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滄海拾遺錄

    原因很簡單,皇帝的皇后未必能生育,能生育嫡子,由於古代醫療水平有限,嫡子也未必能長大成人,比如乾隆皇帝的兩個嫡子,長大成人也未必可以等到繼承大統,比如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最後,皇帝的嫡子都因各種原因不在,只能從庶子中挑選繼承人。

  • 2 # 鏟史

    古代對於皇權渴望至極,很多人因女人上位,如嫪毐跟趙姬偷情差點篡位成功。這位16歲少年,因為與太后有染偷情,成功當上皇帝,但是7年後滿門被殺。他就是後燕國開國皇帝慕容垂的小兒子慕容熙。

    慕容熙是庶出本無權做皇帝。其父死後傳位給長子(慕容熙的大哥),大哥在位期間荒淫好色早死,之後侄子慕容盛繼位。其大哥死後留下的丁太后不甘寂寞,16歲的慕容熙儀表堂堂,跟丁太后勾搭成奸。

    公元401年後燕國內發生叛亂,慕容盛在平定叛亂的時候被殺。丁太后直接下旨,讓慕容熙繼承皇位。

    慕容熙登基後迎娶符氏姐妹花冷落丁太后。丁太后心生不滿策劃政變被發覺被賜死。慕容熙不理朝政民怨沸騰,將軍張興謀反將慕容熙一家老小殺絕。慕容熙僅做了7年皇帝,卻成為唯一被滅族的皇帝!

  • 3 # 哎渴死哇哎賊

    古代皇位繼承人選定方式總結一下不外乎三種方式:立嫡、立長、立賢。所以也就決定了皇位的繼承人不一定是嫡子。古代一般選擇都是立嫡長子或者長子為皇太子,嫡長子就是皇后生的大兒子,即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傳統原則,通俗說就是立儲以嫡,無嫡立長,比如康熙皇帝就是在皇后臨死時指定胤礽為皇太子。但是並不是所有皇位的繼承人都是嫡長子,由於各種原因,庶子繼承皇位的大有人在。

    表面上來看,皇太子人選決定權在皇帝手裡,所以立嫡還是立長由皇帝說了算,但這個的前提是皇帝手握實權,這種情況下只要嫡子不是弱智兒那皇太子的位子的鐵定的,但歷史上手握大權的皇帝能有幾個?多數皇帝選定繼承人都深受外戚、後宮、朝局的影響,所以也就不能按照“規則”來選定皇太子了。庶子繼位執掌天下的例子也就不勝列舉。

    比如秦朝胡亥,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遊途中病逝,死前詔令扶蘇即位,中車府令趙高和丞相李斯等人害怕扶蘇登基後,對他們不利,於是扶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登基,矯詔以始皇身份賜死扶蘇,扶蘇自盡,胡亥遂登皇位。

    還有一種情形就是雖然已經立了皇太子了,但由於朝局的變化或者大臣的影響,太子被廢甚至被害,庶子登大寶。比如康熙雖然立了嫡子為太子,但皇長子胤祀由於大臣明珠的支援也有取而代之的想法,雖然以失敗告終,但胤礽也沒能保住太子名位,兩次被廢,最後皇四子登上皇位。所以太子軟弱無能,或者有大逆不道的行為,最終庶子也就當上了皇帝。

    還有一種情形,庶子軍功和威望遠勝太子,如李世明,雖然唐高祖李淵立李建成為太子,但在反隋鬥爭中,李世民威望遠超其他弟兄,即使在李淵的偏袒下,太子也未能當上皇帝,最終李世民搏命一擊,在玄武門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三弟齊王李元吉,李世民逼迫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為新任皇太子,並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當然後宮對皇帝繼承人的選定也不可忽視,兒子一旦登上帝位,母以子貴,自己就是皇太后了,地位顯赫,權傾六宮。所以這些後宮嬪妃們為了自己兒子當上皇帝,無所不用其極,皇后被廢,庶子繼而當上皇帝的例子也是數不勝數了。

    這些就是庶子能夠逆襲而當上皇帝的幾種原因,甚至有些盛世就是這些庶子當上皇帝開創的,比如貞觀之治等。

  • 4 # 尋根拜祖

    歷史上庶子當皇帝的事比比皆是,滿清一朝,嫡子當皇帝反而非常少。“嫡長子繼承製”是“宗法制”的最重要組成內容,它由中國第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周公姬旦創立,是一部影響了中國三千年的根本大法,對古代中國社會穩定意義重大。

    一、宗法制誕生的歷史背景

    周朝建立後不久,周武王姬發就去世了,由他的弟弟姬旦(即周公)擔任輔臣,輔佐年幼的周成王。作為輔政大臣,姬旦一直思考一個問題:如何建立一個社會秩序,以保證周王朝不重蹈夏商的悲劇,使王朝得以永世相傳?

    由此,周公創立了兩部偉大的法律:宗法制和禮樂制。這兩部法律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的“憲法”,並被孔子接受和發揚光大,進而成為深入華人骨髓的文化精粹。

    二、宗法制的主要內容

    周王朝實行了分封制,把社會分成王、諸侯、大夫、士、平民幾個階層。如果每個階層各安其職,各盡本分,這個社會就會是一個長期穩定的結構,周王朝也將永世長存。

    破壞社會穩定性的最大一個因素,源自於古代男子妻妾眾多,這就導致一個結果:眾多的兒子為瓜分上一輩的財產兄弟相爭,導致家族勢力的衰弱。民間如此,貴族如此,王室亦如此。有形的財產可以分割,那麼政治財產呢,怎麼分割?難道王的兒子都做王?這樣的話周王室不是很快分崩離析了嗎?

    為此,宗法制首先規定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中國自周朝開始,從來沒有人們誤解的“一夫多妻”,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只有一個,也稱為“嫡妻”,妾,也稱為“庶妻”。嫡妻生的兒子叫“嫡子”,庶妻生的兒子叫“庶子”。

    人為地分出嫡庶有什麼意義呢?意義非常重大。宗法制規定,嫡系(即嫡妻和嫡子)這一支被稱為“大宗”,他們才是家族的主人,擁有對父親的遺產繼承權(包括政治遺產),庶系這一支(或多支)被稱為“小宗”,他們不是這個家的主人,甚至都不算人,沒有繼承權,如果庶妻不生育,都可能被當做財產賣掉。嫡庶地位差異,天壤之別!

    宗法制有效保證了“大宗”在家族中的長期優勢地位,也保證了家族勢力不會因為瓜分而削弱。易中天先生把宗法制領導下的分封制比作“眾星拱月”,王室就是月亮,諸侯就是月亮周邊的大星星,大星星周圍還有小星星,形成一個很穩定的社會結構。這就是宗法制能影響中國幾千年的原因。

    三、庶子成功上位的原因

    宗法制設計雖妙,但社會發展並不能完全按照初衷一層不變,沒有哪個王朝可以永續,庶子們也有一顆“追求上進的心”。那麼這些庶子們都是怎麼上位的呢?

    1.沒有嫡子,庶子當家

    歷史上很多皇后沒有生育,因而沒有嫡子,只能從庶子中挑選,一般採取“無嫡立長”的原則。比如漢景帝的薄皇后無子,漢景帝第一次立太子,就選了庶長子劉榮。

    2.庶子過繼給嫡母,身份改變

    這種情況更多,最有名的就是秦始皇的父親嬴異人,他就是庶子,被過繼給了嫡母華陽夫人為子,從庶子成功變身嫡子。這種情況還包括皇帝無子,從近親中過繼,如漢哀帝過繼給大伯漢成帝,尊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為皇太后。

    3.幹掉嫡系,成功上位

    這種事件比比皆是,比如陰麗華取代郭聖通,劉莊從庶子變嫡子。

    4.“立嫡立長”與“立賢”的博弈

    “嫡長子繼承製”雖然簡單明瞭,但有一個最大的弊病就是,嫡長子很可能就是敗家子,所以長期以來很多帝王都感慨“子不類父”。

    “立賢”的說法雖沒有成為主流,但長期以來一直存在。這個問題直到康熙“九子奪嫡”後才慢慢得到解決,雍正以“秘密立儲”代替了“嫡長子繼承製”,才正式宣告這一長達三千年的根本大法終結了。

    “宗法制”雖然厲害,但從歷史事實看,不管多重要的法律,都需要人的執行,帝王的偏愛及種種特殊情況,導致庶子當家從來就沒有斷絕過。

  • 5 # 夕陽下的晚楓

    嫡長子繼承製是為保障皇位穩定而設定的一種制度,然而在實際的歷史之中,繼承皇位的庶子十分常見。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看王朝的統治者歸屬何種民族。

    在中國的歷史中,一半王朝是由漢族建立的,一半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漢王朝奉行嫡長子繼承製,自不必說。

    然而大多數的少數民族,卻沒有這種制度性的規定。以至於就整個中國歷史王朝而言,嫡長子繼承製並非被各王朝均奉為圭臬。至少在清朝這一由滿族統治的王朝而言,由嫡長子當皇上之人微乎其微。

    二與繼承者的才能有關。

    若拋開少數民族王朝不談,單就漢王朝而言,皇位也並非均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繼承製是為了維護皇位繼承的穩定性而設,主要以繼承者的身份為主,是否能當皇上,與其母親的身份息息相關。

    然而,嫡長子繼承製往往也帶來一系列問題,如一些繼承者雖然具備嫡長子的身份,但才能有限,以至於被其他皇子所代替。

    而且事實表明,往往次子會比長子聰明,雖然尚沒有完全的科學依據,但也存在諸多事實。最著名的當屬玄武門之變,長子建成不敵李世民,以致被殺。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這一事件反映的是能者居之的問題,李世民雖為次子,同樣也是嫡子。

    三是嫡長子繼承製的問題所在。

    嫡長子雖然繼承皇位名正言順,但歷史上如果完全為嫡長子繼承製,將會是十分可怕的一種局面。試想如果一個繼承者,天生便是智障,若令此人當政,朝中勢必會存在奸臣用柄,篡奪皇權的問題。

    當然,至於長子早年夭折這種不可控的問題,就更不必說了。因嫡長子繼承製需要靈活運用,這樣,往往也便會出現庶子繼承皇位的問題了。

    嫡長子繼承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保障皇位和王朝穩固的作用,但如果生搬硬套,則會帶來很大的禍端。甚至導致王朝的滅亡。因此,歷史上,庶子取而代之的情況十分常見。

  • 6 # 紫禁公子

    在中國的古代庶子繼承王位,無非只有這兩種方法,一種是把嫡長子迫害下位,然後自己繼承皇位,另一種就是皇后沒有嫡長子,這種時候就是立庶子中的老大來繼承皇位。這在中國還有有個說法,就是有嫡立嫡長無嫡立長的的說法,這種說法也是普遍能被大家接受的。

    下面就和大家分別說說這兩種情況吧。在第一種情況就是數字庶子心狠手辣,也陰險狡詐。想要奪權,無奈之下只能讓自己同父異母的哥哥成為政治的犧牲品。在當時唐代的時候,唐代宗李世民。就是這樣一個例子,當時唐高祖的兒子李建成是太子。但是太子知道自己不如李世明。所以他就聯合李元吉來排擠李世民這就導致雙方明爭暗鬥,最後因為玄武門之變,李建成就成了政治的犧牲品,李世民也逼迫李淵退位自己成了新的皇帝。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在冊封太子之時,皇上並不願意把太子冊封給自己的嫡長子,而是冊封給了庶子。這種情況也發生過在唐朝。當時的唐睿宗李旦,他的嫡長子是李成器,但是李成器並不願當皇上,然後李旦只能把庶子李隆基冊封為太子。

    至於上述說的第二種情況,在歷史上就十分的常見了,有很多帝王沿襲地位,基本上都是從底長子開始做起。然後被冊封為太子,一步一步走上皇帝的道路。在中國的歷史上,嫡長子最後做皇帝比庶子當皇帝的情況要多得多,在帝位之上,必須有足夠的手段和智慧,才能夠執掌國家,所以自然是能者而為之。不知各位是怎樣認為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了盆三角梅花開得非常鮮豔,但第二次開得就不鮮豔了,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