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調詩人

    這個成語就是描述趙光義殺兄篡位的故事

    趙光義原名趙匡義,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親弟弟,趙匡胤當皇帝后,為了避皇帝的諱,改名趙光義。

    趙匡胤能成功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從手握軍權的大將搖身一變成為皇帝。

    毋庸諱言,趙光義是有很大功勞的,但趙光義所做的一切,絕不只是為了讓自己的哥哥趙匡胤當皇帝,而是為了自己有朝一日也能當上皇帝。

    當趙匡胤成功當上皇帝后,趙匡義開始一步步籌劃自己的帝王之旅,所有擋住自己走向皇帝寶座的人,一個個先後離奇死去。

    而首當其衝的,就是正坐在皇位上的北宋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

    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50歲的皇帝趙匡胤突然去世。

    趙匡胤死的當晚,趙光義進入宋太祖趙匡胤的寢殿後,宮中侍從遠遠見到燭影下趙光義不時離開座位,還聽到有斧頭掉落到地上的聲音。

    第二天一早,就傳出趙匡胤去世的訊息,這件事在史書上被稱為“燭影斧聲”。

    趙匡胤到底怎麼死的,一直沒有定論,是一樁千疑案,但無疑趙光義有最大的嫌疑。

    趙匡胤死後,還留下兩個兒子,次子趙德昭、四子趙德芳,他們才是趙匡胤皇位的合法繼承人,但奇怪的趙匡胤死後,趙光義搶在趙德昭、趙德芳之前來到宮中,在太監總管王繼恩的幫助下,登上了皇帝寶座。

    一時間朝野議論紛紛,都覺得趙光義的皇位來路不正。趙光義面臨著嚴峻的皇位合法性危機。這時趙光義為自己繼承皇位的合法性找出了依據。

    趙匡胤一共有兄弟五人,但老大和老五很早已經去世。只留下老二趙匡胤、老三趙光義、老四趙光美。

    趙光義說自己的母親杜太后當年臨終前,曾留下懿旨,命趙匡胤死後將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趙光義死後再將皇位傳於弟弟趙廷美。

    據說這份遺書藏於金匱之中(匱,盒子、櫃子的意思),因而這份遺詔被稱為“金匱之盟”。

    這份遺詔出來後,朝野又是一片質疑,懷疑這是偽造的。

    我們先不管其是否為偽造,但趙光義這樣做,雖然為自己繼承皇位找來一點所謂的合法性,可同時又出現了一個新問題,就是自己的皇位將來要傳給弟弟趙光美,而這是趙光義無法容忍的,於是一連串離奇的事情出現了。

    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也就是趙光義當上皇帝3年後,趙匡胤的次子趙德昭被趙光義一頓訓斥,回去後竟然自殺了。

    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趙匡胤的四子趙德芳也死了,據說是病死的,趙德芳死的時候年僅23歲。

    戲劇裡經常出現的八賢王,說是趙匡胤的兒子,到底是趙德昭,還是趙德芳,沒人能說清楚,還說八賢王有皇帝御賜的金鐧,可以上打昏君,下打讒臣,但這都是戲文裡編的,歷史上沒有八賢王這個人。

    趙匡胤的兩個兒子死了,下來唯一能與自己爭奪皇位的,就是趙光美了。恰好這時就有人告發趙光美圖謀造反。

    趙光美在趙光義當了皇帝后,為了避諱,改名為趙廷美。

    趙廷美也許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是對哥哥趙光義的巨大威脅,死亡的陰影時刻籠罩在頭頂,真可謂亞歷山大。

    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趙廷美被人告發陰謀篡奪皇位,被趙光義貶到西京(今河南洛陽)。

    到西京後,又有人告發趙廷美與兵部尚書盧多遜勾結,陰謀造反,於是趙光義再次將趙廷美貶到房州(今湖北房縣)。到房州不久,趙廷美就憂憤成疾,吐血而終,年僅38歲。

    這樣經過7年的時間,趙匡胤、趙德昭、趙德芳、趙廷美先後死掉了。

    從此再沒有人有力量能與趙光義爭奪皇位,趙光義終於可以放心的坐在皇帝的寶座上,並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子孫,但上天是公平的,他要為趙匡胤討回公道。

    公元1127年,金國軍隊攻破北宋都城開封,將宋徽宗、宋欽宗,以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俘虜,並押往金國,北宋就此滅亡。

    被虜走的徽宗、欽宗父子,在金國受盡屈辱後死去,後宮嬪妃、皇室公主更是被金國君臣肆意凌辱,其處境之悽慘,比草民尚且不如。

    只有宋徽宗的第九子趙構僥倖逃脫,跑到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成為南宋第一位皇帝。

    但是趙構可能是在逃避金兵追殺過程中驚嚇過度,以致失去生育能力,趙光義辛辛苦苦搶來的皇位,此時卻面臨無人可以傳位的尷尬局面。

    無奈之下,趙構聽從皇后及大臣的建議,從趙匡胤的子孫中選出一位來繼承皇位。經過選拔,趙匡胤的七世孫趙昚(shèn)被立為太子。

    公元1162年,趙構主動退位,將皇位禪讓於趙昚,史稱宋孝宗,宋孝宗被普遍認為是南宋最傑出的皇帝,在位27年。

    宋朝的皇位傳承,於是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詭異現象,北宋除了開國皇帝趙匡胤外,繼位的都是趙光義這一支的子孫;南宋除了開國皇帝趙構外,繼位的都是趙匡胤這一支的子孫。

    為什麼會是這樣,可以有一萬種理由來解釋,但我寧願相信,也許是老天憐憫趙匡胤,將被趙光義搶去的皇位又還給了他的子孫。

  • 2 # 張偉偉

    一直以來這個事件都頗受爭議。大致的故事是當時大宋皇帝趙匡胤或自己的弟弟趙光義當晚在宮殿一起喝酒,第二天趙匡胤就去世了。趙光義火速登基。在當天晚上有傳聞說“遙見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又聽見有斧頭落地的聲音。因此民間傳說是趙匡胤被自己親弟弟趙光義殺死了,但這一說法一直以來沒有強有力的證據。這一年宋太祖趙匡胤50歲不算高齡。

  • 3 # 情深深語夢夢

    燭影斧聲又叫斧聲燭影,指的是宋開寶九年(九七六)十月壬午那夜,宋太祖趙匡胤大病,立刻召集他的弟弟趙光義(這裡得說一下,有一種說法是太祖召集的是第四子趙德芳進宮商議後事,但被晉王知曉後未召進宮),左右都不知道這件事。席間,有人見到燭光之下,晉王趙光義離席,隨後就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吼之:“好為之”。隨後,晉王趙光義即位,史稱太宗。

    後世之人對這件事說法不一。一種說法是,趙光義謀害太祖篡位。又有說法,太后杜氏死前,曾經和太祖、趙光義立下“金匱之盟” ,定下太祖去世後由其弟光義繼位,所以當時只是太祖向晉王囑咐後事,並不是趙光義行篡逆之事。

    開寶九年(即九七六年)十月十九日那個晚上,趙匡胤當時病重,宋皇后派自己的親信王繼恩召第四子趙德芳進宮,以便安排太祖的後事。然而宋太祖的二弟趙光義早就對皇帝的寶座覬覦已久,在之前就已經收買王繼恩作為自己的心腹。當時,他得知太祖病重,便和自己親信程德玄在晉王府通宵達旦的等待訊息。王繼恩接到太后的詔書並沒有直接去找太祖的第四子趙德芳,而是直接去通知了晉王趙光義。趙光義一聽說這個訊息,馬上進宮,進入宮殿後並沒有得到宣召,而是直接進入太祖的寢殿。王繼恩報告訊息之後,回到宮裡,宋皇后立即就問問:“德芳來耶?”王繼恩卻回答說:“晉王至矣。”宋皇后見趙光義已到太祖寢宮,大吃一驚!知道會有變故,而且已經無法挽回,只得以對皇帝稱呼之一的“官家”稱呼趙光義,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趙光義答道:“共保富貴,無憂也!”

    “弒兄奪位”說:

    以《續湘山野錄》所載為依據,該書認為宋太祖是在燭影斧聲中駕崩的,而當時的宋太宗留宿于禁宮之中,實難擺脫弒兄的嫌疑。蔡東藩《宋史通俗演義》和李逸侯《宋宮十八朝演義》都沿襲了上述說法,並加以渲染,增添了許多宋太宗“弒兄”的細節。但是在司馬光的《涑水紀聞》的記載為宋太宗辯解開脫。據《涑水紀聞》記載,宋太祖駕崩後,已是四鼓時分,孝章宋後派人召太祖的四子秦王趙德芳人宮,但使者卻徑趨開封府召趙光義。趙光義大驚,猶豫不敢前行,經使者催促,才於雪下步行進宮。據此,太祖死時,太宗並不在寢殿,因而不可能“弒兄”。畢沅《續資治通鑑》即力主這一說法。

    “無法擺脫嫌疑”說:持這種說法的主要是由於太祖駕崩之前,趙光義留守宮中。《涑水紀聞》中也寫到,宋後召的是秦王趙德芳,而趙光義卻搶先進入宮中,造成既成事實。宋後女流,見無回天之力,只得向他口呼“官家”了。

    《宋史·太宗本紀》一書中曾經提出過一連串的疑問:太宗即位後,為什麼不照嗣統繼位次年改元的慣例,急急忙忙將只剩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為太平興國元年?既然杜太后有“皇位傳弟”的遺詔,太宗為何要一再迫害自己的弟弟趙廷美,使他鬱郁而死?太宗即位後,太祖的次子武功郡王趙德昭為何自殺?太宗曾加封皇嫂宋後為“開寶皇后”,但她死後,為什麼不按皇后的禮儀治喪?上述跡象表明,宋太宗即位是非正常繼統,後人怎麼會不提出疑義呢?

    “偶然致死”說:

    近代學術界又提出了,太祖死於非命。太祖有家傳的躁狂憂鬱症,估計太祖死前,曾經狂躁症發。當時,太祖正在熟睡,而早就對花蕊夫人有意的太宗,調戲她,被太祖發現,怒而斥之。趙光義起了殺心。

    “金奎之盟”說:很多史料都記載,太祖在位時,曾經立下約定,太祖百年之後,由他的弟弟趙光義繼承大統。

    歷史就是這樣眾說紛紜!

    因此,燭影斧聲便成了宋朝最大的疑案。

  • 4 # 樹葉極光

    燭影斧聲,也稱斧聲燭影,是指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召晉王趙光義議事(另有記載說,是召太祖第四子趙德芳進宮商議後事,被晉王知曉後未召進宮),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遙見得燭光下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另有記載說“好做,好做”)。後晉王趙光義繼位,史稱太宗。

    對此事件後世議論不一,一說光義謀害太祖篡位;又有說太后杜氏去世前與太祖、趙普立下“金匱之盟”,定下太祖去世後由其弟光義繼位,所以當時只是太祖向晉王囑咐後事,並不是趙光義行篡逆之事。

    對此事件史料記載不一,爭論一直存在。

    我的想法是:

    人心叵測,慾望難度凡人心。趙匡胤就是趙光義氣死的。雖然有“金匱之盟”,趙光義也有實權。只要趙匡胤死了,趙光義就是名正言順的繼承人。表面上,他沒有理由殺了他二哥,也沒有必要背個罵名。

    但是,就怕但是。

    他二哥一天不死,他就一天當不上皇帝。萬一他死在老二前面,他一天皇上都沒有做過,這不要緊,要緊的是:他的子孫後代可就涼涼了,都做不了皇帝,還可能被殺。

    看看以後電視劇般的故事吧,趙匡胤的兩個沒有實權的兒子死了,趙光義的四弟死了,所有能夠威脅到趙光義的子孫後代當皇帝的人都死了。好神奇啊,趙光義的主角光環太牛叉了。這可不是電視劇呀,這是真實的人類社會。

    蒼天真的有眼的,故事的結局卻是趙光義的最後一個後代趙構沒有後人。不得不把皇位又還給了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宋高宗趙構養子:趙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後改名瑗,賜名瑋,字元永。

    做了壞事,原來真的是要斷子絕孫的!機關算盡,卻想不到老天有眼。“燭影斧聲”給我們留下的不僅僅是個故事,而是人性的最後歸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正常飲食才能使自己的腸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