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一明道首

    古代封建迷信落後,現在文明科學進化。可為甚麼讀不懂古人的書呢?只因現在的人是假知假能,古代的人是良知良能。以假知能而度良知能,無疑於緣木求魚,刻舟求劍矣。

    榆莢蕎麥第一法

    二月萬物發而榆莢落,八月萬物斂而蕎麥反生。此德中有刑,刑中有德之象。觀此而知,仁義並行之道。仁者柔,義者剛,柔主慈愛。剛主裁成。獨仁無義,則愛而不成是非。獨義不仁,則裁而必至剝削,二者皆非中道。若是仁中有果斷,不致是非相混,義中有權變,不致固執不通,也如二月榆錢落,德中藏刑。八月蕎麥生。刑中有德,不失中和之道。學人能和而不同,群而不黨,剛柔並用,則我比榆蕎之意得也。

    瓶滿瓶半第二

    水滿瓶則溢,溢則有虧。半瓶則無漏,無漏常足。觀此則知盈虛禍福之道。凡人自足自滿,恃才恃能,知進不知退,知強不知弱,心高氣傲,有己無人,久則招禍而滿無所用。凡人自卑自下,饒人讓人,不滿不盈,有才不恃,有功不伐,有長不矜,長責己過。尊人之長,終必自卑登高。網民如能知謙受益,滿招損上悟出絲毫端倪,則福常臨。

    燈光燭亮第三

    燈燭之光,照室則室明而外暗,移於戶外則室內暗而戶外明。觀此則知用明是非之道。人之聰明智慧,如燈燭之光,其光誤用於外,則爭強好勝,圖名謀利,千思萬算不至傷身喪命而不止。,若是大智若愚,大巧如拙,內明而外不明,無不進於高明之境地。

    瓜果子仁第四

    瓜果中皆有子,子中有仁,其仁兩瓣,瓣中又有一心。此心為一點生機,凡瓜果生成皆本此心,觀此則知陰陽生機之道,陰陽相合方有仁,有仁即含天地之心,陰陽不合既無仁,無仁即無天地之心。天地心生生之本,得此心者為聖為賢為仙,失此心者為人為獸為鬼。有此心無此心,總在陰陽離合之間也。

    近人一談陰陽則張口就說迷信,殊不知天下萬事萬物之理,不出陰陰範圍。古人著書立說,多是以有形無,以實擬虛之語,不明此則,,,,暫談這裡,有機再敘。。

  • 2 # 白鉛華

    難讀的書,是指文字?還是思想?還是理解不了?我從這三方面舉個栗子。

    我讀過很難啃的《尚書》。

    當年學的是工科,但是喜歡文學。剛一進大學的校門,得先逛逛學校的圖書館,借幾本書。當初是想寫小說,在看《戶縣誌》,裡邊說到《尚書》:啟伐有扈氏,大戰於甘。一為了搞清楚這句話,二為了在舍友面前裝十三,就去圖書館借了《尚書》看。借出來之後,好傢伙,每一句話,都有幾個不認識的字,讀來艱澀難懂,文字詰屈聱牙,簡直不知所云,看了一篇就放棄了。現在想來都是噩夢。

    我還看過如夢似幻的《山海經》。

    為什麼說《山海經》如夢似幻?裡邊的地理知識和現在不對應,叫法也不同,看著吃力,對比著《山海經》地圖都雲裡霧裡的。當初是某東促銷購書打折,就買了一本詳解《山海經》,先前知道《山海經》包括地理知識、奇異怪獸,好多文學作品都引用裡邊的東西,就好奇買了《山海經》,草草看了一遍稀奇的怪獸,腦袋裡邊模模糊糊,確實如夢似幻。關鍵生僻字太多,看一句查工具書,看一會兒,得看翻譯。還是積累不夠。

    還“研究”過易學神書《易經》。

    記得這是在高中時期,翻老爹的東西,翻出來祖爺的書《易經》,是那種很薄的宣紙印刷,太古老,出於好奇,拿著字典,暑假期間一頁一頁看了一遍。最後,由於口袋沒錢賣給了收文物的商販。這書印象中,就是文辭有些深奧,看不明白,不知道書中說啥。

    以上,就是我看得一些古書,你有哪些難讀的書呢?分享給我吧。

  • 3 # 熱帶雨林的午後

    古書最難讀的首推《周易》。

    《周易》通常我們是指《周易古經》和解釋《周易古經》的《易傳》兩大部分。後來的易學著作基本都本著這兩部分展開。

    《周易古經》是一部很特殊的書。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六十四卦卦圖,二是填入卦圖、附在卦畫後面的卦辭和爻辭。

    在春秋晚期和戰國時期,《周易》的地位不斷上升,到漢代,開始佔據了群經之首的地位,兼有哲學書和決策書的雙重功能,成為各派學說的共同經典。儒家地位最高,《易傳》又主要是由儒家進行綜合編纂的,所以,《周易》在經學中最風光。道家最善於研究天人之學,對自然與天道獨擅其長,《周易》給道家提供了最重要的方法和依據,所以,《周易》在道家那裡也很吃香。再加上有“醫易同源”的歷史,醫家也同樣需要《周易》做理論基礎。其它各家鮮有不觸及《周易》的。如此一來,研究《周易》得到的成果就蔚為大觀。

    學習《周易》至少有“四難”:

    象難通,辭難解,卦難用,書難選。

    先看看“象難通”。

    《周易》卦象,實際上使用的是六十四別卦,它們由八個經卦組成。八經卦的基本含義好懂,《說卦傳》講的很清楚,乾=天=健,坤=地=順,震=雷=動,巽=風=入,等等。但是,把兩個八卦疊在一起,卦象就複雜了許多。比如,上兌下巽的《大過》卦,《象傳》指出,這個卦象是“澤滅木”,上兌,表示澤,相當於積水深潭,下巽,象徵木,或樹,澤滅木就是樹被水淹。《大過》的上六爻辭確實也說“過涉滅頂,兇。” 但是爻辭裡大部分看不出是澤滅木,這個象到底怎麼看,就有了分歧。卦象根據沒有合理的解釋由此,這當然就影響到對卦意的理解。有的說這個卦是指迎難而上,大材大用;有的說,這是有大過失。但都沒有給出合情合理的卦象方面的根據。

    就卦象來看,可以分析出八經卦象,互卦象,覆卦象(也叫綜卦象),變卦象,像形之象等。甚至漢代注家還有半象、納甲等;爻象也很重要,相當於特殊的卦象。認出這些卦象,讀懂對這些卦象的分析,是有一定難度的。除了基本的八經卦的基本意義,其它就靠隨時取用了。

    對於卦象,學明白的人會有自己的理解,剛入門的人就很難入門了,——無所適從本身就是一道門檻。

    當然,八個經卦,也不是瞭解它們的基本卦象就行了。原則上說,萬事萬物都可以用八卦象徵,到底如何象徵,又是一道坎。根據取象的方法和原則,它們會有交叉,何時取何種象,也是隨時取義,“不可為典要”。這種隨時取義的靈活性,也是要經過一定訓練和學習才能熟悉起來。

    再看“辭難解”。

    易辭的特點,就是模糊。《周易》共有六十四條卦辭,三百八十條爻辭,加上《乾卦》《坤卦》各一條“用爻”爻辭,共計四百五十條卦爻辭。這些卦爻辭,主要是依據卦象寫出來的。大部分人都認為是“觀象繫辭”。但當時是怎麼寫的,如何看待卦象,也就是如何“觀象繫辭”弄不清楚了。人們倒推出許多取用卦象的方法,但是,真要把卦象和卦辭爻辭結合好,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所以,卦辭字義去古已遠,意義不大說的明白,根據的卦象,也很少能說的明白,這就造成易辭的多解或者無解。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易辭的意義,是和當時的歷史背景直接相關的,現在由於已經不清楚當初 的歷史情況,因而在當時能懂的辭意,今天就變得模糊不清了。如果有了對當時歷史背景的知識,這些易辭,就會得到正確解釋。這就是說,理解易辭,要有歷史背景知識,遠在殷商和西周的歷史知識,今天瞭解的確實很有限。易辭難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卦爻辭的字面意思即使理解了,它們的吉凶含義,也有不確定性。

    這是《周易》可以不斷爭議下去、註釋下去的很重要的原因。歷史上的解釋大部分都未能做到沒有爭議,這就使《周易》帶有多義性、多解性。

    剛入門,想從卦辭著手,會遇到字義解釋的困難,句意理解的困難,確定吉凶方向的困難。

    卦爻辭是最容易獲得直接的卦意啟發的路徑。最接近我們讀書的習慣,儒學中的易學,重點放在辭上,甚至不承認易象的中心作用。歷史上《周易》被作為科舉用書,自然運用的也是易辭。所以對易辭的解釋也最多。連朱熹所著,元明清歷代作為科舉的標準讀本的《周易本義》,朱熹就本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在很多地方謹慎地標註了不可解的提示。易辭的恍惚,令許多人望而生畏。

    再看“卦難用”。

    學易歸根結底,還是要用於“開物成務”,《周易》本質不是玄學,而是實學。《周易》的基本方法是取象比類。六十四卦提供的是六十四種觀察形勢、解決問題的模式,相當於數學物理的公式。取象比類就是用這卦象公式,去套用實際事物,從而確定面臨的形勢、趨吉避凶的對策。

    如果象難通、辭難解都沒有難倒你,那麼懂得卦象卦辭是一回事,會用卦象卦辭去開物成務又是另一回事了。六個爻一卦,加上變卦,要分出哪個卦是你,哪個卦是事,哪個卦是代表應當取法的態度,哪個卦是對你所處形勢的描述,要從卦象裡讀出這些問題,有經驗、無定則。難就難在這種方法非常靈活,連最笨最規則的辦法,也要隨時應變,以免驢頭不對馬嘴。

    還有, 書難選。

    讀易的最高境界是讀懂易象的基本意義,然後就要使用無字之易。但是一般學易,都離不了讀書進修。不僅入門要靠讀書,提高理解能力、用易能力,也要多多讀書。

    但是,易學書籍量實在太大,選書往往要提出一串書名。要想用一兩本書就登堂入室,那是不現實的。所謂經典,並不能解決要研究的問題。讀過了別人推薦的經典,進一步要深造,就要了解易學文獻知識,根據自己要深究的問題和方向,選取要讀的文獻。這個過程需要文獻知識、歷史知識、易學學術史知識。佔有和選取文獻,對於研究和學習《周易》,本身就成為了一個基本的能力。

    研究《周易》,如果採取急功近利的態度,那是很難有所進步的。真正的《周易》知識,需要一步一步積累,雖然有這些難處,但是,只要秉持正確的易學理念,這些難處,還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克服的。這裡說它難,無非是說要慎重選擇學習方向和學習方法,掌握正確的學習思路,以免走過多的彎路。

  • 4 # 今古齊觀

    個人觀點帶“經”字的都很難懂!

    “經”理解為經驗的意思,或結論,而且大多是以象取類,用天象、星象、氣象,佛相,眾生相等等可以觀察到的表面現象,來解釋其相互關係。

    如《內經》的“陰陽應象大論”就是對應現象而論。

    但是經文中多數是推導的結果,並沒有 推演的過程。不知道是古人是不肯“洩露天機,還是哲理性的推導,或者是還沒有細化論證。”所以我們會“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例如:妊娠十個月生產,人們習常見慣,但為什麼是十個月?大多數人都講不明白。

    其中論據需要我們去“悟”,所以很難。所以有“悟道”之言。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即是無,無即是有”貌似模稜兩可,“道可道,非常道”。

    一切象、相、像,都是表面現象,探索背後的原因,明白其相互間的因果關係後“恍然大悟”,這就是“悟道”。

    讀經文需要的知識面很廣,所以很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湖人最後一攻,英格拉姆無視詹姆斯,選擇自己進攻,卻慘遭蓋帽,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