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陝西達內教育

    在親子關係處理上,很多家長還是對自己的孩子表現出了不自信。因為資訊接觸渠道少,因為傳統的思維,不太肯定自己的孩子能否學會程式設計。在很多家長的意識裡,我們接觸程式設計的時間應該是在大學階段,最快也應該是初中吧,沒有一個很好的過渡,5歲6歲的孩子學起來應該非常困難。

    既然想象中感覺孩子學習困難,為啥還要讓孩子學程式設計呢?其實,這就是思維的禁錮,導致大多數的家長潛意識裡認為程式設計學習就是困難的,給大一點的人學的,於是,讓原本有程式設計天賦的孩子與程式設計教育失之交臂。6歲的孩子學少兒程式設計,真的能聽懂老師講的啥嗎?達內童程童美16年外學經驗,綜合國內外少兒程式設計教育現狀,實力說明:6歲是孩子接觸程式設計教育的最佳時機。▲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在2歲時發育到60%,到6歲的時候發育能達到90%以上,6-8歲正好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階段。6歲的孩子學少兒程式設計,真的能聽懂老師講的啥嗎?探尋人體大腦,每個兒童都具備潛在的能力,但這種潛在的能力是有規律遞減的,隨著年齡的遞增,兒童大腦吸收能力慢慢遞減。抓住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才能抓住關鍵,塑造智力發育的未來!6歲的孩子學少兒程式設計,真的能聽懂老師講的啥嗎?▲如果孩子在6歲開始學習,更有助於提升孩子未來的學習能力,有助於孩子更好的認識這個世界。眾所周知,人的左腦主要從事邏輯思維,右腦主要從事形象思維,是創造力的源泉,是藝術和經驗學習的中樞,挖掘左右兩半球的智慧區很重要,而大腦潛能的開發重在右腦的發開。6歲的孩子學少兒程式設計,真的能聽懂老師講的啥嗎?美國心理學家奧斯丁發現:如果把右腦調動起來,並且與左腦合作,會使大腦的總能力和總效應增加5倍甚至10倍。能有意識地注重右腦開發,並進一步進行全腦協調的開發,孩子的發展潛能便會再次增加。▲6歲的孩子能夠理解語言的意思,揣摩老師講解說的知識點。每個人都渴望成功與幸福,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成功與幸福。所以,儘量提供最好的教育條件,提供豐富有趣的生活挑戰。我們很清楚,那些一開始給孩子報十幾個興趣班的家長,他們不一定是在培養“全才”,而是在“試錯”,類似管理培訓生輪崗,或是測試過敏源,方便孩子找出他最喜歡的東西。6歲的孩子學少兒程式設計,真的能聽懂老師講的啥嗎?6歲的孩子本來就是一張白紙,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也缺少指引。只有讓他接觸了他才能夠更好的理解,才能區分自己是否感興趣。學程式設計也一樣,不需要基礎,不需要聰明很多的孩子。只要到了適齡就可以學習。以上,如果你的孩子已經5歲了,事不宜遲,馬上學習程式設計吧!

  • 2 # 足球世界online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之所以扣人心絃,主要是它的形象比喻,因為大家都看過體育比賽,知道如果起跑慢了比賽就可能輸掉。但這個比喻並不科學,因為,如果比賽是50米、100米,它基本是對的;如果比賽是1500米、3000米它就基本不對;如果比賽是10000米,那就是扯淡了。一個人一生會有漫長的路要走,如同萬里長征,起跑慢一點又有何妨?後來居上者比比皆是。所以“起跑線論”從理論上講是站不住腳的。

  • 3 # 康康爸爸育兒經

    家長經常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那麼到底什麼是起跑線呢?是覺得別人家的孩子吃的營養品,自己家的孩子也要吃?別人家的孩子穿的品牌服裝,自己家的孩子也要穿?別人家的孩子上各種特長培訓班,自己家的孩子也要去上?還是別人家的孩子參加各種補習班,自己家的孩子也要去上呢?諸如此類,還可以舉出很多的例子。

    “起跑線”該不該有呢?我覺得是應該有的我說的“起跑線”不是從父母的主觀願望出發的,而是從孩子的需求來確定的,它包含以下方面:

    1、健康的身體

    健康是孩子進行社會活動的前提。孩子身體健康是父母的期望。但是健康不是簡簡單單的給孩子買各種營養品,它還包括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和積極運動鍛鍊身體的習慣等,後者是金錢買不到的,需要父母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監督培養而成的。

    2、和諧的成長環境

    家庭是孩子最好的教育場所。無數的例項已經證明了,孩子的成長需要穩定和諧的家庭環境。家庭環境是必須由父母來營造的。每天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任何時候家庭都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這個基礎的建立來自於父母的辛勤工作。有了基礎,還需要有家庭的氛圍,這完全存在於家庭成員的思想意識裡,體現出來的是各個成員在家庭環境裡各自的情感得到滿足。父母的相親相愛、融洽相處,對家庭環境的正面影響是很大的,對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是很重要的。

    3、強大的榜樣力量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與父母建立信任之後,就會積極模仿父母的行為,其端正的思想、良好的習慣、獨立的個性、堅強的性格的養成,大多數都來源於父母的影響。父母不要總是去說自認為很對的理論,關鍵是說完之後,還要身體力行,說到做到。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孩子的學習能力也是十分強大的。

    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初衷是為了孩子,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最終去承擔各種行為的也是孩子。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起跑線不應當是孩子之間不同生活條件和能力的攀比,而是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成熟的思想意識、心態等。

  • 4 # 四世同堂下的孩子1

    有一次,一個客戶到店裡來列印孩子的學習資料。因為是老客戶,她看見我在店裡就跟我聊了一會兒。

    她小女兒在一所私立初中,剛剛到銀行繳學費,我問她一個學期多少,你們猜多少?

    三萬!一個學期哦!

    她說:“以前我覺得我對孩子夠用心的了,進了這個學校,跟別的父母一交流,才瞭解差距了。學費是貴,但是人家學校那教的就是不一樣,放學校長都是站在門口畢恭畢敬地對家長打招呼,你看我們這公辦的,你多久才能見到校長一次?”

    我問她,那這學校其他方面怎麼樣呢?比如文藝、體育等方面的。

    她說:“體育不達標的,家長得陪著孩子一起練,直到達標。”

    據她所說,這個學校裡的孩子基本初一一年已經把初中三年的功課上完了,暑假到8月16號才開始放假,接下來初二初三就是複習了。

    她女兒才初一,家裡的試卷已經堆成一個小山了。

    每年臨近中考,市裡各大重點高中就來學校坐鎮了,搶生源。

    孩子學業重,家長必須緊緊跟上,每天早晚接送,列印資料,一旦孩子成績在班上稍有落後,那老師必然馬上聯絡家長,總之,為了孩子,要想盡一切辦法。

    她說完,走後,我再也沒有心思看書了,呆呆地坐在那裡,想了好久。

    其實,這已經不是她第一次來給我洗腦了。

    今天看到這個問題,我在想到底什麼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呢?

    大寶上大班了,我知道班裡已經很多小朋友出去上各色的培訓班。也許我跟老公都是本科畢業的(當然,這學歷在二十一世紀,就跟五十年前的小學畢業一樣,沒啥了不起。)當年,讀書的苦還沒有體味完,自己也懂一點學習的技巧。

    所以,我家兩個孩子一直都沒有參加任何培訓機構,但是,如果你認為我是那種佛系養孩子,您就錯了。

    孩子們的中文繪本已經好幾百本了,英文繪本加入得晚,也將近一百本。---這是文化和語言基礎。

    他們每天做遊戲、打打鬧鬧以及室外活動時間起碼兩小時以上。---這是身體基礎和社會體驗。

    家裡的家務,適當讓孩子們參與,規定吃完東西,碗筷送到廚房;睡覺前把玩具收拾好......---這是生活能力,還有無論在哪,“無規矩不成方圓。”

    ......

    諸如此類,還有很多,在我看來,一個孩子將來必成長為一個獨立的人。一個成人,那就不能只有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生活能力,社會交際以及道德品格,缺一不可,這才是未來一個優秀的人該具備的素質,也是我認為的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 5 # 賀婉禮

    關於這個問題有幾個想法:

    一、孩子應該發展的是人類精神內涵,這些內涵支援到我們的孩子將來一生用來學習、工作和生活。就是對大自然的空間感受力和認知,這種認知是靈魂中的認知,不是大腦中的認知。 

    在六歲之前建立的這些內涵,如果沒有被建立起來,6歲之後,他們去學習文化知識,聽別人講授問答的時候,就沒有充分的個人知識和體驗來支援他們去理解別人的講授,所以他們就只能靠記憶。孩子如果從小在建立這些非常重要的精神內涵的時候沒有建立起來,他們以後長大就會誤解別人的語言的意思,他們有可能只能是透過記憶和背誦來去保證自己的分數考得很高,結果他們如果記憶力被訓練得很好的話,他們考得分可能很高,但是他們將來不能創造知識和使用知識,所以說在幼兒園時期,把小學的內容給孩子教會是有破壞性的。

    二、幼兒園小學化對孩子的破壞性是非常大的,因為孩子的天性是在6歲之前透過行動、透過他們身體的感覺器官來發展他們大腦的神經元的連結,形成每個人不同的心智結構,這個心智結構是由神經元連結出來的模式形成的,那如果我們給孩子這個時候學習文化知識,他的大腦還沒有發展出能夠理解知識的、這個技能的神經元的心智結構。所以他就只能記憶背,結果他背的能力就很強,那以後需要用大腦思維分析、歸納加工的時候,他就只能記憶。 

    所以這樣的人學習很辛苦,他就把別人透過思考、透過洞察力、透過看到1就會推出10這樣的學習內容,每一個都要透過記憶和背誦背會,那麼這個人就特別的辛苦、特別的累,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的生命的打基礎的那些年就給浪費了。

    三、幼小銜接不是按照人類的自然發展規律去幫助孩子發展的,孩子每天沒有像我們傳統意義上的那種聽寫、聽課、問答、抄寫,但是呢他們所發展的學習內容遠遠超越了我們課堂上能夠教給他們的東西。其實我們的孩子是透過吸收性心智來習得知識的,不是教授孩子而是提供給孩子幫助、讓孩子自己來吸收周圍環境,這樣的一個教育跟我們的小學一年級所進行的課堂教育的形式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必須要有內化過程,孩子才能夠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才能特別適應。 

    我們跟蹤3-20歲孩子發現,剛上一年級的時候,這些上過正規幼兒園的孩子成績不如那些上過各種幼小銜接班的孩子,但是他們的創造力、潛能、發散思維、邏輯思維能力得到保護,所以到了二、三年級之後逐漸進入到班級、年級的學習成績的前10%、走向社會後更易融入社會、由於潛能得到開發、邏輯思維思維強、很容易成為各行各業的開拓者、企業家、發明家及錢學森、鄧稼先的科研頂尖人才。

  • 6 # ABCD05186129正泰真人

    謝邀!孩子學習好壞,能否成才,與起跑線無關!智商高的孩子,起跑慢或晚,但加速度快,最後照樣很優秀!我的一位同學,小學一至三年級學習成績總是排在後邊,四年級以後突然開竅了,老師講什麼都會,有的題老師在黑板上剛寫完,很快就舉手報告老師結果,而原來學習不錯的同學卻輪為中下游!所以,我不相信起跑線!

  • 7 # 樹上有條河

    作為農村成長出來的孩子,其實我是很能體會“輸在起跑線上的滋味。”儘管我從未抱怨過起跑線,但它的差距卻是真實的存在。

    作為農村的孩子,我的起跑線是坑坑窪窪的泥路,而城市的孩子的起跑線是平坦的水泥路。同樣的汗水,換來的卻是不一樣的距離。當我們翻山越嶺,來到城市孩子的水泥路起跑線時,他們已經跑了很遠。

    當我還在鄉村野外放牛時,城市的孩子正在繪畫班裡畫牛。

    當我在享受著野果的滋味時,城市的孩子正在享受牛奶的滋味。

    當我因為放牛時走丟了牛而遭父母責罵的時候,城市的孩子正因為寫不好作業而被父母批評。

    當我還在騎著牛望著遠方時,城市的孩子已經坐在火車去了遠方……

    為了跟上城市孩子的起跑線,我不僅要像烏龜一樣不停的奔跑,還要指望城市的孩子睡一睡懶覺。

    一直到今天,農村孩子與城市孩子之間的起跑線差距依然有著長遠的距離。這種,有見識上的距離,有教育資源上的距離,有自信心上的距離等等。別跟我說,你看不見。

  • 8 # 凱瑞心理說

    經過我與多位家長的交流,我總結出:世界上根本沒有所謂的起跑線,因為人是生而不同的,也無權選擇出身。對於許多經濟一般的家庭來說,"有錢人家的起點可能是你某個階段的終點"。

    但在有一點上每個人卻是相同的:就是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有錢人可以讓孩子報高價輔導班,上私立學校,送國外讀書,住豪宅、開豪車,但他卻管不了孩子幸福、快樂的活著。

    經濟一般的家庭照樣可以讓孩子幸福、快樂、有成就的活在這個世界上。

    那些提出“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人,多數有一個不甘下風的心,希望孩子可以替自己完成這輩子未完成的心願。

    所以,當你越想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時,恰恰證明你己經行走在了"輸的道路上"。

    有時候,一個除了錢,知己、愛人、孩子、健康、名譽一無所有和一個除了錢上述什麼都有的人,誰更幸福和另人羨慕,這個還真的不好說。

    所以說父母的經濟能力、出身和孩子的學習成績都不是起跑線。

    父母潛移默化的正向行為引導和孩子自我個性充分釋放後的優勢和能力才是孩子將來不落人後的保證。

    綜上所述,如果有起跑線,家庭教育才是那條線。

    關於起跑線,你怎麼看?

  • 9 # 上進的天翊

    綜合能力吧。其一是在生活能夠真做到到自理自強。自己的穿衣吃飯無需他人幫忙。自己能夠幫助父母做一些自己能力內的家務。其二。學習好。愛好學習。不偏科,愛好運功。德智體美勞能夠做的比別的孩子強一些吧

  • 10 # 哈庫拉與瑪塔塔

    現在多少家長逼著孩子學習,說是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了。

    可起跑線究竟在哪呢?

    “起跑線”這一說,更像是培訓機構忽悠家長的話。

    借用網上很流行一句話:“其實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可起跑線是一個人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嗎?誰知道未來的路會怎樣呢?

    如果你唯恐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那麼君君想告訴你,其實幼兒園、小學多學的東西,隨著年齡的增加就算有差距,也很快會被補齊,這點差距根本夠不上起點,很多人的起跑線其實在初中甚至高中。

    孩子在年齡較小的時候,就不要給孩子強加太多的課業負擔了,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性格和思維能力。

    讓孩子在學業之外,獲得其他方面的發展,比如說動手能力、獨立思考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表達能力、與他人的協作能力等等,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有很大的益處。

    孩子喜歡的、適合他的才是好的,不是嗎?

    當他參加完大露營,回來跟我說自己認識了多少種野生的昆蟲;當他在樂園裡開心的玩耍,手腳協調的爬上爬下…

    不禁讓我想到,這麼活潑開朗的孩子,如果在8歲稚齡就讓他上各種的培訓班藝術班,他的笑容還會這麼多嗎?

    再想想“起跑線”這個詞,不覺得有些荒謬嗎?作為一個家長,我想要的從來都不是孩子跑的有多快,而是怎麼走才更好。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願孩子走的每一步都算數。

  • 11 # 督嘟操

    大家說得對額,最重要的應該是學會做人,擁有正確的三觀,這個才是真正的起跑線!各種補習班和培訓除非孩子有興趣,否則真的是起反作用。

  • 12 # 一介書生945

    在書生看來,其實起跑線,是客觀存在的。

    人在出生的時候,其實已經決定了起跑線。

    而真正影響的,其實應該不是起跑線,而是終點線。

    比如,兩個人,S出生在省城,X出生在縣城;

    如果兩個人的最終目標都是要生活和工作在省城,

    那麼,出生在省城的人S,起跑線就遠遠高於出生在縣城的人X;

    出生在縣城的X想要將來生活和工作在省城,就需要他本人或父輩付出更多的努力;

    如果兩個人的最終目標都是要生活和工作在各自的出生地

    在此種情況下,兩人的起跑線就又變的一樣了。

    因為X想要生活在自己的縣城裡的話,就不需要付出太多;甚至比S的付出還可以少一些;

    所以,書生覺得,影響人們的其實不是起跑線,而是終點線;

    終點的不同,才使得努力需要不同;

    起跑線是客觀存在,無法改變的;

    而終點線存在於人們的心中;

  • 13 # 樂山樂水遊天下

    輸在起跑線是真實存在的,學校裡賽跑,教師會讓學生從不同的起跑線起跑,但同樣計時。 運動會,修改比賽學生的成績,明明是第一名,卻發個第七名。被家長髮現,還胡扯耍賴,最後家長只落個表揚寬容大度,什麼人都是些

  • 14 # 燭光照耀星空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中國父母對子女期望值過高的傾向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孩子出生以後,幾乎每個家長都認為自己的孩子最聰明。然而,此時檢測孩子智商的考官只是情有獨鍾的父母。孩子進幼兒園了,有了比較,各方面特別是學習方面不如別人了,這時,家長的焦慮出現了。擔心自己的孩子上學後不如別人,害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由此可見,小學一年級不容置疑地是整個社會所謂的“起路線”。

  • 15 # 語文老師李探花

    2019年,浙江麗水青田人徐嘉驁,以總分720分的高分拔得頭籌,其中語文131、數學147、英語142、理綜滿分。被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錄取。分數揭曉,徐嘉驁同學父母沒有欣喜若狂,而是保持著一份少有冷靜,又飽含著智慧。這位父親給兒子的微信是這樣說的:

    嘉驁,狀元是對你前面12年努力的肯定!但狀元只是虛名,希望你以後千萬不要被虛名所累,腳踏實地,順其自然。今天,爸爸還是頭像高考前的送你的一句話:天地有大美,美的是自然;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

    從徐嘉驁家長的這幾句話中,我們可以明白孩子的起跑線到底在哪裡,原來就藏在父母的學養裡。父母的知識、學養才是孩子成長的最好起跑線。

    1.父母受教育程度決定孩子起跑線的長高和高度。

    受過良好教育的父母能夠充分認識到教育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意義和作用,他們也會主動地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

    這裡面最好的教育不僅僅是自己創造的物質方面的,還有精神方面的,更有對學校教育的重視上面。這些家長一般都能夠配合學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有時還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校對學生的教育之中去,提出許多可行性的富有實踐價值的意見和看法。

    下圖是一張某調查機構的父母學歷與高考狀元之間關聯的調查結果:

    從這張表中,我們發現,能夠產生狀元家庭的父母接受教育的情況:父親接受過高中及高中以上教育的,佔到77.5%以上,母親接受高中及高中以上教育的佔到69%以上。也就是說,父母接受的教育程度直接影響著孩子後天的成長和教育。

    2.父母的職業也是孩子一條重要起跑線的出發點。

    先看下錶,這是一張校友會統計的2007-2016年中國高考狀元父母職業情況統計表:

    其中父母職業是教師的孩子狀元率最高,這與教師重視教育、懂得教育息息相關。教師因為就是教育工作從事者,他們更懂得教育理論,更能夠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教育。這一條給家長最大的啟示,就是教育孩子是一個科學的、系統的工程,是要遵行一定教育規律的。

    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不是將來往死裡折騰孩子,而是現在往死裡折騰自己,因為孩子的起跑線是你!你的經濟能力、學識修養、道德三觀、眼界品位決定你孩子從哪裡開始跑,往哪裡跑,怎麼跑。

  • 16 # 蘇老師聊教育

    首先我想說的是,對於孩子來說,起跑線是一個偽命題,你可能永遠都找不到。

    有人說,孩子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應該好好抓,為他擇重點學校,上民辦。可是去一看,一通考試下來,發現人家娃一通回答好溜,自家娃彷彿什麼都不知。一打聽,人家幼兒園都學了啥啥啥,咱們沒有學啊,所以當孩子面對老師提問的時候抓瞎。

    幼兒園的孩子家長再去看,自家娃好不容易給他挑了一個好幼兒園,這下總沒有問題了吧,然後進去也零亂了,別的孩子早早地就上過早教了,我家孩子怎麼沒有想到。那上過早教的娃明顯比我們家孩子活潑靈動。

    再說了,即使是報個好幼兒園吧或者好小學吧,人家提出來要看爸媽的學歷,甚至是爺爺奶奶的學歷,還要看第一學歷。當爸媽的心裡那個懊悔啊,自己當初怎麼就不好好讀書,如今娃上學要學歷,到哪裡去找?補課也來不及啊!再說了,都這個年紀了,怎麼補?

    很多人看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節目,一直驚豔於黃磊的女兒多多一口流利的英語,不知道那孩子是怎麼學的,花了什麼樣的代價。不管她怎麼學,對於普通工薪人家的孩子,想要達到如此程度,幾乎不可能。

    於是,一眾父母都跟著焦慮了:怎麼辦?我離人家差距那麼大怎麼辦?

    沒辦法!這就是差距!有的人投胎技術好,出生於豪門,他的一生都坐享富貴,根本不需要去找起跑線,而有的人,無論你怎樣努力,你找到起跑線都沒有用,因為總有人的起跑線比你早。早到你想不到。

    就像我帶的學生,同一個班上上課,一些非常努力的孩子,卻在考試中總也趕不上一些不太努力的孩子,怎麼辦呢?父母給的智商就不一樣,你和他的起跑線自然也不一樣。

    所以,我說起跑線是一個偽命題,不要去找什麼起跑線,那個所謂的起跑線是用來打擊你的,對你沒有任何作用。

    人生是一場長跑,馬拉松,不是百米衝刺,即使你比別人早跑了一兩步有什麼用?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美。人生沒有走到最後,誰都不能說自己就是大贏家。蓋棺才能定論。

    這樣想,你就不會為那些所謂的起跑線而焦慮,導致夜不能寐了。

  • 17 # 若水生花iog

    起跑線畢竟不是一個可以“量化”的資料,很難比較兩個孩子的起跑線孰先孰後。並且每個人心目中對起跑線的定義也不同,所以也不用太糾結別人家的孩子怎樣怎樣。易中天老師說“太看重起點,必將失去終點”。

    當然,我對於起跑線也有自己的定義。小時候的“技能”並不是起跑線領先他人的真正因數,真正因數是品質。生活品質,學習品質,社交品質……這些才是可以領先他人的真正因數。它們並不能決定你以後將走上什麼道路,但是它們決定了你以後可以在這條道路上走出去多遠,有多大成就。

    不管起跑線在哪,只要你認真“奔跑”,勇敢“向前”。又何須怕彌補不了。

  • 18 # 教育實驗室

    擔憂輸在起跑線,體現了家長的焦慮感,是因為控制不了終點線。

    人生是場馬拉松,又不是百米賽跑,起跑線早跑那幾步有多大影響?

    怎樣讓孩子跑的動力持久才是真正應該關心的。

    就像俞敏洪說的,把你們都送走了我再走。

  • 19 # Gavin輝

    通常來說“不輸在起跑線上”一般指的是在教育方面讓孩子進入更好的壞境,具體就是上更好的學校,輔導班等。

    但是孩子與孩子之間其實智力身體的發育其實是有差異的,最適合的才是最好的,不能盲目的看別人家的孩子上了什麼學校,上了什麼班,自己的孩子也要去。

    我個人覺得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發現他對什麼感興趣喜歡去做什麼事,願意在哪些領域深入研究,越早讓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才是真正的不輸在起跑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朝八旗子弟待遇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