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條山裡有野豬
-
2 # 說話歷史
公元960年,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大宋朝建立。有人說明朝是“三無”朝代——無明君,無名將,無名士(當然有王陽明)。可宋朝相反,宋太祖、宋太宗甚至宋仁宗,都是明君;有名將,楊家將、岳家軍等;名士有三蘇、歐陽修等等。還有三不:不加稅,不殺士,不秋後算賬。
宋朝新建,國力能夠在短期內迅速恢復,與宋朝皇帝的開明、知識分子的自由以及所施行的國家政策是密不可分的。
宋朝在趙匡胤在位期間,便定下一條國策:永不加農稅。人民努力生產,不但生產出很多糧食、鹽、鐵,還生產出很多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人口過億。老百姓吃飽肚子,還有餘糧,就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宋朝最主要的賦稅來源是商稅,還有與外國通商的關稅。宋朝是歷史上第一次政府年收入過億兩銀子。
因為趙匡胤是從一個盲流,後來成為軍官,加之兵變奪得天下,所以他特別崇拜知識分子,開國取士,錄取進士就有一百多,三分一的人授予官職,其餘的人都由朝廷發放俸祿養著,所以優待知識分子,使得宋朝的文學創作空前繁榮。
宋朝是募兵制度,這是中國從古到今沒有任何一個朝代做過的,募兵制度後來慢慢變成了一種福利制度,哪裡流離失所,哪裡有大災、有流民,就都募兵,養一輩子,因為募兵合同一簽就到六十歲。
所以宋朝對於知識分子的尊重,對軍人的優待,對老百姓的福利,對臣子的寬容,都是促進社會大發展的動力。在這樣一個社會條件下,君臣和諧,士農工商齊頭並進,因此促進了宋在短期內能夠恢復國力,並取得更進一步的發展。
-
3 # 孟煩了的歷史
強答一波~
五代十國是在北宋前中國歷史上又一次大分裂時期,也有人說著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動盪的年代,唐朝再經歷了安史之亂後,開始走向下坡路,最後種種原因導致唐朝滅亡,五代十國時期就開始了,這個時期到底有多亂,我們光是從“五代十國”這個名字上就能看出來,唐朝碩大的疆土遭到了南北割據,北方又了五個朝代分別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而南方則是建立了十個國家,分別是南吳、吳越、前蜀、後蜀、閩、南漢、南平、馬楚、南唐和北漢,很多人第一次聽到這段歷史的時候都會驚訝,但這就是史實,不過我們今天要說的不是這段混亂的歷史,而是結束這段大分裂時期的北宋,是如何在這種情況下快速恢復國力,沒有成為第六代的?
在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局面後,北宋的領導人面臨著兩個非常嚴峻的問題,首先就是如何重新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讓唐朝滅亡的背景,不再次上演,第二個問題就是如何讓大宋朝能長期發展下去,避免成為五代之後第六個短命的王朝。
在北宋中央集權中,最重要的就是兵權了,因為在五代時期,這些國家政治變換的快速,很關鍵的原因就是兵權,而北宋古代領導人趙匡胤,從小就是在軍隊中摸爬滾打,一步步走上了皇位,他非常清楚軍事對於中央集權的重要性,所以在建立了宋朝後,就吸取了後周滅亡的教訓,加強了對禁軍的管制。
大家都知道,趙匡胤是透過陳橋兵變才得以坐上皇位的,所以在他自己當了皇帝后,也時刻謹記這場友他帶來的教訓,避免再次發生類似的情況,所以原本趙匡胤擔任過的職務,幾乎全部都取消了,而這裡也發生了歷史上另外一件非常著名的事情,就是杯酒釋兵權,不過這件事只是趙匡胤為了加強皇權,鞏固新政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中的開始,針對軍事方面的改革主要有三點,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第一就是建立和前朝不一樣的樞密院制度,負責人是樞密使和樞密副使,能調動全國所有的軍隊,不過在這裡將掌握軍隊的和調動軍隊分為了兩個部門,一個就是樞密院,可以調動軍隊,但是不能直接掌握軍隊,而掌握軍隊的就是三衙統領,這樣就可以讓雙方相互制約,讓皇權有更好的把控力。
第二點就是內外互相制約的政策,趙匡胤將全國的軍隊分為兩半,一部分留在京城駐守,另外一部分戍守著各地方,這樣一來京城的軍隊可以保證地方的軍隊不會發生叛亂,也讓地方的軍隊可以制止京城的軍隊內變,雙方的實力接近,也就達到了相互制約的目的,而京城的軍隊又比每個單一地方的軍隊實力更強,所以宋太祖就能更好的把控全國軍隊了。
第三點就是在軍隊的內部實行兵將分離政策,不管是京城的禁軍還是外地的軍隊,都必須要定期的調動,不能長時間駐守一個地方,多方軍隊輪換駐守,不過名義上宋太祖還是打出讓士兵們多鍛鍊吃苦耐勞的能力,其實是為了讓士兵和將帥保持距離,這樣一來就沒有將官可以在軍中樹立自己的威望,讓國家的軍隊成為自己的軍隊,從根本上避免了率兵造反的情況。
這三種政策就是宋太祖在杯酒釋兵權之後,再次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更好的管控軍隊所制定的解決方案,現在中央集權的問題解決了,宋朝新政面臨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如何避免發生唐末時期的悲劇,對地方藩鎮採取強幹弱枝的辦法,也是用了三個政策。
第一個就是削奪他的權利,當時各地方的最大官員是節度使,而宋太祖就把這些節度使駐地之外兼管的州郡都變成了京師直屬,而且這些州郡的官員都是由中央直接委派的,每三年一換,直接是由中央負責管理,跳過了節度使這一層,而對於一些在五代十國時期一直盤踞一方的節度使,宋太祖又用上了“杯酒釋兵權”這招,將他們逐一罷免,又設定了通判這個職務來分解掉知州的權力,讓通判和知州相互制約,不讓這一州成為知州自己的天下。
第二點就是在他的財務方面下手,設定了轉運使,讓地方的州郡不留下多餘的錢財,除了日常開銷外,多餘的錢財全部都要送到京城,由中央集中管理,這樣一來地方的財政大權就到了中央手上了。
第三點就是針對地方的精兵下手,當時宋太祖下令,讓各州的負責人把藩鎮所轄軍隊中表現突出、驍勇善戰計程車兵都送到京城參加禁軍,並且在京城禁軍中選出標準士兵,送到各地方,讓各地方加強士兵的訓練,符合標準計程車兵就可以來京城參加禁軍,這樣一來就可以削弱藩鎮軍隊的實力,好計程車兵都被禁軍要走了,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殘成不了氣候,所以地方也沒有了和中央抗衡的軍事實力了。
透過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讓唐末五代那種獨霸一方的藩鎮,在宋初的時候已經消失不見了,大大加強了宋專制注意中央集權制,政治局面統一了,經濟和文化就可以得到非常好的發展,不過這樣一來也滋生出很多沒有用計程車兵和將領,而且這些政策所需要花費的資金也是非常龐大的,這也讓宋朝初期長期處於積貧積弱的局面下。
-
4 # 今古言堂
趙匡胤是一位傳奇的帝王,作為後周檢校太尉,在周世宗柴榮突然離世後,和平獲得了後周統治權,平定了五代十國的戰亂局面,在短時間恢復了國力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首先,在軍事上。趙匡胤採取杯酒釋兵權的方式,用財富換取了手下大將們的軍權。將這些將領大多調往地方擔任沒有兵權的節度使。同時將國家主要軍事力量的禁軍一分為三,都對皇帝負責。並設立樞密院(類似現在的國防部),有調派兵力的權力而沒有指揮的職責。軍隊統帥則只有指揮權而沒有調兵權。使這雙方互相監督牽制,並實行更戌法,採用守內虛外、內外相制的策略,有效防止了五代十國藩鎮亂象的出現。
其次,在政治上。趙匡胤對政府實行軍權、民政和財權的三權分立互相制約牽制的政策。同時設立轉運使,將地方主要收入收歸國有,由中央向地方派遣司法人員,有效的加強了國家財力和對地方司法權力的約束。
第三,在經濟上。趙匡胤曾釋出詔書要求政府官員要注重保護商人的權益,禁止對商人徵收苛捐雜稅。這也使得宋朝的國家經濟實力得以迅速的恢復。
正是趙匡胤在軍事、政治和經濟上的這些政策開展,才能最終使他在評定五代十國戰亂後,短時間恢復國力。
-
5 # 攝繪老牛哥
雖然五代十國這段歷史荒淫無度,人倫散盡,道德禮教崩塌,但終究是在統治階級內部,並未過多的波及到平民。五代十國戰亂不斷,但大多數時候都是軍閥直接互相掐,當時的混戰人數並不多規模也不大,更多的小軍閥就是牆頭草,誰得勢他們就換換旗,並未更多的傷及百姓,即使互相掐的軍閥直接士兵也不賣力,一看不行就倒戈,大家都是當兵吃飯,誰也不願真的去玩命。除了前期黃巢有過針對平民的屠殺之外,後來也再大規模的屠殺平民行為。
再者五代時期也並非的是些混蛋皇帝,柴榮治理下的後周也算不錯,南方的吳越,南唐等國也重視興修水利,勸課農桑,經濟也有發展。趙匡胤陳橋兵變奪了柴氏江山本來就是接了不錯的盤,加之後來的統一過程也都是順風順水,除了北漢比較頑固,其他的地方都沒怎麼打。吳越錢氏自己納土歸順換得百家姓排了個老二,南唐李煜三千里地河山一觸即潰,後蜀更是十四萬人齊卸甲,基本都沒怎麼打就建立了北宋王朝,所以說底子本來就不錯。加之趙匡胤也算是個有道君主,恢復發展自然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
6 # 長安李不白
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後,之所以能在短短數年內平定南方數十個割據政權,建立大一統的王朝,我認為主要有兩點。
1、宋朝繼承了後周強大的軍事實力。我們都知道趙匡胤的江山是從後奪得的,而後周世宗柴榮是五代十國難得的明主。他統治時期,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軍事上改革禁軍,整軍練卒、裁汰冗弱。南征北戰,西敗後蜀,南摧南唐,北破契丹,使得後周的軍事力量達到頂峰。
2、趙匡胤在政治上的懷柔政策。趙匡胤雖然是武將出身,但是性格平和,為人真誠,對那些投降的君主,都給予了高官厚祿。比如:南唐李煜、吳越錢鏐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後,之所以能在短短數年內平定南方數十個割據政權,建立大一統的王朝,我認為主要有兩點。
1、宋朝繼承了後周強大的軍事實力。我們都知道趙匡胤的江山是從後奪得的,而後周世宗柴榮是五代十國難得的明主。他統治時期,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軍事上改革禁軍,整軍練卒、裁汰冗弱。南征北戰,西敗後蜀,南摧南唐,北破契丹,使得後周的軍事力量達到頂峰。
2、趙匡胤在政治上的懷柔政策。趙匡胤雖然是武將出身,但是性格平和,為人真誠,對那些投降的君主,都給予了高官厚祿,沒有進行血腥殺戮。比如:南唐李煜、吳越錢鏐、 後蜀孟昶等,都得以善終。這些政策,就使得被平定的地區很快穩定,國家也欣欣向榮,國力得以恢復。
回覆列表
趙匡胤接手的是周世宗柴榮的大周,基本屬於和平接班。郭威、柴榮都屬於具有文武才能的開拓君主。柴榮在位期間,整飭軍政,曾對南唐、後蜀多次用兵,均連戰連捷。後對遼發動戰陣,雖攻城撥寨,卻不幸重病而亡。甚至可以說,如果不是周世宗英年早逝,很可能中國的歷史程序會因之改變。不大可能會出現宋這個疆域面積不大的王朝,而更可能出現一個南北一統的大周。
趙匡胤在接班後,採取了很多有效舉措,大力發展經濟,一改前朝漢族政權重農抑商的國策,取得的成果也是明顯的。
其次,趙匡胤早年跟隨柴榮南征北戰,其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在柴榮的既定國策基礎上,他對南唐等政權發起了最後的一擊,幾乎是摧枯拉朽的。避免了戰爭消耗國力的悲劇上演。
總的來說,趙匡胤的大宋繁榮是前人的政治遺產,以及個人卓越才華共同作用的歷史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