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564064559046
-
2 # 使用者4483103466638
一、不穩定的核素透過釋放能量或粒子向穩定或相對穩定的方向過渡,釋放的粒子有:中子(n衰變)、氦核(α衰變)、電子(β.
-
3 # 建榮744
放射性是指某些元素(如鐳、鈾、α射線、β射線、γ射線等)自動地把原子核中的物質放射出來而衰變成另外的元素。放射射線肉眼看不見也感覺不到,只能用專門的儀器才能探測到射線。
-
4 # 文盲2008
有些原子具有放射性,簡單地說,這是因為這些原子的原子核不夠穩定——發生衰變以後的產物總質量通常比衰變前的原子核質量要小,就意味著一部分質量變成了能量釋放出來,使衰變之後系統變得更穩定了。然而物理學家,比如說盧瑟福,並不滿足於這種籠統解釋,他們一直在追問放射性的內部機制又是什麼。
我們知道原子核中包括質子和中子。中子不帶電,質子帶正電——這意味著它們之間存在著電磁力,應該互相排斥。但原子核仍然能結合在一起而不解體,這是因為原子核內還存在一種稱為“強相互作用”的力,叫“強力”。每個質子或中子都是由三個夸克組成的,而強力正是夸克之間的一種吸引力。我們之所以說這種力“強”,是因為這種力遠大於電磁斥力,能把質子和中子緊緊束縛在一起構成原子核。
但強力有個弱點:它的作用距離很短。而電磁力的作用距離則比較長。即使如此,在原子核的範圍內,電磁力也是無論如何競爭不過強力的。就算由於隨機的運動使得某個質子距離其餘核子稍微遠了一點,電磁力的排斥作用也不會強於強力的吸引力。由此看來,原子核任何時候都不應該解體。那為什麼核子有時候能掙脫核力(強力)呢?直到1928年,喬治·伽莫夫提出在微觀世界有一個非常奇妙的現象,叫作量子隧道效應,才解決這個問題。這個效應說,就算強力如此強大,質子或者中子仍然有一個微小的可能性會突然從它的束縛中穿越出來。
一、不穩定的核素透過釋放能量或粒子向穩定或相對穩定的方向過渡,釋放的粒子有:中子(n衰變)、氦核(α衰變)、電子(β衰變)、以及γ光子(γ衰變),一般一級衰變可以是前三種衰變加γ射線的複合衰變形式,或者單獨的γ衰變;最近發現原子在衰變過程也會釋放中微子。能量則以熱的形式釋放。
二、n衰變後核素的原子序數不變,原子量減1;α衰變後核素的原子序數減2,原子量減4;β衰變後,核素的原子序數加1,原子量不變;而γ衰變後,原子序數和原子量都不變。
三、無論是重核原子裂變還是超新星爆炸,都可以看作是原子核中粒子的重新組合,產生的新核素都有機會處於一種不穩定的激發態。因此,要達到穩態就要將多餘的能量釋放掉;而能量的釋放過程就是上面說到的各種衰變。由於不同的核子所處的能級不同,核素衰變的機率也不同,所以不同的核素有不同的衰變形式,也有不同的半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