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書頻道

    要了解梧桐在古代詩歌中的意象,必須從根源上尋找。

    在《詩經》中,就有了梧桐的意象,而梧桐意象的出現,與鳳凰是相伴而生的,傳說鳳凰只肯棲息在梧桐樹上,因此,梧桐最初是作為“寄託”這一意象出現的,而在後代詩歌中的各種變化,都離不開這個母題。

    一、理解

    蘇軾《卜算子》雲: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定……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有人說這是蘇軾不得明主賞識的苦惱,也有人說是他“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的寂寞。到不管是哪一種,都代表他對一個能讀懂他的才華與內心的人的渴望。

    二、寂寞

    如果說,一個可以棲息的梧桐,代表詩人對理解的渴望,那麼,一片雨中的梧桐,代表的則是寂寞的心情。

    寂寞不是形式上的一個人,而是在世間無人相伴的絕望。

    李清照《聲聲慢》寫於丈夫去世後的獨居日子,“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把梧桐和細雨的意象結合,把一個愁苦無助女子形象襯托得更加孤獨。

    納蘭容若《浣溪沙》“雨歇梧桐淚乍收,遣懷翻自憶從頭”和李清照一樣,都是失去了一位重要的人生伴侶以後的哀思。

    不論是納蘭的“人已去”,還是李清照的“獨自怎生得黑”,無不透露出濃濃的人生寂寞。

    三、離愁

    相較於李清照和納蘭容若,溫庭筠的人生要幸運得多,因此他筆下的梧桐,僅僅是離愁的象徵而已。

    《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同樣是梧桐與夜雨,納蘭與李清照的是天人永隔,而溫氏不過是人間離別。

    晏殊的際遇與他相似:《踏莎行》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瀟瀟雨。

    當然,晏殊的離別,更是因為自身“當時輕別意中人”,他的離愁,多少有點“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味道,要不就是假裝懺悔博取同情,令人生疑。

    總之,梧桐這個意象,由於有“寄託”這一象徵意義,在梧桐出現的詩歌中,多數表達的是失去寄託、孤獨寂寞的心情。

  • 2 # 葦影蘭舟

    一、梧桐棲鳳,通常代表品格高潔美好的意象及寓意 如“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詩經·大雅·卷阿》)。再如“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蟬》)。因此,古代有“栽桐引鳳”之說。

    二、代表忠貞愛情。古代傳說梧是雄樹,桐是雌樹,梧桐同長同老,同生同死,如:“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唐孟郊《烈女操》),又如“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孔雀東南飛》)

    三、代表孤獨憂愁。雨打梧桐的悽清幽怨意象在古詩中很常見,如“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如“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徐再思《水仙子·夜雨》),還有“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白居易《長恨歌》),如“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溫庭筠《更漏子》),再如“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李清照《聲聲慢》)。

  • 3 # slx孔雀東南飛

    梧桐高大挺拔,為樹木中之佼佼者,自古就被文人墨客看重,而且常把梧桐和鳳凰聯絡在一起。

    鳳凰是鳥中之王,而鳳凰最樂於棲在梧桐之上,可見梧桐質地高貴,在古詩中有象徵品格高潔美好之意。

    最早在《詩經》裡就有關於梧桐的記載。

    如“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詩經·大雅·卷阿》)

    詩人在這裡用鳳凰和鳴,歌聲飄飛山崗;梧桐生長茂盛,身披燦爛朝陽來象徵品格的高潔美好。

    在《莊子·秋水》篇裡,也說到梧桐。

    文中寫莊子見惠子時說:“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雛,子知之乎?夫鵷雛,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

    把梧桐和鳳凰聯絡在一起,這裡的“鵷雛“就是鳳凰的一種。他說鳳凰從南海飛到北海,只有遇見梧桐才降落到上面。可見梧桐的高貴。

    在古詩詞中,常將梧桐與高潔事物聯絡起來。如唐代詩人虞世南的《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首託物寓意的小詩,以高大挺拔、綠葉疏朗的梧桐為蟬的棲身之處,寫出了蟬的高潔,暗喻自己品格的美好。

    宋代詩人王安石在《孤桐》中借梧桐言志,表達自己高尚的品格與節操:

    天質自森森,孤高几百尋。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

    明時思解慍,願斫五絃琴。

    詩的前三聯描寫孤桐的形象特徵:

    第一聯寫孤桐靠環境和自己的努力,長得高大挺拔;

    第二聯寫孤桐正直偉岸,中間虛心;第三聯寫孤桐在Sunny照射下,更茂盛強壯,樹陰更濃。

    第四聯則是寫孤桐的理想和抱負,在清明盛世,也想著解決民間疾苦,像帝舜撫琴唱的那樣,願被砍伐製作成五絃琴。

    王安石任北宋神宗的宰相,力主改革,推行新法,雖遭遇到很大的阻力,仍然銳意改革,毫不猶豫,堅決推行新法。

    在這種背景下,詩人在詩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為他的人格寫照:儘管在變法中,他受到種種打擊,但他志存高遠,正直不屈;經歷的磨難越多,鬥志越堅;為了天下蒼生,不惜粉身碎骨。表現了詩人正直的品格、推行新法的堅定的決心和意志,以及要透過變法革新幫助皇帝消除民眾的不滿情緒,創造一個較為和諧安定的社會的願望和理想。

    這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詩,是詩人表明立志改革決心的宣言書。以孤桐的形象自喻,給人以堅定親近之感,令人讚佩,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梧桐落葉早,古人有“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廣群芳譜·木譜六桐》)的說法。

    古人素有悲秋的情結,見葉落覺秋至,不免睹物傷懷。

    於是梧桐這一意象就成了人們傳達主觀情意的一種符號,而這種符號因其“知秋”而常蘊含一種愁苦:鄉愁、客愁或離愁。

    當然,秋至而葉隕的樹很多,但梧桐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是很多樹不可比的;而且梧桐樹葉闊大,樹幹高聳,樹冠廣覆,而落葉後的蕭瑟、稀疏給人以觸目驚心的視覺感受,古人藉此悲秋抒懷就不難理解了。

    風吹落葉,雨滴梧桐的悽清景象,使梧桐成了文人筆下孤獨憂愁的意象。

    如王昌齡《長信秋詞》: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此詩寫的是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淒涼寂寞的深宮裡,形孤影單、臥聽宮漏的情景。“金井梧桐秋葉黃”,既是環境描寫,又是宮女命運的象徵。

    再如南唐後主李煜的《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此詞極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位亡國之君幽居在一座寂寞深院裡的落魄相。囚禁中的李後主,自是有一番愁苦,而清冷的月光照著光禿的梧桐樹,愈加增添了院中人的愁怨。重門深鎖,顧影徘徊,只有清冷的月光從梧桐枝葉的縫隙中灑下來,好不淒涼!過去是居萬民之上的君主,而今已成階下囚,萬千愁緒,滿腔幽憤,盡在其中。亡國之恨何時了?

    梧桐所傳遞出的這種情愫一旦和“雨”相遇,則更被烘托、渲染得無以復加。

    如元代散曲家徐再思的《【雙調】水仙子·夜雨 》:

    一聲梧葉一聲秋,

    一點芭蕉一點愁,

    三更歸夢三更後。

    落燈花,棋未收,

    嘆新豐孤館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

    開頭三句寫詩人在雨夜借宿他鄉,半夜三更聽到外邊風吹梧桐葉,雨打芭蕉聲,不禁愁腸百結,夜不能寐。詩的起首句以井邊葉黃的梧桐破題,烘托了一個蕭瑟冷寂的氛圍。這裡的雨滴梧桐,渲染了因綿綿鄉思、悠悠鄉情所帶給作者的無窮愁苦和悲哀。

    第四句“落燈花棋未收”,寫歸夢忽醒,回到了獨宿客舍的現實情景。夢醒後,首先看到一盞殘燈,由燈光看到凌亂的棋局,由棋局而想到自己的處境。殘棋未收,燈花已落,從側面刻畫思鄉者夢前以棋解悶,夢後獨對孤燈百無聊賴的神態。

    第五句“嘆新豐孤館人留”,聯想到唐初大臣馬周的遭遇。馬週年輕時,生活潦倒,外出時曾宿新豐旅舍,店主人見他貧窮,供應其他客商飯食,獨不招待他,馬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獨酌。這裡暗示了詩人百無聊賴、備受冷落的情懷,抒發了對窮愁潦倒生活的不滿。

    最後三句寫雨夜夢醒,勾起作者無限的愁思。人生的酸甜苦辣

    一時湧上心頭,回想平生成敗的經歷,他彷彿看到和妻子在枕上喁喁細語的景象,看到雙親在家裡為他擔驚受怕的面容。

    作者心潮澎湃,再也不能入睡。

    這裡詩人用了傳統詩詞中從對面落筆的手法(虛寫),不寫自己如何思念雙親,而寫二老為遊子擔心,於是使文意更加婉曲,讀來令人迴腸蕩氣,“都到心頭”,四字戛然而止,含無限憤慨,令人回味無窮

    散曲開頭三句,連用幾個相同的數詞和量詞,音調錯落和諧,正好表現忐忑難安的心情;

    說一聲桐葉,一點芭蕉,即意味著一聲秋意,一點愁思,而桐葉聲聲,蕉雨滴淅,則秋意無邊,愁思無限的意蘊可以想見。

    曲中以最少的數詞包涵著最大的容量,細膩真切地道出了作者因思鄉而斷腸的情懷。

    深秋孤夜,夜雨滴打著梧桐和芭蕉,每一聲都引起相思之人的陣陣秋思和縷縷愁緒。

    這既是一首雨夜相思曲,又是一幅悽風苦雨的秋夜圖!面對此景,相思之苦便從詩人心底湧起。

    作者對雨打梧桐和芭蕉的描繪,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悽婉惶惑,意境深遠。

    在唐宋詩詞中,梧桐作離情別恨的意象和寓意是最多的。

    如“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白居易《長恨歌)

    詩人以昔日的盛況和眼前的淒涼作對比,描寫了唐明皇因安史之亂失去了楊貴妃後的淒涼境況。唐明皇回宮後,目睹舊物,觸景生情,昔日的美人何在?

    詩人以春秋兩季景物相對比,暗諷了這位重色輕國的君主與美人兒纏綿繾綣帶來的終生悔恨。

    又如“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五代·溫庭筠《更漏子》)

    秋夜三更,冷雨滴在梧桐葉上,一位獨處秋閨的女子,脆弱敏感的心已無法承載離情別緒的痛苦,纏綿悱惻,幽怨傷懷,徹夜不眠。其意蘊深厚,令人回味無窮。

    再如“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宋·李清照《聲聲慢)

    丈夫去世,獨守空房的李清照,遭受國破家亡的痛苦。此時,女詞人獨立窗前,雨打梧桐,聲聲淒涼,孤獨無助的她,在深切地懷念著自己的丈夫。這哀痛欲絕的詞句,催人淚下,堪稱寫愁之絕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麥常見的2病1蟲會導致大面積減產,到底該如何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