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人嘯劍
-
2 # 遊史無終
趙匡胤就算沒讀過史書,他自己的親身經歷總還記得,尤其是唐朝後期藩鎮割據,地方節度使的權力過大(就連他自己也是節度使出身),這些事實給了趙匡胤不少前車之鑑,讓他看到最大的威脅是來自能帶兵打仗,又敢擁兵自立的武將。因此,趙匡胤為了子孫後代的皇位穩固,一再打壓武將的權力。在這種“國策”之下,武將的地位怎麼會高呢?
絕不能再給武將任何推翻大宋、黃袍加身的機會,這成了趙匡胤的長期防範目標。經過一系列的改革,這個目標基本實現了,老功臣們紛紛交了兵權回家養老,新接任的再也沒那麼多權力。朝廷派遣文官到地方管理財務,財權另有轉運使負責,地方精銳部隊也都被編入了禁軍隊伍,不再受節度使指揮。政權、財權、軍權都被架空,節度使成了虛銜。
在宋代不光節度使被打壓,只要是武將,地位都被貶低,屈居文臣之下。《水滸傳》中的花榮與劉高同為清風寨知寨,一文一武,只因花榮是武官,就低了劉高一等,處處受到壓制排擠,終於被逼上梁山。這就是宋代武將身份地位的縮影。別說花榮一個小小知寨,就連戰功赫赫的狄青也同樣得不到重用。狄青是宋仁宗時期的名將,與西夏交戰,屢戰屢勝,收復了不少失地,並迫使西夏與宋議和,可以說是大大的功臣,又是一位良將。但是隨著狄青的功勞越來越大,官也越做越大,文官也就越來越看狄青不順眼,想方設法排擠狄青。
狄青最高做到樞密副使(相當於國防部副部長),可沒做幾年就被免職了,調到陳州去當地方小官了。做為功勳卓著的大將,忠心耿耿的臣子,狄青還經常被認為是皇權的潛在威脅。最終,狄青在擔心受怕和抑鬱中死去,年僅49歲。
-
3 # 扎心君
1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趙匡胤是以武將世家出身,官封殿前都點檢,掌握最精銳的部隊禁軍,義社十兄弟,拜了十個把兄弟,都是軍隊高階將領,在陳橋驛黃袍加身,從後周恭帝柴氏孤兒寡母手中奪取政權的。
2唐朝四大害,老鼠,蒼蠅,蚊子,蟑螂,哦,錯了,應該是宦官,外戚,朋黨,藩鎮。藩鎮就是地方上的武將,節度使,掌握地方上軍事,政治,財經三大權利於一體的獨立勢力,尾大不掉。滅唐的朱溫,滅後唐的石敬瑭都是節度使。從唐末以來,數十年間帝王換了八姓十二君,爭戰無休無止?百姓苦不堪言。
3趙匡胤上臺後,採用一系列政策,避免重蹈覆轍,杯酒釋兵權,把石守信等節度使大將的兵權收上來,讓他們退休,做個地主,君臣安定團結,共享太平。比朱元璋大殺功臣要仁義的多。
4設立樞密院,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樞密院有調兵權但不直接統領軍隊。而統軍的將帥,相當於現在的軍區司令,卻沒有調兵權,使其互相牽制。強幹弱枝,守內中央的禁軍最精銳,地方上的廂軍打醬油。守內虛外,內外相制。實行更戍法。禁軍一兩年,換防一次,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兵。將不得專其兵。
5設轉運使,地方上的收入收歸中央。軍隊一切糧餉供給統一由國家負責,岳家軍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軍紀嚴明的背後暗藏的是宋朝的這一基本國策。
5重文仰武,以文制武。趙匡胤對丞相趙普說,五代方鎮殘虐,人民深受其害。我讓選幹練的儒臣百餘人,分治大藩,即便都貪濁,也抵不上一個武人。俗話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就是這個意思。
6宋朝的這些制度,是非常先進的和科學的,宋朝得以享國三百年,百姓少受戰亂之苦,善莫大焉。俗語說得好,寧做太平犬,不做離亂人。宋朝之後,包括明清,因此,極少出現,武將造反奪權的情況。漢朝吳王劉鼻叛亂,西晉八王之亂,唐朝安史之亂,就是明證。
7現在世界最強大的美國,吸取了其中許多制度,美國國防部長和陸海空三軍部長都必須由文官擔任。美軍任何職位都必須三年一換。美軍因此成為美利堅合眾國的堅強柱石。你聽到過美軍軍事政變的新聞嗎?
8有人批評宋朝的以文制武政策,認為,宋朝對外戰爭的弱勢與他有很大關係。其實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清朝也是以文制武,乾隆一樣十全武功。儒家理學大師文臣曾國藩一樣滅太平天國。詳細的以後有機會再說。
-
4 # 語說漫談
當然兩宋能夠延續300多年的時間,沒有名將是不可能的,但是頂級名將確實一個沒有,這個也是事實,很多人認為岳飛就是古代的頂級名將,但是我們認真去看岳飛的戰績,並沒有一場像古之名將韓白衛霍或者李靖、李績等人的戰績,而且岳飛更多的是攻打農民軍,在《宋史》中我們能夠看到:三年,賊王善、曹成、孔彥舟等合眾五十萬,薄南薰門。飛所部僅八百,眾懼不敵,飛曰:“吾為諸君破之。”左挾弓,右運矛,橫衝其陣,賊亂,大敗之。又擒賊杜叔五、孫海於東明。二年,賊曹成擁眾十餘萬,由江西曆湖湘,據道、賀二州。命飛權知潭州,兼權荊湖東路安撫都總管,付金字牌、黃旗招成。
就是被大家津津樂道的郾城大捷,《宋史》的記載:大軍在潁昌,諸將分道出戰,飛自以輕騎駐郾城,兵勢甚銳。飛遣子云領騎兵直貫其陣,戒之曰:“不勝,先斬汝!”鏖戰數十合,賊屍布野。方郾城再捷,飛謂雲曰:“賊屢敗,必還攻潁昌,汝宜速援王貴。”既而兀朮果至,貴將遊奕、雲將背嵬戰於城西。雲以騎兵八百挺前決戰,步軍張左右翼繼之,殺兀朮婿夏金吾、副統軍粘罕索孛堇,兀朮遁去。不得不說這一戰岳飛確實打得漂亮,但是這裡面也有著金兀朮主動遁走的原因在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即便是大捷,但是岳飛的戰績或者說殺敵人數卻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明,這一點其實就是說明可能這一戰雖然勝利了,不過殺敵人數並不是十分可觀,而古代編撰史書的人往往都是為尊者諱,而岳飛之所以有著如此大的名聲,甚至成為了武聖人,其實他的精神佔據了更加重要的地位。
可以說宋朝的武將,始終是收到了文官的壓制,這一點其實我們不用去看史書,就是一部《水滸傳》就能夠讓大家看得明白,高俅是太尉,手下一大群武將,可是高俅就是一個文官,就是清風寨的花榮和劉高都是知寨,但是花榮的武知寨卻在劉高之下,其實這就是宋朝的武將地位的一個典型體現了。
而宋朝立國三百年的一直踐行的制度就是重文輕武,即便是在兩宋之際也是這樣的情況,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制度,其實就是源於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的規劃,我們都知道趙匡胤能夠成為皇帝,就是他自導自演的一出“黃袍加身”,當然趙匡胤是不承認的,而在史書上也不會體現出來這一點,但是仔細分析一下也就明白,如果他不知情,怎麼就要一定推舉他成為皇帝呢?怎麼就這麼巧契丹就犯邊了,可是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怎麼契丹犯邊的事情就不了了之了呢?
也正是因為趙匡胤是身為武將奪取的政權,而且自從唐朝被朱溫滅亡之後,無論是梁唐晉漢周還是十國都是地方節度使奪取政權,而且趙匡胤也走的這樣一條道路,為了避免武將效仿趙匡胤的做法,自然不希望這些傭兵自重的武將們威脅大宋朝的江山,那麼能夠怎麼做呢?只有打壓武將,甚至透過一系列的措施限制武將的權利,所以宋朝的歷史上沒有出現一起武將造反的情況出現。
所以稱為皇帝的趙匡胤,先是透過杯酒釋兵權的方式,將功勞最大的石守信等兄弟的節度使兵權收回,讓他們回到家鄉養老,做一個富貴的大地主了,這樣首先將一大批有實力的節度使的權利收回,能夠避免出現武將奪權的情況出現,當然針對唐朝後期藩鎮割據的情況,趙匡胤仔細分析之下,做出了一系列關於武將的改革。
首先設立了樞密院負責掌管全國的軍隊調動,而他只對皇帝負責,也就是說沒有皇帝的命令,其他的武將是沒有權利擅自調動軍隊的,按照《宋史》的記載:樞密院掌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之政令,出納密命,以佐邦治。凡侍衛諸班直、內外禁兵招募、閱試、遷補、屯戍、賞罰之事,皆掌之。以升揀、廢置揭帖兵籍;有調發更戍,則遣使給降兵符。這樣也就形成了軍隊指揮系統由樞密院、三衙和兵部共同掌控的格局,兵部在這個時候僅僅負責非正規軍的管理,當然還有這武將的升遷管理的事宜,三衙掌管禁軍,由原來的的都點檢一個人負責,分化成為殿前、馬、步軍三帥,也就是採用分權的方式,不過他們僅僅有著帶兵的權利,卻沒有調兵的權利,這樣的安排也就防止了武將出現造反的情況了。
最重要的就是趙匡胤吸取了唐朝以來中央軍事力量不足的問題,將全國強壯計程車兵全部編入禁軍,採用“強幹弱枝”的策略,也就是將禁軍集中在京城,安排侍衛親軍駐紮在全國各地,因為京城的軍隊數量和戰鬥力最多,也就保證了中央的安全,這樣地方上主要就是廂兵、鄉兵構成,他們的幾乎都是一些老弱病殘,戰鬥力不值得一起,估計也就能夠擔任一些抓捕罪犯、維護治安的事情了,也是這樣的安排,讓宋朝在面對外敵入侵的時候,除了政府的正規軍之外,其他的地方很難組織武裝力量抵禦,往往讓敵人直接打到了開封城下了。而且實行更戍法,禁軍一兩年就要換防,這樣就能夠避免出現兵將長期在一起形成感情,而兵不識將,將不識兵也是宋朝打仗不行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了。
當然針對地方上節度使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三位一體,為了限制節度使的權利,也就將這三份權利分開,而節度使只負責軍事,設定轉運使將地方上的收入全部運回中央,而軍隊的糧餉全部由政府統一分配,即便是在北宋滅亡的時候,宋高宗在那麼艱難的情況下依舊沒有放開軍隊自主籌集軍餉的操作,所以才會有著岳家軍餓死不擄掠的情況,其實不光是岳家軍是這樣,大部分的政府軍隊都是如此,這在當時就是宋朝的一個基本國策。
當然最重要的就是選拔文官擔任主要領導,以文制武。也就是統治者認為,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其實縱觀歷史就能夠看得出來,從來沒有一個秀才能夠成功的造反的,無論是李世民、劉秀、甚至朱元璋這都是武將皇帝,還有劉裕,就是曹操也是典型的軍事家了,所以基於這樣的原則,武將的地位始終被文官壓制,像北宋時期的狄青那麼大的戰功,收復了很多失地,但是最後也僅僅能夠做到樞密副使,也就是樞密使的副手,不要看僅僅是一個副手,但是已經是武將能夠擔任的最高官職了,也就是說身為武將的狄青已經做到頂了,但是還是遭到了當時文臣們的打擊,雖然皇帝非常信任他,不過文官團隊實力太強大了,最後不得不將狄青貶到陳州了,其實這些文官擔心的問題就是害怕武將的權利過大威脅皇權。
也就是在這樣的制度之下,武將們的權利受到壓制,自然也就讓武將成長的土壤缺乏,也就很少能夠誕生名將,這一點與唐朝就有著很大的區別,像唐朝前期就有著功勞巨大的武將回到朝廷成為宰相的傳統,像李世民麾下的李靖、侯君集和張亮都是成為了宰相的,後面李林甫也是為了能夠長期霸佔宰相的位置,杜絕武將回京成為宰相,所以才有建議李隆基大量啟用胡人為將的做法了,所以宋朝的武將地位很低,甚至人們都不希望入伍,就像宋真宗說的那樣: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黍。皇帝都在這麼說了,可見國家重視文官到了什麼程度,武將還能夠有什麼地位呢?
-
5 # 御天太一
宋朝重文,有著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說法,這個是從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就定下來的基調。從當時趙匡胤的位置上來看,他自己就是黃袍加身,然後奪取後周的天下,自身得位不正,害怕手下的人擁兵自重走上和自己一樣的道路。然後是宋太宗趙匡義他在和遼國的戰鬥中將宋朝初期的精兵強將差不多都陪了精光(自己瞎指揮,還沒有交戰就畫下戰陣圖讓軍隊打仗的時候就按照這個佈陣,還派太監督陣)。後來在宋仁宗的時候發生的一件事最能夠提現當時武將的地位。這件事的主人公是後來成為宰相的韓琦。韓琦在西北之時,狄青的副將焦用犯錯,韓琦不顧狄青求情,直接就殺了,還說:“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此豈得為好兒耶。”在韓琦這件事上的做法就可以看出當時武將的地位是多麼低。
-
6 # 五十黃
自宋太祖陳橋兵變到杯灑釋兵板權。以軍權奪得江山對武將的防範。重文輕武使得兩宋文化發達,武將受制約出現經濟文化發達軍事的飢弱。實對武將不放心。趙家江山是太祖做後周禁軍統帥時發動兵變得來的,深知掌兵權得江山。
-
7 # 歷史倪說
按照宋太祖趙匡胤的戰略規劃宋朝應該要採取文人與武人共舉的格局。宋太祖趙匡胤因武力而代周,有鑑於唐末以及五代十國的混亂,宋太祖強力推行抑制武人抬頭的政策,但是此時他要培育的文人還沒有成氣候,他就退出歷史舞臺了。
如果,我們暫且假設一下,宋太祖能夠執政長一點,將自己的戰略規劃落實的更徹底一點,宋朝能夠形成武人、文人並舉的局面。宋朝的結局也是另一種景象。再說了,繼位之君宋太宗趙光義的合法性一直備受爭議,為了加強自己的執政地位,自然對宋太祖的執政理念朝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調整。
-
8 # 溫侯呂布武力值無雙
挫宋重文輕武自取滅亡!!!!用文人打仗本身就是個笑話!重視武將的漢唐哪個不是強盛的朝代!反觀重文輕武的挫宋和廢明盡給我漢人丟人!
-
9 # 熊大的歷史小課堂
兩宋時期,武將的地位可以說是歷朝歷代中比較尷尬的,一直被文官壓制,即使是面對外面如此強大的敵人,遼、金、元等,武將也沒有得到重用,因為宋朝的國策就是重文抑武,皇帝怕再出現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一幕,從岳飛的一生就可以看得出來,趙構怕其位高權重,不惜讓秦檜下手,除掉岳飛,宋朝武將,最後能夠善終的也不多,這是一個國家的悲哀呀!
回覆列表
簡單點來說比較低,前有杯酒釋兵權,後有王安石變化,沒有什麼將軍能進大宋最高的權力機關樞密院。狄青的一生是比較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