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草莓愛音樂
-
2 # 藍顏一笑
我收到了手機微信群裡朋友圈發的一條名為《<增廣賢文>全文及釋義,句句道破人心!》的微信,帶著好奇的心情點開了這條微信,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這居然就是我早就想看的東西,好傢伙,字字珠璣啊,那還等什麼,趕緊收藏,慢慢拜讀唄!
隨後的幾天裡,我仔細閱讀並抄寫了《增廣賢文》部分語句, 我逐步瞭解到,《增廣賢文》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是中國明代時期編寫的道家兒童啟蒙書目。書名最早見於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的戲曲《牡丹亭》,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於萬曆年間,並非一家一言,是許多人不斷補充的產物。它集結了中國從古到今的各種格言、諺語。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稱為《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
《增廣賢文》一書從表面上看,內容似乎雜亂無章,但只要認真通讀全書,不難發現有其內在的邏輯。該書對人性的認識以“性本惡”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會、人生,把社會諸多方面的陰暗現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陳列在讀者面前。如親情被金錢汙染:“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友情只是一句謊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尊卑由金錢來決定:“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錢人”;法律和正義為金錢所操縱:“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人性被利益扭曲:“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世故導致人心叵測:“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言善惡難辯:“入山不怕傷人虎,只怕人情兩面刀”。《增廣賢文》絕大多數句子都來自經史子集,詩詞曲賦、戲劇小說以及文人雜記,其思想觀念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儒釋道各家經典,從廣義上來說,它是雅俗共賞的“經”的普及本,不需講解就能讀懂,透過讀《增廣》同樣能領會到經文的思想觀念和人生智慧。它還是諺語的選集,書裡有好多通俗易懂的諺語。。
《增廣賢文》的內容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面:一是談人及人際關係,二是談命運,三是談如何處世,四是表達對讀書的看法。在《增廣賢文》描述的世界裡,人是虛偽的,人們為了一己之私變化無常,嫌貧愛富,趨炎附勢,從而使世界佈滿了陷阱和危機。文中有很多強調命運和報應的內容,認為人的一切都是命運安排的,人應行善,才會有好的際遇。這些內容有其消極的一面,但它倡導行善做好事,則是值得肯定的。《增廣賢文》有大量篇幅敘述如何待人接物,這部分內容是全文的核心。文中對忍讓多有描述,認為忍讓是消除煩惱禍患的方法。在主張自我保護、謹慎忍讓的同時,也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這是做事的原則。文中也不乏勸人向善的語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增廣賢文》雖好,但也有一些地方是不可取的,如“在家從父,出嫁從夫”等封建社會的女子應遵從三從四德的思想。
《增廣賢文》中的許多精闢的格言警句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這些格言警句都蘊藏著前人豐富的智慧。例如:“忠厚自有忠厚報,豪強一定受官刑”和“強中更有強中手,惡人終受惡人磨”,這兩句名言中告訴人們要誠懇待人,在取得好成績時不能驕傲自滿,要把為人處世放在第一位;“三思而行,再思可矣”,告訴我們做事前要想清楚應不應該這樣做?這樣做對不對?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提醒我們不要魯莽行事、不要想怎麼樣就怎麼樣。
從這本書裡,我學到了三個好品質。第一,應該做一個勤奮的人。在讀的過程中“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寅,一家之計在於和,一生之計在於勤。人生一世,草生一春。黑髮不知勤學早,看看又是白頭翁。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萬事休。一日春光十日糧,十日春工半年糧。疏懶人沒吃,勤奮糧滿倉。”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透過讀這些句子覺得應該做一個勤奮的人。其中“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寅,一家之計在於和,一生之計在於勤”四句,我已經把它寫到了自己的教案裡,作為激勵九年級學生學習的名言。
第二,應該做人應做有“心”人。“堂上二老是活佛,何用靈山朝世尊”就告訴我們最值得尊敬崇拜的人就在我們身邊,要好好孝敬為我們操勞奔波的父母;“路上有飢人,家中有剩飯。積德與兒孫,要廣行方便。作善鬼神欽,作惡遭天譴。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有善願,天必佑之。”我們時時處處要有愛心,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是要我們作為家長要有一份責任心對孩子進行教育,並用自己的言行為孩子樹立學習的榜樣。這裡的心包括孝心、愛心、責任心、誠心、未雨綢繆之心等等。
第三,我們應該做一個珍惜時間的人。書中的“鶯花猶怕春光老,豈可教人枉度春。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光陰黃金難買,一世如駒過隙。曾記少年騎白馬,看看又是白頭翁。枯木逢春猶在發,人無兩度在少年”字字句句說明了時間是一去不復返的道理,我們應該做珍惜時間的人。作為處於黃金時代的我應該抓緊每一分分秒秒,儘可能地教育好班內的學生,照顧好自己的家人,不要等到時光流逝、人老頭白、行走不便時再因自己浪費時間而後悔。
《增廣賢文》,使我深有體會,它不但使我反思昨天、感悟今天,而且指引著我的明天。書中那精闢的格言警句,例如“知足常足,終身不辱”、“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黃金未為貴,安樂值錢多”、“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等等,時刻引導著我的生活,工作以及與人交往,我相信我會愉快地工作,開心地生活。
當然了,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我們讀者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審慎看待書中所說,別把書讀死了。總之,《增廣賢文》,值得品讀,讀了這本書,我的思想得到了啟發,行為受到了約束,整個人的思想都變得更加積極向上,豁然開朗。
回覆列表
慎,朝夕伺候莫厭煩。 意思是:父母出入(門)要小心攙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厭煩。出自《勸報親恩篇》。 爹孃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出自《勸報親恩篇》。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意思是: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意思是:孝是天經地義的。出自《孝經》。 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麵帶歡。 意思是:父母召喚,應馬上答應,不能怠慢,要誠心誠 意,面帶歡笑。出自《勸報親恩篇》。 好飯先盡爹孃用,好衣先盡爹孃穿。 意思是:好飯先給父母吃,好衣先給父母穿。出自《勸報親恩篇》。 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貧困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孝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別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賢集》。 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國志·魏書》。 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孟子說:“(在舜的眼中看來)兒子與父母親的關係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說:“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孩子,推廣開去也愛撫別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孟子說:“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出自(春秋)《孟子·盡心上》。 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孟子說:“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麼,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勞苦莫教爹孃受,憂愁莫教爹孃耽。 意思是:不要讓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讓父母分擔你的憂愁。出自《勸報親恩篇》。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意思是:父母喜好的東西,子女要盡力為他們準備;父母厭惡的東西,要謹慎地為他們去掉。殘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親有過,諫使更。恬吾色,柔吾聲。 意思是:父母有過錯,勸他們更改。要面帶笑容,語調柔和。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 意思是:父母疼愛我,做到孝有什麼困難呢;父母討厭我,仍盡孝,才為賢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意思是:妻子賢惠,她的丈夫災禍就少,子女孝順,父母就心情舒暢。出自(明)《增廣賢文》。 千萬經典,孝義為先。 意思是:成千上萬部經典上都說,孝和義是人首先應當做到的。出自(清)《增廣賢文》 時時體貼爹孃意,莫教爹孃心掛牽。 意思是:要時刻體貼、理解父母,不要讓父母操心。出自《勸報親恩篇》。 首孝弟,次謹信。 意思是:首先要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其次要謹慎,守信用。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意思是:身上受傷,父母憂慮;道德敗壞,父母蒙羞。出自(請)李毓秀《弟子規》。 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 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順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愛兒子。出自《大學》 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參中夫四德者也。 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開始,敬愛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誠是道德的方向。曾參是恰恰具有這四種道德的人。’出自《家語·弟子行》。 孝子親則子孝,欽於人則眾欽。 意思是:你對父母孝順,你的子女對你也孝順;你敬重別人,別人也敬重你。出自(宋)林逋《省心錄》。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意思是:小羊跪著吃奶,小烏鴉能反過來餵養老烏鴉,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出自(明)《增廣賢文》。 要問如何把親孝,孝親不止在吃穿;孝親不教親生氣,愛親敬親孝乃全。 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給他們吃飽穿暖;孝敬父母還不要叫父母生氣,熱愛、尊敬父母才是全孝。出自《動報親恩篇》。 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爹孃。 意思是:養育子女才能瞭解父母的養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順你,你就必須首先孝順你自己的父母。出自《四言》。 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曾子說:“孝有三點,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給父母帶來恥辱,再次是能養活父母。”出自(春秋)《禮記》。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為他們長壽而高興,一方面為他們衰老而擔憂。”出自(春秋)《論語·里仁第四》。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明確的去處。”出自(春秋)《論語·里仁第四》。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孔子說:“當今的孝子,只是說能夠供養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馬,都能得到飼養。若對父母不孝敬。那供養父母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出自(春秋)《論語·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