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要知道,公孫康可是文不行武不行。
6
回覆列表
  • 1 # 墨梅逸清寒

    三國時期,群雄逐鹿,爭霸中原,人們都把眼光放在魏蜀吳的三國鼎立之勢,卻很少注意到遼東有一股勢力一直持續到曹叡時期。

    漢末,各諸侯戰亂中原,無暇東顧,公孫度自立為遼東侯,東征高句麗,西擊烏桓,南取山東半島,開疆擴土,招賢納士,避免了戰亂,威震海外。公孫康時期霸業達到頂峰,直到到公孫淵奪取叔父公孫恭之位,起兵造反曹魏,自稱燕王,曹叡派司馬懿出戰收復了遼東。

    公孫政權為什麼這麼持久呢?

    遼東地處偏遠,又有山脈自然屏障,易守難攻。公孫政權雖然自立為王,但是表面上還是順從曹魏政權的,接受曹操的封侯拜將,尤其袁尚袁熙勢窮來投的時候,公孫淵不出郭嘉所料,給曹操獻了袁尚袁熙的首級。在曹操看來,夠不成威脅又趕上郭嘉病逝,曹操的主要目標還是南部的孫權和朝廷內部的穩定。

    雖然相對短暫,但是公孫家族為漢家開疆擴土立下了汗馬功勞!

  • 2 # 使用者2704124962817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中原戰亂,各地軍閥在爭奪中原地區的霸權而無暇顧及遼東,遼東距離中原路途遙遠,且遼東偏居東北,則得以發展,很多中原閥閱士人避難於此。 189年,遼東太守公孫度(襄平人)自立為遼東侯,稱平州牧,在遼東郡、玄菟郡、樂浪郡和帶方郡建立統治,作為遼東太守,自稱平州牧、遼東王。名義上是效忠東漢、曹魏的地方官,實際上割據遼東。他為漢朝兩位祖先立廟宇,郊祀天地,親自藉田,也徵用民力耕種,開闢田地,治理軍隊,出行時坐著皇帝才能坐的鑾駕,所用的東西差不多跟皇帝一樣。曹操封其為武威將軍、永寧鄉侯,但公孫度已自以為是遼東王了,說:“我王遼東,何永寧也!”他在見到高士邴原時,曾嘆道:“所謂雲中白鶴,非燕雀之網所能羅也。 在曹操和袁紹打官渡之戰的時候,公孫康也有過出兵取中原的念頭,遼東公孫氏有多少兵力,曹操時期一段涼茂和公孫康的一段對話可以參考一下。公孫康說自己可以出兵“步卒三萬,騎萬匹”來襲擊鄴城。 三國志涼茂傳:度謂茂及諸將曰:聞曹公遠征,鄴無守備,今吾欲以步卒三萬,騎萬匹,直指鄴,誰能御之......又顧謂茂曰:於君意何如?茂答曰:比者海內大亂,社稷將傾,將軍擁十萬之眾,安坐而觀成敗,夫為人臣者,固若是邪!

  • 3 # 闕魚肥

    遼東政權建立

    遼東政權建立者名喚公孫度,本是遼東襄平人年輕的時候跟隨父親公孫延搬家到玄菟居住,並結識了當地有頭有臉的人物徐榮,所以徐榮在董卓手下擔任中郎將的時候向董卓舉薦了公孫度擔任遼東太守。當時廣義上的遼東包括了吉林和黑龍江等地,玩過三國志霸王大陸的就知道地圖右上角的地方。有了官方任命的公孫度開始在遼東艱苦創業,建立了從189年到238年的遼東政權歷經五十餘年。能割據那麼久,估計以下幾點原因最主要

    一、公孫度的對遼政策為長期統治打下基礎

    話說公孫度開始經營遼東就把這當成了自己的家,亂世靠地盤人才軍隊和百姓安身立命,於是乎公孫度一方面擴大地盤,一方面招攬人才,一方面重視教育,還大量招收流民屯田,休養生息壯大實力,正是這些舉措讓公孫政權割據五十年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遼東遠離戰亂頻發的中原

    那時候的中原大地群雄逐鹿,袁紹曹操劉備呂布等正忙著相互征伐。而公孫政權遠在遼東,又經過公孫度等人苦心經營,成了當地絕對的地頭蛇,加上他們對中原局勢的變化沒有多大影響,後來官渡之戰爆發,袁紹兵敗他的兩兒子跑到遼東卻被公孫砍了腦袋當投名狀投靠了曹操,由於很多原因曹操沒動手消滅遼東政權。可惜由於公孫淵反覆無常,最終被曹瑞派司馬懿給滅了。

    三、打遼東太費錢也可能沒結果

    都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而對於要打路途遙遠的遼東,就算是司馬懿也怕糧草跟不上,費用太大怕皇帝有意見,最終鐵了心要幹掉公孫政權的曹睿還是勒緊褲腰帶要滅了公孫淵。

    四、遼東不像中原地形複雜不利於出兵

    要消滅遼東可以算是長途奔襲,公孫政權可以以逸待勞,也可以避開鋒芒用偉大的游擊戰和或者乾脆不和你打的套路,拖垮遠征軍讓你花錢沒結果這就尷尬了,加上遼東地形複雜沼澤眾多。

    對於打遼東何曾在上疏中說:“雖假天威,有征無戰,寇或潛遁,消散日月,命無常期。”去了打不到人,就很難受了。

    五、和平共處比徒勞遠征有利

    對於統一北方後的曹魏政權來說,最大的威脅還是來自虎視眈眈的東吳和西蜀政權。正是由於這吳蜀兩國正面戰場牽制著曹魏的主要力量 ,使得公孫政權安然無恙。和平共處的原則讓曹魏政權剋制住了,可以公孫淵太作不過割據畢竟不長久,統一是大勢所趨。

  • 4 # 逸林迎月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中原,天下生靈塗炭,但有一處卻相對安寧,那就是遼東。

    遼東偏安一隅,從東漢末年到魏、蜀、吳三分天下,足足存在了半個世紀。

    這半個多世紀,遼東一直是處在公孫氏政權的統領下。而公孫氏政權的根基,則是由公孫康的父親遼東太守公孫度打下的。

    公孫度打下的根基很厚實,曾被周邊民族稱作遼東皇帝。他對外東征西戰,南討北伐,趁中原各勢力無暇顧及,不斷擴大自己的地盤;對內則大力發展生產,令百姓安居樂業,自立為遼東候,曾想趁中原大亂一統天下,可惜病死了。

    公孫康繼位後,一是依勢其父親根深蒂固的影響力;二是憑藉天高皇帝遠的地勢;其三則是以實際行動表示了對曹操的臣服。是以在三國曆史上,公孫康雖然沒有公孫度的氣魄,但是其政權仍然存在了很長的一段時間。

  • 5 # 鏟史

    三國時期,一些人把目光投向了魏國、蜀國和吳國,但遼東很少有人注意到一些堅韌不拔的人,這種堅韌不拔一直延續到曹睿時期。

    漢朝末年,戰爭期間,所有的諸侯都沒有時間到中原去,公孫杜自封為遼東的宰相。東攻高句麗,西攻五環,南接山東半島,擴張疆域,招募人才。公孫康時期的霸王達到了頂峰,直到公孫淵將公孫公的叔叔抓走,造反

    公孫政權為什麼持續了這麼久?

    遼東地處偏遠,境內有天然的高山屏障,易守難攻。雖然公孫國自封為王,但在表面上還是服從魏國政權,接受了曹操的封臣崇拜,尤其是當元商元商潛在的窮人投棄權票時,公孫國沒想到郭家,曹操奉上元商元商的首領習。在曹操看來,不足以趕上郭佳之死的威脅,曹操的主要目標還是南朝孫權和朝廷的穩定。

    雖然時間相對較短,但公孫家族為漢朝開拓疆域做出了巨大貢獻!

    上述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都是個人理解和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答案能幫助到每個人,同時我也希望每個人都能喜歡我的分享。

  • 6 # 大風起兮偶飛揚

    遠離中原,立足東北──公孫度時期的對外政策。遼東地處邊陲,“水則由海,陸則阻山”,使遼東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公孫度統治遼東時期,正值東漢末年,中原地區群雄並起,紛爭不斷。在東北地區則表現為少數民族的頻繁侵擾,烏桓寇亂邊境,掠奪人口財物。高句麗又數寇遼東焚燒諸城,殺害吏民。而遼東正處於二者之間,公孫度作為漢朝的遼東太守,無疑會成為二族的攻擊物件。由於地理環境的因素,加上遼東的處境,公孫度制定了遠離中原,立足東北的對外政策。  公孫度,遼東襄平人(今遼陽),“中平元年(184年)擔任遼東太守。”189年,董卓亂政時,各地諸侯掀起討伐董卓的浪潮,而公孫度作為割據一方的諸侯卻沒有參與這場討伐。各路諸侯會盟討伐董卓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獲取自身利益,好在軍閥混戰中處於優勢。公孫度不在討伐董卓的名單之內,是其對外政策的體現。公孫度一生都是遵循遠離中原,立足東北的對外政策,力圖為遼東創造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以求得穩定發展,遼東所取得的成就證明其對外政策無疑是正確的。  因為公孫度不參與中原混戰,立足於東北地區發展,所以才能全力投入與高句麗、烏丸這樣侵擾性強的民族的鬥爭中透過“東伐高句麗,西擊烏丸”,為遼東創造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中原流民皆視遼東為樂土,而前往避難。例如管寧、邴原、王烈、國淵、太史慈等皆一時之人傑,“聞公孫度令行於海外,遂至遼東”。他們的到來對招徠各方民眾起了推動作用。至此,燕齊流民自海陸兩路湧進遼東。各地流民的到來不僅補充了遼東地區的人口,而且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極大地促進了遼東地區的發展,以至於遼東控弦“十萬之眾”。 在公孫度的經營下,遼東成為東北地區最強大的割據勢力,“東夷九種皆服事焉”。取得這種成就與公孫度遠離中原,立足東北的對外政策是分不開的。當曹操為了拉攏公孫度去對抗袁紹,封度為威武將軍、永寧侯,公孫度拒絕了其封號。接受封號意味著將要捲入中原的爭,不利於遼東的穩定發展。這仍是其遠離中原,立足東北對外政策的體現。  建安九年(204年)公孫度死,公孫康擔任遼東太守。公孫康統治遼東時期,北方形勢發生變化。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大敗袁紹。建安九年(204年),曹軍又復北上再敗袁軍,盡有幽、冀、並、青四州,統一北方大部地區。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再徵三郡烏丸,屠柳城。曹操透過一系列的軍事行動,實力不斷壯大,已有進一步統一遼東的可能。此時,公孫度制定的遠離中原,立足東北的政策已不適用。

     公孫康改變其父的政策,採取了依附曹魏,以求自安的政策。當袁尚、袁熙及烏丸殘餘勢力逃往遼東,是收留還是斬殺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與此同時,孫權也派出使者來爭取公孫康。公孫康懼怕曹操的實力,不敢與之對抗,遂斬殺袁尚等人首級獻給曹操以表歸附,同時斬殺吳使以表侍魏之心。曹操封康為襄平侯、拜左將軍。遼東臣服於曹魏,曹魏以其為藩屬,並承諾“海北土地,公孫子孫,世世有之”。

    處理好與曹魏的關係後,公孫氏又開始穩定發展。烏丸潰散,高句麗成為公孫氏的主要勁敵。公元209年,公孫康出兵進攻高句麗,“破其國,焚燒邑落”,使高句麗都城國內城毀於戰火,高句麗遭受巨大打擊和破壞。高句麗此後的一段時期內,都無法進犯遼東,從客觀上促進遼東地區的穩定發展。建安中,公孫康“遣公孫模、張敞等前往收集遺民,興兵伐韓瑁舊民稍出”,於是分屯有縣以南荒地置帶方郡,這次的軍事行動不僅打擊了韓瑁而且又增加了公孫氏政權的人口,以至於設郡統之。帶方郡的設定,使公孫氏政權的疆域向東部地區又有所擴充套件。公孫淵之前的統治者根據中原形勢變化制定較好的對外政策,使得政權穩定。

    遼東公孫氏政權的興亡,與其對外政策息息相關。公孫淵之前的統治者根據中原形勢變化制定較好的對外政策,使得政權穩定,而公孫淵對外政策的失誤則是政權滅亡的重要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庸的《倚天屠龍記》被翻拍近十個版本,現在編劇真的沒題材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