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通冷齋主
-
2 # 隹谷
隸書是從篆書過渡而來的,篆書中還大量使用象形符號,有些字還帶有甲骨文的意味。所以,隸書、尤其是東漢以前的古隸和簡牘,很多字還帶有象形特徵。
一、在隸書分作中可以加入簡牘的筆法和寫法按照一般的書法創作規則,在後來的書體中可以加入以前的書體,但產生更早的書體中卻不可以加入後來的書體。比如,在創作楷書作品時,可以加入隸書元素,但創作隸書作品卻不可用楷法。
由此,在隸書作品中,可以適當加入簡牘和古隸的筆法,也就是使用一些象形字的成分。比如,有些隸書作品在寫“水”字時,多喜歡寫成象形的水,如下圖:
二、在隸書作品中加入的象形字,多是一些實物的名稱單字最初的象形文字其實就是一些簡單的代表實物的圖畫,後來逐漸增加的表達複雜意思的字則是這些象形的符號化累加。所以,象形文字其實是簡單的實物,比如“日、月、水、光”等,其他複雜一些的字則最好不要在隸書中象形化。
-
3 # 芳芳書法
說到隸書,我頭腦中立刻會浮現兩個字“舒服”,就像甩出的水袖,每一筆畫都那麼伸展。
中國最早有史料記載的文字是甲骨文,金文,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下令“車同軌,書同文”,由丞相李斯普及小篆,小篆成為官方文字。
秦朝末年為了書寫方便,由孫邈整理,在纂書的基礎上改方為圓,改曲為直,發展成至今為書法愛好者喜愛的隸書,所以隸書也分秦隸和漢隸,最初的秦隸有很多纂書的特點,到了漢朝隸書基本上完成了纂書的完美蛻變,成為一種新的書體,因書寫方便漢隸成為漢朝最主要的書體。
小篆和隸書標誌著漢字發展的兩大階段。小篆是象形體古文字的結束,隸書是改象形為筆畫化的新文字的開始,所以可以說隸書是象形和不象形文字的轉折點。
-
4 # 度子期
前言
文字的誕生,是人類由矇昧步入文明的標誌。漢字的發明,是中華民族的智慧創造的結晶。
漢字,源遠流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的文字之一,也是唯一仍在使用的文字。文字是華夏文化的載體,聯結中華民族的紐帶。沒有漢字,就沒有統一的中國和綿延五千年的中華文明。
漢字,博大精深,具有既能表音,又能表形、表意和超時空的強大功能。漢字的創造,體現了中國先民審視大千世界而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思維方式;漢字的發展,積澱著豐富的文化資訊,記錄著歷史演進的軌跡,展示著文明進步的宏偉畫卷。
漢字,是中國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她不僅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明珠。
一、漢字的起源
1.原始記事方法
為彌補語言的不足,中國先民創造出八卦、結繩、刻契等古代記事方法。
【八卦】
古代華人創造的八種圖形,由符號“―”和“― ―”組成,分別代表不同的事物,八卦是一種原始的記事符號,後來被專用於占卜。
【結繩】
在繩子上打不同的結,用來表示數量或其他事情。世界上許多民族在文字產生前都曾使用過這種記事方法。
【刻契】
在竹、木板上刻些記號,用來幫助記憶、表示數量或作為依據。
2.圖畫符號
當圖畫的線條越畫越簡單,並能表示一定的意義,還能讀出音時,就成了圖畫文字。
在文字產生前,原始人常使用圖畫來幫助記憶傳遞資訊。
3.倉頡造字
相傳上古皇帝時,史官倉頡根據日月星辰、鳥獸足跡等自然景物創造了漢字。
倉頡造字只是傳說,漢字不可能由一個人創造出來,但據史書記載和考古發現,倉頡可能是對漢字進行整理和規範的第一人。
二、漢字的創造
1.許慎與《說文解字》
漢字的“字”,其形為一個小兒站在象徵宗祠的屋頂下,其意為:把一個新生命領到天地、祖先面前,透過某種儀式,希望他能承擔起溝通祖先和未來的使命。
漢字是如何造的?最初,每個中國先民都按照自己的想法來造字,但在使用、流通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統一的造字方法。在東漢許慎所著《說文解字》一書中,總結了造漢字的六種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
1.象形字
象形字就像一幅圖畫,它用直接描繪事物形狀的方法來表示事物,是最古老、最直接、最明白的造字方法。
2.指事字
指事字是表現事物的區域性,或一些抽象事物的造字方法。
3.會意字
會意字,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或符號組合起來,表示一個新意思的造字法。
4.形聲字
形聲字由表音的聲旁和表意的形旁組成。它滿足了人們造字的願望,繼而成為漢字發展的主流。
三、漢字的演變
1.最古老的漢字:甲骨文
商代的甲骨文是我們迄今已知最早的成熟漢字,主要契刻在龜甲獸骨上,筆畫線條瘦勁,粗細大小不一,構形書寫較為隨意,只有少數卜人與史官使用。
2.吉金文字:金文
金文又稱鐘鼎文,最早見於商代,盛行於西周。筆畫粗壯凝重,大小比例勻稱,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是當時的正規字型。
3.百花齊放的戰國文字
戰國時期諸侯爭霸,以“戰國七雄”最強。西方有秦,東方有楚、齊、燕、趙、魏、韓。秦國文字與西周以來的金文一脈相承,較為嚴謹規範。
東方六國則各自為政,文字亦自由發展。各國文字地域特徵明顯,在結構與風格上存在許多差異。筆畫隨意簡化,異體字大量出現。
4.漢字的統一:小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採用丞相李斯的建議,施行“書同文”的政策,創立了全國通行的標準字型——小篆。小篆以大篆為基礎簡化而成,使漢字的輪廓、筆畫和結構得到定型,奠定了漢字“方塊形”的基礎。
5.古今漢字的分水嶺:隸書
隸書是由小篆簡化而來的俗書體,字形扁方,筆畫平直,更加便於書寫使用。隸書創立於秦代,在漢代成為官方的正式字型,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
6.漢字的楷模:楷書
楷書始於東漢末年,魏晉時期,出現從隸書到楷書的過渡書體——魏碑體。此後,漢字在結構上更加方正嚴整,筆畫上更加平直遒勁。唐代正式使用“楷書”之名,即字型的楷模之意。直到今天,我們仍把楷書作為漢字的標準字型。
7.龍飛鳳舞的草書
漢代在隸書的基礎上又演變出了便於快速書寫的草書。草書分為章草、今草與狂草三種。
章草是隸書的草寫體,深受東漢章帝喜愛,雖有連筆,但仍字字獨立。今草相傳為東漢張芝所創,脫去章草中保留的隸書痕跡,已具有楷書筆勢。上下字呼應貫通,書寫一氣呵成。唐代張旭、懷素等人的狂草放縱恣肆,筆畫極盡省簡,連綿迴繞,形成“一筆書”。狂草難以辨認,沒有實用價值,成為純粹欣賞的藝術品。
8.行雲流水的行書
行書流行於魏晉,介於楷書、草書之間,是一種實用與審美價值兼具的書體,也是手寫體中應用最廣泛的字型。
9.簡化字
漢字的演變史,實際上也是簡化複雜字形的歷史。自古以來,除政府頒文、考試等正式場合外,民間用字大多使用簡化字。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推行簡化漢字,將漢字整理規範,化繁為簡,以便使用與掌握。
四、漢字的流傳
1.漢字的書寫
【筆】
在文字剛剛出現的上古時期,人們使用利器刻劃記事,或以竹筆醮漆而書。春秋戰國時期,毛筆成為普遍應用的漢字書寫工具,一直流傳至今。毛筆的筆頭用動物毛加工製成,柔軟圓潤,可以隨心所欲地寫出粗細不同的筆畫。
【墨】
早在新時期時代,人們就已經使用石墨、炭黑、礦石等物質作為顏料。漢代人流行造墨,墨錠需要加水研磨,用筆醮取書寫。直至清末民初,又產生了使用更加方便易於儲存的墨汁。
【硯】
研墨、調墨的工具。多為石制,也有用陶、瓦、玉、磚、鐵、銅、銀等製成。現存最早專供書寫使用的實物硯是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硯。
2.漢字的載體
在紙發明前,漢字的載體多種多樣。原始漢字出現在陶器上。商周時期,漢字開始刻寫在龜甲與獸骨上,並大量鑄刻於青銅器,青銅器銘文到西周發展成為記錄當時社會重大史實的歷史文獻,不僅內容廣泛,字數也大為增多。此外,漢字還鐫刻書寫在玉石、竹木簡牘、縑帛等材料上。各種載體特性各異,適宜承載的文字內容也不盡相同。
公元105年,東漢蔡倫總結前人造紙經驗,以樹皮、麻頭、舊布等為原料,造成“蔡侯紙”。從此,紙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紙的發明為漢字提供了最佳書寫材料,大大促進了中國書法、繪畫、書籍等多種文化的發展。直至今天,紙仍是世界文化儲存與傳播所依賴的重要文字載體。
3.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是拼寫漢族標準語的拼音方案,以北京語音系統作為語音標準。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華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通過了《漢語拼音方案》,並批准公佈推行。
4.漢字的影響
在古代的日本、北韓半島、越南、琉球群島等。漢字曾是這些國家的正式書文,形成了一個漢字文化圈。日文、韓文、西夏文、女真文字、契丹文字、滿文等文字的創造都受到漢字的深刻影響。
5.漢字與典籍
漢字是承載中華文化的重要工具,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在漫長的中華文明史中,中國儲存了大量用漢字書寫的文獻典籍。這些典籍鐫刻著中國之精神、民族之靈魂、蘊藏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
-
5 # 新農村喜哥
象形和不象形在隸書有什麼體現?
篆書與隸書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字的結構上.隸書“用筆畫符號破壞象形字的結構,成為不象形的象形字”,區別還是二:“篆與隸的不同除象形變為符號以外,還有筆法變化方面的區別”篆隸相通.隸生於篆乃不爭...
回覆列表
象形字是古代造字的六種方法之一。也是造字的基礎。
象形字是按照所能看到事物,按其形用最簡單的線條勾畫的。只是有的取其整個形狀如日、月、馬、龜等,人取側身,牛、羊取其頭。關鍵是抓住了特點。有些指示字也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加與指示,如寸,刃等。會意字更是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象形字合在一起表示另一個意思。例如人立樹旁是休息(休)字,左右兩個不同方向的止字,上下組合成邁步的(步)。形聲字的五百四十個字根(即偏旁)大部分都是象形字。秦始皇把各國文字統一成規範的方塊字(小篆)後,象形就不那麼明顯了。
而隸書是刪減篆書,把直線,弧線變轉折、蠶頭燕尾等多種筆法。但個別字還是留有象形的痕跡。比如豎心旁,明字的(囧)旁,個別的草字頭,竹字頭等也有象形的味道。只是表現得更不明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