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發現很多母親辭職去陪小孩,無非就是照顧一下孩子的飲食起居,真的對孩子的學習有幫助嗎?會不會有孩子會覺得煩人?會覺得被管的太多?我覺得高中生一個月回一次家挺好的呀!
15
回覆列表
  • 1 # 在田君

    陪讀,全國38.6%的家庭、80%中低收入層家裡都有個“當代孟母”

    當今社會,有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能考起好的學校,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陪著孩子學習,社會上稱此類現象為陪讀,稱此類家長為“當代孟母”。 孟子,名軻,字子輿,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被稱為“亞聖”。孟母,仉氏。孟子三歲喪父,單親家庭,孟母為了孟子的教育,三遷住地,旨給孟子一個優質的環境,陪著孟子學習,我們稱之為“孟母三遷”。 孟子在學術上的成功,與其母親的教育理念是分不開的,孟母懂得孩子成長的環境,會影響孩子今後發展的方向和程度。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最終選擇在學堂邊上落戶,讓孟子每天都在在朗朗書聲中,耳濡目染,終成大器。 (一) “當代孟母”知多少

    在中國,陪讀現象最早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到了90年代開始作為一種社會問題引起廣泛研究。現如今的社會,陪讀現象愈演愈烈,從小學陪讀一直到大學陪讀,甚至從國內學校陪讀到國外學校的。按照華東師大心理系桑標教授進行的一項關於中國父母意識的調查報告中的資料來看,中國目前已經有接近38.6%的家庭存在陪讀現象,其中中低收入層佔80%以上。有的家長不惜辭掉現有工作,全天候、全身心的陪讀,很多學校外面的民居房都改為陪讀房,專門租給學生家長。很多陪讀家長甚至是放棄了工作,專職陪讀,甚至家庭中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加入陪讀隊伍中。 安徽省毛坦廠中學,一所被外地人佔領的“高考工廠”,每年都有近20000名學生在校就讀,“當代孟母”們數以萬計,毛坦廠中學周邊的民居幾乎全部用來租給這些“當代孟母”。 網上曾流傳著一份陪讀家長的作息表: 很多在毛坦廠中學陪讀的家長,在陪讀的同時,開始在周邊做小生意,或者打散工掙取酬勞來補貼家用,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可憐天下父母心! 由於教育體制不同,在國外極少存在陪讀現象,我的一位朋友在美國公立中學擔任數學老師,透過他在美國的走訪調查以及瞭解,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幾乎不存在陪讀現象,有少數,也是國內移民去外國或者僅在國外讀書的的中國家庭存在此類現象。

    (二)陪讀的原因

    家長陪讀最主要的原因,是認為子女是自己的人生希望,希望透過陪讀為孩子學習提供條件,提供及時保障,繼而讓子女完成振興家族的使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是根植於華人骨子裡。華人最厲害的地方就是懂得教育投資。縱觀目前國內對於陪讀現象的研究,底層社會家庭,中產家庭以及高收入家庭,按照華師大桑標教授的調查資料顯示,其中底層家庭和中產家庭陪讀現象最為明顯,期待透過讀書改變命運是最主要的原因。 華人最厲害的地方,就是懂得教育投資。到美國去的第一代華人,是當做“豬仔”被販賣到美國做苦力,處於社會最底層,幹著最苦的活兒,吃著最粗糙的飯,在美國社會上,沒有“立錐之地”。但是華人骨子裡就有一股奮鬥的力量,他們把僅有的資源都投到了孩子的教育上。到了第二代,華人在美國社會上建立自己的“遊戲規則”,與美國合作並抗衡的同時,仍然在教育上大量投資。到了第三代,就已經融入美國社會,並進入了美國社會中層,現如今的第四代,已經夠資格去競選美國總統了,楊澤安就是代表性人物。“某多多”在中國短短几年時間,迅速崛起,讓我們相信,目前中國,高收入人群還是在少數的,大部分家庭的孩子必須要透過自己的努力才能獲得更多資源,所以他們的家長堅信只有讀書這一條路,才能使得自己的孩子成為“人上人”,讓自己的家族進入社會更高的階層。也只有這條路,是最公平的路。在2017年北大財政所和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做了一次教育投資的調查,共涉及40011戶,127012個家庭成員,從學前教育到高中教育,全國家庭教育投資支出總體規模為1904296億元,佔到2016年全國GDP的2.48%。 2、有的孩子自身自理能力不足、自身控制力不足。 受到上世紀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中國大部分70後甚至包括很多80後父母,只生育一個小孩,對待自己的孩子尤為看重,從小便嬌生慣養,讓孩子沒有很好的鍛鍊自理能力和自制能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學習上這些孩子往往也是沒有自主學習能力的,陪讀現象,應運而生。雖然陪讀可以解決孩子學習不主動的問題,但問題也隨之產生,孩子的心理壓力加重、缺少了自立能力的鍛鍊、影響了孩子和同學間的交流等。如果在陪讀過程中沒有讓孩子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沒有讓孩子學會交流和表達能力,陪讀就會一直持續下去。 3、學校與家庭兩方面教育的銜接不到位。 孩子的教育一定不能缺少學校和家長兩個方面相互配合相互溝通的環節。但是學校和家長沒有把握好程度也是導致陪讀現象發生的原因之一。在學校裡,部分老師建立各種“家長群”,在群裡下發一些作業讓家長監督完成,但是有的作業超過孩子的接受能力,只能家長全權代理;部分家長,不完全肯定學校老師對於自己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認為自己陪在孩子身邊,可以隨時掌握孩子的一舉一動,比起管理一個班那麼多孩子的老師來講,要更加具體,久而久之,陪讀產生。

    (三) 陪讀的利與弊

    甲:陪讀確實有利於孩子的學習成績的提高! 一個班級少則40幾人,多則60人,老師對孩子的關注度,遠沒有家長對自己孩子的關注度高,我的孩子當然只有我們家裡人最關注啦。現在的小孩子學習都需要有人守著,不然是學不好的,老師就把作業往群裡一丟,孩子自己又搞不清有哪些作業。每天我們都輪番“上陣”,陪著孩子做作業,陪著孩子自習,我們家專門在學校周邊租了房子,我愛人也辭了現在的工作,就是專門為了孩子的學習,陪著來。孩子是我們家的未來,他爺爺那一輩兒,是文盲,我是本科生,怎麼著,我們也要陪出個博士生出來。也算是光宗耀祖了!

    乙:陪讀怎麼讓孩子養成獨立能力,他遲早要走上社會的,難道要我們陪一輩子? 在孩子學習的關鍵時期,陪讀一陣子,是有必要的,可是要我們一直陪讀,我覺得反而讓孩子養成依賴心理,離了我們他就無所適從了,那要是走上社會,面對這光怪陸離的大千世界,他怎麼有能力去闖?自己的事情都沒能力處理好,還得讓我們來,那個時候,我們也老了,奮鬥一輩子,老了還不省心?還得操勞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為了家族的長遠來看,還是的讓孩子自己學會自主學習,學會獨立,學會生存。 結語 可憐天下父母心! 我記得我讀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的成功,自己的努力佔到10%,家族的貢獻佔到90%”。年輕的時候,對這句話不屑一顧,認為成功,一定是自己努力的結果,而且被那句“成功=1%的天分+99%的汗水”影響了很多年。隨著歲數增加,生活閱歷沉澱,現在想想,其實老一輩兒講的“祖宗積德”也不無道理。不管陪讀的原因是什麼,也不管陪讀的利弊,“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只希望陪讀,能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且適度,能陪出個孩子真正的未來。

  • 2 # 感恩9612

    因為孩子是每個家庭的希望!做家長的也都非常關心自己的孩子,從小開始上學,對子女非常的照顧,所以大多數家庭都選擇了陪讀,從飲食起居等各方面照顧他們,細心的呵護!希望他們在學習上有所進步!培養自己的孩子,希望他們將來有所成就,能夠出人頭地!

  • 3 # 不羈的農夫

    關注教育十幾年,也有一定的感悟。也正在策劃一個託管中心與培訓機構。何謂陪讀?是平時抽時間關注孩子陪同孩子共同成長與專職陪讀是兩碼事。

    讀書簡單的劃分三類:天才/庸才與溼柴。

    不微言的說,讀書有天賦的差異,有孩子聽一遍就懂還能舉一反三。這類孩子加上自己的勤奮,不需要家長多擔心。有一類,你怎麼說他都不懂,甚至魂遊四方………這一類無論怎麼陪,都無法要求他們課堂上的知識有多少收穫,建議選擇他個人愛好去發展。

    最後說到需要陪讀的這一類:天賦一般,不算聰明也不笨,就是懶惰愛耍小聰明。不加強教育監督,就大專或者三本的水平,監督到位配合教育資源的充分利用,在二本線裡,甚至發揮的好還能達到一本院校的水平。

    至於說意義在哪,不僅僅是考試成績如何,還包括對孩子的其他素質教育與監督,培養孩子做一個對社會負責任的人。

  • 4 # 始終142942699

    人不是機器,有口飯吃就行了………人有情感精神上的需求,其對一個人的成長比吃飯穿衣這些物質需求更為重要、更加關鍵。

    在18歲成人以前,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最佳環境。過早地讓孩子們離家寄宿學校,是得不償失的短視之舉。

    沒有了每天親人的關懷和親情的互動,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會缺乏家庭的觀念和正常的情感,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家長辭職陪讀,實乃無奈之舉,也是對孩子真正負責的表現。只為盡己所能給孩子一個家的溫暖,不然孩子們太可憐了。

  • 5 # 憶葉知秋

    陪讀,已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說明這是一個明顯的需求,我們現在來看一下這個需求是怎麼產生的,知道了這個原因,那要不要陪讀,或者陪讀好不好,自然就有了答案。

    一、離學校比較遠。在學校附近租一個臨時住房,給孩子洗衣做飯,讓孩子全身心地學習;

    二、競爭壓力大。現在上高中比上大學還難,好多家長從初中時就在陪讀,是為了在競爭壓力特大的市場,讓孩子能爭得一席之地。除了給孩子洗衣做飯,狠不得幫他們做題就好,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三、監督作用。上了中學,孩子已進行青春期,青春期的萌動,對異性的好奇,如果不多一雙眼睛盯著,有可能進入早戀而大人卻渾然不知;

    四、孩子的安全。學校周邊環境,雖然經過整頓,有很大的改善,但作為父母,哪怕孩子長大了,但對於從未踏入社會的孩子來說,怕碰上那些混混,家長可以起到一個保護作用。

    個人覺得,家長陪讀的主要原因就是這四點,有的離家近的父母也沒有陪讀這一說,所以,陪讀到底有意義還是沒意義,也是見仁見智。

  • 6 # 溪石散人

    大家好!

    陪讀現象在現實社會中確實存在,而且不在少數。

    當然,陪讀自然有陪讀的原因。

    無非有以下幾點原因:

    1、為了更好地照顧孩子,讓孩子專心學習。

    2、督促孩子學習。

    3、家長對孩子不放心,陪伴孩子。

    ……

    總之,希望孩子學有所成,有一個好的未來何前程,這都是無可厚非的。可憐天下父母心啊,那個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頭地啊。

    然而,教育有自身的規律。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孩子身心健康發展,做獨立的自然人,適應社會,擔負起自己的責任。

    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雖然我們覺得有時很幼稚,不成熟。可如果孩子小小年紀,就很成熟和老到,那也很嚇人的。教育就是一個學習,實踐,犯錯,糾錯,進步的過程,不犯錯怎麼可能進步?

    教育的過程往往比結果更重要,而我們恰恰相反,看中的是結果!

    教師和家長在教育過程中,起引導的作用,千萬不能代替孩子成長。

    孩子比我們想象的更勇敢,更優秀。

    祝每一位孩子更懂事,更優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炒股高手每天是怎麼覆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