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日下秋也

    你除了這幾個人以外你還知道誰?

    織田信長咋死的?問爾朱榮啊!

    小西行長咋死的?問文天祥啊!

    西鄉隆盛咋死的?問吳三桂啊!

    反正死法都一樣。還冤殺,遇到叛亂和戰敗都叫冤殺,那二十四史就該改名叫洗冤錄了

  • 2 # 歷史小知

    看到你這個問題的第一感覺是挺無聊的,再又覺得挺搞笑的。

    你是對冤殺有什麼誤解嗎?

    你既然知道這些人,那就不可能不知道他們都是在爭權奪利的過程中被殺的,雖然他們都以不同的方式死,進行了一場悲情的人生演繹,使人無限惋惜,如果他們不死那歷史可能被改寫,但這始終無法和冤殺劃上等號。

  • 3 # 胡楊書屋

    政治就是關於忠誠和背叛的故事。

    這點在日本歷史上尤其突出,主要原因有兩點:

    第一是由於日本天皇長期處於虛位,並沒有實際權利,造成日本長期處於一種諸侯割據的局面。

    最著名的就是日本的戰國時代,諸侯多如牛毛,幾十人上百人就可以樹個山頭。幕府將軍的更迭,更多的透過軍事政變來實現。即使到了今天日本政壇仍然派系林立,每隔一段時間就分化組合,造成很長一段時間首相一年一個換,這在世界政壇上是非常罕見的。

    第二是由於日本的武士文化。

    日本的武士文化不同於中國的門客,中國的門客組合較為鬆散,一般不具有長期的歷史傳承,而日本的武士,對將軍的忠誠通常是幾代的,這點更像咱們中國的家奴。父親兒子孫子都在同一個家族的將軍麾下擔任武士,這種世襲關係決定了武士只忠誠於自己的將軍。而一旦將軍發動政變,武士都會毫不猶豫的跟隨,即使這種政變是針對將軍的上級。

    從民族文化上,日本人對小團體的忠誠度極高,同時由於歷史原因日本派系林立,派系間的分化組合從未中斷。只是同樣的劇本不同的演員而已。

    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不同家族之間的利益聯盟,不同聯盟的相互對抗,聯盟的瓦解與重新組合,新的家族崛起,舊的家族消亡。

    這種體系導致日本政治缺乏穩定性,政壇更迭非常頻繁。因此,我們會發現日本的歷史故事有許多共性的東西,歷史人物的結局也都大同小異。進入現代社會之前,日本政治人物的命運大同小異,不死於對手就死於背叛。

  • 4 # 大獅

    標題之中的幾個人物,其實不應用“冤殺”二字,冤既代表了無辜,一般適用於弱者。但很顯然,無論是織田信長,還是小西行長,或是西鄉隆盛,三人之中沒有一個是無辜者,更加不屬於弱者。他們的一生在權利與利益之間翻滾、爭鬥,每個人手上都沾滿鮮血,因此不能用“冤殺”來形容他們的死亡方式。

    (圖:《影舞者》中的織田信長▲)

    織田信長這位“尾張大傻瓜”,從小在富裕的生活中長大,在很小的時候就以嫡長子的身份繼承了父親的家督之位。在成年後,一戰擊敗自己的弟弟織田信行(也稱信勝)、信友、信清、信安,成功統一尾張,自此開始用兵他國(日本本國大名勢力,非海外國家)。先後擊敗今川氏、齊藤氏、六角氏等等,最終擊敗了日本戰國時期著名的大人物武田信玄,成為擁有領土面積最廣的大名。

    織田信長的願望是統一全日本,但是他沒有實現這個願望。1582年(日本天正十年),明智光秀髮動“本能寺事變”,在一句“敵人就在本能寺”的號召之下,率兵攻入本能寺,織田信長死後屍體下落不明,後人多認為是大火焚燬。

    (圖:大河劇中的豐臣秀吉▲)

    縱觀織田信長的一生,他殺戮無數,為了權利不惜頻頻發動戰爭,他從不憐憫對手的生死,也不在意弱者的哭嚎,只要能達到目的,什麼都可以幹。但不可否認,織田信長確實是日本歷史上的一代梟雄,是數一數二的人物。在日本人的眼中,織田如同曹操的化身一樣,都是值得人敬仰的梟雄人物。

    而出身於商人世家的小西行長雖然沒有織田信長的遠大理想,但是依舊是個有野心的人物。他在沒有成為秀吉的家臣之前,就甘心為秀吉效力,為秀吉南征北戰,掃平異己。在豐臣秀吉崛起後,小西行長也確實幫了秀吉的大忙。秀吉出兵侵略北韓的戰役中,小西行長一馬當先,聯合加藤清正一直打到漢城,而後佔領平壤,若沒有大明東征總督李如松的援助,北韓估計真的要滅亡在小西行長手中。

    (圖:小西行長模仿者▲)

    小西行長的命運結束於關原之戰,最終他被死在德川家康之手,但是卻留下美譽。小西行長雖然出身商人家中,但是大半生都在征戰,連年的征戰和殺戮使其性格發生變化,最終連精神都出了問題。

    小西行長的死實在算不上“冤殺”,他本來可以以武士道的精神切腹,但是信仰基督教的他卻執意要求自己死在對手之手,自己赴死和被別人無緣無故殺死是兩碼事,在當時除了信仰基督教的人(包括羅馬教皇)為他惋惜外,別人才不惋惜他的生死。

    這位薩摩藩的下級武士憑藉自己的智慧和膽識推動了日本的改革,也成為幕府的完結者。在推動日本維新的同時,西鄉又成為下級武士的擁護者,最終帶領舊士族與新軍發生了戰鬥,這也就是日本近代史著名的“西南戰爭”。西鄉以失敗告終,受牽連著達到五萬,西鄉也以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圖:西鄉隆盛照片▲)

    西鄉的死,同樣不屬於“冤殺”,他死的更不冤枉。利益爭鬥必定是以一方獲勝另一方失敗而告終,西鄉不過恰好是失敗的一方罷了。

  • 5 # 鋥文

    這幾個人物都有自己不平凡的經歷,透過他們可以對日本的歷史有個大概的掌握!1792年日本入侵北韓,明朝出兵阻擊,雙方和談,豐臣秀吉被明神宗封為日本王,惹得這位日本梟雄勃然大怒,差一點降罪於侵朝日軍的先鋒小西行長,這位在日本歷史上也是叱吒風雲的人物,隨後中日在北韓繼續昏天暗日的大戰了幾年,直到豐臣秀吉病死退出!這就是小西行長,包括織田信長所生活的時代,日本戰國末期。

    豐臣秀吉為啥對明神宗的冊封這樣牴觸呢?豐臣秀吉出身農民,自幼喪父,到處流浪,在當時日本,連個武士都算不上,好不容易在織田信長手下當了個足輕組長,憑著自身努力,才從下級武士一步一步幹起來,在等級森嚴的日本,農民這一出身是他人生一大劣勢,也是去除不掉的硬傷,但,歷史就是這樣,戰亂出英雄,不論出身,豐臣秀吉憑著過人的才幹與勇氣,擊敗了一個又一個對手,在戰亂不斷的日本殺出了一條通向日本統一的血路,在1585年正式統一日本,被天皇封為關白,賜姓豐臣,成為了日本實際的掌權者,這個過去連姓都沒有的下層寒士,能坐到當前的權力寶座,很有當年朱元璋的感受,所不同的是眼界,心境,高了不少。入侵北韓是這位日本掌權者的一個夢想,甚至,在攻下漢城和平壤後,還叫囂著遷都北京,將中原明朝繼續封給日本其他大名為領地,這就是日本,還沒從戰亂走出的一個島國,便迫不及待的入侵別的國家,豐臣秀吉這麼一個野心勃勃的人,怎麼可能接受明朝皇帝的冊封?

    豐臣秀吉是當時大多數日本封建主的縮影,他的主人織田信長也是如此,還有很多很多軍閥,土豪,在日本各派勢力的纏鬥中互相結盟,彼此攻伐,總想著出人頭地,能勝出的實在太少,織田信長正是一位實現日本統一事業中不幸倒下的英傑,被日本歷史上稱為戰國三英傑之一,在日本戰國時代,能走到最後的勝利者實在不多,英傑才三個人,小西行長還不算在內,僅是一個豐臣秀吉的家臣,而且,儘管一生戰功顯赫,謀略過人,但在主人死後,也沒有能逃脫失敗的命運,如果說,織田信長被手下明智光秀謀害,是樹大招風,小西行長的死,則是英雄末路,在各路豪強的角逐中,殺出了另一個重量級的人物,德川家康,在那個誰有本事誰稱霸的時代,憑小西行長的實力,只能被淘汰下來,他絕沒有豐臣秀吉當年遭遇主人織田信長被謀害後,運籌帷幄,殺伐絕斷的實力和志向,也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了,所以被德川家康在關原之役中擊敗殺戳,在所難免。

    日本戰國時代,在血海屍山中走出的勝者都是了不起的梟雄,但是,就算象德川家康這樣的強者,都不敢取代天皇的位置,這是日本封建社會一個很特別的現象,而且,連豐臣秀吉這位比德川家康早勝出的前輩,也僅被天皇封了一個關白,類似於宰相,攝政這麼一個職位,而在以武立國的日本,最高權力擁有者都被封將軍。德川家康如願以償,建立了德川幕府將軍統治下的日本王朝,開啟了日本兩百多年的江戶時代。天皇雖是一個象徵,但在等級森嚴的日本,不管再怎麼有實權,沒有明正言順的貴族頭銜,也一樣成不了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只以徵夷大將軍甘居人下。

    日本歷史總是在強者勝出的競爭中向前發展的,天皇永遠都是一個權力象徵,直到德川幕府晚期,薩摩藩,長州藩等強藩崛起,藉著西方列強入侵日本,國內要求革新的呼聲不斷高漲,西鄉隆盛,戶木孝允,大久保利通等明治豪傑出現了,打出還政天皇的旗號,聯手推翻德川幕府統治,明治維新的日本日益強大,已不是過去幾個軍閥,大名就能左右命運的時代,西鄉隆盛雖然支援並推動了明治維新,但在歷史程序中,逐漸站到了明治政府的對立面,成為維新的阻力,最後在反抗維新政府的叛亂中失敗自殺!歷史,就是這樣在曲折中不斷前進著!

  • 6 # 喵叔說電影

    西鄉隆盛為倒幕派,最後為何與天皇為敵,引發了日本歷史上最大也是最後一次內戰,

    西鄉隆盛與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被稱為明治維新三傑,一起推動了明治維新的改革。1871年1月3日,西鄉、大久保與池上一同,帶著“政府改革案”從鹿兒島出發上京。8日,西鄉一行經過長州,與木戶孝允會談;16日從長州出發,17日到達土佐,與藩知事山內豐範、大參事板垣退助會談。1871年11月12日,為了改正與歐美各國的條約,以特命全權大使巖倉具視、副使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人為首的外交使節團從橫濱出發。為數眾多的新政府重臣不在其間,由三條實美、西鄉隆盛等人負責留守內閣(留守政府)。西鄉等人自此開始,繼續對官制、軍制進行改革,1872年2月廢兵部省,置陸軍省、海軍省;3月廢御親兵,置近衛兵,也就是後來日本陸軍近衛師團的前身。

    隨著改革制度的不斷推出,在1876年3月,大久保利通主導下的明治政府頒佈廢刀令,8月又實施秩祿改革,徹底廢除了數百年來舊武士階級的帶刀、俸祿等特權。舊武士階級大為憤怒,10月24日熊本縣士族掀起神風連之亂,27日福岡縣士族掀起秋月之亂,28日山口縣士族又擁戴前原一誠,掀起萩之亂。

    11月,西鄉在日當山溫泉聽聞叛亂繼起的訊息,寄信給桂久武,在信中表示自己也在等待“決起之時”。倒幕成功以前西鄉隆盛先是支援藩主的“公武合體”,之後主張“尊皇攘夷”,但事實上也同英國合作,努力引進西方的技術。他在倒幕運動中縱橫捭闔,運用權謀。明治政府成立之後他以宋代陳龍川的話“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作為座右銘。他曾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為人當學司馬溫公(司馬光),無一事不可與他人道,努力要求自己向完全大公無私的方向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會為了事業放棄愛情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