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路人丁的說說
-
2 # 彼新
關於令妃未立為後的問題,乾隆一生共冊封兩位皇后,分別是自己當皇子時的嫡福晉富察氏(《延禧攻略》中的“白月光”),以及側福晉烏拉那拉氏(《如懿傳》中的“如懿”)。
兩位皇后,皆以病死為結局,但內因大不相同。富察氏與乾隆感情最深,乾隆一生寫了幾萬首詩,大多為平庸之作,唯有一百多首被認為是感情真摯的佳作,大部分都是用來悼念富察皇后的。每年祭祀之日,乾隆必定要去往富察氏原來的寢宮呆上一段時間,宮中佈置也與皇后在世時一模一樣,用情之深可見一斑。富察皇后之死,主要也是心病,自己與乾隆的兩個兒子先後病死,成為她過不去的坎。
而烏拉那拉氏作為繼後,與乾隆的感情不可能像富察氏那麼深,但一開始也是乾隆心愛和認可之人。富察皇后逝世三週年之際,乾隆帝寫了一首詩,“獨旦歌來三忌周,心驚歲月信如流。豈必新琴終不及,究輸舊劍久相投”。詩的內容,既是悼念亡妻,也是對剛冊封不久的繼後寄予期望。
可惜的是,十五年後,乾隆與烏拉那拉氏的感情走到了盡頭,而且是以一種慘烈的方式宣告結束。乾隆三十年閏二月十八日,烏拉那拉氏忤旨自行截髮而失寵。五月十四日乾隆下令收繳其歷次冊寶夾紙。七月份,那拉皇后身邊只剩兩名宮女,而按清宮制度,只有常在才配置兩名宮女。第二年七月十四日薨,終年四十九歲,以皇貴妃禮葬,不設神牌、無祭享,關於那拉皇后的畫像,乾隆也讓人一一毀掉。
正所謂愛之深恨之切,乾隆如此作賤自己的皇后,又何嘗不是因為內心一份愛情的崩塌?
要注意的是,儘管與烏拉那拉氏感情破裂反目成仇,但乾隆並未廢后。表面上看,是因為大臣上書阻止;可滿清的集權制早已到達頂峰,不是乾隆自己的意思,又有哪個大臣敢為繼後說話呢?
從這個舉動來看,乾隆其實將兩任皇后深深藏在了心底。就到此為止吧,今後,我再也不想擁有第三位皇后了。無論她是傷心而死,還是與我決裂而死,我都不想再經歷一次了。
因此,令妃終究只能是令皇貴妃,難以成為令皇后。
這份心情,乾隆的偶像,爺爺康熙也曾體會過。當年康熙最喜愛的兒子自然是太子胤礽,這裡面還包含了自己對亡妻赫舍里氏的一份深情。然而胤礽後來的所作所為卻是傷透了康熙的心。兩度廢立之後,加上諸皇子參與奪嫡的種種舉動,令康熙心力交瘁,再也不願於明面上冊封太子。他同樣是不想再經歷一次煎熬,一次傷害,一次痛徹心扉。
-
3 # 風林落夏
歷史上的“魏瓔珞”--令妃如此受寵,為何生前沒有被立為皇后?
從《還珠格格》到《延禧攻略》,再到《如懿傳》,清宮劇是層出不窮,在這之中,後宮的女人們與皇帝不少也就成了人們在網路的街頭巷尾熱議與關心的話題。而令妃,這位乾隆生前的寵妃,由於《延禧攻略》的熱播而一度走紅。很多人對於令妃生前頗為受寵,卻沒有被立為皇后這一問題略感疑惑。筆者不揣淺陋,現撰文如下,來談談我的看法。
先說說對於這一問題一般性意見。
首先,祖宗之法。皇后之尊位,非一般出身之人可居,而令妃出身卑微,內務府包衣出身,前面的富察氏和那拉氏皆屬於“滿洲八大姓”,出身可謂顯赫。乾隆是好面子的,因此,立一個出身低微的女人做皇后可能性本身就不大。比如說,我們從乾隆沒有廢除那拉氏的後位可以看出,乾隆並不想像他的曾祖順治那樣,因為廢后而鬧得滿宮風雨。因此,同樣可以推出,他不想因為立了一位出身卑微的女人為後而遭到時人和傳統倫理思想,以及後人的詬病,未來的“十全老人”可不能有一絲倫理道德上的汙點。再者,令妃是漢女出身,而孝莊太后曾明確禁止漢女入宮,雖然後來清朝歷代皇帝皆沒有遵循這一指導思想,但是公然立一位漢女為後這種康熙雍正兩朝都未有的事,乾隆自然更是不可能願意去做。綜合來看,這兩點可以歸納為祖宗之法的思想道德束縛。
其次,出於對天意的恐懼感。我們知道,乾隆曾一度將富察皇后生的兩位嫡子永璉和永琮當做皇位接班人,其一直希望打破清前期沒有嫡子繼位的傳統,而向漢人政權傳統中的立嫡立長制靠近。然而,兩位皇子卻相繼夭折,這不僅讓乾隆痛心不已,更是讓他心愛的皇后富察氏後來香消玉殞。這讓乾隆一度懷疑自己欲打破祖宗這一不成文傳統的企圖或者說私心是不是遭到了祖宗英靈乃至天意的譴責,從而導致他接二連三的痛失心愛的人。因此,當他開始逐漸認同自己的十五子,也就是由令妃所生的後來的嘉慶帝永琰,他如果把令妃立為皇后,也就意味著如果自己未來真的選了永琰當皇帝,雖然實現了立嫡子當接班人的夙願,卻又有可能像前兩次一樣再次遭到天譴而發生其他意外,因此,從這點考慮,令妃也不該立後。
再者,我們看康熙晚年因九子奪嫡而導致種種混亂,因此,殷鑑不遠,雍正從古史中學習了古波斯人的秘立儲君制,而避免了這一類爭鬥的繼續。而乾隆帝對於乃父的這一做法實際上有點不屑,但是依然遵循父制,即使如此,乾隆朝亦非沒有發生諸子爭儲的苗頭。比如孝哲憫皇貴妃的兒子永璜(皇長子)在乾隆兩位嫡子去世後就一度對皇位躍躍欲試,最終因在富察皇后葬禮上表現的不夠悲哀莊重而被乾隆帝給直接指出“此人斷不可承續大統!”不久之後便抑鬱而終。因此,假設乾隆立了令妃為皇后,那麼從乾隆以往的立儲經歷以及平時的喜好來看,諸子中令妃之子永琰繼位的可能最大,從而可能會招致來自各處針對令妃母子的明槍暗箭,以及朝臣有依附皇十五子等拉幫結派的行為。這是乾隆所深惡痛絕的。所以,不立令妃為後,往大的方面說,是要維持宮廷權力格局的穩定性,往小了說,是為了保證令妃母子的安全。
同時,從清制來看,新皇帝登基後,一般都會將生前未成為皇后的生母追封為前朝皇后。因此,乾隆毫不擔心自己百年之後,自己鐘意的接班人十五子永琰會不追封他的生母令妃一個皇后之位分。這既讓永琰體現了自己的孝順,也不會讓令妃在後世沒有“皇后”這一尊號的殊榮。從生前身後來說,都是最好的安排。何況,令妃生前已經成為了“攝六宮事”的皇貴妃,雖無皇后之名,卻有皇后之實。要知道,皇貴妃擁有的“攝六宮事”這一大權恰恰是在乾隆時期才開始被賦予的(從那拉氏始)。
另外,筆者還想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推測一番乾隆不立令妃為後的原因。
首先,我們知道,乾隆第一任皇后富察氏是在乾隆十三年去世,此時乾隆38歲,第二任皇后那拉氏在乾隆三十年因為“剪髮事件”,“皇后”之號也是名存實亡,於次年去世,此時乾隆56歲。我們知道,乾隆帝平生對自己的父親雍正帝並不怎麼推崇,而是對自己的爺爺康熙帝崇拜非常,從小就立下誓言,將來自己登基為帝,如果能夠活的夠長,在位時間絕不會超出爺爺康熙的六十一年。所以我們看到了後來,乾隆在六十年後主動禪讓了皇位。在不少方面,我們都可以看到乾隆帝模仿康熙的痕跡以及對他的敬意,所以我們不妨結合康熙生前的立後情況來分析推測一下乾隆沒有立令妃為後的心態。
康熙生前一共立了三位皇后,分別是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和孝懿仁皇后佟佳氏,至於雍正的生母烏雅氏孝恭仁皇后則是後來追封的。乾隆在那拉氏死後,已經立過了兩位皇后,如果再立一位皇后的話,那就意味著和聖祖爺爺生前一樣,都立了三位皇后,因此筆者以為,乾隆很可能為了避諱,或者說尊重,自己各方面規制規模都不能超過康熙,就像在位年份,自己不能超過聖祖爺。立皇后屬於禮法大事,非其他方面事情可比,因此,這是很有可能的。所以儘管康熙六下江南,乾隆也六下江南,乾隆在這方面並沒有顯示出避諱或者說退讓,筆者以為是因為這種“南巡”說不上是儀禮上的事情,何況乾隆就是為了效仿而六次下江南。再者,我們看,康熙最後一位皇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是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冊立的,這時候康熙是36歲。也就是說,康熙帝在四十歲前就已經冊立了三位皇后,而這第三位皇后佟佳氏在皇后位僅一天,第二天就去世了。在這之後,也就是康熙自三十六歲以後,就再也沒有立過皇后。而如前所述,乾隆在輝發那拉氏死時已經五十六歲了,這在古代已經算是老年了。按某些計算,清代前中期男性平均壽命大約在45歲上下,即使拿盛唐人的平均年齡標準57歲(一種說法)來看,乾隆此時也是很大了(不站在今人的上帝視角--即知道乾隆活了89歲--去看56歲這個歲數)。一方面,此時若是再立後,既超越了聖祖爺爺的先例,(雖然乾隆立那拉氏時已經38歲,超過了康熙的36歲,但那時主要有崇慶太后在裡面起作用),另一方面,已經56歲的乾隆帝或許也沒有心思去立皇后了,因為已經一把年齡了,此時再立皇后豈不是顯得尷尬,讓人笑話?何況康熙後期不也是後位空缺嘛,乾隆出於模仿心態來考慮也是存在可能的。我們再舉個例子。乾隆四十三年,在東巡路上,乾隆遇見了一位上書的錦縣生員,此人名為金從善,他攔了乾隆的御駕,冒死給乾隆他老人家上了幾條建議,其中一條就是請求皇帝立中宮皇后。乾隆大怒,對立皇后這一條尤其指出,自己這一把年紀了,再立皇后豈非搞笑?!所以我們還是可以推測乾隆從乾隆三十一年那拉氏去世到四十年令妃去世,乾隆之所以沒給令妃封后,很有可能是受到了聖祖爺爺康熙的影響,或者說是出於對於自己年齡的考慮。總之,這兩點原因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然而由於史料並未明確記載乾隆為何不立令妃為後的原因,以及乾隆彼時的心理活動我們也不得而知,所以我們也僅僅是根據歷史情況去進行推測,或者說是像某些學者所說的“合理的推測”,至於這種想象推理成分的“合理推測”究竟有幾分靠近歷史真相,則不得而知。筆者這一觀點也是僅供參考。綜上所述,乾隆不立寵愛的令妃為後是有著複雜的歷史原因的,這其中可能既包含著政治原因,也有私人意識。而歷史的潮流雖然沖刷了過往,卻依然留下了底色,讓我們藉此依然能夠一瞥歷史的面目。
回覆列表
令妃,即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嘉慶帝生母,生於雍正五年,乾隆三十年晉封為皇貴妃,乾隆四十年病逝,乾隆六十年被追封為孝儀皇后。令妃自乾隆二十一年至乾隆三十一年的十年時間裡,深受恩寵,先後為皇帝生下四子二女,並在乾隆三十年以皇貴妃之尊統攝六宮之事,代行皇后之責,成為後宮之主達十年之久。於是有人疑問,既然皇帝如此寵愛令妃,為何不在後位空虛之時立令妃為後呢?
乾隆大帝早已作古,其內心真實想法不可得知,筆者斗膽揣測下聖意,結合史實,給出三個不立後的理由。
其一,令妃並非出自滿洲貴族。魏佳氏原本是滿洲正黃旗包衣,是個漢人,後被“抬旗”入滿洲鑲黃旗,即便如此,也改變不了令妃出身不好的事實。乾隆爺就算有心想要立令妃為後,恐怕也會遭到太后和宗室的反對。畢竟作為一國之君,皇帝要顧全大局。
其二,乾隆怕遭人閒話。在皇帝收回輝發那拉氏的冊寶後,皇后尊號便是形同虛設了。雖然對外宣稱皇后是做錯了事受到懲罰,但流言四起,說皇后失寵是因為色衰愛弛。乾隆聽說之後當然不高興,如若此時立令妃為後,豈不更遭人閒話。
其三,出於對令妃母子的保護。“九子奪嫡”的慘痛教訓歷歷在目,乾隆必然明白若立令妃為後,就等於向眾人宣佈令妃之子將繼承大統,這樣一來,便會使令妃母子身陷權力鬥爭的漩渦。因此,出於對他們的保護,乾隆也不會輕易做出立後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