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喜歡書和慢生活的人
-
2 # 龍笑創作
有兩種可能
一:當時皇太極去世的很突然,根本就沒有想到自己應該去將皇位傳給哪個兒子。當時的順治皇帝是孝莊太后的親生兒子。孝莊太后在皇太極身邊輔佐了很長時間。而且這個女子相當聰明,她肯定想讓自己的兒子當皇帝。於是就去拉攏當時的多爾袞,一起擁護她六歲的兒子當皇帝。當時多爾袞和皇太極的大兒子都在戰場上為他立下了很多軍功。兩個人的實力不相上下,如果是這兩個人其中一個當上皇帝,那就是對另外一個人的威脅。大臣們不想看到清朝的政治發生大的改變,才讓六歲的順治上位。雖然他只有六歲,但是在孝莊太后的輔佐下,認真的去學習政治本領和軍事技巧。也是一個優秀的統治者。
二:其實我認為睿親王多爾袞沒有作為豪格的競爭對手參與皇位之爭,所謂“諸王爭立”,實際上主要是諸王爭立太宗諸子。根據清初滿族繼嗣傳統和五宮之子的貴寵地位,順治即位是名正言順的,不是什麼折衷方案。 崇德八年(1643)八月九日亥刻,清太宗皇太極在清寧宮“端坐而崩”。因生前未立儲君,皇位懸虛,“宗室諸王,人人覬覦”。在皇太極治喪期間,一場激烈的皇位之爭展開了。有權勢的競爭者有三個人: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皇太極十四弟睿親王多爾袞和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目前史學界普遍認為,順治繼位是清統治集一團一 內部“窺視神器”的折衷方案,具體地說,就是肅親王豪格和睿親王多爾袞的明爭暗鬥,最終將一個乳臭未乾、年僅六歲的娃娃福臨,即一年後入主中原君臨天下的順治皇帝推上了皇帝的寶座。然而,只要分析一下清初立儲的特殊情況和順治的母族所處的貴寵地位,就不難發現這一問題的謎底。皇太極中年猝然死亡,卒年僅五十餘歲,他自己也沒有料到會如此匆匆地永絕塵寰,生前既沒有指定繼承人,臨終時也沒來得及做任何交待。所以,當諸王、貝勒、大臣從震驚、悲痛中清醒過來時,空虛的皇位就成了眾人爭奪的目標,開始“私相計議”嗣君人選。皇太極死後,豪格和多爾袞是兩大實力派,二人是大家考慮的重點,又都有可能走上權力的頂峰。豪格是太宗長子,眾兄弟中惟一封王的兒子,掌正藍旗,得到舉足輕重的八旗部隊中半數的支援,皇太極死時他已三十五歲,比多爾袞還長三歲,是皇位繼嗣的主要人選。皇太極生前親掌的兩黃旗大臣“嘗謀立肅親王豪格”,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等人前往豪格家中,“欲立肅王為君”。豪格在得到兩旗大臣的私相擁立後,也加緊了繼嗣活動,立即派心腹何洛會、揚善通知鄭親王濟爾哈朗,說:“兩旗大臣已定我為君,尚須爾議”,以爭取鑲藍旗的支援。濟爾哈朗和諸王中輩分最高的禮親王代善也都認為,豪格是“帝之長子”,當繼大統。多爾袞是太宗的十四弟,才智過人,戰功卓著,威望正隆,深受太宗器重,封和碩睿親王。手中握有正白、鑲白兩旗部隊,兵精將勇,並有豫親王多鐸和武英郡王阿濟格的效忠。兩白旗諸王素與豪格不和,認為“若立肅親王,我等俱無生理”,英王阿濟格、豫王多鐸堅持多爾袞即位。許多學者據此認為多爾袞參加了皇位之爭,是“諸王爭立”的重要內容,實則不然。多爾袞對英、豫二王的擁立一直保持審慎態度,據他後來回憶說:“昔太宗升遐,英王、豫王跪請予即尊,予曰:‘若果如此言,予即當自刎’,誓死不從。” 究其箇中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一點是他對滿族社會宗法制度的深刻理解和現實的清醒認識,即滿族入關前,兄終弟及或父死子繼雖尚無定製,但是,父子相承襲的繼嗣方式,已被滿族貴族集團所普遍接受。皇太極屍骨未冷,一片“立帝之子”的呼聲就是證明。多爾袞即位,是兄終弟及,若是硬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勢必導致血濺皇宮,甚至政權崩潰。這種悲劇是多爾袞不願意看到的。所以,阿濟格、多鐸“跪請”是一回事,多爾袞有沒有參與皇位之爭則是另一回事,不能混為一談。在兩白旗諸王與豪格對立的形勢下,多爾袞惟一的選擇就是維護滿族的繼嗣傳統,在太宗其他位居貴寵之列的幼子中冊定嗣君,這樣既可打下豪格,又有擁立“先帝之子”之名,為皇子派所接受,還可以將幼主控制於股掌,當無冕之王,一箭三雕。 如上所述,第二個問題已做了部分回答,福臨不是“諸王爭立”的折衷方案,而是“爭立”的物件。那麼,福臨有沒有繼嗣的可能呢? 崇德改元,五宮並建。所謂五宮係指:中宮孝端文皇后,關雎宮宸妃,永福宮莊妃,麟趾宮貴妃,衍慶宮淑妃。孝端文皇后、淑妃均無子,宸妃生八子(早殤),莊妃生九子福臨,貴妃生十子博木博果爾。在太宗諸子中,五宮之子位在“貴寵之列”。宸妃之子曾立為皇嗣,而福臨在五宮尚存的二子中居長,繼承皇位是順理成章的。而莊妃其人,名布木布泰,蒙古科爾沁貝勒博爾濟吉特氏寨桑的次女,端莊秀美,聰穎機敏,十三歲嫁給皇太極,曾佐助乃姑中宮孝端文皇后處理椒房大小事務,深受皇太極信任。以後又輔佐順治、康熙二幼帝,是歷史上一位有作為的女政治家。在諸王大臣私相謀立時,莊妃立即“脅多爾袞入宮,立其子,以居攝餌之,遂定”。這段記載雖出自野史,但有很重要的史料價值。莊妃之所以能夠“脅”多爾袞“立其子”,是有多方面的原
-
3 # 史海聽雷
6歲的順治能登基稱帝一方面是因為他年齡小,在旁人眼中容易控制,另一方面也是各方勢力妥協的結果,當然了也離不開他那位名留千古的額娘孝莊太后。
公元1643年八月,滿清皇帝皇太極忽然猝死,這位雄主毫無徵兆的離去,並沒有留下任何遺命。皇太極遺留下的空位,有三個人具備比較優先繼承的資格:代善、豪格、多爾袞。代善是皇太極大哥,當時年紀已大,並不願意摻和這場鬥爭,又被皇太極斥責打壓多年,早已經沒有了曾經的雄心壯志,實際上競爭最激烈的是後兩人。
果然,皇太極死後不久,雙方就開始積極活動,進而由幕後轉為公開。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這是豪格最大的優勢。但豪格母親直接影響了豪格。在皇家中,母親地位太卑微會影響皇子的前途。 豪格有問題,多爾袞也一樣。雖然多爾袞戰功赫赫,但畢竟是皇太極的弟弟,在法理上有問題。
雙方活動頻繁,氣氛日益緊張。當時,豪格和多爾袞背後都有軍隊做後盾,雙方勢均力敵,而且互不相讓。在這樣的局面下,如果雙方都堅持,清朝有爆發內訌的危險。
豪格與多爾袞二人勢成水火,實力相當,一時之間竟很難分出勝負。皇太極的兄長禮親王代善在不斷地觀望,他一時間也分不清該支援哪一方才對自己有利。
此時,後宮之中有一位睿智的女性正冷觀這一現狀,她就是皇太極的莊妃,愛新覺羅・福臨的母親。她審時度勢,認為能讓這場風波平息的辦 法便是不讓他們任何一方奪得皇位,若自己的兒子福臨能登上帝位,不但可以化解眼前的 危機,自己的將來也會一帆風順。
她首先找到哲哲皇后,幫皇后分析了種種現狀與事實,皇后感 覺到,若想避免因豪格與多爾袞相鬥產生不可預料的危機,只能按莊妃所言爭取讓他二人都不能成功,才能平息目前的危險局勢。於是她同意莊妃所請, 讓福臨繼位,這樣便可以化解這場大難。
皇后與莊妃便找到豪格,點出他與多爾袞爭位產生的弊端,讓他知道若想保得大清安穩,就必須放棄這個機會, 豪格終於表示如果皇位真的是由福臨繼承而非多爾袞,他便可以同意。
孝莊為了兒子的將來,原先和多爾袞走的就非常近,經常留他在宮中過夜,兩人還在密室中商量事情。“大玉妃往往留九王居宮中,經旬不歸私室。”後來多爾袞當上攝政王后,孝莊太后至於是被多爾袞所迫還是兩人互生愛意或是母親為了兒子皇位的穩定,就下嫁給了多爾袞。雖然這段歷史,由於後來乾隆皇帝命令紀曉嵐進行大規模的刪改,不願這段皇家“糗事”記載於史,絕大多數的史料已經喪失,已無從考證,但民間大量資料己證實。
還有一說皇太極猝死,就是孝莊和多爾袞乾的。因為皇太極的死因,《清史稿》中記載的非常詭異,只是說:“庚午,上御崇政殿,是夕,亥時,無疾崩。” 51歲的皇太極,白天還好好的,晚上突然就駕崩了,一切發生的太過突然,所以皇太極死因之謎也就成了清初三大懸案之一。很多歷史學家懷疑,皇太極之死多爾袞和孝莊拖不了干係。當時趕回瀋陽的皇太極,在崇政殿召見重要大臣,就是商討如何處置孝莊和多爾袞的事。兩人得知後,先下手為強,在夜裡將皇太極殺死。
所以當莊妃告訴多爾袞:讓福臨繼位,由多爾袞輔政,統領軍國大權。雖然多爾袞不是皇上,卻擁有著不弱於 皇上的權力,能避免其與豪格爭奪皇位所帶來的一切禍患,可謂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多爾袞明白其中的道理,決定支 持福臨登位。
可代善卻有些猶豫,他認為若福臨繼位,莊妃便成為了皇太后,若在權力上進行把持,豈非將大清拱手送給了一個女人?莊妃得 知這一情況後,便立即向代善表態,說自己絕對不會干涉朝政,待福臨繼位後自己一定安居於後宮,不管政事。代善見她說得堅決,便相信了她。
在最後的擇帝大會上,代善為化解矛盾,提議擁立皇太極幼子福臨,然後以多爾袞和濟爾哈朗輔政。其他貴族也沒有反對意見,對於大多數貴族來說,只要不是多爾袞或者豪格繼位,其他皇子都行。他 們知道,要想奪得漢人的萬里江山,自己人就必須團結,每一個人都意識到,只有這樣的折中方案才能穩定當前大清的局勢,以便於更好地向著他們的目標邁進。雖 然多爾袞仍心有不甘,可是他仍然屈服於大局,說明他不是一個愚者。
最後的結果就是讓一個六歲小兒登上了兩位梟雄夢寐以求的皇位,而後來多爾袞功勳日盛,不僅除去了豪格,也獨霸了朝政大權,尊稱叔父攝政王。至於為什麼他在此時沒有奪取帝位,而是貪圖一個攝政王,這裡面除了朝臣的阻止,肯定也摻雜著福臨那位睿智過人的親孃孝莊太后因素。
回覆列表
本來,按照推舉制原則,就能力、威望、地位與實力而言,多爾袞最應該被推舉為最高權力繼承人。偏偏此時的情形已經與努爾哈赤死後大不相同。經過皇太極十七年經營,如今的大清早已不是當年的後金。從人性的層面考察,當年,當所有大小貝勒在代善的帶領下,擁戴皇太極即皇帝位,誓死效忠,並全體匍匐在他腳下三跪九叩首時,這一切改變就已經行進在不可逆轉的過程之中了。
此刻,在組織結構、決策與施政程式、政策法令、思想觀念上,大清政權已經深深地漢化了,在一定程度上就像是大明帝國的縮微版。為此,皇太極生前親自統領的兩黃旗大臣,堅定主張必須由皇太極的兒子繼位。他們之中有八個人,聚集到三官廟盟誓,為達此目的,他們不惜以生命相搏。其中,還有人指名擁戴豪格。這就使事情變得異常棘手。
歷史上,在中國古代遊牧漁獵部族中,許多分裂、仇殺與消亡都是在此種情形之下發生的。後來的事實發展表明,在幾大政治勢力的形格勢禁之下,特別是在漢民族政治文化的深刻影響之下,多爾袞的做法可能是顧全大局、防止內亂髮生的唯一有效途徑。
此時,堅定擁護皇子繼位的兩黃旗八大臣中,有六人又一次來到三官廟聚會,他們發誓要“六人如同一體,輔佐幼主”。(《清史稿》列傳三十六,索尼。)福臨繼位後,他們中的幾位迅速向多爾袞靠攏,不再理睬豪格,令豪格極度鬱悶。此種情形再一次表明,此時的大清國,已經在精神層面上潛移默化地發生了深刻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