發展,形成了具有鮮明民族特徵的秦早期文化。因此,天水地區是秦人、秦早期文化的發祥地。
文史君言:早期嬴秦先祖在西垂天水紮根創業,在這片土地上為周王室牧馬,保西垂,與西戎共處。正是由於這樣的生存環境,鍛就了秦人尚武粗狂的民族性格,形成了質樸大氣的秦文化。所以,天水地區是早期秦人的根據地,是秦早期文化的發祥地。反觀秦朝歷史,或許在它的源頭,能找到答案。
參考文獻[西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5年版。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郡國志》,中華書局1965年版。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中華書局2005年版。
王國維:《觀堂集林》,中華書局2017年版。
顧寶田:《尚書譯註》,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
回覆列表
秦一統天下的過程:
一、商鞅變法把秦國變成了一個軍國主義國家,為秦國在之後的戰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在動力和物質支援。
二、張儀的連橫策略破壞了東方六國的聯盟,為秦國東出,蠶食六國奠定了基礎。此外,司馬錯取巴蜀,給秦國增加了一個大糧倉,同時給秦國開闢了新的東出戰略地,既有力支援了秦國之後的戰爭,又開創了新的戰線。另外,滅亡義渠徹底為秦國掃除了東出的隱患。
三、范雎遠交近攻的戰略為秦國的統一戰爭提供了高瞻遠矚的戰略指導。白起的長平之戰與郢都之戰,華陽之戰,以及五國伐齊,徹底摧毀了六國的抵抗力量,使六國再無力應付秦國的進攻。
四、秦始皇遣將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