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鯤鵬歷史
-
2 # 關河南望
是的。
滿人的這種剃髮令其實早在宋金時期就出現過,如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載:“建炎三年,金元帥府禁民漢服,又下令髡髮不如式者殺之。”《宋史》記載宋將劉琦抗金事蹟時說:“是夕,天欲雨,電光四射,見辮髮者輒殲之。金兵退十五里。”所以說,被滿清認為先祖的女真人這樣做過,滿清做這個是有跡可循,有史可依的,一點都不為難。
於是滿洲的八旗兵們佔了中原的花花江山之時,順治皇帝開始宣佈“自今佈告以後,京城內外,直隸各省,限旬日盡行剃完。若規避惜發,巧詞爭辯,決不輕貸”,臣僚不得論奏剃髮,否則“殺無赦”。此即為歷史上著名的“剃髮令”。清朝統治者們為 了強力推行剃髮蓄辮制度,那是相當夠狠夠絕的。
而對漢族人來說孝,是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習俗之一,漢族認為身體是意思是身體是父母給我們的最好禮物,必須珍惜它,愛護它,這是做人做事的基本條件,也是行孝盡忠的開始。所以這剃髮易服令遭到了漢人的強烈反對。漢人們都在問自己,改換成關外夷狄之容,將來死後如何見祖宗於地下?
其實入關之初,多爾袞也非常擔心剃髮令會不會引起漢族人民的強烈反彈,但是有個叫孫之獬的卻在反覆奏請多爾袞將漢人一律剃髮,這位孫之獬可是個不要祖宗的人,自從投降了滿清之後,老是想和主子們融為一體,於是自己主動剃光了自己的頭髮,但是滿族大臣看不起他嫌他是漢人,漢族大臣嘲笑他,覺得他對不起祖宗,於是這貨
一怒之下,給朝廷上書要實施剃髮易服,於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一滅絕人性的口號提了出來。
然而滿清政權是沒有想到為了祖先,為了自己的文明,漢族百姓會做些什麼,這一聲令下之後,南方風起雲湧,全體反抗“寧為束髮鬼,不作剃頭人!” 就是著名的漢人寫照,在滿清政府的血風腥雨之下,透過江陰十日,嘉定三屠,成百上千萬的漢人死去,反抗最終被鎮壓,而辮子,也就一根根地留了起來。隨著日子的流逝,久而久之,人們麻木了,習慣了,不再覺得不順眼,不再覺得它是化外蠻夷之俗了。甚而,到了現在,這根代表奴隸的辮子,依然留在某些人們心中。
插句題外話,那位孫某某被反抗的漢人義軍逮到千刀萬剮也算是為了死去的千萬同胞出了一口惡氣。
透過剃髮易服,滿族統治者成功地壓垮了漢人的文化圖騰,徹底打斷了漢族讀書人的脊樑,滿清統治者透過武力鎮壓和精神摧殘壓垮了漢人的意志,從此廟堂之上就只剩下一批批跪著獻媚的“奴才”,一直到了今天,還有人在為這根辮子魂牽夢繞。
-
3 # 使用者5441848975
當然是不可能的。
雖然清初順治年間嚴格執行剃髮令,但是除了北京周邊以及官員和軍隊執行的比較徹底,民間根本不徹底,不光是農村地區,甚至是城市都無法徹底執行,越往南越不徹底,否則順治也不會一再嚴令各地嚴格執行剃髮令。究其原因,是因為清初天下不太平,各級官府沒有那麼多的精力用於執行剃髮令上,而且清朝是政府,需要老百姓繳納賦稅,因此才會出現大頂挽髻,全似未剃髮者。正如下圖:清初士大夫畫像,除了第二張圖,剩下兩張圖的主人公真是全似未剃髮者,或者說壓根就沒剃髮。所以,這更加說明了清初對剃髮謝謝的執行並不徹底,所以也就不存在什麼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種謠言。
但是時間到了康熙年間,在康熙平定三藩後,天下太平,動盪的社會趨於穩定,康熙也放棄了強制剃髮,而改為移風易俗,潛移默化的施加影響。畢竟康熙大帝信奉的是施行仁政,而不是一味的使用強力。沈從文等服飾史學者都提到過,此時民間剃髮的數量、剃頭的頻率大幅降低。《康熙南巡圖卷》,放大後可以看見老百姓很多並未剃髮《康熙耕織圖》部分內容,雖然老百姓都紮了髮髻,但是為了迎合剃髮令故意不畫前額的頭髮,由此可見當時剃髮的比例並不高。所以,郎世寧畫的《羊城夜市圖》才會有這種景象,如果不說明成於乾隆初年,各位一定會以為是明朝廣州的夜生活。當然,郎世寧沒經歷過元朝,不可能去腦補明朝什麼樣,所以他的《羊城夜市圖》很好的粉碎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一謠言。當然,隨著時間的推進,清朝男子就開始留辮子了,畢竟官老爺都有辮子。至於剃頭,對於老百姓來說,剃頭要花錢,所以剃頭的間隔比較長;再者老百姓都忙於生計,尤其是農村農忙之時,哪有時間進城去剃髮。所以清朝男子的髮型,大部分都是像《投名狀》這樣。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並非所有人都留辮子,很多知識分子依然束髮古裝,其中最有名的兩個還是大清遺老,即牛兆濂、夏震武。這兩位一輩子束髮古裝,卻死心塌地的效忠清室。牛兆濂,有漢服黨拜牛兆濂為復興漢服的老前輩,被打臉後說他穿的是道袍,然而牛兆濂的弟子、中國教育家於承訓先生又來打臉,人家在回憶錄裡說牛兆濂是蓄髮古裝。夏震武,百度百科夏震武的詞條臭不要臉的說夏震武是什麼“華夏遺老”,真是令人發笑。要知道,夏震武在清亡後以大清遺老自居,束髮古裝,足不入市,謝絕民國政府出山邀請,甚至不用民國年號而使用干支紀年。
好了,現在可以得出結論了,所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是句徹頭徹尾的謊言。
全文完
-
4 # 尚武菌
我是尚武先生,我來回答
明末清初,剛剛奪得江山的清王朝曾對全國頒佈剃髮的法令,並對那些違抗者毫不留情地予以鎮壓。在那段非常時期裡,一把頭髮件衣服,都可能招致殺身之禍。
中國古代,受儒家文化的影響,人們對關係到自家身體的習俗特別在意,尤其是漢族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深人人心的聖人信條。人們普遍認為,頭髮代表著對父母血脈的傳承,損傷頭髮不但是不孝,而且會給自己和家人帶來災難。而由於民族習俗不同,漢人和滿人在髮式、服飾方面都不相同:明朝的男子一律蓄髮綰髻(將頭髮束起盤於頭頂,衣著寬大,袖子肥闊,交領,衣服前襟向右掩、系長帶;滿族男子則剃髮垂辮(剃去腦袋周圍的頭髮,將面頂發編成長長的辮子,垂在背後,常穿長衫袍、馬褂,袖子窄小清軍入關後,為了強調征服的意義,一意將滿人的習俗作為規範,強加於治下的臣民,這是引發漢人激烈反抗的主要原因。其實在15世紀初,女真族在東北崛起、壯大的過程中,也是要求那些前來歸順或是被征服的漢人剃髮易服的;1636年,皇太極曾對那些不服從剃髮易服令的漢人從重定罪。到了1644年,清軍打敗李自成的軍隊攻入山海關,人關後的第一天就下達了剃髮令;隨後,攝政王多爾袞率軍進入北京城,正式頒佈了剃髮和改換衣冠的法令。外來征服者這種強硬野蠻的做法令漢人十分反感,全國上下一片反抗之聲。由於當時天下還沒有完全安定,清統治並不穩固,多爾袞只好推遲此法令的執行時間。
一年之後,清軍政佔江南,推翻了殘存的南明弘光政權。隨之多爾袞重新強力推行剃髮令,下令各地在剃髮公文到達的十天之內人皆剃髮,違抗者一律處死;即使已剃髮,但剃得太少,也要處死;
抵制此法令的地方官員,同樣問斬。因此,當時到處流傳著“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留髮不留人,留棺不留屋”,“一人不剃全家斬,一家不剃全村斬”等各種令人毛骨悚然的口號。清代的書中甚至有這樣的記載:官府命令剃髮匠挑著擔子巡查,只要看見有束髮之人,二話不說就抓來剃髮;被剃髮者稍有反抗,立刻會被砍頭;砍下來的頭顱就掛在剃頭擔子上,以此來警告和恐嚇他人。據說後來剃頭匠的擔子上所立的那根杆子,最初就是用來懸掛人頭的。在血腥施行剃髮令的同時,改換衣冠的命令也一併推行,因不從而被殺的漢人也有不少。
強迫漢人剃髮易服之事,清朝之前的異族征服者也曾做過,但都不太成功,最終不了了之。但是滿人很強大,他們很執拗地將剃髮作為衡量每個人對清王朝忠誠度的標誌,不惜用野蠻殘忍的手段施行剃髮令。這種做法一度激起漢人強烈的反抗,其中以南明政權所在的江南地區的反抗最為強烈,結果在清軍屠刀之下,血流成河,所謂嘉定三屠、江陰血洗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典故,都是真實的歷史一幕。當時揭竿而起的百姓,其實主要不是反抗滿人政權,而是不願意剃髮蓄辮。江陰百姓喊出了“頭可斷,發不可剃”的口號,在典史(掌管治安的縣官)陳明遇和閻應元的領導下與清軍苦戰了81天,最終失敗閻應元在犧牲前悲壯地說:“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殺賊,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從清朝立國到後來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很多不滿清統治的人都用束髮、恢復漢族衣冠來表示民族氣節,鼓動民眾起義。康熙時期的三藩之亂中,曾經是明朝大臣,後降清,最終又起兵反清的平西王吳三桂,就以剪去髮辮表示與清朝的決絕和反清的決心。清朝晚期,太平天國在其討清文告中痛斥清的罪惡,其中就提到了剃髮,說剃髮讓人形同動物;而恢復蓄髮是太平天國作為重要的綱領宣傳和提倡的。
有研究者認為,到晚清時,漢人經過長期的頑強努力,已悄然將剃髮蓄辮的滿人習俗改變了許多。清的髮式,從大部分剃掉小部分留下編辮子,變成額上小部分剃掉,大部分留下編辮子。最後滿人也覺得這樣反而更好看一些;對於他們來說,只要剃髮蓄辮這兩個征服性的特徵還存在,其髮式是否標準的“滿式”已無所謂了。
回覆列表
滿清本是女真族,從前擾亂宋朝、入主中原的金國,就是他們的祖先,自金國被元朝滅了之後,這女真族仍就散在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的南部一帶。
明成祖時,女真族歸降明朝,封為建州衛。在明朝強盛時,是很服從的;後來明朝勢力衰弱,建州衛的首領就叛變起來,吞併各部,打敗明兵,奪取了遼陽和遼寧,自稱滿洲汗,後人尊為清太祖。後來他的兒子又降服蒙古、北韓,自稱皇帝,國號叫清,後人稱為太宗,佔據了長城以外的各地,時常進兵攻打明朝,成為明朝的禍害。
這時明朝正值各處饑荒,盜賊四起,最大的首領是李自成和張獻忠,各擁兵數十萬,到處殺人放火。明朝這時是懷宗皇帝當國,自他繼位以來,雖然想勵精圖治,但是它的一班臣下,雖然不是賣國奸臣,卻是誤國庸臣,所以懷宗的願望終不能實現,弄的國事愈壞了。
國內被盜賊弄得殘破不堪,國外又有滿清雄踞關外,不時向關內進攻,內憂外患,重重逼近,竟把明朝滅亡了。
多爾袞入了北京,奉了清帝即位,就是所稱的順治皇帝。於是滿人統治中國,下令全國剃髮易服,盡照滿族習俗。漢族人很是痛心,不肯遵行。滿清下令:“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凡違此命令者,無論是做官的還是老百姓,都被殺死。
這時滿清只統治了中國北方,中國南方還是明朝的勢力,因為自懷宗殉國以後,懷宗的兄弟福王逃避在江淮一帶。
明朝的臣子史可法、馬士英等,就奉了福王在南京即皇帝位,派人去和清朝講和,相約南北分治,清朝不答應,還要派兵來打。明朝派了史可法督師揚州,防禦清兵。清兵乘勝進攻揚州,史可法大敗,被亂兵殺死了。
清兵攻破揚州,由於漢族人不肯剃髮,舍死抵抗,清朝便下令大肆屠殺百姓,姦殺擄掠,無惡不作,一連殺了十日才下令封刀,共殺了八十多萬人。清兵又攻破嘉定,也是一樣的屠殺,嘉定的百姓所剩無幾,所以揚州的十日,嘉定的屠城,至今還是漢族的傷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