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粽子是端午節中必不可少的風俗習慣,在這一天,人們把糯米浸泡,洗粽葉,包粽子。包粽子,每個地方包的形狀和味道都有所不同,形狀有三角的,四角的,寶塔形的等等,而味道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搭配,比如放花生、紅棗、綠豆、板栗、豬肉等,花樣百出,極其誘人。
包粽子,其實是個很簡單的事情,重要的是你得敢於嘗試,俗話說“一回生,兩會熟”,包一次就會,一款粽子超詳細做法奉上~
準備工作:
1、糯米提前一夜浸泡,天氣太熱的話,冷藏。
2、肉類提前一夜入味醃製。
3、如果是幹粽葉,提前一夜浸泡,包前用熱水焯燙一下。如果是鮮粽葉,可以直接用,也可以先焯燙一下。
材料:粽葉、豬肉、糯米、鹽、香菇 、生抽、老抽、蠔油、料酒
做法:
一、粽葉放入開水中燙軟,撈出後用清水洗淨,用剪刀將前面帶徑的部分剪掉
二、糯米用清水泡3-4小時
三、豬肉切成絲,用生抽、老抽、鹽、蠔油、料酒、糖醃製待用
四、幹香菇用清水泡發後切成塊狀。
五、泡好的米瀝乾水分,加入少許的生抽和老抽攪拌均勻,使米上色均勻。
六、粽葉用水沖洗乾淨。
七、將兩個粽葉疊加在一起,從中間一折捲成圓錐形
八、放一勺米,然後放一層肉,放幾塊香菇,最後再放上一層米,用手輕輕往中加一捏,就可以將上面的粽葉蓋下來,包住米,然後用棉線纏一下即可。
九、把粽子生坯放鍋中,加水(水量要多,必須淹沒粽子),用重物壓住,不讓其浮起。先用旺火煮2個小時,再添些水,燒開後改用小火燜煮4-5個小時,即可成熟。
粽子是怎麼來的
粽子是端午節漢族的傳統節日食品,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傳說是為紀念屈原而流傳的,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深受人們的喜愛。2010年12月,江西德安縣宋代古墓出土了兩個實物粽子,據考證,這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實物粽。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筒棕”,直到現在的每年農曆五月初五,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這種風俗也流傳到北韓、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具有健脾補虛的作用,但不易消化,助溼生熱,容易引起腹脹。因此每次要少吃一點,吃粽子時可搭配蔬菜、水果,以幫助腸、胃蠕動,避免消化不良。
吃粽子一定要細嚼慢嚥,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消化吸收,一方面避免吃得過快造成阻塞氣道窒息的危險;有的粽子裡通常配有大棗,如果吃得過急,還有可能被棗核卡住,劃傷食道的,非常危險。
粽子黏度高、不易消化,缺乏纖維質,含過多脂肪、鹽、糖,如睡前吃粽子,糯米就會在胃裡停留很長的時間,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導致慢性胃炎、食道炎,所以專家建議,睡前兩小時最好別吃粽子。
在冰箱冷藏後的粽子不宜直接拿出來吃,這樣的粽子又硬又冷,不但影響口感,對有胃病的人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所以要想消化吸收得快,最好充分加熱變軟後再吃;同時,吃粽子的時候不宜喝冷飲,喝冷的東西更容易讓糯米凝固,更不易消化,讓人感覺到滯脹。
準備:肉粽兩個,剝除粽葉切片
2、起鍋少許油,小火,慢慢放入切好的肉粽片
3、煎到肉粽裡的油溢位,將兩面糯米煎成鍋巴狀
關於糯米:老人、兒童、病人等胃腸浦化功能障礙者不宜食用,糖尿病、肥胖、高血脂、腎臟病患者儘量少吃或不吃。糯米年糕無論甜鹹,其碳水化合物和鈉的含量都很高,體重過重、有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如腎臟病、高血脂的人要適可而止。溼熱痰火偏盛、發熱、咳嗽痰黃、黃疸、腹脹、糖尿病等病症患者不宜過多食用。
食粽子是端午節中必不可少的風俗習慣,在這一天,人們把糯米浸泡,洗粽葉,包粽子。包粽子,每個地方包的形狀和味道都有所不同,形狀有三角的,四角的,寶塔形的等等,而味道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搭配,比如放花生、紅棗、綠豆、板栗、豬肉等,花樣百出,極其誘人。
包粽子,其實是個很簡單的事情,重要的是你得敢於嘗試,俗話說“一回生,兩會熟”,包一次就會,一款粽子超詳細做法奉上~
準備工作:
1、糯米提前一夜浸泡,天氣太熱的話,冷藏。
2、肉類提前一夜入味醃製。
3、如果是幹粽葉,提前一夜浸泡,包前用熱水焯燙一下。如果是鮮粽葉,可以直接用,也可以先焯燙一下。
材料:粽葉、豬肉、糯米、鹽、香菇 、生抽、老抽、蠔油、料酒
做法:
一、粽葉放入開水中燙軟,撈出後用清水洗淨,用剪刀將前面帶徑的部分剪掉
二、糯米用清水泡3-4小時
三、豬肉切成絲,用生抽、老抽、鹽、蠔油、料酒、糖醃製待用
四、幹香菇用清水泡發後切成塊狀。
五、泡好的米瀝乾水分,加入少許的生抽和老抽攪拌均勻,使米上色均勻。
六、粽葉用水沖洗乾淨。
七、將兩個粽葉疊加在一起,從中間一折捲成圓錐形
八、放一勺米,然後放一層肉,放幾塊香菇,最後再放上一層米,用手輕輕往中加一捏,就可以將上面的粽葉蓋下來,包住米,然後用棉線纏一下即可。
九、把粽子生坯放鍋中,加水(水量要多,必須淹沒粽子),用重物壓住,不讓其浮起。先用旺火煮2個小時,再添些水,燒開後改用小火燜煮4-5個小時,即可成熟。
粽子是怎麼來的
粽子是端午節漢族的傳統節日食品,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傳說是為紀念屈原而流傳的,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深受人們的喜愛。2010年12月,江西德安縣宋代古墓出土了兩個實物粽子,據考證,這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實物粽。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筒棕”,直到現在的每年農曆五月初五,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這種風俗也流傳到北韓、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具有健脾補虛的作用,但不易消化,助溼生熱,容易引起腹脹。因此每次要少吃一點,吃粽子時可搭配蔬菜、水果,以幫助腸、胃蠕動,避免消化不良。
吃粽子一定要細嚼慢嚥,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消化吸收,一方面避免吃得過快造成阻塞氣道窒息的危險;有的粽子裡通常配有大棗,如果吃得過急,還有可能被棗核卡住,劃傷食道的,非常危險。
粽子黏度高、不易消化,缺乏纖維質,含過多脂肪、鹽、糖,如睡前吃粽子,糯米就會在胃裡停留很長的時間,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導致慢性胃炎、食道炎,所以專家建議,睡前兩小時最好別吃粽子。
在冰箱冷藏後的粽子不宜直接拿出來吃,這樣的粽子又硬又冷,不但影響口感,對有胃病的人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所以要想消化吸收得快,最好充分加熱變軟後再吃;同時,吃粽子的時候不宜喝冷飲,喝冷的東西更容易讓糯米凝固,更不易消化,讓人感覺到滯脹。
準備:肉粽兩個,剝除粽葉切片
2、起鍋少許油,小火,慢慢放入切好的肉粽片
3、煎到肉粽裡的油溢位,將兩面糯米煎成鍋巴狀
關於糯米:老人、兒童、病人等胃腸浦化功能障礙者不宜食用,糖尿病、肥胖、高血脂、腎臟病患者儘量少吃或不吃。糯米年糕無論甜鹹,其碳水化合物和鈉的含量都很高,體重過重、有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如腎臟病、高血脂的人要適可而止。溼熱痰火偏盛、發熱、咳嗽痰黃、黃疸、腹脹、糖尿病等病症患者不宜過多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