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捷興翡
-
2 # 三炮歷史論
劉備帶領的大軍被打敗後,漢蜀計程車氣達到最低點,同時士兵受傷十分嚴重,如果再次進攻東吳,那麼不久曹軍便會揮師南下,到時候三足鼎立的局面便立刻被攻破,所以不是劉禪不想打,而是劉禪不能再打東吳,只能和東吳重修於好。這個就是三足鼎立,無論哪一方強勢,另外兩方都是同時對最強大的一方施壓。
-
3 # 湯慕堯
第一,劉禪報仇也要講師出有名。夷陵之戰後孫權派人同劉備講和,劉備同意,吳蜀處於和平狀態,劉備離世之後劉禪是不能以夷陵之戰劉備死去為藉口報仇的。況且劉備不是直接死於夷陵之戰,是夷陵之戰一年後在白帝城鬱鬱而終的,這點和袁紹很像,年紀很大了,經不起失敗的挫折,最後死去的。這樣劉禪其實是沒有報仇的藉口的,要是以其他藉口伐吳其實也行不通,劉備已經和孫權講和了,劉禪上位之後找孫權報仇也不佔理。
第二,諸葛亮聯吳抗魏。劉備伐吳,諸葛亮是不同意的,所以劉備沒有帶上諸葛亮。伐吳失敗後劉備才知道諸葛亮是對的,所以劉備死後讓諸葛亮輔政,軍國大事都交由他來處理。諸葛亮當時的策略是聯吳抗魏的,隆中對時諸葛亮就定下了光復漢室的步驟,“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其中聯合孫權就是其中一步。曹丕篡漢是國仇,劉備之死是家恨,國仇面前只能放下家很。當時魏國實力最強,吳蜀兩國必須聯合起來才能生存,兩國相鬥,最後得利的肯定是魏國。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六出祁山,也不攻打吳國的原因。
第三,劉禪沒有為父報仇的意志。劉禪年幼時諸葛亮輔政,成年之後軍國大事還是交給諸葛亮打理,對權力沒有一點兒慾望。諸葛亮鞠躬盡瘁的輔佐,劉禪就會貪於享樂,後人稱他是扶不起的阿斗。鄧艾奇襲成都,劉禪都沒打算抵抗就投降了。蜀國滅亡之後,司馬昭問劉禪想不想念故國,劉禪回答說他已經樂不思蜀了。從中可以看出劉禪性格軟弱,白帝城的事可能早就忘了吧。
-
4 # 景中影之美
蜀國元氣大傷,國力衰減,加速蜀國的滅亡。
伐吳,會逼迫吳國和魏國聯合,蜀國要面對的是魏國的乘虛而入和吳國的正面反擊。魏國的國力最為強盛,兵強將廣,乘虛而入的魏國可以輕易滅掉空虛的蜀國
-
5 # 嵩山少林劉建社
三國是中國歷史上一段特殊的時期,從東漢末年一直到西晉重新建立大一統王朝。劉關張的桃園結義更是令人為之動容。 關羽不僅是劉備的結義兄弟,更是位列五虎將之首。是這首荊州的大將。日後來大意失荊州,關羽也被呂蒙等擒殺。關羽被殺,荊州失守的訊息傳至蜀國,劉備幾次暈倒在地,大哭:我與關張二弟桃園結義時s誓同生死,今二弟被東吳所害,若不報仇是負盟也。
張飛更是怒火沖天,如不報仇,死不甘休,這樣更增加劉備出兵報仇的決心,諸葛亮拉都拉不住,劉備一意孤行,舉全國兵力東征伐吳。張飛本來性暴,酒醉後更發雷霆,鞭撻部下,命令三日之內製白旗白甲掛孝征伐。部下範疆、張達恐誤期被罰,先將張飛殺害投吳。
吳國新任主帥陸遜,諳熟兵法,深通謀略,關羽大意失荊州也是中了此人之計。陸遜擊敗帶領的吳軍。最終趁蜀軍鬥志鬥志渙散之機放火燒蜀營,蜀軍大敗。劉備連夜逃往白帝城,由於憂憤交加,染病不起。一年後死於此。此役使蜀國元氣大傷。
在臨終前劉備將皇位傳給了被稱之為“扶不起的阿斗”後主劉禪。而時至今日,不少人稱劉備征伐東吳火燒身亡,劉禪繼位為何從不報父仇?事實上這其中的原因不免令人心酸。要知道當年戰略要地荊州的丟失,關、張敗亡以及夷陵之戰的大敗,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新生的季漢政權面臨內外交迫。
而在這個時候劉備又一病不起,這個依託劉備個人魅力建立起來的國家已經搖搖欲墜。之後劉備更是病逝,蜀漢更是進一步的衰弱。而其南中地區因劉備逝世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家剛逝去君主,先不發兵,之後只得派鄧芝及陳震赴東吳修好,之後東吳與蜀漢再次聯盟。
這種情況之下劉禪又如何征討東吳為其父報仇。而再說劉禪掌朝之後,五虎將也就剩下年邁的趙雲,諸葛亮竭盡全力整頓朝政、北伐中原。但劉禪昏庸無能,一味享樂,聽信讒言。諸葛亮四出祁山,取得了重大勝利,不出半月,三軍將士即可打過渭水,收復長安。
而劉禪卻聽信了李嚴令諸葛亮班師回朝的讒言,葬送了劉備“匡扶漢室”的遺願。 而諸葛亮發起北伐的戰爭,我們知道諸葛亮五出祁山,五次北伐最終都沒有成功。就是在諸葛亮死後,全國的重任都壓到劉禪身上。劉禪有時候也會借酒消愁,有一次喝醉後,劉禪看著北伐無望。
便一直喊著無兵可用,這就應徵了劉禪為何不幫劉備報仇。因為蜀中已經無大將,劉禪已經不知道有何人可用,所以便久久沒幫劉備報仇。當年劉備在世時思賢若渴,帳下猛將如雲,謀士也層出不窮。等到諸葛亮掌握蜀漢政權後,卻未見“江山代有才人出”。
-
6 # 使用者113199433044
關羽是劉備的異母兄弟。又不是劉禪的兄弟。現在老人七十歲還幹體力活。可兒子大學剛畢業上班坐辦公室。老小子出馬。一個頂倆。基實“死的快”。你看動物世界。都是老牛為保護小牛拼命。小牛逃跑。歸根老牛累死了。小牛嚇死了。都成肉食動物的美食。
-
7 # 記錄怪咖
劉禪面對父親劉備的離世,只知道悲痛、難過,但是要說他不想報仇,似乎不可能。因為這死的是他的父親啊。換做他人,也是無法忍受的。
畢竟有那麼一句話說得好:“殺父之仇,不共戴天。”
但是因為一個身份,使得劉禪內心,即使再想報仇,也得暫時隱忍。
劉禪不僅是劉備的兒子,他還是蜀漢政權的繼承人,是一國之君。有的時候,身不由己,不是說說玩的。不在那個位置,不明白那個位置,所要面對的選擇。劉禪作為一個蜀漢政權的繼承人,一個國家的最高領導人,他的任何一個決策,都關係到國家的生死存亡。
就是說,劉禪作為一國之君,考慮問題時,要想好所有決策,可能會造成的結果,不能一拍腦袋,說幹就幹啊。
群臣反對伐吳,吃了敗仗的蜀漢,需要休養生息。本來劉備在準備討伐東吳的時候,蜀漢政權的主要文臣、武將,都是極力反對,向劉備訴說了伐吳的風險,可是劉備不聽勸阻,執意伐吳。
劉備伐吳兵敗,也從側面支援了群臣的觀點,那就是不能伐吳。如果劉禪再接著伐吳,勢必會遭到朝中群臣的反對。
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蜀漢剛吃了敗仗,不僅損失了很多的兵士、糧草、武器裝備等等,更重要的是,曹魏勢力正在虎視眈眈,如果此時再打東吳,最後的結果,就是讓曹魏坐收漁翁之利。
這種局面,是蜀漢政權和東吳,都不願意見到的。
綜上所述,所以,劉禪並沒有在劉備死後,繼續討伐東吳。
-
8 # 歷史課課代表
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蜀漢昭烈皇帝劉備在登基後的三個月,為了給其二弟關羽報仇,親率蜀漢精銳軍隊大舉伐吳,這便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戰,這場聲勢浩大影響深遠的的戰役也是三國時期繼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後的第三大戰役。這場戰役最終的結果是蜀漢戰敗,其勢力徹底退出荊州,東吳全勝,將整個荊州併入版圖之內。夷陵之戰不僅使蜀漢失去了荊州,讓諸葛亮“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的宏偉計劃徹底成為不可能,不僅如此,夷陵之戰的慘敗讓原本在三國之中國力居中的蜀漢政權徹底傷了元氣,就連開國皇帝劉備也在憂憤中死去。昭烈皇帝劉備死後,皇太子劉禪繼位,是為蜀漢後主。劉禪繼位後對待東吳卻並沒有採取任何報復性的行動,反而和東吳重新結成聯盟,修復了關係,那麼,作為劉備事業和皇位繼承者的劉禪為何沒有給其父報仇雪恨呢?
首先,劉禪繼位後國家大事全由丞相諸葛亮親裁:蜀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繼位稱帝僅三年的劉備病逝,皇太子劉禪在其靈前繼位,改元建興,劉禪就是歷史上的蜀漢後主,劉禪繼位時,雖然已經虛齡17,但是因為劉備臨終前留有遺言,命丞相諸葛亮全權處理政務,因此劉禪在繼位之初實際上並沒有親自掌握全部權力,雖然諸葛亮這個丞相併非獻帝時的丞相曹操那樣跋扈專權,但是諸葛亮在劉禪在位時期仍然有著對於朝政事務的最終裁決權和否決權。所以,就當時的形勢而言,即便劉禪想要為其父親劉備報仇,丞相諸葛亮也不會答應。
其次,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之初諸葛亮便提出反對:實際上在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之前,作為丞相和軍師的諸葛亮對此就是持反對意見的,諸葛亮認為如果蜀漢貿然出兵,勝敗尚難預料的同時,作為蜀漢頭號死對頭的曹魏政權極有可能趁蜀漢後方空虛的時候進攻蜀漢,這樣蜀漢可能陷入兩面作戰的窘境,如果東吳和曹魏聯合攻蜀的話,那麼以蜀漢的人口和國力恐怕是難以獨自抵抗兩國的。所以針對這種情況,諸葛亮對劉備發動的戰爭提出了反對意見,但是執意要為關羽報仇的劉備已經聽不進諸葛亮的諫言了,最終劉備的一意孤行也讓其本人和他辛苦建立的蜀漢遭到了重創。
第三,以漢朝正統自居的蜀漢政權的敵人是曹魏:蜀漢的開國皇帝劉備在見過之前就長期憑藉其漢室宗親的身份邀買人心,並逐漸使聚集在自己身邊的人們和自己一樣有著“興復漢室”的宏偉目標。曹魏代漢後,劉備隨即稱帝建國,自稱延續大漢皇統,並且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作為其終極目標,蜀漢政權更是憑藉一州之地喊出了“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豪言壯語,因此篡奪了漢朝江山和皇位的曹魏真股權才是蜀漢的攻擊目標,而東吳則是蜀漢需要引以為援的一方,蜀漢如果持續進宮東吳,既師出無名,也缺乏號召力。
第四,夷陵之戰讓蜀漢大傷元氣無力繼續作戰:夷陵之戰的結果深刻的影響了蜀漢和東吳兩國,一方面,處於守勢的東吳政權守住了荊州,但是其兵力也遭受一定損失;另一方面,處於攻勢的蜀漢政權則因為全面戰敗而受到重創,其勢力徹底退出了荊州的同時還損失了大量的兵馬錢糧,致使蜀漢元氣大傷。夷陵之敗讓新建的蜀漢政權受到及其沉重的打擊,不僅損失大量士兵與物資,還有多名將領陣亡。戰敗後的第二年,蜀漢開國皇帝昭烈帝劉備便憂憤而死,劉備的死亡更讓這個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國家搖搖欲墜,國內叛亂四起。丞相諸葛亮花了約5年的時間才能重建軍隊與彌平這些叛亂,並讓國力提升到可以對外出兵的地步。基於這種狀況,蜀漢如果繼續執意進攻東吳,進行所謂對的報仇雪恨,無意識自取滅亡,其結果輕則是吳蜀兩敗俱傷,重則是劉氏政權身死國滅。所以並非蜀漢的劉禪等君臣不想報仇雪恨,而是當時的情況讓他們沒有能力也沒有精力這麼做。
夷陵之戰的戰敗深刻影響了魏蜀吳三國,此後的四十多年間,魏蜀吳三國再未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三國的疆界也基本保持不變,諸葛亮在戰後主持的吳蜀重新修好共抗曹魏的聯盟也一直持續到蜀漢滅亡,三個國家總體趨於穩定。
回覆列表
1 與諸葛亮聯吳抗曹的總戰略相違背。
2 此戰國力大減,需要幾十年的恢復,等恢復好也要先攻魏曹操。
3 此時劉禪還小,所以需要託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