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形劍客
-
2 # 祿福子
社交焦慮障礙(社交恐懼症)和迴避型人格障礙在人際交往中的表現確實有相似之處,但其各自的臨床表現特點和疾病性質不同。
一、臨床表現特點
社交焦慮障礙(社交恐懼症):
1.對自己在人際交往時的表現持有負面認知,害怕被人負面評價而對人際交往產生恐懼或焦慮,能避則避,甚至也不願去可能要與人打交道的公共場所;
2.如不得不交往,則會帶著強烈恐懼和焦慮去忍受,常伴有心悸、出汗或舉止笨拙、忐忑不安等表現。
迴避型人格障礙:
1.總以為與人交往時低人一等、缺乏吸引力甚至愚蠢笨拙,不願從事有較多人際交往的職業,害怕受到排斥、否定或指責;
2.如果不能確定自己被人喜歡,就不願與人交往,即使在親密關係人群中也害怕開玩笑中被他人嘲弄而寡言少語、行為拘謹。
二、疾病性質不同
社交焦慮障礙(社交恐懼症)歸屬於焦慮或恐懼相關障礙範疇,可起病於任何年齡段,,發病前一般有過在社交中受到刺激而出現焦慮和恐懼的體驗,可透過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矯正。
迴避型人格障礙則歸屬於障礙範疇,是人格特徵明顯偏離正常的持久、穩定和廣泛的心理行為模式,發生和持續時間可以追溯到青少年期或成年早期,需要透過調整自我認知,並在此基礎上不斷自我鼓勵,鼓起勇氣逐漸融入到人際交往中。
-
3 # 餘你湘遇
社恐和迴避型人格障礙的主要症狀都是社交焦慮和迴避傾向,簡單地說區別就在於迴避型人格障礙的比社恐的程度更深,會感到焦慮的情境比社恐更多,治療起來也要困難得多。
要判斷的話,一看這個人的社交焦慮狀態持續了多久,如果ta還沒成年那應該只是社恐;二看這個人是隻迴避陌生人和半生不熟的人,還是熟人、親人也會迴避。迴避型人格障礙甚至會因為社交焦慮放棄或丟掉工作的。
-
4 # 5分鐘心理
可以這樣去理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未必是患有迴避型人格障礙,但是有迴避型人格障礙的人,肯定有社交恐懼症,如何判斷一個人是社交還是迴避型人格障礙?社交恐懼症是有針對性的恐懼和病態的迴避。而回避型人格障礙具備社交恐懼症以外,還會有自卑,和對待不願意接納(挑戰)的事情采取策略性迴避這一特徵,泛化性的迴避行為較強。
社交恐懼症,主要是針對在人際交往當中的一種恐懼心理,而回避性人格,是認知所形成的人格特徵存在著缺陷形成的一種障礙,但迴避性人格障礙要比社交恐懼症多多采用一種策略性迴避,當然,也有部分社交恐懼症的患者也有這種策略性的迴避行為。
比如,迴避性人格障礙的人,在與別人爭吵的時候語言是比較犀利的,當與爭吵的人發生肢體衝突的時候,如果能夠與對方實力相當,並不吃虧的前提下,有可能採用逃跑的方式來回避爭鬥的現場,這是擔心,或害怕自己受到不必要的傷害而採取的一種策略性的迴避。
但這種衝突在社交恐懼症患者的身上,一般不會發生,因為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不會去主動,到一些人比較多的地方或比較吵鬧的地方去,因此也不具備採用策略性迴避的這種行為來保護自己,本身就比較孤僻,和封閉自我的一些社交行為,但社交恐懼症患者會有病態性的迴避行為。
比如,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又很想去談戀愛,但是見了異性又躲避,而這種躲避的行為就是症狀性迴避,屬於病態性的,這在迴避型人格障礙患者身上也經常出現,實際上這本身就是一種生活上病態化的迴避,屬於不正常的,這也是社交恐懼症和迴避型人格障礙共有的一種迴避行為。
總之,社交恐懼症的患者和迴避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從許多行為上都有著共同點,詳細性的區別確實有很多難處,兩種病症的存在時間也是有區別的,社交恐懼症有可能是成年以後而產生的一種病症,而回避型人格障礙是在人格形成以後就已經形成了障礙。
另外一點,社交恐懼症的患者隨著年齡的增長,在不治療的情況下,年齡越大,社交恐懼症的症狀越輕,甚至會逐步的消失,可能與年齡越大“臉皮越厚”有一定的關係。迴避型人格障礙在不治療的情況下,會陪伴患者終生的。
-
5 # 別來無恙1205
我覺得迴避型人格和社交恐懼症都差不多,主要表現是,厭煩社交活動,懼怕和人接觸,一到了人多的地方就恐慌,一看到陌生人就不自在,喜歡光線暗空間小的地方,喜歡包裹自己,情感體驗淡泊,不愛說話,即使說話也很小聲。造成的原因主要有兩個,1,原生家庭的影響,父母性格孤僻暴躁,對孩子要求嚴厲,或者粗暴對待,打壓施教,造成孩子身體和心靈上皆有傷害,使孩子恐懼自卑缺乏安全感,這種傷害在孩子十歲前沒有消除和引導的話,就很難形成完整的人格和正確的人生觀,長大以後輕者就會內向懦弱,自卑難以交往,情感受挫,工作中也無法與人協調配合,重則各種導致心理和精神疾病。所以說為什麼有人說,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而不幸的童年,卻要一生去治癒。2,急性地劇烈地情感創傷,比如失戀,親人離世等也會導致人格發生變化,悲觀厭世,焦慮恐慌,甚至人格解體。那麼怎麼迴避或者療愈這種人格呢?首先,1,放下過去,與自己和解,勇於原諒,解開心結。2,面對當下,回到現實,擁抱自己,接受不完美,給自己定可以實現的任務,多肯定表揚自己,接受他人的幫助。3,脫敏治療,越是害怕的事情越是要去做,做完以後你就會發現其實也沒有那麼難嘛,比如,迴避型和社交恐懼型的人格,特別不喜歡與人肢體接觸,與人握手,擁抱,主動打招呼,公交車上的人擠人,夜市街的討價還價,勇敢去做,做多幾次你就形成免疫了,當你把這些交往當成自然而然的事以後,你就自然的融進了人際和世界,何來回避和恐懼之感。4,看醫生,抗焦慮抑鬱的藥物治療,當你這些實驗都失敗了以後,那就只能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了。總之,堅信自己,一定會好的,加油,陌生人
-
6 # 裡外雅堂
小李很內斂,不喜歡人群,不願意和別人打交道,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裡。任何時候,她都害怕自己成為別人關注的焦點,有時候被迫自我介紹,還面紅耳赤,結結巴巴,更別說去交朋友。
什麼是社交恐懼症社交恐懼症是一種對任何社會交往或者公開場合都會感到強烈恐懼、焦慮的心理現象,屬於神經症的一種。
患者對人際接觸、社交場合有著過分的擔心、緊張、焦慮和害怕,在公眾場合中,常會害怕自己做出一些難堪的行為或說錯話而使自己陷入尷尬的境地。比如說,害怕與他人目光對視或與人接觸會滿臉通紅。患者經常表現出明顯的緊張、焦慮、害怕,進而影響自己的社會表現,形成惡性迴圈。其所恐懼的特定事物或現象是外在的,恐懼反應與引起恐懼的物件極不相稱。儘管患者知道不該過分害怕,但並不能自行防止恐懼發作。
社交恐懼症的表現可以從三方面來看:
1.心理方面
對社交場合焦慮、緊張、害怕,感到恐懼。其害怕的反應與實際環境極不相稱。
2.軀體症狀
心跳加速、面紅耳赤、聲音發顫、出汗,部分患者呼吸急促,甚至有短暫性的休克或木僵。
3.社會功能
迴避社交、非常在意別人的看法、不敢接受任務,由於心理負擔,患者往往在社交場合發揮失常,不能正常表現,嚴重者不能正常工作。
迴避型人格障礙有什麼表現迴避型人格障礙最大的特點是行為退縮、心理自卑,面對挑戰多采用迴避態度或無能應對。在被人批評指責後,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傷害而陷入痛苦,很難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DSM-5描述的迴避型人格障礙症狀表現如下:
1.因為害怕批評、否定或排斥為迴避涉及人際接觸較多的職業活動;2.不願意與人打交道,除非能確定被喜歡;3.因為害羞或怕被嘲弄而在親密關係中表現拘謹;4.有在社交場合被批評或拒絕的先佔觀念;5.因為能力不足感而在新的人際關係情況下受抑制;6.認為自己在社交方面笨拙,缺乏個人吸引力或低人一等;7.因為可能令人困窘,非常不情願冒個人風險或參加任何新的活動。以上症狀,符合5點以上即可被診斷為迴避型人格障礙
如何判斷一個人是社交恐懼症還是迴避型人格障礙社交恐懼症與迴避型人格障礙的共同點在於:
1.自卑;
2.不喜歡人過多的場合;
3.迴避社交。
如果判斷一個人是社交恐懼症還是迴避型人格障礙,主要在於兩者的根本區別:
2.迴避型人格障礙源於早年成長經歷,最早可以追溯到嬰兒期,如果沒有進行相應的治療,有可能伴隨終身;社交恐懼症可能源於早年成長經歷,也可能源於成年後的經歷,有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臉皮的變厚,這種症狀會逐漸消失,有的需要進行相應的治療。
3.社交恐懼症通常只有在面對陌生人或在社交場合才會出現不合理的焦慮,但是私下和家人、熟人相處是沒有什麼大問題的,一般還是可以建立起親密關係的,當然個別比較嚴重的也會產生焦慮;迴避型人格障礙則是害怕與自己深入交流,迴避所有人(有的連父母也不例外),自卑又敏感,但外表又往往顯得很高冷,很難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雖然迴避,但內心很柔軟,渴望與人親近,因而在日常待人接物上實際沒有沒什麼大問題,可以正常交流,甚至於與人發生衝突時,可以用犀利的語言回擊對方。
4.社交恐懼症通常伴有臉紅、出汗、聲音發顫等軀體症狀;迴避型人格障礙則沒有。
不過,有的時候,一個人可能既是迴避型人格障礙,又同時患有社交恐懼症。
-
7 # AliceQY
我做學生期間,我被稱為閣樓小姐,外人嘴裡這麼說,因為別人出去玩,我喜歡回家就不出去,休閒就是一切靜態化的比如看電視看書,我連旅遊都不喜歡,除非不累,每年寒暑假回到上海,站在南京路,看著人潮,我說我坐坐,你們去逛吧,好多人喜歡說有機會就離開城市去山裡,其實給機會都不走,我是城市一派的,未必說有一天我反而會喜歡上山裡的生活,看心境,那麼工作了之後,2000年前後是我的分水嶺,性格從後臺走向前臺,所以,對你這種看山是山的評論,有種視角是一潭死水的認識,每個人,都是發展以及隨變的,具體看事看環境,比如一個人在國內,有地位,去了國外,你也必須有自我調整的隨變。我的意思,即便這人目前社恐也好,迴避也好,熱情也好,含蓄也好,看周遭,這是必然的。
回覆列表
如何判斷是社恐還是迴避型人格障礙?
王道華
迴避型人格障礙,是因為心理自卑,缺乏自信,而導致的行為退縮、害怕與人交往接觸,具有很強的社會不安全感,尤其是面對挑戰,覺得自己無法應付無法解決,而多采取回避態度。
社恐症,即社交恐懼症,是過分和不合理地恐懼外界某種客觀事物或者情境,明知道這種恐懼反應是過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覆出現,難以控制,他所害怕的是外界的特定事物或者環境場所,不是因為內心自卑。而且他知道自己的害怕是過分的、是不合理的、是沒有必要的,但還是不能防止這種恐懼的出現於消除。
簡單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