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離子
-
2 # 紅色星河
曹操 “奸雄”之人設,主要是跟其行為有關。
曹操狹隘狡詐、玩弄強權政治、陰險殘暴,多次屠城屠俘,屠滅眾多家族,許多名士死於曹操之手。在北方已經統一於袁紹之手的情況下,曹操背叛袁紹,重新挑起戰火,致使天下再次大亂、生靈塗炭,並且對漢帝劉協飛揚跋扈,誅殺漢帝劉協身邊之人,屠殺董貴妃家族、伏皇后家族,老百姓自然是不會喜歡這樣的奸詐屠夫,曹操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曹操曹丕父子剷除異己,“血腥輔佐”漢獻帝併成功代漢,終結大漢四百年基業,開啟了司馬氏代魏和“五胡亂華”時期及其後世紛紛玩弄“禪讓”的醜陋風氣,開啟了“成王敗寇”和“強權政治”的黑暗邏輯,對中華民族毒害甚大。使得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成了人間絕品。
史書記載曹操“民畏其威而不懷其德”,“民不樂,多逃亡”。
即使曹操沒有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句話,也不會改變其“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奸雄人設。
-
3 # 南門太守
可以肯定地說,曹操沒有說過“寧我負人,勿人負我”的話,不過他的人設仍然不會改變。
曹操殺呂伯奢全家的事以及“寧我負人,勿人負我”的話都是無中生有曹操殺呂伯奢全家這件事,史書裡的確有記載,而且有多部史書同時作了記載。
漢靈帝中平六年(189)8月,董卓控制了朝廷,袁紹、袁術、曹操等人先後逃出洛陽。曹操這一年35歲,由於事態緊急,他是孤身一人跑出來的,給家裡的人都來不及打一個招呼,夫人卞氏和3歲的兒子曹丕都困在了洛陽。
曹操出逃的目的地是洛陽以東的陳留郡,即今開封一帶,他的老朋友張邈在那裡當太守,根據這個路線,曹操中間要路過成皋、滎陽、中牟等地。
曹操到了成皋附近,突然想起這裡有一個老朋友叫呂伯奢,於是就到他家串了個門。呂伯奢不在家,他的兒子和幾朋友想搶曹操的馬匹和財物,結果讓曹操發覺,親手把呂伯奢的兒子等人殺了。
這件事還有一個版本:曹操到了呂伯奢家,呂伯奢不在家,他家的5個兒子熱情地接待了他,但是曹操因為逃命出來的,疑心很重,懷疑呂伯奢的兒子要殺他,於是先下手為強,親手殺了包括呂伯奢兒子在內的8個人。
但最具知名度的版本是下面這個:曹操到了呂伯奢家,呂伯奢不在家,呂伯奢的兒子熱情地接待了他,曹操聽到食器相撞發生的聲音,以為是兵器相擊,此時他正在跑路,疑心很重,以為呂伯奢的兒子要殺自己,於是把他們全殺死了。事後還說了一句曹氏名言:“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以上就有了3個不同的版本,與一般史書敘事風格不太一樣,這3個版本的描寫一個比一個具體,讓人彷彿身臨其境。但問題是,曹操如果真幹了這件事,而當事人又全部被他滅口的話,又是誰把這件事記下來的呢?
不要說是陳宮,因為那時根本就沒有陳宮。答案只能是曹操,但這樣的事顯然不光彩,曹操怎麼可能說給別人聽呢?
上面的的3個版本,第一個版本出自王沈的《魏書》裡,第二個版本出自郭頒的《世語》,第三個版本出自孫盛的《雜記》。這3本書的成書順序是:《魏書》最早,《世語》稍晚,《雜記》最晚。
最晚出的《雜記》對細節記錄得反而最詳細和最生動,其實這就說明問題了:有人在這事件上添油加醋,拿道聽途說當歷史,這也就是相對比較嚴謹的《三國志》沒有記載這件事的原因。
曹操並非一開始就“人設崩塌”的而是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在宋代以前,曹操的形象基本上是正面的,陳壽在《三國志》裡對曹操一生的評價基本被大家認可,提到曹操,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一個英雄,公開崇拜曹操也不會被大家非議。
一直到唐代,都基本上是這個傾向,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年),即曹操去逝420多年後,李世民親征高麗,大軍路過鄴城故址,一向對曹操推崇倍致的李世民親自撰寫了祭文在曹操墓前祭奠,這篇祭文收錄在《全唐文》中。
在唐代,宋之問、王勃、張說、高適、劉長卿、李白、岑參、劉禹錫、李賀、李商隱、溫庭筠、羅隱、陸龜蒙等唐代詩人或者親自來過鄴都舊址,或者寫過與銅雀臺、曹操墓有關的詩作,大部分對曹操都是正面評價的。
但是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以後,曹操的形象突然發生逆轉,有人認為這與南宋偏安於江南的政治格局不無關係,涉及誰是歷史正統的問題,曹操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變了,由英雄成了奸雄。
這個變化來得很快,蘇東坡曾經說過:“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輒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在這種情況下,以前從來沒有人提到過的所謂“曹操疑冢”也就出現了。
所以說,曹操的人設問題是一個文化現象、社會現象,折射的是後世的某些社會變革,這不單純是一個歷史問題,更與曹操說沒說“寧人負我,勿我負人”這樣的話沒有關係。
-
4 # 歷史春秋網
一個人的人生,豈是會因為他說沒說一句話所能改變的。“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只不過加重了曹操的奸雄色彩罷了。因為這句話,曹操成為奸雄的代名詞,自私的代名詞。
實際上,這句話的四方揚名,虧的是羅貫中的一支筆,《三國演義》中的一句話。《三國志》裡並無此記載。曹操一生,是波瀾壯闊的一生,他不肯與奸臣董卓合作,刺殺董卓不成後招義兵參與討伐董卓,救了聖駕,隨後挾天子以令諸侯,呂布、劉表、馬騰、袁術、袁紹、公孫瓚以及北方烏桓都被他平定,統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區。正如他自己所說,如果沒有曹操,天下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曹操曾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自誇天下英雄,唯有曹操與劉備,在那個時代,這真不是王婆賣瓜,這二人確實不愧是時中英雄。
曹操是後漢三國時代最著名的英雄。當然,英雄也是有缺點的,曹操也不例外。曹操曾經為父報仇,屠城徐州;曹操面對漢獻帝的反擊,殘忍的殺害了伏皇后及一干大臣,漢獻帝“衣帶詔”上除劉備之外的眾臣,也被他殺個一干二將。為解決軍糧不足而導致的人心不穩,曹操借了軍糧官王垕的人頭。可以說,曹操是一個為達目的,可以使用任何手段的人。但曹操所為,也正是那個時代軍閥們的常態。所謂慈不掌兵,曹操是一個馬背上的將軍,非常情況下難免非常之事。三國之中,曹操手下的人才最多,這些人才樂為之用,客觀上說明了如何抹黑曹操,也抹不掉曹操的英雄之名。
-
5 # 初心如舊
假如曹操沒有說“寧我負人,勿人負我“這句話,那曹操的人設會改變嗎?
提問說的這句話,出自魏晉世語:【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孫盛雜記曰: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魏晉世語是魏晉時期,一部記錄名人軼事的書籍,裴松之為陳壽先生三國志作註解時引用比較多,在三國演義中,就是第四回,曹操陳宮路過成皋時,曹操誤殺呂伯奢一家的故事。
曹操並不僅僅是殺呂伯奢一家,還有曹操為給父親報仇,打徐州時一路燒殺,屠城等。提問所說人設,是人們對一個人一生的總結設定,不是憑一時一事。如果殺呂伯奢是曹操唯一的一次,那麼,也許這惡名早就移接到其他人身上,不會再纏繞曹操。曹操後來作了丞相,安邦定國,治理亂象,安定民生,恢復經濟發展,作了很多好事不假,甚至有人質疑殺呂伯奢的真實性,但更多人願意相信這事,就是曹操乾的,這話也是曹操說的,因為曹操惡習難改,建安二十四年(219)在曹操即將離去前,仍然命曹仁屠南陽城。這些事情史筆不會放過,提問所說的人設自然也不會放過。
俗話說,為人不作虧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門。曹操晚年常常作惡夢,遇怪事,疑神疑鬼,這說明曹操自己有所明白,覺悟,不過那時已太晚了。(8:54)
-
6 # 巴山夜雨涮鍋
簡單說,一個人的人設或者說歷史形象,主要看的是他做了什麼,而不是看他說了什麼。經典的言論確實可以加強其某方面形象,但前提是該言論與行為一致。
曹操不但說了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也寫了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真是悲天憫人,慈悲心腸。那麼,這兩個彼此矛盾的言論,哪個才能加強曹操的人設呢?顯然看他做的什麼。實際上曹操一生征戰,到處屠城,刑戮由心。所以他的詩歌中表達那種悲憫情懷,雖然未必是假惺惺(畢竟人都是矛盾的),但在他的行為指導中並不佔主流。除了吸引當代一些粉絲外,對歷史評價而言,起不到太大的扭轉作用。
曹操的一生,以奸雄二字論,並不為過。
所謂雄,在其雄才大略,自不必多說。所謂奸,在他詭計多端,好用詐術,心狠手辣。即使對於部下的忠臣如崔琰、婁圭、毛玠等也將其害死。
曹瞞傳記載他“持法峻刻,諸將有計畫勝出己者,隨以法誅之,及故人舊怨,亦皆無餘。其所刑殺,輒對之垂涕嗟痛之,終無所活。初,袁忠為沛相,嘗欲以法治太祖,沛國桓邵亦輕之,及在兗州,陳留邊讓言議頗侵太祖,太祖殺讓,族其家,忠、邵俱避難交州,太祖遣使就太守士燮盡族之。桓邵得出首,拜謝於庭中,太祖謂曰:跪可解死邪!遂殺之。”這些都是殘暴的象徵。
還有如借倉官人頭安定軍心、夢中殺人、床頭捉刀等事,無不體現其奸的一面。所以,曹操奸雄人設,是靠自己做出來的,有沒有那句言論影響不大。
回覆列表
答案是:不會。曹操奸雄的人設並不只因為這句話。
曹操,於民族於國家,都是一位偉大的人,“奸雄”的人設不過是因為他直到死都沒有走出那一步:稱帝。
活該你曹阿瞞被稱奸雄,楊堅、李淵、趙匡胤,做了和曹操一樣的事情,有的人向自己晚輩皇位下手,這一點甚至還不如曹操,這些人,你看哪有人去說他們是奸雄的,一個個都是開國明君。
曹操,字孟德,今安徽毫州人,東漢傑出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內有黃巾作亂,軍閥並起,外有諸夷窺視中原,乘機想撈一把戰爭財。
曹操便是在這樣的亂世中起步,對內聯合諸軍閥平定黃巾,然後依次滅掉袁紹、袁術、呂布、馬氏,韓遂等割據,統一北方;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少數民族。
曹操以一方勢力,挽此天傾,在亂世中為北方百姓清理出一片休養生息的土地。北方平定後,他採取一系列政策,恢復生產和社會秩序,屯田、修水利,重視手工業,讓中原大地漸漸恢復穩定。
這一切,都是曹操以漢天子之名義做出的貢獻。
當然,曹操也因私憤做過殘害百姓的事情,與其“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哀民生多艱的感慨大相徑庭,這也是後來其扣上“奸雄”帽子的一大因素之一。
對待漢獻帝劉協,將其從乞丐堆裡救回,為其重新搭起了朝廷的架子,從名義上依舊是漢朝天子,曹操本人還是漢朝大臣。
這種微妙的君臣關係持續到曹操病逝,也正是這層關係最終沒有打破,讓曹操永遠做了一個漢朝的奸臣。
倘若曹操在晚年,打破這種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自立為帝,又何嘗不是和楊堅、李淵一樣呢?至少不會落下奸雄的稱號。
但,開國君主數不勝數,奸雄,我只認曹阿瞞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