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緣圓起名
-
2 # 盤龍山一女子
一種習俗,流傳了這麼多年,已經是一種文化遺產了,沒有強迫任何人,你不去也沒人說你,有這種習俗的地方,到了時候都會去的,但現在大家都比較忙,在外離家遠的也就不回去了,別的時候也是可以去上墳的,不一定非得在這個時候,能回家的就去唄,有機會緬懷祖上的機會有限,不忘前人經驗教訓,繼續往前進發……
-
3 # 抖貓看天下
我們這邊的習俗一般都是在清明節前上墳,尤其是老年人對上墳的時間要求就是隻許提前,不能推後。
但我注意看了下,很多陵園安排的免費執行班車時間是在清明節前後,一共三天時間,第三天也都是有不少人去上墳的。
陵園作為專業機構,應該是不會不瞭解風俗,所以應該是清明節後應該也是可以的。
說實話,上墳是對前人的懷念,是一種精神上的寄託,是中華文明的傳承,是要慎重對待的!
中國傳統文化中,就是"宜早不宜遲",天時地利,將時辰放在前面,說明時辰很重要
建議上墳還是按照長輩的要求來吧,如果可以的話儘量安排在清明節前。
-
4 # 楚湘閣主
清明節上墳,以此寄託對故去的親人和先輩的哀思和紀念之情,這是流傳千年的中華民族之優良傳統,也是根深蒂固的中華傳統文化之一,無論你是何人,身居何高位,或富甲四方;又或者身在何處,漂泊異鄉,到清明節前都不由自主地懷念起先輩和仙逝的親人,或故去的至愛好友。上墳祭奠,寄託哀思,表達懷念之情!華人之不忘祖,不忘根在哪裡?從哪裡來?先輩為後世作出的犧牲和貢獻,等等都深深刻在後輩的心上。所謂葉落歸根,不忘人之初便是這種思想文化的延續。所以千百年來老幼婦孺傳誦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便是這一世代傳統的真實寫照。你可以不知向何處去,但你不應該不知從何處來?傳統文化中,即使你官位再高,財富再多,也要敬重先輩,紀念故去的親人!如若不敬,便是大不敬,大不孝之惡行,就會被鄉親,朋友所不屑,鄙視。因此,清明祭祖既是傳統中國文化隆重和嚴肅的事情,現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清明節前後,許許多多在外工作生話,或從商等人,不遠千里都趕回家鄉上墳祭拜先輩親人,當然,順帶興起一種清明節文化現象,比如,外來工作,學習,生活的人回到故鄉探探鄉親故鄰和朋友聚會,敘敘別後情誼等等。
至於清明上墳的時間先擇,是否非要在節前,倒沒有統一之規定或習俗。清明上墳的宗旨是祭奠先輩,寄託哀思,表達後人的懷念之情。中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東西南北,習俗,方式千差萬別,各地域,南北方風俗不同,各民族風俗有別,有的地方十里不同俗。沒有非得要拘泥於清明節前,要看你本家宗族的風俗習慣,以什麼方式,什麼時間上墳祭奠為妥。我們那有的地方對新墳祭奠(即親人故逝後第一年清明上墳)的習俗是要在清明前上墳燒紙,其它就沒具體的時間規定,怎麼方便就怎麼安排。不過大多數情況是在清明前上墳。
清明節快到了,我們發揚尊重這一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在寄託對故去先輩親人哀思懷念的同時,更要不忘了為建立新中國而壯烈犧牲的先烈們,對他們表達深深的懷念之情!
-
5 # 紫月亮的姐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又叫踏青節、掃墓節、鬼節等。它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十月初一的寒衣節,被稱為中國三大“鬼節”。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祭祀時間各地有所差異,大多在清明前後。據史料記載,過去北京人掃墓在清明附近的“單日”進行,只有僧人在清明當天祭掃墳墓。浙江麗水一帶則在清明節的前三天和後四天的範圍內掃墓。山東多數地區在清明當天掃墓,有些地方在清明前四天內掃墓。部分山西人在清明前幾天先掃一次,在清明當天,一個村裡同姓的人再次掃墓祭祀共同的祖先。不過,現代的人都不過多將就這些禮儀,一般都選擇清明當天去掃墓。膠東這裡現在儀式很簡單,清明當日掃墓人早早起床打紙錢,炒幾個菜,拿上幾瓶酒,到已故的祖先和親人墳前燒紙,磕頭祭拜。由於近幾年發生了幾次山火意外,人們的防火意識增強,政府也加大了監管力度,人們通常都買些鮮花代替紙錢進行祭拜了。
-
6 # 辰一34982538
謝邀,清明上墳是中國的文化傳統節日,據說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從古至今已經行成一個文化習俗了,是緬懷故去的親人先輩們的一種哀悼,以表示敬意與孝心。沒有人說非得清明前去上墳,也是根據個人時間安排的。但世上流傳著一句老話‘早清明,晚十一’。
-
7 # 牛氣沖天20210214
在膠東農村,清明祭祖上墳,有很多特殊的習俗。
首先,上墳是從寒食到清明的三天中,哪一天都可以。但是,如果是剛去世不到三年的,就是所謂的新墳,必須要在清明前上墳,而不能等到清明這天上墳。
其次,婦女不能上墳。不管你是閨女還是媳婦,都不能到墳上去。老輩人講婦女上墳不吉利。當然,這都是老傳統、老習俗,如今已經不講究了。
第三,上墳時要在墳上壓單層燒紙。意思是給逝去的人脫棉衣換單衣。因為春天來了,天暖和了,要適時穿單衣了。農曆十月初一時上墳是壓雙層紙,意思是給去世的人穿棉襖衣過冬。
另外,如果遇上閏月,不管閏幾月,上墳時都不能動土。閏月時還不能豎碑。就是給墳頭填新土也不行。
這些都是膠東地區的規矩,不過有些已經不講究了。
-
8 # 七嘴八舌有問有答
清明節(也叫踏青節),傳統節日,始於周朝,約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清明在二十四節氣裡是第五個節氣,雖意播種,而是祭祀節日,也是祭祖、掃墓的重要節日,2006年國務院批准把清明節列入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名錄,可見其節日重要程度。要問非得在清明前上墳嗎?回答是肯定的!但這還要根據當地風俗習慣進行,因為有十里不同俗,五里改規矩之說,個別細節方式不同。比如我們這裡,必須是清明節前幾天上墳,大多依男士為主,多去為佳,沒男士的,女士亦可上墳。上墳祭祀後主要是添置新土,撥去雜草,清理乾淨,墳頭插上柳樹條,意為後繼有人。我們這裡多為下午三至六點上墳,但要合理計劃時間,因為有杜牧詩為證,清明時節雨紛紛,天也為祭日拋淚,必須錯開雨期,清明節前完成上墳任務,因為一年之中只有清明節祭祀時墳才可動土,否則有不吉之說。
-
9 # 莫安營
最初,是在清明前一日或前兩日上墳掃墓的。所謂“清明節”,是由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及古時的“寒食節”合二為一而成的。古人早先在寒食節祭掃祖先墳塋。寒食節則在清明前一、二日。
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避禍亂,流落異國十多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勞苦功高。後來重耳歸國成為著名的“晉文公”,介子推則隱居深山。晉文公再三請其出仕,不允。放火燒山逼介子推出山,介子推仍不出,被活活燒死。為紀念介子推,便有了“寒食節”:禁菸火,吃冷食。後世以為寒食傷身,恢復舉火,而寒食節則逐漸演變成祭掃祖先墳墓的禮儀節候。
唐太宗於開元二十年(732)頒佈詔令:“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世相傳,浸已成俗。士庶……宜許上墓……編入禮典,永為常式。”可見,唐朝時寒食掃墓已非常流行。由於寒食與清明時間接近,所以這幾天漸漸都成為上墳掃墓的節候。唐代詩人寫道:拜掃無過骨肉親,一年唯此兩三天。
古人在清明時節掃墓時,還保留著寒食禁菸火的習俗,不一定非要燒紙錢,而是把紙錢壓在墳頭,表示此家有後,已來祭掃。明代《帝京景物記》記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
在一些地方,清明掃墓並不限於那兩三天,前後十日內都可以。一般選擇逢單數日。
清明節是一個神奇的節日,不僅要祭拜祖先,還要踏青郊遊。春風送暖,生機勃勃,活著的人們要好好活著,才是對死者最好的報答。
-
10 # 葉公來幫忙
你好!非得在清明前上墳嗎?我的回答是“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由於我們國家地大物博,民族眾多,風俗習慣自然也就眾多。雖然不一定非得清明節那天去上墳,但清明這天是一定要去上墳祭祀先人的。
清明時節雨汾汾,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知杏花村。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對於華人來說,清明節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是一年一度華人對自己祖先表達敬意與感謝之意的節日。在中國的傳文化中,祭祖是和孝道繫結在一起的,若是不參加祭祖,就是一個不孝順的人,一個數典忘祖的人。
由於各地風俗不一,掃墓癸祀的做法也不相同。在江西贛南客家地區,許多地方一年要掃三次墓。
第一次是大年初二日。大年初二一大早,沉浸在新年喜慶氣氛之中的家家戶戶,紛紛把過年前就買好了的雄雞提到墳上去宰殺,然後拿回家裡退毛、剖肚、清理乾淨後,一吃過早飯就用藍子盛著各種祭品來到各自家裡親人的墳墓上燒香掛紙,一邊.祈追思故人,表達哀思,一邊祈祈求祖先和蒼天在新的一年裡對家人、對事業的護佑。放眼四望,那人流,那陣勢,別有一番風味,組成了客家人過年的一道獨特風景。
第二次就是清明節。清明這天一大早,家家戶戶都會傳出殺雞宰鴨的熱鬧聲。有的村莊會以姓氏牽頭宰羊殺豬,然後抬著祭品、排著長長的隊伍來到祖墳上祭拜祖先,寄託哀思。
回覆列表
如果你清明前不去的話,也不能把你怎麼樣。這個答案不是絕對的,相對來講,在清明前上墳,是有諸多的好處。
清明是一個節氣,也是中國流傳已久的傳統節日,是一個祭祀的節日。這一天是地府的所有靈性過節的隆重日子,俗稱鬼節。此時陽間的後人,要為已過世的親人長輩,紛紛送上冥府使用的陰幣,元寶等(相當於陽間的人民幣)祭祀品,表示後人對先人的尊敬與深深的哀思。
又有一說,燒錢不燒後。鬼過節如同我們人過年,你說是不是需要提前預備好呢?此文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