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魚鯉魚
-
2 # 國際旅遊達人南夕
“生態旅遊”源於英文單詞“Ecological Tourism”,是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於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把其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事實上,生態旅遊的英文術語解釋是:A larger concept of ecological tourism refers to that form of responsible travel, developed in natural spaces, that contributes to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local population life conditions improvement and wellbeing. 翻譯為:生態旅遊的廣泛定義是指在自然空間中開發的、有助於環境保護和當地生活條件改善的、造福人類的、負責任的旅遊形式。
-
3 # Cik曹
“生態旅遊”這一術語,是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於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把其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
最新定義:
生態旅遊以有特色的生態環境為主要景觀的旅遊。是指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準則,並依託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生態系統,採取生態友好方式,開展的生態體驗、生態教育、生態認知並獲得心身愉悅的旅遊方式。
生態旅遊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進行的有責任的旅遊行為,為了享受和欣賞歷史的和現存的自然文化景觀,這種行為應該在不干擾自然地域、保護生態環境、降低旅遊的負面影響和為當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會和經濟活動的情況下進行。當時就生態旅遊給出了兩個要點,其一是生態旅遊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態旅遊的物件不應受到損害。 在全球人類面臨生存的環境危機的背景下,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覺醒,綠色運動及綠色消費席捲全球,生態旅遊作為綠色旅遊消費,一經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響,生態旅遊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內涵也得到了不斷的充實,針對目前生存環境的不斷惡化的狀況,旅遊業從生態旅遊要點之一出發,將生態旅遊定義為“迴歸大自然旅遊”和“綠色旅遊”;針對旅遊業發展中出現的種種環境問題,旅遊業從生態旅遊要點之二出發,將生態旅遊定義為“保護旅遊”和“可持續發展旅遊”。同時,世界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開展生態旅遊,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態旅遊。
生態旅遊發展較好的西方發達國家首推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國,這些國家的生態旅遊物件從人文景觀和城市風光轉為謝貝洛斯·拉斯喀瑞所指定的“自然景物”,即保持較為原始的大自然,這些自然景物在其國內定位為自然生態系統優良的國家公園,在國外定位為以原始森林為主的優良生態系統,這就使不少發展中國家成為生態旅遊目的地,其中加勒比海地區和非洲野生動物園成為生態旅遊熱點區域。
根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估計,1988年,發展中國家旅遊收入為5500億美元,其中生態旅遊為120億。在哥斯大黎加,每年接待的國際遊客中,幾乎半數以上是去欣賞熱帶雨林的生態旅遊者。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1994年去非洲的國際旅遊者為1857.73萬人次,其中生態旅遊者佔相當比例。 在西方發達國家,週末和節假日到大自然去旅遊已成為一種時尚。
西方發達國家在生態旅遊活動中極為重視保護旅遊物件。在生態旅遊開發中,避免大興土木等有損自然景觀的做法,旅遊交通以步行為主,旅遊接待設施小巧,掩影在樹叢中,住宿多為帳篷露營,盡一切可能將旅遊對旅遊物件的影響降至最低。在生態旅遊管理中,提出了“留下的只有腳印,帶走的只有照片”等保護環境的響亮口號,並在生態旅遊目的地設定一些解釋大自然奧秘和保護與人類攸息相關的大自然標牌體系及喜聞樂見的旅遊活動,讓遊客在愉怡中增強環境意識,使生態旅遊區成為提高人們環境意識的天然大課堂。
-
4 # 兜Sol
生態旅遊:以有特色的生態環境為主要景觀的旅遊。是指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準則,並依託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生態系統,採取生態友好方式,開展的生態體驗、生態教育、生態認知並獲得心身愉悅的旅遊方式。
傳統旅遊所表現出的問題促使人們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思考,是堅持還是摒棄?生態旅遊一經提出,立即得到了世界範圍內的響應。
生態旅遊(Ecotourism)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於1983年首次提出。十幾年來,生態旅遊的發展無疑是成功的,平均年增長率為20%,是旅遊產品中增長最快的部分。
中國最佳生態旅遊縣縉雲
生態旅遊(ecotourism)[1]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kurain)於1983年首次提出。1990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Society)把其定義為:在一定的自然區域中保護環境並提高當地居民福利的一種旅遊行為。[2]
生態旅遊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進行的有責任的旅遊行為,為了享受和欣賞歷史的和現存的自然文化景觀,這種行為應該在不干擾自然地域、保護生態環境、降低旅遊的負面影響和為當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會和經濟活動的情況下進行。[3]
當時就生態旅遊給出了兩個要點,其一是生態旅遊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態旅遊的物件不應受到損害。 在全球人類面臨生存的環境危機的背景下,[1]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覺醒,綠色運動及綠色消費席捲全球,生態旅遊作為綠色旅遊消費,一經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響,生態旅遊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內涵也得到了不斷的充實,針對目前生存環境的不斷惡化的狀況,[1]旅遊業從生態旅遊要點之一出發,將生態旅遊定義為“迴歸大自然旅遊”和“綠色旅遊”;針對旅遊業發展中出現的種種環境問題,旅遊業從生態旅遊要點之二出發,將生態旅遊定義為“保護旅遊”和“可持續發展旅遊”。同時,世界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開展生態旅遊,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態旅遊。[4]
生態旅遊發展較好的西方發達國家首推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國,這些國家的生態旅遊物件從人文景觀和城市風光轉為謝貝洛斯·拉斯喀瑞所指定的“自然景物”,即保持較為原始的大自然,這些自然景物在其國內定位為自然生態系統優良的國家公園,在國外定位為以原始森林為主的優良生態系統,這就使不少發展中國家成為生態旅遊目的地,其中加勒比海地區和非洲野生動物園成為生態旅遊熱點區域。
根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估計,1988年,發展中國家旅遊收入為5500億美元,其中生態旅遊為120億。在哥斯大黎加,每年接待的國際遊客中,幾乎半數以上是去欣賞熱帶雨林的生態旅遊者。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1994年去非洲的國際旅遊者為1857.73萬人次,其中生態旅遊者佔相當比例。 在西方發達國家,週末和節假日到大自然去旅遊已成為一種時尚。
西方發達國家在生態旅遊活動中極為重視保護旅遊物件。在生態旅遊開發中,避免大興土木等有損自然景觀的做法,旅遊交通以步行為主,旅遊接待設施小巧,掩影在樹叢中,住宿多為帳篷露營,盡一切可能將旅遊對旅遊物件的影響降至最低。在生態旅遊管理中,提出了“留下的只有腳印,帶走的只有照片”等保護環境的響亮口號,並在生態旅遊目的地設定一些解釋大自然奧秘和保護與人類攸息相關的大自然標牌體系及喜聞樂見的旅遊活動,讓遊客在愉怡中增強環境意識,使生態旅遊區成為提高人們環境意識的天然大課堂。
過去,西方旅遊者喜歡到熱帶海濱去休閒度假,熱帶海濱特有的溫暖的Sunny(Sun),碧藍的大海(sea)和舒適的沙灘(Sand),使居住於汙染嚴重,競爭激烈的西方發達國家遊客的身心得到平靜,“三S”作為最具吸引力旅遊目的地成為西方人所向往的地方。隨著生態旅遊的開展,遊客環境意識的增加,西方遊客的旅遊熱點從“三S”轉“三 N”,即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緬懷人類曾經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懷舊(Nostalgia)”情結,使自己在溶入自然中進入“天堂(Nirvana)”最高精神
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
回覆列表
Fennell&Smale(1992)則指出人類對於環境倫理信仰的變更,以及對於自然環境傷害的覺醒等一連串的結果,導致另一種選擇性旅遊的興起,也就是生態旅遊,而這樣的旅遊是一種不同於大眾旅遊的個體觀光,是一種地區性發展,並以地方資源、經濟、特色、生活為主的活動,其主要特色是當地提供資源、服務,而觀光活動所帶來的經濟繁榮則歸當地居民所享有,經由供需合作的關係,使當地資源得以受到儲存,並維持觀光遊憩活動,同時亦能藉此獲得當地的保護經費,使景觀資源得以永續利用。
雖然生態旅遊的定義各家不同,但經過本研究的整理歸納後,發現到大家對於生態旅遊的定義和內涵其實都大同小異,而本論文也將生態旅遊的定義歸納整理為認知上及情意上兩個層面:在認知方面,生態旅遊是在不破壞環境的原則下所發展的一種旅遊模式,其目標在使自然生態及文化傳統的觀光資源得以永續經營。在情意方面,生態旅遊是一種具有環境責任感的旅遊方式,以保育自然環境及關懷當地住民福祉為發展目標。總之生態旅遊的內涵主要是在選定的自然區域中規劃出遊憩基地以及可供遊憩的生態資源,且標釋出它與鄰近社會經濟區域的聯結所發展出的旅遊模式(Kurt Kutay, 1989),並強調到自然野地的責任旅遊,這種旅遊活動不但可以保育當地的生態環境,同時也增進了當地人民的福祉。
中新網上海9月15日電 (記者 許婧)以“智慧生態與旅遊業轉型”為主題的2019長三角生態旅遊高峰論壇15日在上海舉行,政企學界代表從各自不同的領域、不同視角出發,對“長三角生態旅遊”的現狀、前景及面臨的挑戰進行了深入分析和解讀。“網友喜愛的長三角生態旅遊目的地(線路)”榜單同步釋出,包括“春遊踏青杭州兩日親子游線路”在內的4條長三角生態旅遊目的地(線路)上榜。
論壇上,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結合生態旅遊的特點,作題為《生態旅遊與鄉村振興》的主旨演講,他表示,中國生態要素豐富,生態優勢明顯,生態挖潛空間巨大。鄉村是生態旅遊的天然場所,而生態旅遊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推動力。
中國旅遊改革發展諮詢委員會副秘書長、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厲新建在題為《從生態旅遊到旅遊生態:一體化背景下的高質量發展》的主旨演講中分析了生態旅遊區轉型發展的創新實踐,深入解讀了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生態旅遊的背景意義。他表示,生態旅遊的高質量發展需要轉換思維,要從旅遊要素邏輯、旅遊投資邏輯、旅遊發展邏輯等方面重新思考發現問題,尋求方案、滿足期待、推動發展。