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隻白頭翁

    諸葛亮是因為品行符合儒家標準而被吹捧神話,情節場景可以神化,但歷史現實不能神化。所以出現了誇張的能力和現實功績的矛盾。

  • 2 # 男半神

    首先歷史上的諸葛亮並非演繹裡寫的那樣呼風喚雨。

    諸葛亮最擅長的不是帶兵打仗而是和蕭何一樣治理內政負責後勤,他是個政治高手。劉備進軍蜀地帶的是龐統,而在佔領了蜀地龐統死了,之後打漢中時軍師是法正,說起軍事才能在劉大耳朵看來諸葛亮其實是不如龐統和法正的。

    諸葛亮在六出祁山的時候其實是內憂外患,諸葛亮為首的荊州幫和李嚴為首的益州本地幫已是劍拔弩張,而且益州本地的老百姓也不支援打仗,諸葛亮連年北伐讓蜀地民不聊生了。

    我覺得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最有機會的

  • 3 # 綠球永珍

    諸葛亮在中國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是智慧的象徵,在歷史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很多方面都能左右戰爭的結局,時勢造英雄,這麼一個善於出謀劃策的人為什麼沒能統一天下那,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國的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沒能統一天下有下面幾個方面:

    1.君主的無能,根據諸葛亮的隆中對計劃,要先佔領荊州的,但是劉備出身貧寒,性格比較懦弱,沒有魄力,遇見大事比較猶豫,諸葛亮幾次勸說,都因劉備的猶豫而擱淺,最後被曹操把荊州佔領了,雖然最後被劉備打了回來,但是耗費了大量的物力人力,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劉備的軍事實力。劉備的後代劉嬋更是無能,比起劉備有過之而不及。

    2.蜀國後備人才不足,諸葛亮自己是個人才,但是不知道儲備人才,大事小事通通自己上,把自己累的不行,諸葛亮病逝就是自己操勞過度,戰爭前期死了很多人才,導致後續人才跟不上。

    3.失誤於隆中對計劃,原因是隆中對提過這樣一句話“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出荊州之兵攻打洛陽,將軍你率益州之眾出秦川,那時百姓無不簞食壺漿迎將軍者乎?”看起來兵分兩路攻打是好的計劃,但是荊州、益州相距上千裡,兵分兩路必然會削弱劉備兵力上的優勢,最後關羽荊州被孫權偷襲殺掉,還丟掉了荊州。

    這個問題大家怎麼看,

  • 4 # 清風奇談

    諸葛亮在我們百姓的心目中是智慧的化身,同時又是個大忠臣,是我們普通民眾仰慕的偶像。諸葛亮常常把自己比成管仲和樂毅,這兩位都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一個幫齊桓公稱霸,一個差點滅了齊國。

    諸葛亮名聲震天但是事業最後還是沒有成功,第一個原因是魏國強大,蜀國弱小。魏國佔據中原富庶地區,人口多兵強馬壯,蜀國土地貧瘠,人口稀少。諸葛亮長期對外戰爭,而蜀國的經濟和人口支撐不起這樣的戰爭。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諸葛亮本身的問題。諸葛亮是搞政治的高手,他的政治才能高於軍事才能。魏華人才濟濟有司馬懿,鍾會,鄧艾這些傑出的軍事家。諸葛亮在劣勢條件下能夠全身而退已經不容易了,要想滅掉魏國難於登天。

  • 5 # 電視劇裡看歷史

    歷史不是由某些傑出人物決定的,歷史就是歷史

    馬爺爺鎮樓

    諸葛亮的確有管仲、樂毅的能力,但三國不是戰國,這也是他最終為何沒能率軍一統天下的原因。

    諸葛亮剛入職劉備集團時,劉備兵不過三千,將不過關,張,趙,最要命的是劉備當時只是依附在劉表的新野小縣,自己沒有地盤,也就沒有能力招兵買馬,擴充實力,這情況和管仲樂毅完全不能比,管仲在齊國為相時,齊國早就是東方的老牌強國;樂毅仕燕時燕國雖然不強,但多少是個國家,也有東漢的幽州,遼東,冀州一部的土地。只有諸葛亮,一清二白什麼都沒有。況且就是背後有一個國家的支援,管仲也只是助齊桓公獨霸天下,沒能讓他取代周王成為天下共主;樂毅也只是輔佐燕昭王,攻下齊國七十餘城,也就是東漢的青州,兗州大部,並沒有統一華夏。

    那麼諸葛亮近乎白手起家,助劉備取荊州,益州,三分天下有其一,兵馬七十餘萬,戰將千員(夷陵之戰前),成為天下第一霸主,此軍功可比擬樂毅;

    蜀國建立後,諸葛亮定法律,促生產,使得蜀國的蜀繡不僅銷往東吳和曹魏,還遠銷東南亞和天竺等國,為蜀國換來了大量的軍餉,使得蜀國能以一州之地維持三分天下的局面近60餘年,不得不說此政務能力可比擬管仲。

    然而事物的發展是不由人定的,蜀國能以一州之地維持天下三分已經是極限,從兵馬,國力任何一方面來說蜀國都難以對抗擁有40萬軍隊,原東漢三分之二州郡的曹魏的對手,自然也就難以率軍一統天下了。

  • 6 # 流血的王冠

    諸葛亮一統天下失敗的主要原因有:

    1、其本人治戎為長,奇謀為短:諸葛亮政治才能遠高於自身軍事才能,軍事不是他擅長的部分,且其缺少應變之才,用兵非其所長。陳壽對於諸葛亮的評價“與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2、蜀吳聯盟不鞏固,步調不一致:諸葛亮所進行的北伐戰爭基本上是單方面的,出兵前沒同東吳協調好,導致孤掌難鳴,最後被魏國各個擊破。

    3、北伐戰爭不符蜀國國情:連年用兵極大地消耗了蜀國的人力和物力。蜀華人口只有九十四萬,而軍隊卻有十萬。而魏國用於作戰的一線軍隊達到二十萬!實力遠在蜀國之上。

    4、北伐戰爭後勤保障無法保證。後勤保障跟不上是此處北方戰爭的一個死結。七年間五次出師,其中三次退軍與軍糧有關。蜀魏兩國之間隔著崇山峻嶺,山道崎嶇,運糧極為不便。這對軍隊戰鬥力無疑打擊巨大。

    5、隆中戰略遭到重大挫折。諸葛亮是在當初的戰略設想沒有得到充分實現的情況下進行北伐的。內外形勢的發展與變化不都是諸葛亮所能左右的,一個荊州之失,一個夷陵之敗,極大地打擊了諸葛亮的隆中戰略。

    補充: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

    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

  • 7 # 使用者60357176826

    不是諸葛亮無法統一天下,而是三國時期BOSS級人物太多,諸葛亮能夠以一己之智扶持一個龐大的蜀國已經牛批的不得了了

  • 8 # 一貳一橙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以他們兩個人為榜樣,可問題是他們兩個人不也沒統一天下啊,所以三分諸葛亮不是很正常嗎?

    那諸葛亮為什麼要自比管仲,樂毅呢?他的理想又是否實現了?

    為什麼自比管仲,樂毅

    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國相,史稱“華夏第一相”。在他的輔佐下,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地位直追周天子。“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樂毅則是戰國時期燕昭王手下第一大將,統率五國軍隊連破齊國七十餘城,差點滅亡了東方最強大的齊國。唐朝立武廟十哲,宋朝列古今七十二名將,昌國君樂毅都是其中之一。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恰恰表現了他的理想就是成為當世名相,當代猛將,國之柱石,後世楷模。當然這也可以說是他的野心,畢竟內外兼修,文武雙全的人物也確實太少。三國時期也僅是北方有個曹操,江東有個陸遜,諸葛亮只能勉強也算一個。

    那諸葛亮的理想達成了嗎?

    可以說達到了,也可以說還差得遠!

    表面上來看諸葛亮的理想說白了就是“大權獨攬”,既管朝政,要理軍政。所謂“事無大小,鹹決於亮”;包括劉禪自己也說:“政則葛氏,祭則寡人”。這些都表明諸葛亮是真正意義上的權臣。

    要從實際來看諸葛亮離他的理想又差得很遠。

    管仲的“九合諸侯”,諸葛亮就沒做到。曹魏,東吳,南中的蠻,西北的羌,遼東的公孫氏有哪個集團服過他的?

    樂毅“統五國之兵,連破七十餘城”的軍事成就諸葛亮也達不到,五次北伐都打得束手束腳,所得戰果根本不能和樂毅相比。

    所以我認為諸葛亮所達成的“理想”是隻有其骨血,沒有其靈魂,只有其外觀,沒有其內在,只是一種“自我安慰”式理想。

    不過在當時的條件下能做到諸葛亮這樣成就的也實在不多,就算是曹操,陸遜也未必就能成管仲,樂毅之功,何況深受各方面限制的武侯呢?

  • 9 # 小文章大視野

    這話說的,很是無厘頭啊。

    什麼叫“自比”,用一個通俗易懂的話來說,就叫吹牛。那麼,吹牛的話有多少可信的價值呢?不過,話雖然這麼說,但是綜合諸葛亮的一生來看,他的成就,是要遠遠高於管仲、樂毅的。

    這個問題其實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時候就有人問過,而且諸葛亮也回答了。當時東吳第一謀士張昭質問孔明說:“你這貨不是自比管仲、樂毅嗎?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樂毅則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這兩個人都是天才級別的人物。而你呢,劉備三顧茅廬,把你請了出來,怎麼還被曹操打得丟盔棄甲呢?”諸葛亮直接就嘲笑張昭“鵬飛萬里,其志豈群鳥能識哉?”,然後說明了劉備的處境和麵對曹操時的實力差距,然後畫龍點睛地誇了一下自己的功績:“博望燒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輩心驚膽裂:竊謂管仲、樂毅之用兵,未必過此。”大意就是哥從來不吹牛,哥打了勝仗,這就是根據。

    當然,這也算是諸葛亮剛剛出山時遇到的一個小小的插曲罷了。那麼,諸葛亮的功績和管仲、樂毅相比,又有那些獨特之處呢?

    諸葛亮在劉備第三次到茅廬拜訪的時候,直接給劉備做了一個職業規劃,也可以說是劉備集團的戰略指導:北拒曹操,東和孫權,下荊州,奪西川,先在未來的格局中佔據一席之地,然後根據時局發展趁機奪取天下。如此透徹的時局分析,用劉備的話說,就是“萬古之人所不及也”。

    管仲

    之後,為了達到這個戰略目標,諸葛亮是先在曹操傾巢南下時保全了劉備,之後說服了孫權聯合抗曹,在赤壁之戰後不失時機地奪取了荊州,使得漂泊半生的劉備第一次在實際意義上有了當家做主的感覺。其後,劉璋邀請劉備入川剿滅張魯,又把握時機,奪得了益州。在漢中之戰時,又大敗曹操,鞏固了勝利果實。至此時,諸葛亮在茅廬之中的計劃已經基本實現了。

    之後的悲劇事件我們也知道,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衝冠一怒為兄弟,結果把大好局勢全部葬送,而諸葛亮又在危機關頭挑起了大梁,為蜀漢續了幾十年的壽命。

    評價諸葛亮,有兩個答案,一個是他自己“自比於管仲、樂毅”,而另一個,則是水鏡先生給他的“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王漢四百年之張子房”。個人還是比較贊同後者的。

    樂毅

    至於說為什麼沒有一統天下,第一,管仲、樂毅也沒一統天下啊;第二,時局如此;第三,劉備的自我毀滅。這樣來說,應該還是比較可觀的。

    (全文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動漫《一人之下》為何成為中華文明的“龍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