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那最空的城

    大米一直是長江流域的糧食作物!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遺址就發現了水稻的遺蹟!直到北宋年間引進越南占城稻改良稻種使產量大大提高!政府大力推廣!到得南宋水稻已經成為南方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而小麥早在周朝就已傳入中國!但屬小眾作物!到西漢年間隨著小麥的加工技術的成熟才開始大面積種植,並逐漸代粟等農作物!最終形成了中國南稻北麥的格局。

  • 2 # ZX鋒

    中國大米歷史發展

    從物種分佈來看,大約在5萬年前,在雲南地區已經出現了早期的稻屬植物。故推測亞洲最早種植稻穀的地區應該是雲南地區。

    湖南道縣與江西萬年縣考古發現,約一萬三千多年前人類開始種植食用,新石器以前人類應該是口腔咀嚼全稻原谷。

    在長江下游發掘的河姆渡遺址中存在稻作證據。大米歷史上最早的種稻人是長江下游的中國先民,早在7000年前,中國長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經完全掌握水稻的種植技術,並把稻米作為主要食糧。

    在黃河流域兩岸的三門峽、洛陽、盧氏以及西安、寶雞等地大量存在植物學特徵與普通小麥栽培種親緣最接近的小麥草,這種小麥草很可能早已為中國先民採集和栽培。在中國繼雲南小麥亞種發現之後,在西藏高原又發現有麥穗自行斷節的普通小麥原始型別(稱西藏半野生小麥);在伊犁河谷有大片的粗山羊草(中國通稱節節麥)原生群落,而黃河中游麥田早就有混生節節麥,這些事實對研究中國小麥的起源、演化與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小麥歷史

    1985年和1986年先後兩次於東灰山新時期時代遺址中,發現距今5000±159年的碳化小麥和大麥粒;1955年在安徽省亳縣釣魚臺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發現有炭化小麥種子。以上從植物學和考古學上給麥為中國起源論提供了證據。

    在皂角樹二里頭文化遺址中,發現有栽培小麥,且佔糧食作物的第四位。說明在夏代,麥子是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告麥”、“食麥”記載。《詩經·周頌·清廟思文》:“貽我來牟”,亦作“麳麰”。三國魏張揖(3世紀)《廣雅》有:“大麥,麰也;淚科,麳也”的記載。以後的古代文獻中,將小麥簡稱為麥,其他麥類則於“麥”前冠以“大”、“穬”等字,以與小麥相區別。根據《詩經》中提及的“麥”所代表的地區,說明公元前6世紀,黃河中下游已普遍栽培小麥。據以後史書記載,長江以南地區約在公元1世紀,西南部地區約在公元9世紀都已經種植小麥。到明代《天工開物》(1637年)記載,小麥已經遍及全國,在糧食生產上佔有重要地位。2016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鎬京遺址持續進行考古發掘,在一個西周中期用於填埋垃圾的灰坑裡,考古人員發現了一批碳化的小麥顆粒,雖然距今有2800多年,但小麥顆粒形狀依舊儲存完好。說明至少在西周中期,小麥已經在國都鎬京周圍開始規模化種植,這個發現對“中國北方小麥開始廣泛種植是在漢代”的傳統觀點提出挑戰。

  • 3 # 正月三草

    古代中國開始以農業為基礎的立國為本,作為農業地區的主要食物為“五穀”在先前主要為:粟、黍、小麥、菽、稻。粟是在漢朝時期廣為種植的農作物,應該就是今天我們所稱為的小米。黍的話就是今天所稱為的黃米。稷就是俗稱的穀子小米。在春秋時期以來“黍稷”是最為主要的糧食作物但是等到時代以後的話地位就開始下降了種植面積的話也在不斷的減少主要種植的地方也就分佈在西北地區。

    小麥之類的農作物基本上出現在黃河流域時期,但是由季節的變化所以又有春小麥和冬小麥的區別,西漢時期的時候是麥類作物獲得最為推廣的產品。菽在春秋戰國時候稱為豆類在當時也是非常流行的主要糧食之一其中包括的有大豆、小豆、胡豆等品種。

    小麥原產地是西亞,在距今3800年前經由新疆傳入中國,中國小麥發現最早遺址是在新疆的孔雀河流域,也就是我們長說的Murano,就是在Murano的小河墓地發現了四千年前的炭化小麥。四千年前的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下游一帶的沙漠綠洲中,翠綠的草地可以放牧,適於耕種的土地。

    內地發現出土的小麥,最早在三千多年,也就是商中期和晚期左右,但是不是很普遍。

    由於中國北方是溫帶季風氣候,春季較為乾旱,而小麥更適應地中海氣候,剛來時“水土不服 ”,有了大規模灌溉,保證水分充足之後,產量才把粟遠遠地拋在後面。

    在戰國七雄中,秦國地處西方,最早接觸小麥,而且渭河沖積形成的關中平原很適合種植小麥,當時的國家力量也發展到能夠組織大量人力來興修水利(鄭國渠)。所以後來秦國有實力連年征戰,最終一統天下,是有充足的物質基礎的。

    小麥普及還是漢代以後事情了,關鍵一點就是戰國時期發明石轉盤在漢代得到推廣(材料來源於中國大百科全書農業卷),得以使小麥可以磨成麵粉。小麥主要在北方種植,在南方種植發展還是得於南宋時期北方人大量南遷,對南方麥需求大量增加而造成的。到明代小麥種植已經遍佈全國,但分佈很不平衡,《天工開物》記載北方“齊、魯、燕、秦、晉 ,民粒食小麥居半,而南方閩、浙、吳、楚之地種小麥者二十分而一。

    水稻原產中國,後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後來在宋代,從越南引進佔城稻。

    華人吃米飯始於何時?1973年在浙江餘姚境內河姆渡遺址上,曾考古發現儲藏量逾120噸的稻穀,經測定,這批稻穀距今有7000年,秈稻、粳稻都有,且屬人工栽培。而且,吃米飯並不限於東南沿海的華人,在以小麥為主的中原地區也吃大米,在河南安陽殷墟上便曾發現商代晚期稻穀遺存。史書的記載也證實,上古時中國北方人也吃米飯。《史記·夏本紀》有“令益與眾庶稻,可種卑溼”的記載,大禹讓舜帝的女婿益發給老百姓稻種,在低溼的田地種植,可見,當時地處中原的黃河中下游已種植水稻。

      

  • 4 # 社會生活博覽

    說起大米和小麥在我們的生產和發展可謂歷史悠久,它們做為華人賴以生存的主食,少說也得有幾千年了吧,而大米做為南方華人的主食至少要比小麥早五六百年。我們先來說一下小麥:

    我們知道,現在北方的向個大省都是以小麥為主要糧食作物,尤其是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陝西等地的人們,大都是以小麥“麵粉”為日常主食,什麼“山東大餅”,“河北嗆饅頭”,“山西拉麵”等等美味麵食,都是人們必不可少的一日三餐。

    但在麥子引入中國之前,這幾個省份的主食口糧來還是粟(小米),據相關資料顯示,小麥是4000年前引入中國的。但“小麥”原始的故鄉卻是在西亞,而在中國遺失的古Murano國,則是它最早的故鄉。據考查,面在新疆的孔雀河流域,就是發現小麥遺址最早的地方,也就是古Murano國的小河墓地,人們在此發現了四千年前的炭化小麥。但內地發現出土最早的的小麥,是在3000多年前,也就是商中期和晚期左右的時期。

    西周時期中國大部分現有食物已經開始種植,但還不是很普遍;在春秋時代,小麥在中國得到了正式推廣;到了戰國時期,中國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地方,冬小麥的發展已經是和普遍了,但是人們食用的小麥糧食,可能大多數的地方,還是小麥粒呢。

    因為戰國末期,人們才開始發明了“石轉盤磨”,才可以將小麥粒磨成粉末。而且,這種“石轉盤磨”,到了大漢朝才得以全國推廣,人們也才可以使小麥粒可以磨成麵粉而食用。於是,從漢朝開始,人們才真正以麥子為主糧,以麵食為主食了。

    不過,小麥主要種植在中國的北方,從古到今一直如此,雖然在明朝的時候,小麥種植已經遍佈全國,但面積的分佈卻很不平衡,據《天工開物》記載北方“齊、魯、燕、秦、晉 ,民粒食小麥居半,而南方閩、浙、吳、楚之地種小麥者二十分而一,由此可見,小麥也就是我們北方的主食,南方几乎不吃。

    南方的人們不吃小麥那吃什麼呢?自然是吃大米了:

    說是太米在中國的生長史,可能更悠久,據考查,早在7000年前,中國長江下游的河姆渡遺址中,就發現了存在炭化稻米的證據,也就是說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就開始種植水稻了。如果追溯大米的食用記載,甚至可以溯源到嘗百草的神農氏那裡。

    有資料顯示,他是“第一位被記載下來敢吃大米的人”,並且他吃的方式還很講究——“石上燔谷”,就是先將石塊燒熱,把稻米直接放在石塊上加熱、做熟,再食用。可見,我們的祖先,很早就已經掌握了水稻種植以及食用大米的生存技術。

    到了先秦時期,雖然條件簡陋,已經出現了鐵製品,如鐵鍋之物,如《楚辭·大招》中記載中“煎鯽臛雀”,這是人們已經知道,先將大米下鍋煮一下,等到半熟後再撈出來,放進蒸鍋蒸熟,然後一碗蒸出來的米飯,再配上一份小炒菜,吃的還頗有講究呢。

    到了秦漢的時候,大米蒸飯又被叫做“乾飯”,而這時候的配菜樣式也越來越豐盛了;到了春秋戰國的時候,中國江淮流域等南方各地的人們,大都以大米作為日常主食了。

  • 5 # 醉美崑崙山

    說起大米和小麥在中國可謂歷史悠久,它們都是華人賴以生存的主食,至少有幾千年了吧,而大米作為南方華人的主食至少要比小麥早五六百年。我們先來說一下小麥:

    遺失的古Murano國,則是它最早的故鄉。據考查,面在新疆的孔雀河流域,就是發現小麥遺址最早的地方,也就是古Murano國的小河墓地,人們在此發現了四千年前的碳化小麥。但內地發現出土最早的的小麥,是在3000多年前,也就是商中期和晚期左右的時期。

    西周時期中國大部分現有食物已經開始種植,但還不是很普遍;在春秋時代,小麥在中國得到了正式推廣;到了戰國時期,中國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地方,冬小麥的發展已經是和普遍了,但是人們食用的小麥糧食,可能大多數的地方,還是小麥粒呢。

    因為戰國末期,人們才開始發明了“石轉盤磨”,才可以將小麥粒磨成粉末。而且,這種“石轉盤磨”,到了大漢朝才得以全國推廣,人們也才可以使小麥粒可以磨成麵粉而食用。於是,從漢朝開始,人們才真正以麥子為主糧,以麵食為主食了。

    不過,小麥主要種植在中國的北方,從古到今一直如此,雖然在明朝的時候,小麥種植已經遍佈全國,但面積的分佈卻很不平衡,據《天工開物》記載北方“齊、魯、燕、秦、晉 ,民粒食小麥居半,而南方閩、浙、吳、楚之地種小麥者二十分而一,由此可見,小麥也就是我們北方的主食,南方几乎不吃。

    今天,大米是華人最重要的主食。但在唐宋以前,稻米並不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稻米的崛起可以看作是中華文明從西北的黃河地區向東南的長江地區逐漸轉移的過程。隨著稻米在華人主食中比重的上升,經濟重心逐步從乾旱的黃土高原向溼潤的長江中下游地區轉移。

    相比起北方主要種植的粟、豆和黍等作物,稻米的單位畝產量更高更穩定,以稻田為核心的南方農業潛力更為發達。隨著東晉、南宋等南方政權帶來的大量北方人口對江南田野的開發,江南地區逐漸成為天下賦稅之源。《新唐書》就明確提出,關中號稱沃野,所出不足以給京師.....轉漕東南之粟。這裡所說的粟,顯然是指代東南出產的優質稻米。

  • 6 # 野尋

    在中國,最早應該是生活在距今7000多年在長江下游的河姆渡居民,他們建造房屋,用船、筏載人荷物、浮水採集,使用刀、匕、錘、鏟、矛、碗、筒、小棍、器柄、紡輪、蝶形器等木器,栽培人工水稻,家養羊、鹿、猴子等牲畜。在河姆渡並出土了中國境內所發現最早的漆器,

  • 7 # 鬼谷子穿越

    中國先秦時期就有稻穀小麥的種植。不過那時產量少,若不生於大戶的上層階級是吃不到的,當時主食正常情況是以五穀,麻,黍,稷、麥、豆為主。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南方人可以吃大米為主食了,可是北方人多以小米、小麥為主食,而這個時期以後由於南方水稻的改良,氣候變暖,農耕技術提升等因素,哪怕在北方都是以大米為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果樹整枝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