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石頭說歷史
-
2 # 歷史春秋網
提起八旗子弟,得先說什麼叫八旗,八旗是指滿清的正黃旗、正紅旗,正白旗,正藍旗、鑲黃旗、鑲紅旗、鑲白旗、鑲藍旗。這些人主要以滿族人為主,也有少量的蒙古族人、北韓族人、俄羅斯族人及跟隨清宗室建國之初就到處征戰的漢人。八旗子弟的先祖,大抵都是清朝的開國功臣,有的和皇室沾親帶故,所以後代受到優待。
八旗子弟,就是這些開疆拓土,為清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的八旗的後代。依靠祖宗的福廕,他們世代有個官銜,領月錢過活。有的官銜是實的,當兵領錢糧過活,但也有許多,官銜是實的,但卻並沒有在崗位上發揮作用,比如有人名義上是參領、佐領,但實際上並沒有帶兵;有的名義是驍騎校,實際上連馬也不會騎。他們成了靠“月錢”生活的寄生蟲,不會打仗,懶得勞動,老舍便是旗人,對於他們的生活非常瞭解,所以在作品中刻劃出了大量的八旗子弟形象。
這些八旗子弟,自然不會自力更生。他們初開始有月錢,但後來隨著生育量的增加,越來越懶惰,月錢也僧多粥少。所以他們的日子並不富裕。但他們懶慣了,所以雖然日子不寬裕,但也不會自力更生去勞動。少數去勞動的,學會手藝的,反而被不勞動的看不起。賭博,鬥蟋蟀,放風箏,玩樂器,坐茶館、吃、喝、玩、樂是他們的常態。慢慢八旗子弟演變為寄生蟲的代名詞。
-
3 # 小司馬說
回答問題前,我們先熟悉下八旗子弟的由來。
明朝末年在中國東北生活著一個少數民族——女真,它是滿族的前身。其中有一支女真部落被稱為建州女真。建州女真傑出首領努爾哈赤憑藉祖、父遺留的十三副鎧甲起兵,相繼兼併、統一分散在滿洲地區的女真各部。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後,將自己的軍隊分編為四旗,四旗均以不同顏色的旗幟作為識別,即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後隨著軍隊規模里人數的一步步壯大,努爾哈赤又在原有的四旗之上加上邊框,成為新的四旗。即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原先四旗共八旗。八旗人的後代統稱八旗子弟。
努爾哈赤從東北起家,到皇太極建立清朝,順治皇帝入關。在這一系列的對外征戰中八旗子弟出生入死,英勇作戰都立下了汗馬功勞。由於八旗子弟盡皆同種同祖之人,對他們清初統治者都給予他們優厚的特殊待遇,如加官進爵、賞賜土地人口、減免賦稅……其具體待遇有:
●給予他們正常的生活開支,不納稅。
清朝初年,天下初定。這樣原本靠著打仗起家的八旗後代便暫時安頓下來。清初政府還得照例按戰時情況發給他們軍餉,而且這些人還不用納稅。以當時的消費情況算,這些軍餉足夠養活一個普通家庭。這樣一來,這些八旗子弟要麼出去當差,尋求一官半職。要麼就是整天遊手好閒不工作。我們熟悉的電視劇《大宅門》裡的武貝勒就是他們的典型。
(大宅門劇照 武貝勒,典型八旗子弟)
●賞賜土地、人口。
清朝初年,多爾袞攜順治皇帝入關後,為封賞各位有功之臣。清朝統治者在圍繞京師、河北永平一帶大肆圈佔漢人地。然後將圈佔來的土地封賞有功之臣及廣大八旗子弟。這樣以來漢人的土地都被滿人搶佔,出於生活所迫他們只能給滿人做家奴。
(清末八旗子弟終日遊手好閒)
●仕途升遷之路較漢人便利,升職空間大。
清朝繼承延續中國自隋朝開始的科舉制選拔官吏。但這一制度只針對漢人。滿人八旗子弟可以憑父輩軍功享受世襲、推薦、或花錢買官等手段獲得官位。而普通漢人要想進入仕途,只能靠埋頭苦讀,透過八股取士而獲得官位。而且針對朝中一些特殊官位只允許滿人及八旗子弟擔當!
-
4 # 魚兒讀書會擺尾
八旗子弟享有種種特權,清政府對旗人實行“恩養”政策,八旗的生計問題完全由國家供給,稱之為“鐵桿莊稼”。
清兵入關後,為確保八旗軍的穩定和較高的戰鬥力,清政府禁止旗人從事工農商各業,只允許他們當兵,其生活所需全部由國家供給,並相繼建立了份地制度和糧餉制度。
順治初年,清政府先後三次在北京周圍數百里之內強行圈地,並將所圈之地,在八旗內部按等級分配,建立了數量眾多的皇莊、王莊、官莊、旗莊以及一般旗地。此外還按八旗兵丁的不同級別,發放不同數量的糧餉,俗稱錢糧,包括每月一次的月餉和按季發放的季米,這是所謂的坐糧,在出徵時另有行糧。
一般旗丁除了能支領兵餉錢糧之外,都還能從劃歸自己名下的旗地中定期定額地取得一定收益。各地駐防官兵遇到差事或家有紅白事件,還可借銀。此外,為了減輕八旗兵丁的經濟負擔,除兵役以外,各種捐稅不用交納。在給予旗人各種優待的同時,亦對旗人進行了種種限制,如不準旗民交產、通婚、雜居,禁止旗人遠距離外出,禁止從事諸如工商、演戲等其他行業,禁止向他人借錢等,以維護旗人的顏面和鞏固八旗制度。
清初的統治者以為建立了這一套以官俸、兵餉、土地收益為體系的恩養制度,便可以一勞永逸的,解決各級旗人的生計問題,“規模宏遠,立極萬世”。但是事態的演變卻出乎滿清統治者的預料,到清朝康熙中葉,八旗內部就出現了明顯的分化。少數人仕途順暢,藉此聚集了大量財富,在經濟上,持續保持上升的勢頭,而大多數人卻逐漸顯得拮据,一部分人已經入不敷出,喪失了原來的經濟來源,有些人甚至債務纏身,衣食不繼。甚至在宗室之中,也有這種情況,“閒散宗室中有極貧者,一有吉凶之事,則稱貸而為之,至有窘迫者。”到了乾隆中演,還發生過有貧苦旗人隱瞞身份,冒充名人賣身為奴的事件。
這主要是因為八旗人口增長過快,生齒日繁。順治五年(1648年)八旗男丁為三十四萬六千九百三十一人,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戰亂結束後,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八旗人口增長過快,到康熙六十年(1721年)八旗男丁上升為六十九萬六千六百八十一人。對旗人來說,只有披甲當差才能領到一份固定的糧餉,但兵有定額,雖然清政府曾採取擴大兵額的方式吸納了一部分增加的丁口,但仍不能解決問題。伴隨著旗人人口的增多,閒散人口的數量日益增加,勢必加重家庭生計的困難。
旗丁奢侈腐化是八旗生計問題出現的另一重要原因。雍正帝曾指斥八旗子弟:“平居積習,尤以奢侈相尚。居家器閒、衣服飲饌,無不備極紛華,爭誇靡麗。甚至沉湎梨園,邀遊博肆,飲酒賭博於歌場戲館。”欲維持這種奢侈生活,就必須有足夠的生活來源,可旗丁的收入是固定的,當時規定,旗丁額定糧米按季由八旗統一發放。這種定時定量的供應糧餉制,目的是為了供養旗丁及其家屬的基本生活,保證無虞於饑饉。但事實上,從康熙中葉開始,多數旗人都是糧米剛領到手即行變賣,不僅如此,有不少旗丁還“指餉借債”,即旗丁以未到期的應領兵餉作為抵押物借進的高利貸,當時稱為“印子錢” 。此類高利貸索要加五加六的利息,這種驢打滾式的高利貸剝削,必然使一部分旗兵傾家蕩產,忍受債累的煎熬。為了暫時緩解經濟壓力,貧困的旗人不得不變賣僅有的財產——旗地。康熙中葉以後,八旗人口激增,而兵額餉數所增有限,不少旗人感到難以用原有的收入贍養以倍數增加的人口,在難以週轉接濟之時,往往將名下“田房率多轉售於人”。到乾隆初年,“近京五百里旗地者,已半屬於民人”。
-
5 # 北洋海軍炮手
如果你是勳貴子弟,你起點就比一般人高,畢竟看著你爺爺你老爸給你拉的關係,再加上你自己就有點本事,你很可能會入宮當侍衛。在清朝,侍衛可是步入官場的終南捷徑,因為取得了皇帝的信任,你跟可能會被皇帝老兒委以重任。不過,你也可以不當侍衛,畢竟你起點就比別人高,不管是進入文官體系還是武官體系,只要你有本事,有成績,你就可以獲得比較快的升遷。
如果你出身上三旗包衣,也沒有關係,如果你老孃是皇帝的乳母,你就等於獲得了官場的敲門磚。他老孃就是康熙的乳母,所以曹寅年紀輕輕就成了侍衛,而且兩個人的關係就好比親哥們一樣,康熙甚至說曹寅他母親是“這是我家老人”。曹寅病重時候,康熙不僅寫信慰問,還給曹寅送藥,只可惜曹寅實在病入膏肓,康熙沒能留下他的奶兄弟。
如果你是王府包衣,也不要緊,雖然不如勳貴子弟和上三旗包衣那樣高的起點,但是如果你家主子一朝得勢,成為朝廷的重臣,或者是被皇帝重用,那你出頭的日子就來了,前提是必須在主子面前表現乖巧才行。畢竟宰相家人七品官,誰也得給你賣個面子。
當然這只是少數人,大多數的底層旗民沒這麼高的起點,他們想要往上爬只有一個路徑,那就是奮鬥。對於底層旗民來說,他們只能透過考科舉或者補兵缺來往上爬,而且,這兩條道都不是特別容易。首先,補兵缺就是非常不容易的,狼多肉少;第二,補上兵缺還得有過硬的本事才有晉升的機會,這就要求這些人必須勤練武藝,否則就沒有晉升的機會;第三,科舉也不是那麼容易的,畢竟還有一大堆漢人在和你競爭,尤其是清朝還有滿不點元的傳統,整個清朝也就出了崇綺這一個滿狀元,還是在各個考官保舉下才成為狀元的。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黑龍江旗人富明阿年輕時候以馬甲從軍,透過戰功一步步升為都統、神機營統領、江寧將軍、吉林將軍,並被授予世職。所以他的兩個兒子壽山、永山起點就比別人高了不少。富明阿去世後,壽山、永山分別獲了三品、四品的頂戴,最後兄弟倆先後犧牲在保衛祖國的戰場上,稱得上滿門忠烈。
所以,即便你是清朝的八旗子弟,除非你會投胎,否則你根本沒有任何福利待遇,畢竟清朝只給當公務員、軍人以及經營國營農場的旗人發工資,你只有擠進這三個體系裡才有往上爬的機會。當然,如果你什麼缺也沒補上,要麼喝西北風,要麼出去打工。實在不行你就逃旗吧,只不過要是點背被抓住的話,黜出旗籍,全家流放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
全文完
回覆列表
八旗子弟是清朝的特權階層,他們自打出生就被國家供養,無需自己勞作,自然就談不上自力更生了。雖然八旗子弟(這裡只說男性)都是吃皇糧的,但內部待遇是有差別的。比如,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被稱為上三旗,他們的地位和待遇是優於其餘旗人的。再者,旗人官階不同、出身不同,待遇也是有差別,而且非常大。最後,官職相同的情況下,滿八旗的地位和待遇要優於蒙八旗和漢八旗。當然,所有旗人的生活要比一般老百姓好得多。
另按清朝規定,八旗子弟只能從事兩種職業,一個是做官,一個是當兵,除此之外不能幹其他的,做買賣發財就別想了。不過旗人想要做官或者當兵都需要獲得相應的資格,一個是正好有這個缺額,二來就要透過考試。如果年滿二十的旗人考不上,或者沒有缺額,那麼只能等待下一次考試,直到補缺成功。補缺成功的旗人不僅可以領到足額的薪俸,還可以享受其他福利,其餘的只能勉強領取餬口的口糧,福利待遇就不要想了,生活質量要差很多。所以八旗子弟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樣旱澇保收,就算是在體制內,還必須要透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取資格才能夠真正的旱澇保收。
還得說一條,八旗子弟生活在滿城之中,這些滿城於全國大城市之中修建,配有獨立的城牆城門,儼然城市內部的軍事堡壘。這些旗人平日也不和老百姓接觸來往。當然清朝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儘可能的儲存民族的獨立性,防止滿族被漢化,但最終害了滿族。清朝滅亡後,絕大多數旗人由於沒有其他生活技能,只能乞討或者賣身,淪為社會底層,非常艱難的餬口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