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國逐鹿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諸葛亮才智高深,精通謀略,極善於用兵,三國也有傳言,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劉備經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劉備也聲稱是如魚得水。得到諸葛亮後,吃則同席,睡則同榻,形影不離,終日研究兵法謀略。

    博望坡一戰,劉備更是全權委託,諸葛亮也不負眾望,一把火燒的曹仁李典片甲不留。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之後的每逢大戰,劉備好像都沒有帶上諸葛亮,比如攻取益州,夷陵之戰,徵巴蜀等。個人認為,這不是劉備刻意為之,而是有著深刻原因的。

    首先劉備勢力範圍擴大之後,需要穩固的大後方。劉備得到荊州,諸葛亮也是功不可沒。正是他趁著周瑜與曹仁在南郡決戰的時候,讓趙雲偷襲了荊州。然而在得到荊州之後,劉備的勢力範圍極大的拓展。有新野縣城,到整個荊州,劉備的兵力人才本來就捉襟見肘。可以說劉備傾盡全力才拿下了零陵、貴陽、武陵、長沙等郡。

    但荊州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一者東吳向劉備索要荊州。二者為了實現隆中對的決策,劉備必須再拿下益州。但劉備進攻益州前需要一個穩固的大後方,需要一個德才兼備的人來守荊州。而諸葛亮就是最佳人選。以他的謀略兵法大局觀,可以確保荊州無憂。再加上劉備又新的了龐統,進攻益州又有法正和張松的協助,於是劉備果斷留諸葛亮守荊州,這也是最好的安排。演義曾這樣記載:

    於是孔明總守荊州;關公拒襄陽要路,當青泥隘口;張飛領四郡巡江;趙雲屯江陵,鎮公安。玄德令黃忠為前部,魏延為後軍,玄德自與劉封、關平在中軍,龐統為軍師,馬步兵五萬起程西行。

    其次夷陵之戰,諸葛亮並不支援劉備伐吳。關羽出兵北伐樊城,因呂蒙偷襲荊州而一敗塗地。兵敗走麥城又被馬忠擒獲,因拒絕投降關羽父子均被殺害。劉備得知後,氣急敗壞,聲稱誓與東吳不共戴天,張飛也要求即刻給二哥報仇。

    然而此時卻得到諸葛亮的反對,在他看來,曹魏是竊國之賊,是蜀漢最大的敵人。東吳只可以結盟,不可強圖,因此諸葛亮建議先伐吳,後攻魏。當時持相同意見的還有趙雲、馬謖等。劉備為了大局,只能暫時放棄伐吳的計劃。

    劉備在蜀漢稱帝后,他認為孫權背信棄義,伐吳勢在必行。而且張飛親到益州找到劉備要求替二哥報仇。但此時諸葛亮依然堅持聯吳抗曹,這真的激怒了劉備。當誓死進諫的大臣還被下獄,劉備已經下定決心伐吳,但他深深知道,諸葛亮不支援他。一氣之下,劉備聲稱“沒有你我還打不了仗了”,索性伐吳之戰就不帶諸葛亮。

    而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蜀漢也需要一個穩固的大後方,況且幾十萬大軍出征,糧草軍械共給都是問題。諸葛亮留守益州,供給糧草,也是最好的選擇。演義曾這樣記載:

    宓伏地不起曰: “陛下不從臣言,誠恐有失。”先主大怒曰:“朕欲興兵,爾何出此不利之言!”叱武士推出斬之。孔明聞知,即上表救秦宓。先主看畢,擲表於地曰:“朕意已決,毋得再諫!” 遂命丞相諸葛亮保太子守兩川。

    最後諸葛亮的性格特點決定了他更適合留守。諸葛亮雖然才識過人,精通兵法謀略。但他生性謹慎,善守而不善攻,而且講究循序漸進的進攻,不敢冒風險。從後來的六出祁山便可看出,諸葛亮直接否定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繞道千里兵出祁山。劉備無論是攻取益州還是討伐東吳,都要出奇制勝。

    因此攻取益州時,龐統是最佳人選,他是進攻型的人才。討伐東吳時,劉備想一鼓作氣,剿滅東吳,誅殺孫權。想來他更忍受不了諸葛亮磨磨唧唧得到進攻,還是殺的酣暢淋漓些痛快,即使諸葛亮去了也少不了打嘴仗。因此從諸葛亮性格和用兵保守性來看,他更適合留守後方。

    你是如何看待諸葛亮的?

  • 2 # 微觀近代史

    簡言之,諸葛亮的角色就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劉備出門打仗,哪怕戰死了,只是少一個武將,而知識型人才諸葛亮是非常難得的,所以輕易不會讓他直面殘酷的戰爭!

  • 3 # 夢魘怪說

    首先不可否認的就是羅貫中神話了諸葛亮,使其多智近乎妖,諸葛亮確實是個人才,但打仗水平一般,隆中對是戰略思想,為劉備指明瞭前行的方向,才有如魚得水之說。你仔細留意就會發現,其實諸葛亮沒打過幾次大勝仗,赤壁之戰是周瑜指揮的孫劉聯軍,諸葛亮只是作為聯吳抗曹的使節出使東吳當說客的,草船借箭也不是他乾的,借東風就更是吹牛逼了。劉備打益州是帶龐統去的,諸葛亮只是後來去支援了一下,基本上就是個搞後勤支援的,後來的漢中之戰打曹操,劉備是帶法正去的,諸葛亮坐鎮成都,負責後勤糧草的,劉備最後的夷陵之戰是自己上的,也沒諸葛亮啥事。諸葛亮真正自己帶兵打仗是在劉備死後,先是以優勢兵力去欺負人家少數民族,縱然三國演義吹的多牛,其實也沒啥技術含量,南蠻平定後諸葛亮幾次北伐都沒有什麼建樹,所以說軍事這塊諸葛亮的水平只是一般般。諸葛亮最擅長的是內政,蜀國在他的治理下,以那麼少的民眾供養那麼多的軍隊,又執法嚴謹,鼓勵生產,維修都江堰等。諸葛亮文采也不錯,代表作前出師表大多數人都讀過的。諸葛亮機械方面也很強,改進的諸葛亮連弩,傳說中的木牛流馬等。總體來說諸葛亮是個人才,但沒有三國演義裡的那麼牛逼,他擅長的東西三國演義小說裡不好表現出來,或者說表現出來會很無聊,所以就嫁接到軍事上了,而三國演義的影響太深遠,以至於大家都誤會諸葛亮的軍事能力,而劉備不帶諸葛亮打仗,正是因為知道他的長處,把他放在能發揮自己才能的地方。

  • 4 # 殘暴安妮

    四大名著之一的小說《三國演義》膾炙人口,沒有讀的不多,即使沒有讀小說,至少也看過電視劇,因此三國故事名揚天下,但是故事畢竟只是故事,雖然來源於事實但只是昇華而已,很多情節還是有悖於歷史事實的。諸葛亮一直都被昇華為智慧的化身,無所不通無所不曉,那麼問題是:既然諸葛亮那麼厲害,為什麼劉備在攻取益州,討伐東吳,為何每逢大戰劉備都不帶諸葛亮呢?我們結合歷史事實來一起分析一下。

    攻取益州。

    赤壁之戰後,劉備在荊州地區取得了一席之地,稍作休息的劉備開始將目光投向闇弱的劉璋,準備伺機而動。機會總是給那些有準備的人,苦苦等候的劉備終於迎來了一次進入益州的機會。公元212年,劉備藉口需要抵禦曹操的進攻,向劉璋借兵,醒悟過來的劉璋拒絕了,並且殺害了一直和劉備交好的張松,由此劉備放下面具開始發動對益州的進攻。在此,我們發現從公元211年,劉璋邀請劉備入川到212年劉備進攻劉璋的兩年間一直都沒有發現諸葛亮的影子,直到後來劉備圍攻雒城的時候,龐統在城下被流矢射死之後,劉備才讓諸葛亮,趙雲等人來援助,那麼為何不讓諸葛亮來協助劉備攻打益州呢?我想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荊州需要諸葛亮來穩定。劉備佔據荊州的時間並不長,如果從208年算起,到劉備打算入川的211年,也就滿打滿算只有不到5年的時間,如果去頭無尾,也就只有3年的時間,這個時間對於劉備穩定荊州來說還是會太短。進擊益州需要一個穩定後方,需要荊州能夠源源不斷的提供糧草和軍器,一旦荊州有失,佔領益州就會成為鏡中水月。在劉備集團中,擅長政務而且有威望能夠穩住荊州士族,讓他們一心歸順劉備的只有諸葛亮。

    事實卻是如此,如果從劉備離開荊州的211年到214年諸葛亮離開荊州進入益州的這個四年,荊州一直都是穩如磐石,並且為劉備攻打益州提供了極大的支援。

    2. 鞏固東吳聯盟需要諸葛亮。當初劉備和孫權聯盟,從中來回的斡旋促成孫劉聯盟,諸葛亮功不可沒。結交東吳鞏固孫劉聯盟一直都是諸葛亮在荊州的重要任務,在此期間,孫劉之間即使有一些摩擦也是可控的,總體關係是向上的,這些都歸功於諸葛亮良好的外交能力。而此時劉備集團還沒有出現能夠結交孫權集團的人物出現,因此劉備把諸葛亮留在荊州也是理所當然的。

    討伐東吳。

    關羽丟掉荊州一年之後,也就是公元211年,劉備不停規勸執意發動了對東吳孫權的夷陵之戰,此戰也是以失敗告終,最後形成了三國鼎立,三分天下之勢,很多人就奇怪,諸葛亮這麼神機妙算,為何不帶諸葛亮一起討伐東吳呢?我想原因有以下幾點:

    1. 劉備需要穩定的後方。從公元214年劉備平定成都到211年討伐東吳,僅僅只過了不到7年的時間,這個時間對於一個新生政權來說確實太短了。要知道,劉備集團屬於荊襄集團,不同於益州本土集團,劉備集團的進入嚴重的損害了益州本土集團的利益,這之間的抗爭就一直沒有斷過。如果劉備統兵上前線,後方僅靠不及弱冠的劉禪來掌控是遠遠不夠的,而在此時的法正等人也去世了,唯有諸葛亮能夠鎮守後方,為前方的劉備提供有力的支援。

    後來的事情也證明了諸葛亮留守後方的正確性,在劉備兵敗白帝城後,很快就發生過了漢嘉太守黃元和益州郡耆帥雍闓的叛亂,正是由於諸葛亮的提前預防治理,最後也沒有發生大的危害。

    2.諸葛亮反對伐東吳。在對待討伐東吳的這件事情上,諸葛亮是持反對的態度,在他看來,當前的主要敵人應該是北方的曹操,而不是偏安一隅的東吳孫權,可是劉備已經被憤怒衝昏了頭了,完全拒絕了諸葛亮的建議,那麼在這次討伐東吳的戰爭,劉備不帶諸葛亮也就是情有可原了。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諸葛亮的判斷是對的,連諸葛亮最後也哀嘆說,如果法正規勸,劉備一定會聽從法正的建議,由此可見劉備對諸葛亮在軍事上並沒有非常的信任。

    劉備在軍事上並不依丈諸葛亮的根本原因。

    劉備非常的善於使用人才,合理的使用人才是劉備一直能夠屢敗屢站的制勝法寶,也是他在無數次的跌倒之後能夠重新到立起來的一種最厲害的能力。在他的居多的謀士中,劉備能夠做到知人善任,不管是先前的徐庶還是後來的法正,他都能夠用其所長避其所短,最大限度地把他們放在合適的位置上。

    那麼在對待諸葛亮的使用上,劉備一直遵循著利用其所長來任用諸葛亮,讓諸葛亮最大限度地為劉備集團服務,這也就是為什麼劉備在進入益州的時候,把諸葛亮留下輔佐關羽駐守荊州。在討伐東吳孫權的時候把諸葛亮留在成都,協助劉禪治理後方。 而諸葛亮的長處到底是什麼呢?我們來看一段歷史記載。

    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這句話無論是《三國志》還是巜資治通鑑》都有記載,這句話主旨就是說他自己治理內政要比領兵打仗要強,這就是為什麼每次劉備出兵的時候一直不帶諸葛亮到軍中為他出謀劃策,即使是後來的漢中之戰也是帶著法正前往,把諸葛亮丟在後方籌備糧草。總而言之,劉備每次出兵征戰不帶諸葛亮,並不是對諸葛亮有什麼成見,也不是故意雪藏諸葛亮,而是劉備確實認識到諸葛亮的長處和短處,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才是劉備的專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影中的曉組織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