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08814836197

    克己復禮,四個字(詞)本意需要先弄明白。

    克:通常解釋為剋制……慾望。

    己:自己(領導)

    復:恢復。

    禮:周禮。

    一起翻譯過來就是克服侯王自己的慾望恢復周禮。聽上去,還比較合理,但這個還是不符合孔子盡善盡美的要求。

    換一種解讀看看如何?

    克:攻克,彰顯。

    己:己德,明德。

    複:修復,再現。

    禮:先王之禮,古聖先賢總結的可以平天下的含有豐富仁德智慧的禮法制度。

    在孔子看來,包括四聖,六聖。(具體的自己查),結合現實,按照聖人的標準努力修復禮法

    以實現博施於民而能濟眾。這就是仁。

    解讀經典,看“道鹹齋”私家課堂。

  • 2 # 公孫大款

    《論語·顏淵》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克己復禮”,是孔子針對顏淵問仁的回答。顏淵是孔子弟子,被認為是其最得意的門生,列為孔子門生七十二賢人之首。

    顏淵此人,照孔子的說法,是“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可見顏淵本身就有很好的德行。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對這樣有德行的君子,孔子要求“克己復禮”,即剋制自己的慾望,規範自己的行為,使言語行動都合乎禮儀規範(這個禮,一般指孔子所推崇的周禮)。

    也就是說君子是需要用禮來加以約束的,具體來講,就是四個“非禮勿”,不合乎禮的不看、不聽、不說、不做。

    顏淵認為自己雖然遲鈍,但也努力踐行著夫子對其的要求,“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孔子教學講究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弟子的提問,他的回答也各有不同。

    如仲弓問仁,孔子答“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仲弓,就是冉雍,冉雍曾經做過官,這裡孔子對他就要求無論是接待貴賓還是派使百姓,都要小心謹慎,自己也不願意做的事就不要強加於他人,無論是否為官,做事都不要有怨恨。

    再有司馬牛問仁,孔子答“仁者,其言也訒。”

    這是因為司馬牛這個人,多言而躁,即話多,容易急躁,而孔子對其問仁的回答就是讓他言語遲鈍點,別太多話,對司馬牛來說,這就是仁了。

  • 3 # 青雲器

    克服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禮”就是仁,孔子以“禮”來規定“仁”,禮是外在的行,仁是內在唸。禮是仁的基礎,需要內在的仁來依護。

    出自《論語》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隨不敏,請事斯語矣。”

  • 4 # 亦有所思

    結合實際,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當你覺得自己混得不錯的時候,當你認為自己小有成就的時候,當你誤以為自己是一個上等人的時候,請你,請你務必要

    買票的時候排隊;

    乘高鐵的時候不要霸座;

    回小區的時候要停在別人的車位;

    從法拉利下車的時候不要煸別人的耳光;

    不要把自己的憤怒和幽怨發洩給網路上那些不認識的人。

    我們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慾望,負面的慾望,發洩的慾望,或出於嫉妒,或出於憤怒,或出於痛苦,或出於虛榮,或出於賣弄,總之,我們要死死裡壓住這隻小老鼠,不讓他從心裡偷偷地跑出來,然後嚇到別人!

    孔子眼裡的周禮,究竟是什麼模樣,我們只能在故紙堆中尋找,三千多年前的理論根本不可能嚴絲合縫地應用到三千年後的資訊時代。

    所以,這個復禮,在如今看來,復的不是周禮,而是公民的素質和修養,這種聽起來很爛大街的東西與學識無關,與收入無關,與相貌更沒有關係,只是要求我們別把自己擺在別人頭上。

    我們,其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樣了不起!

    這是一個極度操淡的時代,讓許多人都能想起當年柏楊先生所寫的那篇《醜陋的華人》,憑心而論,華人的醜陋如今已經登峰造極,醜到令人髮指,從小學生到家長,再到老人,隨著信仰的坍塌,道德也隨之淪陷。於是一幕接一幕的人間奇聞在不停地上演。

    當網路成為唯一尋求公證的平臺,就是最大的諷刺。因此,這個克己反倒是顯得特別珍貴,特別稀有,偶一出現,便會感動無數網友。

    為什麼感動?因為稀缺!

    禮儀之邦,如今看來就像是一種嘲笑。但是我們應當面對這種來內外交加的嘲笑。

    咎由自取,怨得誰來?

    做為普通人,或許做不到兼濟天下,但應當可以做得到獨善其身,如果做不到獨善其身,請保留一份良知,把它藏起來,千萬別丟了!

    克己,只是為了讓自己不要成為禽獸。

    復禮,只是為了讓我們不再那麼醜陋。

    (好久沒麼這一氣呵成寫破爛了!)

  • 5 # 有德司契

    “克己復禮為仁”是孔儒政治學說的核心。其本義就是能剋制自己遵守君主專制的禮制制度的人,才是有仁義道德的人。能以禮治國的統治者就是仁君,仁政。而“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則是說:凡是不符合封建禮制的都不許說不許幹,否則輕者坐牢,重者滅你九族。如孔子殺害了主張改革的少正卯就是正禮的最好例證。所以孔儒學說就是阻礙社會文明進步的罪魁禍首,及是封建統治者壓迫與禍害人民的幫兇!

  • 6 # 阿斌哥的日記

    1、小官公謹忠信,~,奉公守法,正直無私。

    (明·無名氏《紫泥宣》第一折)論語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克者勝也,克己就是一個人能夠剋制自己,戰勝自己,不為外物所誘,而不可以任性,為所欲為。禮字即是理字,禮乃固理之不可易者,復禮就是要恢復到合理化。克己工夫,全在一個勿字。

    2、朱子解克己復禮

    其言曰:“克是克去己私。己私既克,天理自復,譬如塵垢既去,則鏡自明;瓦礫既掃,則室自清。”又曰:“克己復禮,間不容髮,無私便是仁。”又曰:“天理人慾,相為消長,克得人慾,乃能復禮。”又曰:“敬如治田灌溉,克己如去惡草。”王陽明有云:“去山中賊易,去心中賊難。”克己就是要滅此心中之賊。禮對人生行為,具有指導、節制、綜貫、衡斷諸作用,而能促進人與人間關係之圓滿,有禮便是行仁,孔子之以禮為教,可見其由來。故論語子罕篇又載顏淵之言曰:“夫子博我以文,約我以禮。”茲錄國際君友會王愛君文集“克己復禮”如上。

    二、含義

    1、孔子仁道

    這是孔子學說的一個重要概念,出自《論語·顏淵》一章:“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顏回請教如何才能達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說:努力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如果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就可以達到理想的境界了,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顏回又問:那麼具體應當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禮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聽、不要去說、不要去做。顏回聽後向老師說:我雖然不夠聰明,但決心按照先生的話去做。

    由此看來,“克己復禮”是達到仁的境界的方法。歷代學者都認為,這是孔門傳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種緊要的、切實的修養方法,然而對於“克己復禮”的含義卻有不同的闡釋——這裡的“克”字,在古代漢語中有“剋制”的意思,也有“戰勝”的意思。宋代學者朱熹認為:“克己”的真正含義就是戰勝自我的私慾,在這裡,“禮”不僅僅是具體的禮節,而是泛指天理,“復禮”就是應當遵循天理,這就把“克己復禮”的內涵大大擴充套件了。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內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實也無非天理,所以能戰勝自己的私慾而復歸於天理,自然就達到了仁的境界。

    2、聖人修養

    朱熹以及其他理學家的闡釋,把“克己復禮”上升為某種普遍的哲理。然而從《論語》中的記載看來,孔子說的“克己復禮”只是在說一種具體的學習和修養方法;這裡說的“禮”,就是指當時社會生活中實行的各種禮儀規範,而學習各種禮儀,正是孔子教學的重要內容。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這裡強調的,不是應當按禮儀規範去待人接物,而是不符合禮的事就不要去做。也就是說,學習禮,不僅僅是要依禮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隨時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禮的事——“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要做到這“四勿”,就必須“克己”,也就是要隨時注意約束自己,克服種種不良習性和私心,這其實也正是今天我們常說的“戰勝自我”

    當然,孔子強調隨時注意不失禮,不是希望弟子都變得循規蹈矩、謹小慎微。孔子認為:禮的本質是仁愛。如果人們都能夠依禮行事、非禮不行,那麼他們就會在不知不覺之間提升自己的人格而成為一個“仁者”。也就是說,克己復禮是“為仁”。這其實並不是什麼高深的理論,而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真正體會和領悟,所以顏回對孔子說:我雖然不大聰明,但會依照先生說的去做。

    孔子能夠在晚年走出一生所追求恢復周禮的主張,是因為孔子心中的仁道不依附於周禮而存在。孔子解釋自己推行周禮是因為人們在使用這樣的禮儀,僅僅是這樣。而不是把周禮擱置在所有行為規範之上。孔子自己的解釋是:“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孔子說明自己不學夏禮,也不學殷商之禮,而單單學周禮,是因為如今人使用。

    孔子以遵循社會行為準則為人生目標,對形成華人特有的人生觀、價值觀起到了重要作用。那種以獻身社會放棄自我為榮的信念,使很多傳統的華人在為家庭、親友和社會獻出自己的勞動、財富甚至生命的時候,不是體會到了痛苦,而是感到了自豪。從這方面講,這種人生觀、價值觀對傳統華人在困境中保持心身平衡有著積極的意義。另一方面,當這些傳統的華人不能實現這種人生理想時,就經常把問題歸結於自身,或陷入深深自責之中,從而引發了華人特有的心身疾病傾向。這一點,則是研究華人心身疾病所不能遺漏的,這就是“忠恕之道”。

    三、啟發

    1、明確了心性修養應以集體為重心的原則。

    也就是說,當個人的慾望和社會公允的行為規範發生衝突的時候,應該剋制個人慾望,而選擇社會規範。

    2、個人慾望與社會規範之間存在著衝突的一面。

    遵守社會公允的禮儀制度,常常需要剋制自己。克,表明了對自身慾望的抑制,也表明了自身慾望和社會規範不是完全統一的。

  • 7 # 吳山野士

    可以這樣理解:剋制自己,恢復對別人的尊重,便是仁愛。

    《說文解字》:“仁,親也。從人從二。”二人相親相愛是仁字之正規化。所以仁是二人相互的事情不是單方面的事。

    見到美女、俊男,情不自禁心生愛慕之情。這是人之常情。君子發乎情止乎禮。尊重對方的意願才是仁愛對方。

    孔子想見衛靈公。被南子攔著。欲見衛靈公者須得到南子的認可。於是孔子去見了南子。據說孤男寡女單處一室,其間還傳出叮叮噹噹的聲音。這可是不穿內褲的時代。於是孔子的緋聞頓時滿天飛。孔子的弟子質疑孔子。孔子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男女很難單獨相處,近之則會認為你對她有那個意思,於是對你動手動腳的,根本不尊重你到底願不願意與她發生關係。遠之則會認為你看不起她嫌棄她。於是心生怨恨。

    孔子是君子更是男人。男人相對女人,君子相對小人。其相處是很難的。所以,人與人相處,一定要剋制自己,恢復對別人的尊重,才是仁愛的表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未成年人輕傷一級賠償標準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