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遊戲兜兜
-
2 # 煙雨醉逍遙
有人問,三國中最睿智的人是誰?很多人會回答諸葛亮,也有人會說是賈詡,還有人會說是郭嘉,然而我覺得最有大智慧的就是劉備,劉備看出了諸葛亮沒看到的事情,也看到了未來,那就是無力迴天。
劉備集團,是個爆發性集團,它需要不停地擴張,衝擊力非常強,無論是曹操還是孫權都很難抵擋,無論是荊州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還是劉備佔領西川,奪取漢中,曹操作為實力最強大的一方集團,一直處於招架的局面。
然而,大家都很清楚,關羽失敗了,還丟了荊州重地,隨後大哥劉備也敗了,而且是慘敗,夷陵之戰後徹底擊散了劉備集團的銳氣。
其所帶來的後果是什麼呢?
劉備的追隨者,主要來自於荊州集團,馬氏兄弟,諸葛亮,黃忠,魏延,以及劉備前期追隨者,拋卻關張趙幾名心腹之外,荊州集團之所以要跟著劉備,是看中他的影響力,如果順利奪取天下,可以為自己收穫名利,但如果敗了那人心就不穩了,比如魏延等,投曹丞相不行嗎?投孫權不行嗎?完全可以,在他們心中可並不是為了三國演義中的忠義以及劉氏天下著想,而是為了功名利祿。
而益州集團呢?與劉備是貌合神離,直到三國後期,劉禪依舊不敢啟用益州集團的人,有所忌憚,因為從一開始益州集團的人就不擁護劉備,他們甚至覺得軟弱的劉璋都比劉備要強,也更有利與他們。
統治他們的人,他們不介意是孫權還是曹操,正如魯肅對孫權所言“如肅等降操,當以肅還鄉黨,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降操,欲安所歸乎?位不過封侯,車不過一乘,騎不過一匹,從不過數人,豈得南面稱孤哉!”,整個益州集團的人都是這麼想的。
雖然是三分天下,然而蜀漢無論在人口上還是在軍事上,經過兩次敗績都是最為弱小的,而且如果不出意外已經喪失奪取天下的根本,曹操佔據中原,即便劉備在世也難於爭鋒,何況曹丞相一代梟雄,手下能人輩出,連兒子都那麼優秀。
諸葛亮與劉備是有分歧的,他在出山前已經籌劃好了,先三分天下,然後北伐曹操,然而劉備卻看的很清楚,這是不可能的,最好的局面就是偏安益州,雖然劉備也看出天下必將一統,然而對於蜀漢來說,機會很渺茫,只能靜觀其變,曹操集團如果出現了大問題,那還有可能,然而這種把勝利的希望寄託在對手失誤的基礎上,可想而知結果會是如何。
三國演義雖然是本小說,但講的也有一些道理,之所以說諸葛亮逆天而行就在於此,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其實諸葛亮心中也很明白,只是不想承認罷了,只是心中還有一絲希望罷了。
-
3 # 潮過廣陵半江愁
結果還是魏(後來的晉)一統天下
縱使劉備、諸葛亮以及東吳有天縱之才,也改變不了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北方擊潰南方,統一中國,只是過程會更麻煩些罷了。
魏蜀吳三國實力,唯魏獨大,最為強盛。雖然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經濟重心開始有南移趨勢,但經濟重心仍在北方。直到宋代,經濟重心才完全南移至長江流域。1、魏蜀吳人口比較:
魏:景元四年537萬 魏國滅亡時1386萬(包括益州)
吳:赤烏五年240萬 吳國滅亡時230萬
蜀:章武元年90萬 蜀國滅亡時94萬
2、轄區(東漢共14州,一個西域督護府)
魏:青州 兗州 豫州 徐州 司州 雍州 涼州 幷州 幽州 冀州 荊州北部 西域督護府
吳:揚州 交州 荊州大部
蜀:益州
3、兵力 魏:70萬-80萬 ,吳:23萬 ,
而三國演義裡伐吳就動用70多萬大軍的蜀國真實兵力只有10萬。劉備再活一百歲也阻擋不了蜀國的滅亡,蜀國體量太小,綜合國力太弱了。
而秦國、漢高祖劉邦可以雄踞三秦、蜀漢之地,決策東鄉,爭權天下,是建立在秦蜀之地富天下十倍的基礎之上,但東漢末年,蜀漢之地已衰,劉備欲效仿祖宗劉邦,以圖興復漢室,是無稽之談。
何況你真的認為劉備真心想興復漢室?
打著個旗號,收買人心罷了,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差不了多少。
以每戶抽一壯丁計算,蜀漢總軍力不過三十八萬,還要防衛東戰線、京城、南中以及全國各區的安全,能動用在北伐上的軍力可想而知。而魏明帝 派出迎戰的先發部隊,就多達二十萬,後備軍團更高達三十餘萬。
益州雖為“天府之國”,但想以一州之力而“統一中原,光復漢室”,劉備、諸葛亮可真敢“知其不可而為之”啊!
天道湯湯,順天者昌,逆天者亡。無論劉備、諸葛亮再人智,也改變不了蜀漢滅亡的命中註定的事實。
-
4 # 方山中人
首先我們需要分析一下皇叔是如何去世的。
大家都知道,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圍曹仁威震華夏,然而呂子明白衣渡江,與曹魏前後夾擊,擊敗關羽,最終敗走麥城身首異處。221年,劉備傾全國之力欲為關羽報仇,次年被陸遜火燒連營,夷陵大敗,只好退居白帝城。此時,關張二人皆沒,諸葛亮又曾力勸不可復仇,這一敗,可謂滿盤皆輸,身心俱疲,223年,病逝白帝城,享年六十三。
如果劉備不死,就要在夷陵大戰中至少取得均勢。當時而言,曹魏應該不會收到影響,照樣是最強大的,而孫吳呢,歷史中,夷陵大戰後,孫權十分害怕,雖然贏了,卻主動求和。如果劉備能取勝或者均勢,怕是會搶奪一些孫吳的土地,使得孫吳會更加弱小。可能會改變三國滅亡的順序,但是最後統一的一定還是曹魏(晉)。
-
5 # 兔吐2
穿越一下,當回劉備吧,自從我舉義兵,帶領兄弟們,在各位諸侯之間奔走,唉……,他們是為了各自影響,把我當成漢室劉親來做招牌,擴大他們的利益,這些諸候怎知我劉備的志向,做大事者隱忍於胸。態勢的變化出乎我難以預料。北方狼煙四起,戰禍連年,禮崩樂壞。
南方相對穩定,荊襄、蜀地有我劉氏宗親劉表、劉璋,他們都心無大志,庸俗之人,此地不能守。曹操大軍南下,襲捲荊州,無奈我東聯孫權,擊敗曹操,拿回荊州四郡,再謀取了益州,率大軍劈殺了夏侯淵,佔領漢中。形勢一邊向好。
我太愛高祖了,心裡只想偷襲陳侖,再兵見關中,逐鹿中原。卻輕視江陵是戰略重鎮了,江陵也能北伐東進呀。可是沒有北伐取勝的先例,東進到是有可能成功的,孫權和我們是親戚又是聯盟啊。不能打只能談,也許是我的戰略失誤吧。如果把戰略調整,利用關隘北守,率大軍順江東進把東吳滅了,再多路北伐中原,相互乎應,一統天下就可能成功了。我此生受諸葛、孔明影響太深,走不出他的陰影,疑憾終身。
-
6 # 青言論史
劉備死或不死,三分天下的局勢都不會有改變。而且劉備活得越久,對劉禪的發展越不利。順便說一句,諸葛亮死後,蜀漢在劉禪的統治下又存在了29年,才完蛋的。
劉備打敗了夷陵之戰以後,三分天下的格局就已經不可能改變了。孫權吃進去的荊州,不可能吐回來給劉備。失去了荊州的蜀漢,從此以後也失去了兩個拳頭打曹魏的能力。蜀漢政權,實際上已經失去了統一天下的能力。
在這種情況下,劉備作為一個年逾六旬的政治家,其實他的歷史使命是基本上已經完成了的。把權力過渡給諸葛亮在這個時候是非常合適的。蜀漢需要換個活法,而且諸葛亮也是最能貫徹劉備戰略意圖的那個人。
劉備即使沒死在夷陵之戰,他終究也要死。他拖得越久,劉禪就越不可能走上執政舞臺。有他和諸葛亮兩個政治強人在,蜀漢的政治能有劉禪什麼事?等到劉備一嚥氣,諸葛亮估計也沒幾年好活,甚至搞不好還得死在劉備前面。那麼誰來傳幫帶劉禪?
劉禪能獨掌蜀漢大政二十九年,諸葛亮的傳幫帶不可估量。但要是諸葛亮沒那麼多時間呢?他還能獨掌二十九年嗎?
-
7 # 二二相偶
公元228年,蜀漢從夷陵之戰失敗的陰影中有所恢復。在多年的準備之後,開始執行劉備北滅曹賊,興復漢室的國策,揮兵北伐。北伐的時候,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方略。
第一種是諸葛亮提出的疑兵出斜谷,吸引魏軍主力於關中地區。然後大軍攻擊隴右,切斷關中和河西地區的聯絡,穩紮穩打蠶食曹魏政權的策略。這戰略比較保險,但穩紮穩打是需要強大國力支撐的。和實力雄厚的曹魏相比,蜀漢耗不起,這也是諸葛亮和姜維接連幾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的主要原因。
第二種是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即學習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做法。諸葛亮原定的策略不變,作為奇兵和配合,魏延統領部分漢軍從子午谷出發,採用閃電戰奔襲長安和潼關。控制舊都,據潼關而守。等兩路大軍會師於潼關之後,就可以一起攻滅曹魏。
歷史上,弱小的漢王劉邦就是採用韓信的這一策略兵出當時的天府之國關中。以富饒的關中為基礎,佔據優勢後,由弱變強,最終統一天下建立大漢王朝的。只是可惜,蜀漢北伐的時候,當政的是諸葛亮。作為思慮完備的一個大才來說,不能說他有錯,只是有時候人想的越多,就會越缺乏冒險精神。
那如題主所說,如果北伐的時候劉備還活著,又會做出怎樣的抉擇呢?
吳國的天才陸遜曾這樣評價劉備,“備是滑虜,更嘗事多!”什麼意思呢?就說劉備是個很狡猾的傢伙,而且經驗豐富。作為統治者的劉備肯定對自己高祖劉邦當年從弱小的益州開始,最後得到天下的各種策略和環節做過深入的研究。如果魏延提出的奇謀他有幸能聽到,那自己效法祖先的做法是很有可能的。因為當時劉備蜀漢的情況和劉邦入蜀時候的狀況很像。而且劉備自始至終都把魏延作為心腹,即便諸葛亮反對,劉備的決定也無法逆轉。魏延又何嘗不能是自己的韓信,也許劉備會想,這就是祖宗護衛大漢江山萬世不朽給予的機會!
劉備在漢獻帝被廢之後就名正言順的佔據著皇帝名號,一旦子午谷奇謀得以成功,還都於長安在政治上更是可以對曹魏和東吳形成強烈的打擊。而且劉備仁德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佔據漢朝正統名號的他更是會讓天下歸心。之前忠於曹魏和東吳計程車人又會重新俸漢為尊。無論是政治,經濟,軍事,人才,蜀漢都將取得極大的優勢。而此時的曹魏和東吳作為偽政權,最終被漢消滅,三分天下歸於漢也是可能的。
三分天下指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並且互相牽制的局面。諸葛亮死後,短短几年光景,蜀國就被劉禪送了出去。當老大的是劉備還是劉禪對蜀集團來說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嗎?
回覆列表
如果劉備還在的話,那麼就不會有荊川兩地人士的愈鬥愈烈,也就不會有諸葛亮不盡餘力的六出祁山,曹睿也就不會啟用司馬懿,司馬家族也就不會獨摘勝利果實。
古人作戰講究天時地利人和。
三國後期各家都出現啦人才沒落的現象,但是魏國地大物博,依然湧現啦很多名將,蜀吳兩國確是後繼乏力。
自宦官之亂到如今三分天下,新一輩的人都已嶄露頭角,已是各為其主。曹操的攜天子已令諸侯,劉備的皇室後裔所產生的效應估計也弱化到啦很淡薄。天時在後期的戰爭中作用微乎其微。
假設後期戰爭沒有什麼以少勝多,決策性的大錯誤,單憑實力的情況下,蜀國依然會成為第一個覆滅的國家。
三國後期吳國已是僅靠陸遜一家,對於人才依然眾多的魏國來說,滅亡也是遲早的事情。唯一的區別就是不是司馬家坐政。
歷史永遠是歷史,而如果也只能是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