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魯家講壇
-
2 # 冷秋秋滴
師曠(公元前572年—532年),字子野,晉國主樂大師(今山西洪洞)人(當時地位最高的音樂家名字前常冠以“師”字)。春秋晚期晉國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音樂家。大約生活在春秋末年晉悼公、晉平公執政時期。師曠有非凡的音樂才能,他通曉音律,能演奏多種樂器,演奏技藝極高,他不僅熟悉琴曲,並善於用琴聲描繪飛鳥的翱翔、鳴叫,以及舒翼而舞的優美姿態,還能表現大自然中的風雨聲和雷電聲等震撼人心的種種音響。他演奏的琴曲名為《清商》、《清徵》、《清角》。在當時即被譽為“五音之聖”,更為後人稱為“聰聖”、“樂聖”。齊景公也曾向師曠問政,師曠提出“君必惠民”的主張,可見師曠具有強烈的民本主義思想,故他在當時深受諸侯及民眾敬重。“其少兒好學,如日月之陽;壯而好學,如日月之光;老而好學,如柄燭之明。”的勸學思想千百年來給後人以極大的啟迪和激勵,成為學無止境、永遠進取的箴言。 在後世的傳說中,師曠被演化成音樂之神、順風耳的原型、瞎子算命的祖師等。
-
3 # 花落春在
師曠是春秋末年晉國大夫,字子野,歷史上有名的音樂家、教育家、政治家,事蹟散見於先秦時期許多史書、文獻之中。傳說他先天盲目,不能視物,但心有靈犀,對音樂有極強的感知力、辦識力,能用琴曲演奏大自然中各種飛禽走獸的叫聲,塑造震憾人心的音樂形象,當時有《清商》、《清徵》、《清角》等名曲傳世,被後人尊為“樂聖”、“五音之聖”等。師曠還是一位音樂教育家,為當世培養了一大批音樂人才,同時非常善於取譬設喻,論述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陽,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自古至今被人奉為經典。師曠生活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未期,但他憑藉自己卓越的政治智慧參與了晉悼公、晉平公等晉國國君當政時的許多軍國大事,積極進諫,提出了“君必惠民”的政治主張,具有鮮明的民本色彩,為孟子等思想大師繼承和發揚光大,成為儒家民本思想的先聲。師曠由於是肓人,在音樂上達到了常人難以企及的造詣,因此被人當作神聖,自然在情理之中。
-
4 # 古今烽火臺
“陽春”、“白雪”這兩首曲子大家應該都聽說過,就是樂聖師曠所作,但僅憑兩首流傳下來的曲子還不足以給師曠“樂聖”的名頭,那麼師曠到底有何過人之處?
師曠,生卒年不詳,春秋晉國宮廷樂師。字子野。
活動於晉悼公與晉平公(前572-前532年)年間。目盲,善琴,精於審音調律。以聽覺靈敏、藝技精湛著稱於世,以致為世人所神往。晉平公鑄大鐘,樂工皆以為調,獨師曠曰“不調”,後果為師涓所驗證。
《鹽鐵論·刺復》載:“師曠之諧五音也,正其六律而宮商調。”
《史記·樂書》則將師曠鼓琴技藝形容為“一奏之,有玄鶴二八集乎廊門;再奏之,延頸而鳴,舒翼而舞。平公大喜,起而為師曠壽。反坐,問曰:‘音無此最悲乎?’師曠曰:‘有。昔者皇帝以大合鬼神,今君德義薄,不足以聽之,聽之將敗。’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願遂聞之。’師曠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白雲從西北起;再奏之,大風至而雨隨之,飛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懼,伏於廊屋之間。晉國大旱,赤地三年。”
晉平公率諸侯兵攻臨淄未克,楚伐鄭,平公以楚師為憂。師曠請求以聲卜之。乃吹律歌《北風》,和平可聽;歌《南風》,其聲不揚,多肅殺之聲。遂斷家不出三日,好音自至。未三日,鄭人來報,鄭國為楚作內應者已被清除,楚師苦於大雨雪,兵已退去。
如果史料記載真實的話,師曠能用音樂占卜、引來白鶴、改變自然天氣,稱為“樂聖”都是貶低,應該叫“樂神”。
後世傳琴曲《陽春》、《白雪》、《玄默》為其所作。
-
5 # 尋根拜祖
樂聖是唐朝的李龜年,不是師曠。師曠生活在春秋時期,那時候的史料記載,不像後來那麼可靠翔實,往往帶有很濃烈的傳奇色彩。其實說到師曠,除了其出色的音樂才華外,更重要他還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是晉悼公和晉平公的重要輔臣。
師曠的生平簡介師曠是春秋時期晉華人(今陝西洪洞)。春秋戰國的宮廷樂師,大多以“師”為姓,相傳他們都是伏羲的後人,因為以教導皇族為業,被黃帝賜姓師。
師曠是盲人,所以他被稱為“盲臣”、“瞑臣”。有人說他是天生目盲,也有說他是自己將眼睛燻瞎,或者刺瞎,原因就是他認為眼睛讓他不能做到全神貫注。
師曠除了樂師身份,他曾經官至太宰(宰相),輔佐了兩代晉君,為延續晉國的穩定和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
師曠有很強的“民本思想”,甚至提出“民貴君輕”的論調,連遠在東方的齊景公,都曾經向師曠問政。
師曠為人耿直,耿直到有點剛烈。他對國君的匡正,達到了毫不諱言的地步,甚至敢出言咒罵君主!
由於史料的缺失,師曠的生卒不詳。
師曠在音樂方面的成就師曠善於辨音,可以做到以音樂與百鳥合鳴,著名的《陽春白雪》、《玄默》就是師曠的作品。關於師曠的音樂成就,民間各種傳說很多,有一個故事最具代表性:
晉平公新建了一座王宮,落成後舉行慶賀大典。小老弟衛靈公不失時機地趕來拍馬屁,隨行的有一名樂師叫師涓。一個夜晚,當他們走到濮水河邊時,突然聽到河水裡傳來奇妙的琴聲,衛靈公令師涓趕緊記下樂譜。
慶賀大典上,衛靈公令師涓彈奏此曲以助興。曲聲悠揚悽婉,如綿綿細雨,又過渡到令人心碎的哀鳴。師曠臉色大變,喝令停止,說:此曲叫《清商》,乃商紂王的樂師師延所做,靡靡之音,亡國之音。商紂滅亡後,師延後悔不已,抱琴投濮水而亡,師涓一定是從濮水邊聽到的!
在座的人大吃一驚,沒想到曲子背後還有這麼深的故事。但晉平公不以為然,令師涓繼續演奏。一曲終了,晉平公感嘆說:這恐怕就是世上最悲涼的曲調了吧?師曠說,《清徴》遠比這個還要悲涼,不過你的德行不夠,不能聽!
晉平公平時沒少挨師曠數落,大概也習以為常了,德行夠不夠先放一邊,他堅持要求師曠演奏《清徴》。師曠拗不過,落座操琴,只聽得聲聲悲切直衝雲霄,不一會兒,飛來16只仙鶴,伴著音樂,慼慼嘶鳴低飛。
晉平公感慨不已,世上再也沒有比這個更悲愴的音樂了吧!師曠說,《清角》比它悲愴一百倍!在眾人的要求下,師況面色凝重地撥動琴絃。
琴聲中,本來晴朗的天空中,突然黑雲滾滾,緊接著暴雨傾盆。隨著師曠的音律,四野狂風大作,把宮殿的屋頂揭掉一大片,室內簾幔扯落一地,祭祀臺上一片狼藉。
賓客們嚇得四散逃竄,鬼哭狼嚎。晉平公連連高喊:快停奏,聽了,別彈了!
師曠戛然而止,頓時風停雨息,豔陽高照,除了滿地狼藉,似乎什麼也沒發生過!
師曠的政治理念和政績師曠的基本治國理念和政績,體現在民本和匡君兩個方面。師曠與孔子是同時代的人,雖然沒有史料記載,他們之間有交往,但是在政治理念上卻有相同之處。
比如,他曾經對晉悼公說,治國當“惟仁義為奉”,“君必惠民”。
昏庸無道的衛獻公被老百姓驅逐後,晉獻公憤憤不平地說:老百姓太過分了!師曠反嗆了一句:過分的晉獻公!假如他是一個賢明的君主,善待百姓,能被驅逐嗎?國君是神明主祭人,是老百姓的希望,一個讓老百姓失去希望的國君,難道不該驅逐嗎?
師曠認為,上天是愛護民眾的,不會在老百姓頭上,放一個肆虐而又縱淫的混蛋。所以,國君想要保持國家長盛不衰,就要順應天意,要對民眾好,要以仁義為本,以惠民為本!
師曠對國君的匡正,透過一個小故事就可見一斑:
有一次,晉平公跟幾個大臣喝酒,估計喝高了,得意忘形,說了一句:“莫樂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違。”意思是沒有比做國君更快樂的了,一言九鼎,放個屁都是聖旨!
師曠聽了,操起琴一把就撞向晉平公,好在晉平公離他有距離,師曠又是盲人,瞄不準,被晉平公下意識地躲過了。
晉平公被搞傻了,喏喏地問:“太師,您這是想要撞誰啊?”
師曠大聲說:“撞小人!剛才有個小人胡說八道!”
這種對國君匡正的氣概,翻翻史書,幾千年歷史有幾個人做得到?
將音樂與治國合為一體的政治家透過以上事蹟,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比音樂家師曠更要讓人肅然起敬的,是政治家師曠,以民為本,剛正不阿的政治家。
今天,我們說民本思想,似乎是一個天經地義的事,但在古代,尤其是春秋時代,等級森嚴的禮法社會,能把關注的目光,投降社會最基層的民眾身上,這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
師曠在音樂上的成就,絕不僅僅是藝術領域的光輝,他將自己的政治思想,與藝術成就合二為一,為音樂注入了關輝的人文關懷。在他的心目中,音樂絕不是愉悅耳目的享受,而是對精神世界的淨化。所以,他拒絕靡靡之音,認為音樂和德行要匹配。
如此看來,師曠哪是一名普通的音樂家?他就是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學家!從這個角度看,稱他為“樂聖”,一點也不為過!
回覆列表
師曠,字子野,今河北省南和縣迓祜村人(《莊子·駢拇》陸德明釋文),春秋時著名樂師、道家。他生而無目,故自稱盲臣、瞑臣。為晉大夫,亦稱晉野,博學多才,尤精音樂,善彈琴,辨音力極強。以“師曠之聰”聞名於後世。《說苑·君道篇》載師曠言云:“人君之道,清淨無為,務在博愛,趨在任賢,廣開耳目,以察萬方,不固溺於流欲,不拘繫於左右,廓然遠見,踔然獨立,屢省考績,以臨臣下。此人君之操也。”他藝術造詣極高,民間附會出許多師曠奏樂的神異故事。洪洞縣曲亭鎮師師曠是盲人,常自稱“暝臣”、“盲臣”。其為何目盲,有三種說法:第一說是他天生眼盲;第二說是他因為覺得眼睛看到的東西使他無法專心地做一件事,所以用艾草燻瞎了自己的眼睛,使自己的心清淨下來;第三說是他自幼酷愛音樂,聰明過人,就是生性愛動,向衛國宮廷樂師高揚學琴時,用繡花針刺瞎了雙眼,發憤苦練,終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琴藝逐漸超過了師父。
政治業績
師曠的政治業績並不亞於其藝術成就,其政治活動最早見諸文獻是在魯襄公十四年(前559年)。現存先秦文獻記載,師曠幾乎參與了晉國內政、外交、軍事等一系列事務,常向悼、平二公陳以治國安邦之策。悼、平二公每每請教於師曠時,他都能“因問盡言”,引出一番嚴肅的治國宏論。師曠雖僅是一樂官,一生均在宮中生活,但他的地位不同於一般樂工,對政治有自己的見解,敢於在衛侯面前發表自己的意見。也向晉王擔出了許多治國主張,有一次,晉平公感嘆師曠生來就眼瞎,飽受昏暗之苦,師曠則言天下有五種昏暗,其一是君王不知臣子行賄博名,百姓受冤無處伸;其二是君王用人不當;其三是君王不辨賢愚;其四是君主窮兵黷武;其五是君王不知民計安生。師曠甚至曾用琴撞擊晉平公,以規勸晉平公勿沉湎於個人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