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袁聰

    現代漢語中,語言文化現象有:成語文化、俗語文化、諺語文化、鄉音文化、方言文化、白話文文化、文言文文化、敬辭文化、修辭文化、比喻、形容詞語文化、語性結構文化、詞性結構文化、禮儀禮節用語文化、貶義用語文化、普通話語文化…………等。

  • 2 # 手繪幸福

    語言地域和使用習慣的不同,產生新詞俚語;網路用語符號化、數字化、字母化,便於書寫,表達上偏向口語化、通俗話,受到很多人追捧,豐富了現代漢語詞義,同時挑戰了現代漢語的規範性。

  • 3 # 冷雨似箭

    現在漢語中有哪些語言文化現象?回答如下:一,有趣的配搭:漢語中,有些短語看似動賓關係,實際動詞和賓語並沒有支配與被支配的關係,如:明明是“在食堂吃”卻說成“吃食堂”,明明是被“太陽曬”卻說成“曬太陽”,明明是“自己哭”卻說成“哭鼻子”等詞語。二,有趣的反義:有些語句關鍵成合用含義相反的詞,但整個句子表達出的意思卻相同。例如,“你真不是個東西”!這句話蘊含著戲謔或辱罵對方的意思,但又反過來說:“你真是個東西”!也同樣表示不出好話的意思。三,有趣的語序:一位信徒在做禱告時煙癮發作,他問牧師:“請問我禱告時可以抽菸嗎”?牧師告訴他不可以,因為這是對神的不敬。在下次做禱告時信徒煙癮發作時,他這樣問:“牧師先生,請問我抽菸時可以禱告嗎”?牧師不假思索:“當然可以”。時時刻都念著神,這是對神極盡虔誠的。兩句話的語序不一樣,意義也各有側重,但目的和結果可能是一樣的。四,有趣的錯用:很多成語流傳悠久,意蘊豐富,意義用法也約定成俗,不能“望文生義”。但是對許多成語人們卻喜歡“望文生義”,甚至許多錯誤用法有取代正確用法之勢。如:“炙手可熱”這個成語,原是貶義詞,比喻氣焰很盛,權勢很大。但許多人把它當成中性詞用,當成“很盛行,受熱捧”的含義使用。五:有趣的拆詞:漢語中有些詞是穩定的,不能把它們拆分插入其它的詞,比如“動員”不能拆成“動x×的員”,又如“舒服”一詞,只能說“舒服一下”而不能說“舒一下服”。而有些句子要把意思表達完整,可能就要求某些詞要拆分並加入其它的詞,如“打架”,一般都會說成“打了架”,“打了一架”等詞語。

    在以上這些漢語現象中,有些是獨立的,而有些是可演變的。

  • 4 # 謝謝您88888888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達,現代語言的表達方式越來越來越豐富,現舉例說明:只要你年滿十八歲,就得申請身份證,現在無論你乘車(長途)、坐飛機、坐高鐵都要出示身份證,但隨著科技進步,在身份證基礎上衍生出電子身份證。還電子戶口簿,電子社會保障卡,身份證、戶口簿、社會保障卡是現代人必不可少的三種證件。戶籍在廣東的人,只要你在微信下載《粵省事》按提示操作就可以申領電子身份證,電子戶口簿,電子社會保障卡,還可以提供交費、扣費等便民服務,所以說科技的進步,語言文化的表現方式也越來豐富。

  • 5 # 野駱駝9777

    漢語言中有哪些文化現象呢?

    回答

    漢語言中文有很多,多姿多彩,光輝靈動,搖曳多解的漢語言文字,是世界上表意最豐富的語言,也是組合多元變異最強的語言,一個字往往可以和不同的字組成不同的詞語,能表達出多個意思,意向,有的詞意正說反說都行。並且有的詞語還能可以顛倒用,不但意思明白,而且詞義有趣多變,譬如,——可能“長不太大”與“長不大”,——口渴了“快喝點水”與“快喝水”,“太”字與“點”字,加上後意思還是相同。

    反語修辭也是造成含蓄和耐人尋味的幽默意境的語言手法,手段之一,譬如,環境簡直太美妙了“與”環境簡直不可能再美了。“不可能”三字加入就全面修飾成了一句反語,意境還是原來的環境太美妙了。

    有些有兩個意思,相近的字組成的詞顛倒過來唸,意思仍然不變。譬如;喜歡—歡喜,積累—累積,把頭—頭把,真正—正真,樹倒—倒樹。

    有完全相反兩個字意的二字組合在一起,表達的意思是相同的。譬如;你自己惹出的是非,自己承擔好了麼?“是非”是兩個完全相反的字義,組合在一起表達的意義是相同的。

    有的內容相關聯的字顛倒後,意思仍然相近。譬如;班上—上班,膽大—大膽,少年—年少,夜半—半夜。

    還有很多由兩個意思相近的字組成的詞語是不能顛倒用的,譬如;生產—產生,現實—實現,氣節—節氣,官宦—宦官。

    有些不是近義的詞語也不能顛倒用。譬如;官人—人官,扛上—上扛,抗爭—爭抗,看戲—戲看。

    中文離奇古怪的現象是修辭。譬如;有些主語結構中,主語反而是動作的承受者;在動賓結構中,賓語反而是動作的發出者。這都是任何一種語言所不能比擬的特殊語言組成關係。要想充分認識,懂得了解漢語言的現象本質,絕非一日之功,一孔之見。要認真理解其精髓,由淺入深,逐步達到一定的知識文化文學正確使用漢字水平。

  • 6 # 尼古拉斯憶心

    漢語言是漢民族的共同語,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和精神滲透其中,不斷創新和發展,幷包容、吸收其他國家和民族先進文化的精髓。漢語言主要以人們日常交流和文學作品的形式存在,即口語與書面語,前者靈活性強,不具有具體的形式。後者包括小說、散文、史記、傳記等形式,以及獨有的格律詩、詞、曲、賦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具體存在,被譽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化石。本文將會以現代漢語言文學為例,對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漢語言之間的關係進行研究,來探討現代漢語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的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衝擊,現代漢語言發展至今,也吸收和改良了本民族以外的文化,尤其在現代漢語言文學作品上體現比較明顯。但是更多的創作者還是選擇取傳統文化之精華繼續傳承了下來,成就了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學經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看出現代漢語言文學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1、思想中國傳統思想是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往往滲透在現代漢語言文學作品中。例如,現代漢語言文學就深受科學民主思想的影響,再表現形式和表現手法上積極革新,在漢語言文學中詩、詞、歌、賦、新詩、雜文等形式上又建立了現代小說、話劇、文學報告等文學體裁。2、文化民俗中國民俗文化博大精深,經過千百年的沉澱和傳承形成了具有地域性和時代性的產物。現代漢語言文學的很多作品中都有對民俗文化的描述,作者將民俗文化融入作品,可以借用具體民俗來表現地域特點或特定的時代背景,也可以將某一地域的人文素養呈現給讀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語言特點漢語豐富、靈活,具體體現在文學作品中,表現問文學句式、句型的多樣,包括長句和斷句,整句和散句等,現代漢語言文學中雖然有所改良,但是依然有很多作品採用傳統句式與現代句式相結合的表達方法,增加作品的可讀性。

    1、文學形式現代漢語言文學是具有時代特點的歷史產物,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現代漢語言文學在文學形式上進行了革新,除了傳統的詩、詞、賦、曲、史記、傳記等還建立了現代小說、話劇、報告文學的形式。2、文學語言現代漢語言文學作品語言更加豐富,它既包括日常語言也包括藝術語言,既包括常規語言也包括變異語言,隨著網路的發展,許多新詞熱詞也出現在文學作品中,方言也成為地域特色被應用於其中。此外,現代漢語言文學作品也對抒情方式、敘述方式、議論方式等進行了自我創新。可以說現代漢語言文學的文學語言更加豐富。3、文學作品風格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創作者透過文學作品來表達自己的態度和觀點,每個人在語言風格上都獨具特色,透過語言的運用和句式的變化可以大體判斷作者是誰,或者是哪一流派,例如魯迅的文學作品語言使用都極其質樸,鮮有新穎的詞語。五、結束語漢語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也是重要載體。其發展至今,依然富有生機的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中,既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也有創新和發展,二者缺一不可。在資訊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汲取外來文化的精華,保持和提高自己的文學熱情,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延續做出自己的貢獻。

  • 7 # 億水清

    現代漢語語言豐富多彩、博大精深,可以說是世界上詞彙最全面、表意最豐富、融合性最強的一種語言。現代漢語詞彙是由先秦兩漢打下基礎,魏晉隋唐宋元時期不斷充實加強,明清時期形成雛形,“五四”以後進一步完善,現代多方融合形成的。

    中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各群體歷史背景、地理環境、風俗習慣、經濟狀況等都存在差異。導致現在人與人、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交流方式發生很大的差異,可謂百花齊放。

    現代共同的語言——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語音、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漢名族共同語言。1955年規定國家通用語言為普通話。現階段中國約70%的人具備普通話使適用能力,全國範圍內的人口基本做到聽懂的單項交流。只有普通話實現了大一統的局面。

    方言,各地差異顯著,學術界觀點對於它的區分也不統一。如果多加留意,你會發現各方言參差有別。區域與區域不同、民族與民族不同、省與省不同、甚至最小的每個鄉鎮說話都有所不同。現在官方分類有官語、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話、粵語、閩語、晉語、徽語、平話10個區,80多種方言,在加上語音、語調、詞彙的不同,衍生出了不知道有多少種。

    網路用語。隨著網際網路發展而形成的一種新興用語。包括中英文字母、標點、符號、拼音、圖示(圖片)和文字等多種組合。網路用語新潮、多樣化,還不乏一些低俗的詞彙。這樣說可能大家沒什麼概念,下面適當舉例。如GG(哥哥、結束),MM(妹妹),1314(一生一世)、幸福ing、稀飯——喜歡、拜拜——再見、“恐龍”——長的不漂亮的女性網民、哇噻、(^_^) ”——微笑、“高富帥”、“元芳,你怎麼看”。網路語言已成為網民在網上交流必不可少的“通行證”,然而在日常生活的應用中,由於一些詞彙溝通障礙,網路語言在帶給人們新奇感覺的同時,也給人們的交流造成不便。

    農名又農名的慣用語,工人有工人的慣用語;汽車司機的行話和海上水手不同,青年學生的打諢也使老頭子瞠目;娛樂圈的聽不懂金融圈的專業術語,官家聽不懂土匪的黑話。中國的各行業、各階層、各圈層裡都有自己的專用語,不過這些都是活鮮鮮的詞彙和用語。

    這些各式各類的文字、詞彙、術語、圖形形成了現在我們在社會中溝通的媒介,有的生澀、有的搞笑、有的專業、有的則顯得無厘頭。總之,我們生活在一個文化包容性極強的國度,生活在一個紛繁多彩的社會中。

  • 8 # 黃河3515

    不知大家注意了沒有,現代漢語中有一種現象很亂,那就是“說服”的讀法,尤其在最為大眾媒體的電視劇或其他節目中,有的念shui fu,有的念shuo fu,甚至在同一時段現兩種念法。我曾在微博中幾次抨擊過中國漢語言文字改革的滯後,指的就是“說服”。大家都知道“說服shui fu”是古漢語,而現在口語中再念shuifu是不是非常別忸? 本來“說服”一詞的意思就是透過說教讓對方信服,一般都是用嘴說出來讓對方聽,重點是說,所以用shuo fu最為貼切,況且隨著時代的發展語言的進化,再在口語中跳出個古漢語實在不妥,甚至逆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為何沒能率軍一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