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德全不畏

    時間已經過去那麼久了,真像很難弄清楚了。但是,我們以現在掌握的情況看。趙括不是白起那樣的天才,也不是隻會紙上談兵的庸將。

    戰國時期,戰爭對各國來說都是家常便飯。要麼主動發動對外戰爭,要麼應對別國入侵,是沒有和平可言的。趙國地處四戰之地,戰爭更是頻繁。常年頻繁的戰爭,使得趙國朝堂都很熟悉戰爭,有不少人是行家裡手。

    趙王派趙括出戰時,多數人是贊成的。眾人應該是覺得,趙括能穩贏王齕。如果趙括沒有真才實學,在朝堂上那麼有多行家裡手把關,是不可能被趙國派出去的。可見,趙括應該是很優秀的。

    長平之戰中的局勢,對趙括是不公平的。所謂的不公平,有三個。

    一,戰場上,趙括沒有自由發揮的空間。

    趙王派趙括去長平,就是要趙括主動出擊,以求儘快結束此戰。因為,趙國糧食將盡,派人去別國弄糧食,也毫無希望,實在耗不下去了。所以,趙國朝堂要求出擊。

    趙括沒有選擇的餘地,必須帥軍出戰。否則,朝堂上就不會派趙括,而是換別人去長平了。

    二,長平戰場上,趙軍實力不如秦軍。

    老將廉頗據險而守,仍然被秦軍硬生生接連打敗,放棄了修築好的防線。可見,趙軍的質量不如秦軍。

    三,資訊不對稱。

    當時,整個天下都知道,長平秦軍主帥是王齕。而白起被秦王委派為使者,出使別國,正在做外交官。所以,趙國派趙括就是去對付王齕的,趙括的作戰計劃是針對王齕做出來的。

    誰料,秦國玩兒了一把陰的。得知趙括已前往長平,要在長平發起主動出擊。就偷偷派白起換下了王齕,主持軍務。

    結果,趙括直到被伏兵所圍,才發現秦軍主帥換了白起。如果趙華人能得到白起的資訊並告訴趙括。長平之戰的結局,應該會有所不同吧。

    在戰場上被強敵包圍,人是容易絕望的。趙括卻能安撫士族,使趙軍眾志成城,是很難得的。

    尤其是被白起帥領的虎狼秦軍包圍後,趙括依然能身先士卒指揮若定,組織趙軍與秦軍大戰。據說,被圍的趙軍堅持了作戰46天,殺傷大量秦軍。趙軍斷糧被圍,還取得這戰績,已經很不錯了。

    最後,趙括勇敢的死在了衝鋒的路上。司馬遷在《史記》裡說,當時趙括身中數十箭,還大呼著往前衝。就衝這一點,趙括就是個值得尊敬的漢子。

    總的來說,趙括作為一個軍事將領是很優秀的。回看過程,如果趙括與白起資訊對等,又或者被圍時,援軍能到達,也許趙括就會有另外的局面。

    可是歷史沒有如果,敗了就是敗了。(圖片源於網路)

  • 2 # 初中數學張老師123

    長平之戰的結果已成歷史、無法改變,人們對趙括形象的描述就是一個詞:紙上談兵。

    然而,細細研讀長平之戰的經過之後,我認為長平之戰中趙國主帥趙括的表現,至少在以下三個方面可圈可點,趙括的壯舉可歌可泣。

    趙括是趙國的國家英雄。

    圖一:趙括

    忠孝兩難抉擇之機,趙括舍孝盡忠、顧全大局。

    趙孝成王惱怒廉頗率軍屢戰屢敗,又反感廉頗避而不戰。秦國丞相派人到趙國施行反間計,散佈流言說:“廉頗很容易對付,秦國最害怕的是趙括。”

    趙王對秦國的反間計信以為真,立刻把趙括找來,問他能不能打退秦軍。趙括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齕,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

    趙括母親極力反對兒子出征,多次向趙孝成王諫阻。

    前有老將廉頗多次戰敗的事實,熟讀兵書的大將趙括,不可能不知道這次戰爭的危險。此去一戰,能否再能回來見到自己的母親,趙括不會不擔心的。

    但是,在家國孝忠艱難選擇之機,趙括顧全大局、舍小家、保大家,毅然選擇為國率兵出征。這種精神在任何朝代都值得肯定。

    帶兵危難之際,趙括沉著指揮、誓死拼搏。

    圖二:長平之戰

    在趙括出兵進攻秦國軍隊的時候,白起命令秦軍佯裝戰敗潰退。趙括命令趙國的軍隊乘勝追擊,一直追到秦軍的營壘,但是趙國的軍隊無法攻破秦軍用兩年時間加固的營壘。

    白起命令一支2萬5千人的部隊突襲到趙軍出擊部隊的後方,截斷趙軍的後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騎兵部隊插入趙軍與營壘之間,將趙軍主力分割成兩支孤立的部隊,同時切斷趙軍的糧道。

    白起又派出輕裝精兵向趙軍發動多次攻擊,趙軍數戰不利,被迫就地建造壁壘,轉為防禦,以待救援。

    公元前260年農曆九月,趙軍主力已經斷糧四十六天,士兵們相互殘殺為食。趙括將剩餘的趙軍組織成四支突圍部隊,輪番衝擊了四、五次後仍不能突圍。

    斷糧46天的幾十萬軍隊,有多難管,能想象到嗎?但是,趙括仍然能夠指揮這樣的軍隊,與敵人頑強拼搏、誓死戰鬥,足見趙括治兵有方、確實是元帥之才,並不是僅僅只會紙上談兵之人。

    勝敗未果之時,趙括身先士卒、英勇奮戰。

    圖三:趙括血戰沙場

    從一開始與秦軍開戰,趙括就親臨前線,與整個部隊一起奮勇殺敵。當趙軍被圍後,幾次突圍未果,趙括親率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被秦軍亂箭射死。

    自始至終,趙括沒有絲毫的畏縮表現,始終是衝鋒在前。 趙括最後以身殉國、壯烈捐軀、雖死猶榮。無論在哪個國家,這樣的將軍都是英雄。

    縱觀整場戰役,趙國雖然最後戰敗,但是,由於趙括的軍事才能、勇當表率,趙軍還是沉重打擊了秦國的有生力量。長平之戰秦軍傷亡35萬人左右,秦軍死傷過半。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勝敗乃兵家常事,這些道理說得十分清楚。自古就有不能以成敗論英雄的說法。 所以,趙括不但不是一無是處,而且是真正的國家英雄。

    如果還認為“長平之戰的主帥趙括真的一無是處”,請看看以上關於趙括的分析、評價。

    我是:岳飛的飛。

  • 3 # 乾坤正法

    準確的說,趙括應該是個績優股,而不是大家印象中的垃圾股。雖然他當時也許水平確實不如白起,但是假以時日,必然能成為具有影響當時國際影響力的名將。

  • 4 # 西府趙王爺

    顯然不是,司馬遷《史記》中那句“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的評價,就足以證明,趙括其才學。(趙括當時是趙國的將領,他非常年輕的時候就懂得各種兵法,甚至於超過了他的父親)。

    先不論趙括是否真的如同歷史所評價的那樣紙上談兵,不知變通。僅僅是這點兵法理論上的造詣,就足以說明他的能力並不差。更何況,趙孝成王雖然不是什麼明君,但他不是傻子,趙括有幾斤幾兩,他不可能一無所知。要知道長平之戰可是國運之戰,趙孝成王會僅僅因為完全不通軍事的郭開的幾句耳語,就敢放心的把幾十萬大軍交到趙括手中。我想任何一個腦子正常的君主都不會這麼幹!

    再者,如若趙括是庸才,為何秦國會換上白起,當時在上黨左庶長王齕可是三敗廉頗,難道對付趙括這樣一個庸才,這隻能說明,趙括確實有著他的能力,秦國也忌憚。只是面對堅守不出的廉頗沒有辦法,這才選定了希望主動出擊的趙括。

    最後一點,長平之戰責任並不能全部推給趙括。首先,長平之戰事實上是一場國力的消耗戰,趙國相對於秦國,國力稍弱,糧草不濟,同時由於趙國外交上的失敗(注:魏、韓、楚皆畏秦,齊恨趙曾參與樂毅伐齊,燕國與秦國交好),導致趙國陷於外無援兵,內無糧草的絕地。只能選擇主動出擊才有勝算。

    所以趙括到任後根據實際情況更換部隊將領,改變軍中制度,又一改廉頗的作戰方針,主動出兵進攻秦軍。這是符合當時的實際形式,或者說趙王換趙括來,就是想轉守為攻。

    而後來長平之戰敗了,但是秦軍也沒佔到多大便宜,秦趙兩國,百萬大軍戰於長平,傷亡七十餘萬(趙國四十五萬大軍全軍覆沒,秦國六十萬大軍,亦傷亡近半)秦趙戰損比為2:3,可見趙括也並非無能之輩。當然,兩軍對敵,正面廝殺,面對人數並不佔絕對優勢的秦軍,趙國四十五萬大軍竟然全軍覆沒,趙括身為主將,必須要負責,這是怎麼都洗不掉的。

    所以,綜上所述,趙括或許談不上出色,但也絕對不是庸才!他戰死於長平,為國捐軀,卻身敗名裂,成為了趙國的罪人。"紙上談兵",讓他成為了一個笑話,被貽笑千年,這不公平!

  • 5 # 番番電影

    原本是個不錯的人才,結果出門就見到王者。福原愛出門第一個對手,遇到張怡寧,然後退出乒乓球屆,世人都笑福原愛是個乒乓球廢材。大體上趙括就是遇到這種狀況,出門遇到當時世界上最頂尖的大神,被打死了,然後廢了。

  • 6 # 百里不奚

    《史記》描寫趙軍被圍後的表現:

    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

    陷入絕境四十六天,已經餓到人吃人的地步,軍隊居然不崩潰,還能在將軍的指揮下有組織地突圍,這個統帥在軍中的威信還是可以的。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趙括一死,趙軍就鬥志全無,選擇投降了。

    趙括的失敗,非戰之罪。

    1. 對手過於強大。趙括的對面,表面上看是王齕,實際上是白起。讓一個初出茅廬,沒有實戰經驗的年輕將領,對戰馳騁沙場數十載、令山東六國聞風喪膽、一生從無敗績的武安君白起,實在是強人所難!

    2.國力懸殊。拼消耗,趙國毫無勝算。商鞅變法以來,秦國的國家儲備極其雄厚。趙國國土面積本身有限,富庶地區更有限。比士兵精銳,趙或者可以與秦國並駕齊驅,但拼國力,兩國卻不在一個數量級上。

    秦軍的軍糧,估計是大部分來自河東,小部分來自河內。河東是魏國的舊都所在地,經濟頗為發達;而南陽(河內)之富,更有盛名,後來劉邦攻秦的時候,就有人跟他稱道這裡“連城數十,人民眾,積蓄多”。雖然此時秦據有南陽的時間還不長,這裡的囤積,大概不如後來之多。但秦在全力猛攻長平之前,主要精力就是用於經略這一帶,則據理而論,這段時間裡也應將大量軍實集中到了這裡。

    河東、河內的糧食,都可以源源不斷地送到長平前線。即使從關中運糧,由於地形便利的緣故,沿途的糧食損耗率也不能全以陸路運輸的方式來計算。

    開戰前,趙國方面反對接收上黨的平陽君趙豹談到秦國的優勢,除了說秦軍強大外,特別強調了“秦以牛田,水通糧”。“以牛田”是說秦國牛耕比較普遍,糧食產量高;“水通糧”則是說秦國的糧食可以由渭水漕運進入河洛,之後不管是由河東還是河內運往上黨,都大致可算路況良好。相反,趙國的邯鄲雖然看起來離長平比較近,但之間卻隔著太行山,僅壺關道天險可以通行,要這樣翻山越嶺地運送糧食,行程遠為艱鉅。

    所以,即便趙括沒有取代廉頗,趙國也必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歐洲有可能合作建造和美國一樣的超級航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