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上世紀九十年代有兩句很流行的話。
8
回覆列表
  • 1 # 團團圓圓愛媽媽

    我認為在現有的條件下,從精神和物質方面,給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教育環境,就可以了。

    教育孩子,也要量力而行。

    前幾天,想著孩子放暑假了,就去諮詢了機器人程式設計班:培養小IT,各種高科技,各種全學科鍛鍊,加上可以玩樂高模型,孩子各種喜歡,我也喜歡,可是……貴啊!一年1萬三,一週一節課,並且全年按照11個月算,整個課程體系需要5年!

    想了想,還是放棄了。

    說實話,不是不想學,而是學不起!作為普通家庭,這個支出還是挺高的。

    我可以給孩子買一套樂高機器人玩具,也可以從圖書館買回一大摞書籍,也可以帶孩子去一個好玩的地方,甚至可以與孩子促膝長談,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種,不一定貴的就是好的。

    ​再窮不能窮教育,對孩子有幫助的,我們在能力範圍內滿足,滿足不了的,透過其它當時補償。

    再苦不能苦孩子,這裡的苦,恐怕不是吃苦,而是勞苦,這恐怕也是寄託了前人對後代的期待吧。

  • 2 # 鈴鈴

    這句話簡單的看的話,其實是倡導教育的,但是在現在看來,並一定全對。

    真正的教育是適合的教育,如果家庭條件很一般,也非要送孩子去私立學校?也要讓還是暑假花費三萬元去參加各種培訓班?

    好的教育最好是適合家庭的教育。

    再窮也不能窮孩子,所以窮人家的孩子也要富養嗎?窮養就教育不出優秀的孩子嗎?

    但是事實上,中國農村人口還有很多,雖然現在智慧手機越來越普及,但是並不代表文化水平和經濟收入的大增長。再苦也可以苦孩子。看看現在的家庭的孩子,一個孩子四個老人帶過生日普遍要辦生日派對,請同學吃飯,去KTV唱歌等等,所以,這樣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嗎?

    最好的教育是來自父母

    其實對孩子影響最大的父母,比如父母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比如父母之間互相尊重,即使貧窮,也會教育孩子要文明,不要佔小便宜,要學會理解別人,要好好學習。即使家庭條件不好,但是這些觀念和價值觀,以及為人處事的原則,學習的態度等會給孩子帶來深遠的影響。所以,最好的教育是來自父母的。

    就像最近一則新聞,小孩撒謊說被老師打,孩子媽媽帶上七大姑八大姨衝進教室,把老師打進醫院了。小孩撒謊,父母處理事情暴力,不問青紅皂白,過度寵愛孩子,再來看看孩子的家庭條件,母親底氣這麼足,原來是孩子的爸爸是一位當地的高管。

    家庭條件好又怎麼樣,但是父母這樣的教育能教育出來優秀的孩子嗎?照樣的撒謊騙人,現在只是騙家長,以後騙同學,騙老師,騙同事,騙上司。

    即使家庭條件再好,父母的教育方法出問題,也是沒辦法教育出來優秀的孩子的。

    家庭條件一般的就不要和有錢人比拼,孩子累,父母壓力也大;家庭條件好的當然可以儘量給孩子提供好的條件。

    在給孩子提供好的教育的時候,同時也要教育孩子學會吃苦耐勞。看看現在的孩子,追星追成什麼樣子,包括明星都是一副韓流的打扮,男孩子穿條緊身褲,我認為這不是男孩子應該有的打扮和精神氣。

    孩子吃苦,能夠培養孩子們更加堅強,更加勇敢的面對未來的困難,而不是光顧著追求表面的光鮮亮麗。

    最好的教育來自父母,其次才是學校的教育。如果學校的教育出現問題,家長及時發現,幫助孩子迴歸到正常的學習軌道就好,所以家長的觀念對於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之大的。

    我們中國的大部分家庭都是普通家庭,不要想著讓孩子去當首富,成為高考狀元等等,儘自己能力去培養孩子,做個優秀的普通人何嘗不好?

    以上回答,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3 # 一隻小南瓜

    可能大家對教育有什麼誤解,反正我不同意。

    近幾年,各種新聞說,月薪兩萬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期班,還有人家裡沒錢借錢也去上補習班,看得我都驚呆了。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再窮不能窮教育導致的。

    我不反對一個孩子應該掌握更多的通往更大世界的鑰匙,但是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每個家庭也都是不一樣的。因材施教,懂不懂?

    如果一個家庭一個月就賺1萬,他花8000在孩子的教育上,那這孩子都負擔多大的期望?!萬一TA父母幫TA選錯了方向,豈不是更痛苦?比如TA喜歡體育,對文化課一點都不感興趣,你硬生生讓TA補習文化課,錢花了沒效果TA痛苦,你也痛苦。

    我也看過新聞說媽媽借錢去給孩子補課,結果成績不升反降,請問花這個錢的意義在哪裡?證明孩子笨,還是證明自己傻?只不過是給教育培訓機構白白送錢的!

    我覺得最好的對待孩子的方式,一定是尊重。你可以讓他多多瞭解這個世界,讓他自己去發現自己擅長的地方,讓他自己去做選擇,讓他慢慢學會擔當,對自己的選擇負責,這可能才是比較好的方式!

  • 4 # 當代師說

    不同的語境下,不同的歷史條件下,這句話的意義是完全不同的,我們應該放在不同的歷史語境下去解讀這句曾經的金句。

    作為歷史金句,在那個時代,這句話是正確的。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句標語在全國的學校周邊隨處可見,從來沒有什麼異議。這句標語的前一句和後一句是對不同物件的要求。前一句,是對地方政府的要求,那時候教育非常落後,中國發展教育的戰略已定,體現了政府對於發展教育的堅定決心。後一句,是對家長的要求。這裡的“苦”,指的是不上學,那時候,不上學就是苦,就是希望和要求家長,無論如何,都要讓孩子上學。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這句話,沒有任何問題。

    放在今天的條件和語境裡,這句話已經變了味。

    今天,中國的教育早已不窮了,學校的辦學條件越來越好,教學裝置越來越先進,從政府層面來說,教育投入逐年增長,教育經費全額納入預算。再說“再窮不能窮教育”就是對家庭而言了,這樣,就會導致一些家長盲目攀比,上貴族私立學校、上高價天價培訓班,造成了畸形的教育現狀。“再苦不能苦孩子”變成了倡導不管條件,富養孩子,導致孩子比享受比消費,丟掉了勤儉耐勞的品質,經不起挫折,怕苦怕累,輕視鄙視勞動。這已經成為比較嚴重的問題,大學生生活不能自理、啃老大軍日益龐大,都是這種家庭教育思想導致的必然結果,到該引起我們重視的時候了!

  • 5 # 戶外教育網

    教育若是窮了,那麼青少年的眼界就窄了;

    孩子也不一定是要沒苦找苦吃,而是要學會面對挫折;

    不要因為一點困難,就停滯不前。

    為讓孩子未來有擺脫貧窮的可能,家長為孩子進行一定教育投資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從整個社會層面上來說,

    教育,代表著未來公民的素養

    若是教育缺失,整個國民的素質就會下降,這不是僅僅用錢就能買回來的

    由此,教育興國,這句話是沒有錯的。

    苦孩子,這一塊,其實就是在說孩子的抗擊打能力

    誰的生活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孩子們若是小時候,便能擁有積極探索、不畏失敗的生活態度

    那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小戶覺得,這兩句話,都不過時,都有教益。

  • 6 # 領心HeartSpace

    前面幾位灌雞湯灌得我頭髮昏,這裡不做價值倡導,就事論事,家長努力就一定能帶給孩子合適的教育嗎?同樣的時間投入下,100位名校出身的家長和100位高中學歷的家長,他們的孩子能上985及一上大學的機率,你覺得哪個更高?

    在大家念高中的時候我們經常能見到這種家長,非常努力地為孩子提供各種條件,孩子依然學習不好甚至性格不好,即使這個孩子也非常努力了。家長的努力並不是決定性因素,合理的努力才是關鍵。

    其次,即使家長也提供了很多合理的幫助,但每年能在教育上投入兩萬元的家庭,和每年投入二十萬的家庭,反饋必然是不同的,而那些出國接受教育的,一年又何止二十萬?我們可以說我家哪個親戚家裡很貧困孩子依然考的非常好,但從總體機率上講,農村孩子上清北的比例,已經從最初的50%降低到不足10%了。

    我們可以提倡“適合的才是最好的”這種政治正確,但我們必須要有方法論,要知道怎麼做,而不是亂喝一頓雞湯,我們也要明白,教育在從現在開始往前數幾千年都是稀缺資源,註定了越有錢的人得到的資源就越好。

    而再窮不能窮孩子,這不是窮養富養的問題,而是“當我們的資源非常有限的情況下,是不是該優先保證孩子”的問題。我覺得應該無需過多解釋。

    再強調一點,我們當然認同,給孩子合適他們的教育,但雞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我們要向現實看齊。

  • 7 # 濤哥講英語

    “越富越要苦孩子”,“玉不琢不成器”!20年教齡高校教師分享培養孩子經驗。

    常言道“再苦不能苦孩子”,這句話用於對貧困家庭孩子的教育自然無可厚非,但時至今日,若將此作為一種普適的教條,就不是很妥當了。

    首先,正確對“苦”的理解。許多家長往往把“苦”僅僅理解成物質上的匱乏,因此對孩子百般呵護,孩子想吃什麼就給什麼,想吃多少就給多少,唯恐造成孩子的營養不良。但凡事過猶不及,營養不良自然危害很大,但營養過剩同樣也是健康的殺手。

    其次,另一個表現就是父母對孩子慾望無條件滿足。獨生子女家庭往往孩子一提要求,許多家長就馬上予以滿足。寧可自己多吃些苦、多受些累,也不讓孩子吃苦受累。殊不知這對孩子的成長是相當不利的。對孩子的各種慾望,家長最好不要常常馬上給予滿足,有些時候適當延遲滿足他們的慾望,反而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第三,父母攀比心非常嚴重。別人孩子有的,我孩子也的有。我小時候條件不好不能擁有的,一定讓自己的孩子擁有。這種互相攀比心理,對孩子成長也不利。應該根據孩子興趣愛好和實際情況,滿足孩子的需求!殊不知,你給予孩子的並非一定是孩子需要的!

    在當今物質條件比較好的年代,我們要培養孩子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越富越要苦孩子”。

    首先,平日我們學生在功課不忙的情況下。要學做飯,收拾家,洗衣服。參與家務勞動,提升生活能力!

    其次,假期多一些社會實踐活動。應該走進農村,走進田野,走進大自然。體會農民的辛苦,瞭解社會底層百姓的困難,開闊視野,歷練意志,加強同情心,提升社會責任意識。

    最後,磨練孩子吃苦的精神和戰勝困難的意志。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多經歷些挫折和困難,對孩子未來成長有幫助!殊不知孩子正是在這一次次的摔倒、一次次的嘗試爬起來的過程中,培養了自控、自立、自強等品質,也正是這些品質,極大地推動孩子去追求獨立的、有尊嚴的人生。

    周總理提出的“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確在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解決了生存問題以後,尤其是當社會物質極大豐富之後,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更需要的是“越富越要苦孩子”。對孩子百般溺愛,這種“圈養”的撫育方式,已經違背了人的自然屬性——生命性。人作為自然界的一員必須遵循自然規律的,學會吃苦,自立自強,才能更有出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多肉葉插總失敗,會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