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是多鼓勵,多誇獎;還是去打壓
5
回覆列表
  • 1 # 樺姐談養育

    如何正確教育孩子,影響孩子?

    1、以身作則,做好孩子的榜樣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家長給孩子樹立了一個什麼樣的榜樣,孩子就會“潛移默化”地被這樣的榜樣影響。

    有一位媽媽,她的兒子總喜歡玩遊,戲不好好學習。有一次這位媽媽就對兒子說:“兒子,你不能總玩遊戲,我告訴過你要把精力放在學習上。” 結果她兒子直接反駁她說:“我姥爺還總是告訴你不要總在外面打麻將呢,你還是整宿地玩兒。”這位媽媽一下子就語塞了。

    所以說,父母的行為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孩子。父母要在每一件小事上都以身作則,給孩子健康、積極的影響。家庭是影印機,孩子是影印件,父母是原件,影印的東西不清楚,不能怪影印件,只能怪原件。

    2、鼓勵孩子

    就像魯道夫.德雷克斯說的:“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是一定會遇到挫折和失敗的,如果,在這段經歷當中,沒有鼓勵,孩子就會失去前進的動力,內心的力量會越來越低,容易變得自卑,抗壓能力差。

    3、給孩子犯錯的權利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見不得孩子犯一點的錯,犯了錯,就非打即罵。其實,這樣的行為,是阻攔了孩子成長的機會。每個人都是從犯錯中成長起來的,錯誤會讓孩子學會總結和反思,更能夠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主動去學習和成長。

    4、多看到孩子的優點

    很多父母在教育上有一個誤區,以為只要不斷的指出孩子的錯誤,缺點,孩子就會改正了,其實,結果是恰恰相反,這樣做,只會讓孩子越來越自卑,越來越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可以去看一篇我寫的文章:《孩子的缺點總是改不了,家長可以試試“亮點原則”》。

    一個人的自信,是因為他知道自己有什麼,瞭解自己的長處在哪裡,而不是知道自己沒什麼,總覺得自己任何地方都比不過別人。

    5、高品質的陪伴

    每天固定20分鐘或是30分鐘,用來陪伴孩子,這個時間只屬於你和孩子,做孩子想做的事,玩孩子想玩的遊戲,看孩子喜歡看的書。

    高品質的陪伴,能夠讓孩子心情愉悅,敞開心扉的和你聊天,你才能更深入的瞭解孩子經歷了哪些事情?他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是什麼?想法是什麼?他是怎麼打算的?等等。有好的溝通才有好的瞭解,有好的瞭解才會有好的關係,有好的關係,才能談教育。但是,如果你陪孩子的時間都不願意花,談何瞭解,談何教育呢?

  • 2 # 趨勢為王

    誠邀。教育孩子還是要多鼓勵、多誇獎和多表揚為好。

    物理學上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如果給一個物體太大的壓力,自己也會得到很大的壓力。任何人都喜歡別人表揚和鼓勵自己,在棍棒之下的工作和學習,都是不會很愉快的,壓力和壓抑越大,逆反心理越大。比如有個故事是這樣的:孩子不愛洗手,他的母親開始威脅說:“你不洗手就吃飯,把小細菌吃進肚子裡,當心生病!”但孩子仍然沒有有所改變,後來老師說,用笑臉獎勵吧?懲罰不管用的時候,獎勵可能就很管用了。這個母親開始對孩子說一些正面的語言,鼓勵孩子洗手,並在他主動洗手的時候獎勵他一個笑臉。如果孩子湊夠了5個笑臉,我還獎勵他一個棒棒糖。結果,孩子對洗手不再排斥,反而覺得洗手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做的事情。所以,面對孩子的壞行為,我們可以告訴他:如果好好學習,考試才能考好;如果好好洗手,身體才會健康;如果藉助閱讀工具精英特速讀認真閱讀,就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也就是說,使用正面的語言來激勵孩子,而不是使用否定的語言來威脅孩子。

  • 3 # 奇麥麥童書

    如何教育好一個孩子,是每對父母一生都要學習的課程,世間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包括雙胞胎在內,幾乎沒有長得一樣,性格一樣的孩子,這也就意味著教育孩子沒有固定的公式,只能慢慢摸索,北大校長蔡元培曾說,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如何培養呢?聽聽這幾位大師的教育方法。

    1

    梁啟超:必須引導孩子的趣味

    人生在幼年青年期,趣味是最濃的,

    成天價亂碰亂迸;

    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

    他們便非流入下等趣味不可。

    我們主張趣味教育的人,

    是要趁兒童或青年趣味正濃而方向未決定的時候,

    給他們一種可以終身受用的趣味。

    2

    魯迅:保護孩子的懷疑精神

    馴良之類並不是惡德。

    但發展開去,對一切事無不馴良,

    卻決不是美德,也許簡直倒是沒出息。

    “爸爸”和前輩的話,固然也要聽的,

    但也須講得有道理。

    假使有一個孩子,

    自以為事事不如人,鞠躬倒退;

    或者滿臉笑容,實際上卻總是陰謀暗箭,

    我實在寧可聽到當面罵我“什麼東西”的爽快……

    但中國一般的趨勢,卻只在向馴良之類

    “靜”的一方面發展,低眉順眼,唯唯諾諾,

    才算一個好孩子,名之曰“有趣”。

    活潑,健康,頑強,挺胸仰面……

    凡是屬於“動”的,那就未免有人搖頭了……

    3

    王國維:教育的宗旨是使人成為完全的人

    教育之宗旨何在?

    在使人為完全之人物而已。

    何謂完全之人物?

    謂人之能力無不發達且調和是也。

    人之能力分為內外二者:

    一曰身體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

    發達其身體而萎縮其精神,

    或發達其精神而罷敝其身體,

    皆非所謂完全者也。

    完全之人物,

    精神與身體必不可不為調和之發達。

    而精神之中又分為三部:

    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

    對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

    “真”者智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

    “善”者意志之理想也。

    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備真美善之三德,

    欲達此理想,於是教育之事起。

    4

    星雲大師:家庭教育的六大關鍵

    歷史上,有很多名人所以能夠功成名就,

    都要感謝有良好的家教。

    例如孟母三遷、岳母教孝,

    再如王羲之練字、王冕習畫,

    都是因為家庭教育成功,

    所以終能成為不世之才。

    現在的家庭教育,

    最要緊的是兒童要養成:

    1、處世的誠信

    2、良好的習慣

    3、禮貌的品德

    4、接受的性格

    5、勤勞的美德

    6、正常的生活

    除了以上六點以外,

    尤其要維護兒童的自尊心,

    不可經常肆意地諷刺他、

    譏嘲他、責備他、歧視他。

    5

    楊絳:好的教育要啟發興趣

    我體會,“好的教育”首先是啟發人的學習興趣,

    學習的自覺性,培養人的上進心,

    引導人們好學,和不斷完善自己。

    要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教育,

    讓他們潛移默化。

    這方面榜樣的作用很重要,

    言傳不如身教。

    6

    南懷瑾:做人第一等重要

    教育孩子先教做人

    一個人為什麼要讀書?

    傳統中最正確的答案,

    便是“讀書明理”四個字。

    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

    如果要問中華民族,

    華人素來的教育目的是什麼?

    讓我們再重複一句:

    是為了“做人”,而不是為了“生活”。

    瞭解孩子的秉性

    我認為古今中外的教育,

    大部分都犯一個錯誤,

    父母往往把自己一生做不到的願望,

    下意識地寄託在孩子身上,

    可是卻忘記了自己子女的性向與本質。

    教育,首先要知道孩子的性向,

    先了解一個孩子的性情方向。

    教育只是一個增上緣,

    老師儘量幫他,培養他,

    使他依靠自己的稟賦站起來,這是教育的目的。

    讓孩子從做好小事開始

    根據中國傳統文化來說,

    真正的兒童教育學的是“灑掃應對”,

    小孩子在六歲至八歲之間入小學,

    怎麼掃地、抹桌子,

    怎麼與老師、大人、朋友講話的禮貌態度、規矩,

    這個最重要。

    古代講入小學開始學“灑掃應對”,

    是學做人的基礎,教育的目的是做人。

    你不要看掃地、抹桌子、端碗沒什麼了不起,

    這些都是一種生活的教育,

    生活教育會了,以後長大去做事自然會了。

    基本的教育沒有學好,

    而專門去讀書,那叫學知識,

    把知識學會了,而做人的基礎沒有,

    這個教育是失敗的。

    尊重孩子的愛好

    一個喜歡工程的人,

    硬要他去學文學,是做不到的。

    有許多孩子,自小喜歡玩破錶、拆玩具,

    做父母的一定責罰他不該破壞東西。

    而在教育家的眼光中,

    這孩子是有機械的天才,應該在這方面培養他。

    7

    葉聖陶: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通常說某人能力不強,

    就是說某人沒有養成多少習慣的意思。

    比如說張三記憶力不強,

    就是張三沒有把看見的、

    聽見的一些事物好好記住的習慣。

    說李四表達能力不好,

    就是說李四沒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說出來的習慣。

    因此,習慣養成得越多,

    那個人的能力就越強。

    做人做事,需要種種能力,

    所以最要緊的是養成種種的習慣。

    我們在學校裡受教育,

    目的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

    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多方面受教育,

    並且要自我教育,

    其目的還是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

    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

    8

    蔡元培:決定孩子一生的東西

    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

    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 4 # 弘道

    這個問題太大,也比較籠統。

    原則是家長要注重身教和按照成長規律進行教育,應該引導孩子全面發展。

  • 5 # 恩寶麻麻家庭教育

    第一點就是要多和孩子溝通,以孩子最需要的方式去幫助他們,讓他們知道爸爸媽媽都很愛他們,是他們永遠的依靠;

    第二點就是孩子到一定年齡,就要給他們設定規矩了,讓他們明白什麼年紀該做什麼又不該做什麼。

    儘量不要去打壓孩子,這樣會傷他們自尊打擊他們的自信心,如果你提前設定好規矩,讓孩子提前知道不按這樣做的產生的結果,他們會更可能按照正確的方式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試管嬰兒促排會導致卵巢早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