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卡扎拉
-
2 # 兵工科技
圖注:97式中型坦克,由於效能可靠,整個戰爭期間共建造1250多輛,而且改型很多
眾所周知,二戰時期,日軍的裝甲部隊一直是世界上除蘇、法、英、德外的世界第五大裝甲部隊,屬於真正的“坦克強國”。二戰時期,日本的坦克主要有以下幾種。
89式中型坦克。89式中型坦克是日本自行研製的第一代中國產坦克,其是在英國“維克斯”C型坦克的基礎上研製而來。該坦克於1929年設計定型,1931年正式生產,有甲乙兩個型號。其淨重12.1噸,戰鬥全重13噸,乘員4人,主要武器為一門90式57毫米火炮,輔助武器為兩挺6.5毫米91式機槍,最大時速24千米/小時。
92式輕型坦克。該坦克是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為侵略中國專門研製的一種坦克,其於1933年正式列裝服役。該坦克重量較輕,裝甲薄弱,只有6毫米厚,裝備一挺13.2毫米重機槍,火力較為強大。92式輕型坦克自服役後,主要裝備騎兵旅團與日軍野戰師團的騎兵聯隊,用於戰場火力支援和對敵追擊任務。
94式超輕型坦克。94式坦克是日本在世界超輕型坦克浪潮之下研製的,其以英國“卡登·洛伊德”Ⅵ型超輕型坦克為基礎,吸取了92式輕型坦克的部分經驗,既保留了其速度快的優點,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防護力薄弱的缺陷。該型坦克極為小巧,長僅3.08米,寬1.62米,高1.62米,戰鬥全重僅3.45噸,是30年代以來世界上最輕的坦克之一,在戰場上被中國軍人戲稱為“小豆坦克”。其武器為一挺7.7毫米機槍,最大時速可達40千米/小時。94式超輕型坦克在戰場上主要用於指揮、聯絡、搜尋、警戒等作戰任務。
95式輕型坦克。95式輕型坦克於1935年設計定型,該坦克自重6.7噸,戰鬥全重7.5噸,乘員3人(車長、駕駛員、機槍手),車長4.3米,車寬2.07米,車高2.28米,裝備1門94式37毫米坦克炮和2挺97式7.7毫米重機槍,火力和機動性都十分不錯。該型坦克在二戰時期,共生產了1250輛。
97式中型坦克。97式中型坦克長5.516米、寬2.33米、高2.23米,戰鬥全重15.3噸,乘員4人。其主要武器為1門97式57毫米短身管火炮,可發射榴彈和穿甲彈,輔助武器為2挺97式7.7毫米重機槍。動力裝置採用1臺功率為125千瓦的12缸風冷柴油機,車輛最大速度38千米/小時,車體和炮塔均為鋼質裝甲,採用鉚接結構,厚度12~20毫米。
97式坦克由於效能可靠,因此不僅在戰場上大量使用,整個戰爭期間共建造1250多輛,而且改型很多。
-
3 # 前沿陣地
二戰時期日本也是有不少自行研發的坦克裝甲車輛的,在戰爭早期其坦克裝甲兵器的技術水平和效能完全可以比肩歐美軍隊,甚至還要略勝一籌,但是由於理念,技術實力等問題,後來日軍的裝甲兵器迅速落後。
一戰中坦克開始出現,而日本軍方自然也開始了引進和研發工作,研發了一系列日式坦克。首先是中型坦克,八九式中戰車是日本自行生產的第一款坦克,效能在當時不算先進,但是對於中國戰場已經夠用。
後來又研發了九五式中戰車、九七式中戰車,這兩款坦克都是30年代晚期的中型坦克,整體效能和同期英國、德國、蘇聯、美國等國的中型坦克比並不落後。而在戰爭中後期,日本在作戰中開始意識到美國M4謝爾曼等中型坦克的強大,於是研發了三式中戰車、四式中戰車等中型坦克,但是效能全面低於同期的T34、M4等中型坦克,而且產量稀少沒有實戰使用。
然後就是輕型坦克、超輕型坦克。當時流行輕型坦克,而日本也推出了自己的一系列輕型坦克比如九二式輕戰車、九四式超輕型戰車等等,不過這些坦克火力薄弱防護脆弱,實際戰鬥力並不高。
重型坦克日本也是有的,比如九一式重戰車、九五式重戰車、O1超重型戰車等,但是無一例外都是數量稀少,幾乎沒有實戰記錄。
-
4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二戰時期的亞洲戰場主要還是中日兩國在對扛而已,而當年身為農業國的中國其實還是有自己的裝甲部隊的,這就是民國第一個機械化師——國民革命軍第5軍第200師,師長是名將戴安瀾,裝備的是蘇制T-26坦克,並且在廣西南寧附近的的崑崙關和日本號稱鋼軍(自明治維新以來從未敗績)的第五師團面對面對扛,在這一場戰役當中200師的坦克參戰,最後打殘了第五師團,並全殲第五師團第21旅團,幹掉了第21旅團長中村正雄。之後200師作為精銳出國入緬作戰,最後被英華人坑沒了,師長戴安瀾將軍也在翻越野人山回國時犧牲了。
而日本作為亞洲唯一一個工業軍事強國,日本在早期的坦克研發也走在世界的前列,世界上第一個將坦克發動機由汽油發動機換成柴油發動機的國家就是日本。主要的坦克還是在仿製法制雷諾並且結合英制維克斯C型坦克的技術上整出了自己的第一型中國產坦克——89式坦克,之後在89式坦克的基礎上又研製出了97式坦克。除了這兩種稍微算正常的坦克以外其他所謂的輕坦“豆戰車”就不算入進來。
其實在1940年前我的坦克與同時期歐洲其他國家的坦克差距並沒有太大,只不過因為在在華缺乏裝甲壓力的日本基本放棄研發坦克,畢竟在中國的裝甲力量和反裝甲力量還是很少的,連裝甲車都能隨便欺負中國幹嘛還要用坦克呀?很費錢的,而陸軍又是很窮的。所以在太平洋戰爭中面對美軍的裝甲力量和反裝甲力量,日軍才發現自己在幾年的時間裡就完全落後了歐美國家了。在歐洲被虎式坦克狂虐的謝爾曼在亞洲戰場簡直就是無敵的存在,謝爾曼背上是繳獲的日軍94式輕坦,已經不能算坦克了
回覆列表
二戰日本確實是亞洲的坦克強國,因為亞洲除了日本就沒有能夠造坦克的國家了。日本的坦克發展史也是比較漫長的,下面我來介紹一下日本有哪些坦克吧!
94式豆戰車由東京煤氣與電器工業公司生產與20世紀30年代開始製造生產。最開始裝備一架91式6.5mm機槍,後來改為兩架92式7.7mm機槍,成員為兩人,裝甲厚度僅僅只有幾毫米。從1934年開始生產到二戰結束,94式豆戰車一共生產了800多輛。
(94式豆戰車)
八九式中戰車八九式中戰車也算是日本坦克的開山鼻祖了,這款坦克的設計是日本大阪兵工廠在吸收了法國的FT―17和維克斯輕型坦克的設計後,根據日本國情設計的,於1930年正式定型。最開始,這種坦克被稱為89式輕戰車,分配給日軍14師團第一戰車大隊使用。在解決使用中的問題過後,89式輕戰車強化了戰車的主要部位過後,增加到了11.5噸,因此也被叫做了八九式中戰車。八九式中戰車也是世界上第一款使用風冷柴油機的坦克,由此看出日本的坦克工業也有其閃光點。八九式中戰車,最開始安裝一門八九式37mm坦克炮和2挺7.7mm機槍,後來改為一門90式57mm坦克炮,成員為4人,使用了表面滲碳的鎳鉻鋼裝甲,正面裝甲17mm,側後裝甲為15mm。
九五式輕戰車九五式輕戰車由三菱重工於1935年開始生產。開始叫做八九式輕戰車,後來投產過後改名為九五式輕戰車,戰鬥全重7.4噸,成員3人,裝備一門八九式37mm坦克炮和一挺7.7mm機槍,裝甲厚度為6至12mm。
(九五式輕戰車)
九五式重戰車九五式重戰車是日軍唯一使用過一種重型坦克(雖然噸位只有僅僅30噸)。該坦克,是九一式重戰車的改進型號,由三菱重工設計製造。該坦克和蘇聯的t-28一樣,屬於多炮塔神教。該坦克準備一門九四式70mm戰車炮和一門九四式37mm坦克炮以及兩挺九一式6.5mm機槍,於1935年9月首次出現。成員5人,裝甲為22至67mm,總共生產了271輛。
(九五重戰車)
九八式輕戰車九八式輕戰車同樣由三菱重工製造,由九五式輕戰車改進而來,將原來九五式輕戰車的九八式37mm坦克炮換成了一門百式37mm坦克炮。相比九五輕戰車改進了懸掛和引擎,增加了越野速度,裝甲厚度也加為6至16mm。
(九八式輕戰車)
九七式中戰車九七中戰車是八九式中戰車的後繼型號,但是該坦克交給了三菱重工設計製造,於1936年首次出現。該坦克使用一門改進自八九式中戰車的90式57mm坦克炮的九七式57mm坦克炮和兩挺7.7mm機槍,重量也與八九式中戰車一樣。成員為4人,裝甲厚度為8至50mm,最厚處為炮盾。在後來,由於太平洋戰爭的戰況的變化,日軍給九七式更換了炮塔,改裝了一門一式47mm反坦克炮。該坦克一共生產了1500多輛。
一式炮戰車一式炮戰車于于1941年中旬由日立公司設計製造完成,底盤沿用了九七中戰車的底盤。該坦克與德國的黃鼠狼坦克一樣,屬於敞篷型的。一式炮戰車分為兩種,一種是75mm版本的,一種是105mm的,分別裝備九零式75mm野戰炮和一式105mm榴彈炮。該坦克成員為5人,一共生產了124輛。
(一式炮戰車)
二式炮戰車該坦克也由日立公司製造,跟一式炮戰車差不多,只是安裝了一門九四式75mm山炮,總共生產了30輛左右。
三式炮戰車三式炮戰車也是也是一式炮戰車的後續產物,採用全封閉式設計,其他的跟一式炮戰車也差不多。
(三式炮戰車)
五式47mm炮戰車五式47mm炮戰車於1945年由九五式輕戰車的底盤改造而來,採用一門一式47mm速射炮,成員為3人,裝甲為10至30mm。
一式中戰車一式中戰車由九七式中戰車改造而來,相比於九七式中戰車加大了炮塔,加高了車體,並且增加了一名裝填手,正面裝甲也增加到了50mm。發動機也換成了三菱重工製造的百式發動機。該坦克一共生產了587輛。
(一式中戰車)
三式中戰車三式中戰車是由一式中戰車改進而來,換裝了一門三式75mm坦克炮,該坦克成員5人,重18.8噸,總共生產了163輛。該坦克的出現讓日軍首次擁有了與盟軍的M4A1坦克正面對抗的能力。但是,面對,M4A2和M4A3仍然十分吃力。
(三式中戰車)
除此之外,日軍還有一號試驗車,九一式重戰車,五式一型反坦克殲擊車,二式輕戰車,三式輕戰車(一輛用上了九七式57mm坦克炮的九五輕戰車),四式輕戰車(把三式輕戰車的炮塔也換成了九七式坦克的炮塔),五式輕戰車,二式中戰車,四式中戰車,五式中戰車,百式重戰場,120噸型重戰車,四式重戰車,五式重戰車等等,這些坦克都是一些產量低,或者是實驗車的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