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生論界
-
2 # 黔東V布衣
《聖教序》全稱《大唐三藏聖教序》,內容由唐太宗撰寫,最早由褚遂良所書,稱為《雁塔聖教序》;後由弘福寺和尚(沙門即僧人、出家人的意思,俗稱和尚)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成碑文,稱為《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因碑首橫刻七尊佛像,又名《七佛聖教序》。
《聖教序》雖是集字碑文,但懷仁和尚"備盡八法之妙",近乎完美地將王羲之的字集合起來,各盡其勢,再現了王羲之書法絕妙的藝術特徵。
臨 《聖教序》 給我的感受有五點比較深刻:
一、王羲之用筆取勢比較著眼於點畫、部首在空間位置中的結構,由此,可感知其行書在骨力上的"峻"和結體方面的“美”;能學到《聖教序》的用筆和框架結構的人,十有八九,字都是不會差的。
二、《聖教序》雖是行書,但融入了篆字和隸書的筆意,個別字甚至以草書和楷書的形式獨立存在,其相互交融之精妙、和諧及快意,深究其理的人會看得拍案叫絕;
三、《聖教序》是懷仁和尚拿王羲之的字一個一個、一行一行擺出來的。由此,可以分析、參詳懷仁和尚對王羲之的書法在章法佈勢等方面的處理、排程和調節。這也是一種學習~在這方面,會畫畫或懂平面設計的人體會更深;
四、《聖教序》既然不是王羲之一氣寫成,必然存在連貫不夠、行氣不足等問題。能看到這些問題的書者,不僅更有裨益,相信造詣不淺。
五、要真正體會王羲之書法"若斷還連,如斜反正",靈動變化的篇章構成特徵,還需結合《蘭亭序》《喪亂帖》《快雪時晴帖》等自成品去研摩、體會和領悟。
以上,是我十多年前臨《聖教序》時的真實感受。
臨過《聖教序》以後,自我感覺在行書的起筆、運勢、結體及謀篇佈局等方面均有較大收穫。今天受邀,把它們寫出來,不僅希望拋磚引玉,同時,也佐證“千千千里馬”臨《聖教序》是改變自己寫法練習的說法!
-
3 # 東山新雨
謝邀!凡是臨摹都是在改變自己的寫法,不管是臨摹誰的帖子,在臨摹中改變的恐怕不只是寫法,同時也包含了對帖子筆法,取勢與氣韻多方面的內容,關鍵是臨摹之後的融匯變通,取諸家之長,而自成一體,這是學習書法的關鍵,也是最難的最大的一個臺階,跨上去天高雲闊,跨不上去徒然無奈耳。
諸友以為如何?
-
4 # 學之味
王羲之書法和道教信仰有著密切的關係,道家追求的是“道法自然”,其書法也自然融入。下面簡單介紹,另有一段“王羲之寫經換鵝”說到了王羲之練習的過程,對你或有啟發。
【王羲之身世背景】
我們都知道,古人比較講究避家諱,但王羲之一輩人名有“之”字的12個,子侄輩有“之”22個,孫輩12個,曾孫13個,玄孫9個,五世孫4個……為什麼不避家諱?國學大師陳寅恪說,所以不避家諱是因為他們都是天師道成員,這個“之”像是這個成員的暗號或徽章。
王氏家族從上到下,奉信黃老學說。《晉書·卷八十·列傳第五十》記載,王氏家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又精通書道。”《道經》中記載了王羲之始祖王子晉嚮往神仙之靈虛,行至天台北門金庭桐柏山(即今嵊州金庭)第二十七洞天(道界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故事。《潛夫論》記載:“因氏王氏,其後子孫,世喜養性、神仙之術。”
可見,王羲之家世與天師道有關。
【藝術環境】
兩晉南北朝時期,世人多信奉天師道,書法家中有不少人是天師道的領袖。東晉南朝有琅琊王氏、高平郗氏及北朝有清河崔氏、范陽盧氏都是天師道的領袖人物。南朝琅邪王氏也是“奉道之世家”,其家族世代相傳書法技藝,琅邪王氏中王廙,工於書畫,被譽稱“過江後為晉代書畫第一”,王羲之曾向他請教過書法。
據《真誥》卷載:“三君(楊羲、許謐、許掾)手跡。楊君書最工,不今不古,能大能細。大較雖祖郗法,筆力規矩並與二王。掾書乃是學楊,而字型勁利,偏善寫經”。三君中的楊羲、許謐都是天師道領袖。另外,在典籍中有記載的兩晉善寫的道教領袖人物還有鄭隱、魏夫人、許邁等人。
由於經常抄寫道經,其筆法很有可能潛移默化融入到書法中。
【道書相通】
王羲之生性喜歡鵝。山陰道士養了一群鵝。王羲之前去觀看,十分喜歡。他和道士商量好,王羲之寫兩章《道德經》把鵝換走。”
陳寅恪先生在《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中,對“王羲之寫經換鵝”的材料分析非常生動,得當,他說“山陰道士之養鵝,與右軍(王羲之的官名)之好鵝,其旨趣實相契合,非右軍高逸,而道士鄙俗也。道士之請右軍書道經,及右軍之為之寫者,亦非道士僅為愛好書法,及右軍喜此亦非道士僅為愛好書法,及右軍喜此鳧鳧之群有合於執筆之姿勢也。實以道經非倩(請)能書者寫之不可。”可見,道書兩者相通。每個人寫字都有自已的信仰,性格體現。
-
5 # 翰墨書道
臨摹,一方面就是糾正自己【沒有學習書法以前的書寫習慣】,一方面是透過臨摹鍛鍊掌握更經典美觀的字形和學習經典的書法技法。
為什麼呢?因為古代經典書法,是經過數千年的演變發展,約定俗成的的最優秀的書法經典。我們自己的書寫習慣有三種,一是自己沒有學習書法以前養成的書寫習慣。二是經過書法鍛鍊養成的標準的書寫習慣。三是在書法臨摹學習過程中,由於理解、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原因,無意中養成的不符合正常書法的習慣。我們自己的書寫習慣為什麼不好,因為不符合傳統和大眾的書法的經典的方式方法,在這樣習慣下的書寫,其結果是不符合大眾和社會審美需要,只能是自己在家孤芳自賞。在說,欣賞是需要共同語言的,沒有共同的藝術語言,也就沒有第二個人看得明白,自然也就沒有什麼社會意義和價值。書法是有法的,失去了書法的“法”的閉門造車,同樣沒有意義。
學習書法就是要把我們自身那些不良習慣去除,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或掌握經典美觀的字形技法。臨摹學習和沒有經過臨摹學習,就像人們要去遠方旅遊,一個有地圖,一個沒有地圖,不知方向和線路,誰能夠更好更快到達目的,結果不言自明。
學習書法,掌握經典書法的“法”和最優美經典的書法字形,改變自己的不正確的書寫習慣,唯有透過臨摹來實現或獲得。
-
6 # 為龍書法
非常感謝邀請。有人說臨摹《聖教序》就是改變自己的寫法,按照王羲之的寫法練習,你是如何改變的?這個說法非常正確。當然,不能只是王羲之的《聖教序》。任何古代的書法經典,可以說,都能改變自己的習氣、毛病。那是千百年來,大浪淘沙流傳下來的“法書”。只要按步就班的來學習、研究,就會發現其中的藝術魅力,令你欲罷不能。只有狂妄自大的人,才能致經典於不顧,創起新來。當然,書聖王羲之在書法上的貢獻,應該說是在行草的方面,開創了一代新風。按照他的寫法練習,將會改變很多。但主要的,還是筆法的運用。可以說王羲之的用筆,把毛筆發揮到極致,也就是說,把毛筆的特性完美的展現出來。特別是側鋒的運用,一改歷來篆、隸以中鋒為主的局面。側而不偏,側而不薄,把書法的“法”與“意”、“力”與“美”充分的表現出來。每個人都從中“受益非淺”,不知者無以體會,知曉者難以言傳。但不管怎麼說,唯一不變的就是自己的改變。
-
7 # 三馬齋眷侶書法
謝邀請。學習書法就臨貼而言,這"三有三不"可供參考,即:有墨跡的不臨碑刻的;有原作的不臨集字的;有古人的不臨今人的。遺憾的是古人沒有給我們留下那麼多原作。《聖教序》是懷仁和尚花了20多年集王羲之字再碑刻流傳下來的。初學行書從臨《聖教序》入手是沒有問題,之後可以研習《蘭亭序》。日久天長,循序漸進。慢慢的就會掌握王羲之的一些筆法,變為己有了。
-
8 # 如石書藝
《大唐三藏聖教序》,由唐太宗撰寫,沙門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成碑文,稱《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此《聖教序》雖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為拼接組合而成。然因懷仁功力精鑿,一絲不苟,盡顯王羲之書法的藝術特徵。明人王世貞評價此碑“備盡八法之妙”。
《聖教序》是千古名碑,為歷代學王羲之書法者的必臨之碑。其結體於行楷之間,法度精準,點畫呼應筆勢自然,峻整而骨力雄健。筆法精絕,筆勢遒勁,彰顯“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的韻致,
臨習此碑之前,先應讀懂王字基本筆法要領,可結合王羲之《蘭亭序》、《喪亂帖》、《快雪時晴帖》等。可從以下四個方面把握臨摹要點。一是從王羲之的碑帖中找相同字型進行比較,從中領悟王字結體、筆法、筆勢。其中有不少字型來自《蘭亭序》,如圖一的“是”字選自《聖教序》,圖二的“是”字選自《蘭亭序》,兩字的筆法、結體,幾乎沒有差別。透過《蘭亭序》的墨跡本,可以幫助理解點畫的起筆、收筆以及點畫的起承轉合。二是可參考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和《同州聖教序》以及趙孟頫臨《聖教序》等,幫助理解筆法、結體。尤其是趙孟頫的臨本,與《聖教序》原碑相似度較高,如圖三為趙孟頫臨《大唐三藏聖教序》選。三是臨帖要循序漸進,《聖教序》字數較多,不宜從頭到尾一遍遍地臨,而是選擇有代表性的,如左右結構、上下結構等字型,進行反覆揣摩,直到掌握規律,舉一反三。四是不斷摸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我的體會是,將《聖教序》原碑帖放大1.5倍,但不宜過度放大,否則難以把握臨帖筆法。可先進行摹,買專用摹紙,選少量字型,雙鉤填墨,經過反覆多次的摹,以加強對筆法、筆勢、筆意和點畫結體的理解,這個方法雖然繁瑣,但效果明顯,再進行臨帖勢必事半功倍。
-
9 # 神韻軒書法
臨摹王羲之《聖教序》,作準確臨摹,熟練後能改變自己固有習慣寫法,提高書寫水平。
臨習此碑要注意王書的秀逸多姿,雅緻婉約,以韻勝出。在行氣上略作調整。透過作準確的臨摹,捕捉大感覺的快速臨摹,反覆的背臨,逐步接近原帖,掌握用筆、結構、章法、意蘊。
長期的臨帖過程,也是一個動力定型過程,加深字帖印象,在腦海裡形成深刻記憶,達到一下筆就能寫出該帖特徵的能力。
但僅僅掌握該帖特徵還不夠,後期應作風格誇張練習,為將來的創作做過渡練習。
如何作風格誇張臨摹?
誇張臨摹以準確臨摹為前提,在誇張後的作品能看出原型,如要寫出更灑脫流暢的,以柔和線條表現,多轉少折。如要寫出更渾厚滄桑的,多用方筆,多用折筆,增加枯筆、飛白。如要寫出更恬淡平和的,運筆速度變化不大,減少提按頓挫變化。更溫潤柔和的,用筆輕靈,多提少按。
(下圖為王羲之《聖教序》區域性,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
10 # 竹林隱者1
臨摹古人法帖肯定要改變自己的寫法。每一個古代書法家在筆法與結體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習慣和特長。他們的作品之所以能流傳下來,成為學書法的範本,說明其審美觀與學書人有共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書寫習慣和審美,但層次大不一樣。透過學古人,改變自己,提高審美觀,就是學書法不斷進步的過程和目的。由於審美觀的不同,有的喜歡王羲之,有的喜歡顏真卿,但都是使自己的審美更接近於古人。自己隨性書寫,可能自己覺得很好了 。但不去臨摹古人,只能在審美上越練越遠於古人,得不到大多數學書人的承認和讚美。這是因為王羲之等是共同承認的書法高峰,很難逾越。
-
11 # 李行子
臨帖的過程,就是尋法的過程,學臨《聖教序》也是如此。《聖教序》臨寫的形在象,也改變不了自己的書法風格,這人的天性本性所致,最高的極致作品,是人功無法複製而成的,《蘭亭序》如此,《韭花帖》如此,《寒食帖》也是如此,《九成宮》更是如此,其它書寫作品也有不可複製之理,人世間那麼多人沒有完全一模一樣的人,萬事萬物中沒有完全相同的一片樹葉,書法作品只要是最高極致下所創作的作品,也不會有相同的作,就是出自同一個人的作品也不會一樣。所以說,臨寫法帖時,前提形要象,不要一脈的追求神、韻、美也要象,這一認識是違背自然規律和書法現實的。透過臨帖讀帖,尋找到了書法的法,就寫既有法,而又無法的書法,就會樂在其中,幸福其中。
-
12 # 無關風月10334
如果你想追求古人筆法,不妨將所喜歡的書法家的字帖多多練習,體會其筆意,然後形成自己的書寫習慣,讓人家說你的字有來歷,靠譜。如果只是想學習書法,想把字寫的漂亮一些,誰寫的好我就臨摹誰的,但是要遵守書法規則,不要獨出心裁,標新立異。如果你要進軍中國書協,最好找一位中書協會員,給你提供一下指導,然後按照要求一步一步學習。書法圈現在有點亂,當代書法大家不多,標新立異者不少。醜書,古柮,枯枝敗葉派別眾多,吹捧者眾多,好壞也沒有金標準。所以追究聖教序之美醜也沒有多大意思,除非你要做一個書法理論大家。
-
13 # 辰文郭振斌
年齡越大改起來越難!但每通臨一次,還是能改掉一個或二個字的。
-
14 # 堰北散淡人
臨帖是要跟著心走。真心愛什麼體和風格任性而為。自然派、自由派、江湖派、學院派各走雲天。
-
15 # 鬱香墨
學習書法,首先要處於公心。個人認為,公心,主要是指對傳統任何一種書體,要尊崇,要愛慕,還要對其書帖有一種公開的認知,把個人對古人的書學情感溶入到每個字的字裡行間去。一個書學者,對某一個師道如果沒有感情,沒有深挖,心中沒有烙印,怎麼學也是無濟於事。相似於你不認識他,他更不認識你一樣。你有心對他好,他才有心對你好。其次,在此基礎上有所求變。求變,也只能是求大同存小異的一個過程,儘量發揮個人書法奇才妙巧,把個人的書學之道巧妙的與古帖有機結合,行成個人獨有書法風格。一學眾家之長,博個人之短。二學精神風貌。把古人的書學中的精氣神透過變化方向,變化風度角度的辦法,溶入到自我書學之中。三學不吭不卑,古人許多的書法名家,都是禮讓三分,從不自滿。津津樂道,虛心好學。實踐證明,有什麼樣的精神,就有什麼樣的書道。有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的書法。
-
16 # 山城木子1
書法的神韻氣質是書法家綜合素質的體現。要想完全一樣是不可能的。臨摹是改變不了人的書寫習慣的,因為每個人骨子裡的東西是無法改變的。
-
17 # 鈍刀直入
古人的書寫法和執筆法隨著書寫工具和桌椅几凳的變化而不斷髮展,我們學書法學的是書中的法則和文化,而並非模仿,所謂心摹手追也是體會前人的用意而非教條。你看書法史上有師承關係的人,雖運用法則一致,卻都有自己的面目,為何?各人性情不同,證得的結果當然有差異,深究其實質,則毫無二致。這就是書法之妙!得之,一日干裡。失之,把字寫的越來越死。故臨帖是手段而非目的!悟原理,修德行,證果位,要知其先後本未。捨本逐未或亂其先後,都不是直道。不知以上所說,有益否?
-
18 # 松陽九步
我不知道這麼問的人是誰?書法是什麼水平?就我而言,臨摹聖教序至少需要十遍以上,再返回來去思考這些問題,否則沒有意義。與一直還在為興趣愛好而書寫的朋友共勉!
-
19 # 沒起出名來
筆畫質量
筆畫方向
這兩點理解不了就不要寫了吧!
回覆列表
你的想法是對的。我們初學毛筆字,它不同於我們日常的鋼筆字,寫毛筆字很容易就沿用鋼筆字的寫法,因此需要臨帖來糾正。毛筆的特性決定了他的特有技法即筆法。同時每個字的結構在用毛筆書寫之後,又有它的特有結構即字法。那麼在臨習王羲之《聖教序》的時候,不僅要糾正寫鋼筆字的筆法,還要具有特有的字法。《聖教序》因為是碑刻,故筆法不是特別清楚,但字法可以明顯的看出它的精彩之處,這些是我學習《聖教序》的一點體會。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