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莞爾手工坊

    各科學習中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關於數學習慣的養成,結合我平時教學中的做法,談談我的看法吧。

    不管是學習什麼,都需要做到課上認真聽講,課下鞏固這一點。今天主要探究做數學題的方法。

    做題過程中認真審題,分析題目,做完之後也要養成檢查的好習慣。

    我班上的孩子我都會讓他們準備好三本,習題本、豎式本和錯題本。習題本是平時做自主練習和一些練習題時用的,豎式本是專門用來列豎式用的,一本分四欄,只要做題,豎式本必須擺出來用。因為剛去鄉鎮的時候發現很多同學在書上,桌子上亂寫豎式,這都不利於他們養成嚴謹認真乾淨的習慣。錯題本就不用說了。

    再有就是書寫,也許我們潛意識中都感覺數學對於書寫規範的要求不如語文,其實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管是數字還是文字,都要乾淨整潔,解決問題和畫圖題這類對於規範要求更高。

    孩子的習慣養成離不開老師和家長的監督指導。

  • 2 # 閒話人生數學

    作為一名一線的初中數學教師,對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養成的一些不良習慣,我深有體會。

    升入初中,隨著知識的增多,學生的思維方式應由模仿型向邏輯型轉變,而一些數學學習意識差的學生短時間難以適應初中的學習,依然保留著機械模仿式的數學學習習慣,比如,老師講一個數學問題,學生提不出新的問題,如果你問學生為什麼這樣而不是那樣做,學生無從回答,這就是不善於思考的壞習慣。

    再舉個例子,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用鉛筆書寫的壞習慣。一旦錯了,就會用橡皮擦,看起來卷面整潔乾淨,實際上,這樣長期下去,反而助長了不思考盲目做答的不良習慣。

    還有一些投機取巧的壞習慣。比如,一看題不會也不深入思考,就放棄了,或看看別人的,或查查手機等,這浪費了自己獨立思考提升的機會,是一種懶惰的壞習慣。

    還有些學生唯快做題的壞習慣。這些學生做題很快,但錯的多,因為很多重要環節因快而遺漏。

    唯有在學習中不斷的與自己的這些不良習慣做鬥爭,數學成績才有大的進步。

  • 3 # 雲鶴凌空

    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壞習慣,形成的原因比較複雜,大體說來,既有老師方面的原因,更有從小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當然,也有學生自己的原因。

    學生在學習數學上表現出的壞習慣,主要是計算錯誤,看題不仔細,沒有真正理解題意就胡亂地做題。很多人都把這些問題看成是“粗心大意”,“不仔細”。其實不然。

    如果孩子小的時候,電視看得過多,手機玩得過多,就會缺乏基本的思維習慣。因為電視,手機遊戲的資訊是流動的,而且,流動的速度比較快,不可能停留在孩子的大腦裡,他根本來不及去思考,久而久之,就會養成只看不思考的習慣。

    表現在學習過程中,只是聽,聽講像看電視,沒有自己的思維,也不注意去理解。看到題目,不注重理解題目究竟說的什麼意思,看題目如同在“認字”。老師講的,他聽了,題目他也看了,但他並沒有明白老師到底講的什麼,也不知道題目到底說的什麼。

    這種現象,就是心理學裡說的“聽覺智力障礙”和“視覺智力障礙”。據研究,大約有百分之三十的學生存在一個問題,孩子越小,這個比例越高。這即是我們常說的“心不在焉”。在這種狀態下,一系列的問題就產生了!與其說是“壞習慣”,還不如說是“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在家裡寫作業時,家長比較急躁,不斷地催促他,那麼,這個問題便逐漸“固定”,一個錯誤,總說總錯,家長便會責備,甚至訓斥他,“說了一百遍了,怎麼還錯?”

    學生的學習,聽課是重要的,主要的環節,所以,聽課是核心,完成作業是基礎,孩子大了,讀到五六年級以上,就還有一句,作業後的反思時關鍵,一共三句話。

    聽講要用“心”,不僅僅是耳朵。要跟著老師思考,不能像看電視。讀題要慢慢讀,讀清楚,慢慢理解題意。如果孩子是小學一二年級,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讀題,讀慢一些,一道題讀兩遍,讓他慢慢理解題意,這事不能急!也急不來。

    此外,加強課外閱讀,小美文,科學知識,安全教育,歷史地理,凡是適合孩子讀的書都可以。這些書,有的可以看,必須大聲朗讀,大聲朗讀的文章,一篇讀兩遍,第一遍獲得粗略的印象,第二遍有一點理解。如果孩子作業不多,有時間,孩子心情好,可以讓他讀書看書,不必每天讀,一週大概兩三次即可。孩子讀完後,家長不要為了檢測效果對孩子提問,否則,會課外閱讀成為孩子的心理負擔,精神負擔,他就會“假”讀書,這一點很重要!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也會慢慢養成思考的習慣,提高他的思維水平。

    孩子大了,作業寫完了後,就要反思,難題,複雜的題,好題,都要反思,理清思路。不會做的題,第二天問老師的或成績好的同學,聽明白後,不能覺得萬事大吉,還要抽時間再做一遍,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要弄一個專門的錯題本。

    這樣,經過一段時間,很多壞習慣慢慢就會得到糾正。

  • 4 # 胡老師中小學數學

    在學習中,擁有好的學習習慣可以讓我們的學習效率提高很多,同樣,很多學生也因為一些不良的學習習慣導致學習效率低下,成績不理想。那麼在數學的學習中有哪些習慣是急需改正的呢?又該如何來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呢?

    1.一定要摒棄似懂非懂、模稜兩可的學習態度,必須要注意細節,將知識點理解透徹。

    很多同學在學習中,老師剛對一個知識點展開講述和剖析,學生就感覺自己弄明白了,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題,肯定會遇到很多的問題的。數學學習中,知識點相對比較少,但每個知識點都非常重要,必須要理解透徹,弄懂每個知識點的內涵和外延,注意知識細節,否則在自己獨立完成作業時肯定會遇到很多的問題。

    2.重視計算,計算能力是數學學習的基礎能力

    計算非常重要,不管是在小學、初中還是在高中,但是計算往往會被很多同學所忽視,認為很很簡單,沒必要花太多的精力在運算上,這其實是一個錯誤的觀點。數學的學習離不開運算,運算的速度和準確率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數學成績,計算重要,看似簡單,但又比較容易出錯,特別是在一些綜合運算中,步驟較多,在任何一個細微的環節出現問題都將會導致錯誤,如果在平時不足夠重視,多加練習,熟練度不夠,在考試時肯定會出現很多的問題。

    3.重視基礎,建立知識體系和框架

    數學看似很難,但所有的難題的解答都是建立在基礎知識點和方法之上,所以打好基礎是第一步。數學的知識點雖然比較少,但比較散,如果沒有系統去學習和掌握,在解題中有一些細節知識點和方法很容易被遺忘。諸多知識點都存在在聯絡,很多綜合性的題目的解答需要運用到多個知識點。如果能在平時建立知識知識體系,找到知識點之間的聯絡,可以方便我們從整體上鞏固和掌握知識點,在做題時可以幫助我們更快找到解題思路和方法。

    4.重視書寫、解題步驟和思路

    作為理科,數學沒有語文那樣對書寫有很高的要求,但書寫工整、保持整潔是很重要的。在運算中,很多同學沒有必要的步驟導致被扣分,或者因為數學不規範、不準確導致之後的結果錯誤,計算中的很多錯誤都是因為數學不規範導致的,書寫規範也可以幫助我們檢查。相比較計算題,幾何題對書寫的要求更高,過程體現著思路,每一步都必須要有理有據,很多同學在幾何題中常會因為規程不規範被扣分。在考試中,很多同學在解答題中基本不錯,反而在一些選擇題和填空題中出現問題,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在選擇題和填空題中在解答題不注意過程,書寫比較混亂,過程不夠完整,思維不夠縝密導致錯誤,所以在數學的學習中一定要注意書寫,不光在試卷上,在平時的練習上,草稿上同樣也需要注意書寫。

    5.注意總結和反思,做好積累

    數學的學習需要做練習,透過練習可以加深我們對知識點的理解和運用的能力,當然了,數學的學習不能僅僅靠刷題,很多成績中等的學生在學習上很勤奮,做了很多的題,可就是成績不理想,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低效率刷題所致。在數學的學習中在低頭做題的同時不要忘記抬頭思考,總結和思考比做題本身更重要。在每次考試後一定要認真分析和總結試卷,特別是試卷中出現的錯題,一定要認真分析錯誤原因,找到正確的解題思路和方法,在每次的做題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讓我們不斷提升。錯題學習法是很多學霸比較推崇的學習方法,錯題體現的就是知識漏洞、薄弱環節和思維誤區,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同樣的問題還會在下次出現,所以一定要重視錯題積累,並且經常去翻閱。

  • 5 # 跟張老師學數學

    數學學習是需要有一套自己的方法的,方法正確並且養成習慣,數學學起來就輕鬆自如,否則就是費盡力氣也收效甚微。我認為首先要一下改掉一些不好的習慣,同學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第一,不預習直接聽課。預習要進行獨立的閱讀和思考,能夠很好地培養自學能力。古人云“溫故而知新”,預習時可以先複習上一節的知識,然後再學習新知識,這樣有利於加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以及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預習時要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圈起來,然後上課時帶著問題去聽課,這樣可以大大提高上課效率。而對於自己預習時已經明白的地方,上課時不能滿不在乎而不去聽,相反更應該去認真聽老師的講解和自己的理解是否吻合,還有什麼是自己沒有想到的等。數學預習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希望同學們能重視起來。

    第二,做題淺嘗輒止。數學學習離不開做題,做題就是要對所學知識與方法進行綜合與靈活運用。有的學生習慣做簡單題,而對於不能馬上有想法的題往往很排斥,不願意去思考。老師一問怎麼沒做呢,學生不假思索的回答“不會做”。我一般會反問學生“是真的不會做嗎”,你認真思考了嗎?這時學生會去繼續想。我提醒學生,想的過程你可以邊畫邊想,邊寫邊想,或許思路就出來了。學生按我的要求做沒過幾分鐘高興的對我說“這道題我會做了”。我對學生說以後遇到題能輕而易舉說不會嗎,學生羞愧的低下了頭。數學就是一門思維性很強的學科,很多題目不可能立馬做出,需要耐心去思考,這也正是學數學的樂趣所在。試想如果都是容易題,學起來還有意思嗎?

    第三,不善於總結提升。經常會發現有的同學題做的也不少,但一考試就又不會了,成績難以有很大的提高。這是什麼原因呢?歸根結底在於平時盲目做題卻從不總結,導致不會的依然不會,做錯的依然又錯。學會是做題的目的,如果做了半天還不會,那做題有什麼用呢?同學們在做完一定題目之後要學著對題目進行歸納和總結。哪些是我完全掌握了的,那麼可以少做或不做了;哪些題我不太懂,我做的時候有難度,那我就要重視起來,多做做,多練練。不斷總結解題思路,比如如何分析題目,快速篩選有效資訊;如何確定題目型別,能判斷出有幾種考法;如何找突破口;如何根據已知條件進行知識聯想等;如何從一道題中學到有價值的,對以後做題有借鑑意義的方法等等。

    總之,數學學習要不斷摸索,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只要堅持養成習慣,那麼學好數學就是水到渠成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寫大海的比喻句1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